盤坡,即野三坡,現在隸屬於淶水縣,那麼它又是怎麼成為涿州八景之一的呢。
據涿州志記載,三坡隸屬涿由來久矣,無可稽查。
西漢(公元前201年)始置涿郡,領29縣,西邊到現在的易縣。
涿縣與涿郡同時建立,為涿郡治所。
單以涿縣轄境來說,西漢時最小,北齊、北周時最大,包括現在的固安、高碑店、淶水和房山南部區域。
唐武德七年,624年,涿州改稱範陽縣。
金大定29年,1189年,成立萬寧縣(房山縣),劃出範陽北部邊地,但位於萬寧縣西南的三坡仍由範陽縣管轄。
明洪武二年,1369年,範陽縣撤銷,併入涿州,只轄房山一縣。
清雍正五年1727年,房山縣改由順天府直轄,至此涿州再無屬縣,但三坡仍歸涿州管轄。至1913年撤州,又改稱涿縣。
1940年淶水山區單獨建縣,三坡隨之劃歸淶水。
在1940年以前,三坡一帶區域大都是屬於涿州管轄的。
在涿州古八景(元代八景)中有盤坡夕照。記載中有盤坡位於涿州城西北約三百餘裡,地勢由南向北逐次增高,由此而分為上、中、下三坡。西邊為表而東側為裡。群岫堆螺,似在水上,遙岑寸碧,疑在雲端。夕陽欲墜之時,則有紫綠萬狀之景。
現在所說的涿州八景為清代中期開始,稱之為盤坡積雪。
有詞贊曰(作者不詳):此地即桃源,不知漢魏,遑論金元。逃名巖谷,遁跡林泉。大好河山,忍終袖手無人管。滿坡積雪,山色有無間。
「燕王問鼎,松鼠討封,免除丁糧」的傳說在三坡地區流傳甚廣。
明燕王朱棣掃北的時候經過三坡,見到山中的松鼠捧著松果而食,以為是向自己拱手施禮,說道:野獸都有歸順之心,更何況人民呢。朱棣登基後便頒發旨意免除了野三坡一帶的賦稅。
燕王在發動戰爭之前是有顧慮的,曾說:「民心向彼,奈何」。1399年,靖難之戰開始,命張玉為先鋒,攻取涿州,之後各州縣均激烈反抗。河北地區人民損失最大,人口急劇減少,才有了後來從山西遷移人口和大槐樹的傳說。
從燕王朱棣主力行軍方向上講,應途經涿州、保定、定州,然後抵達滹沱河附近,雙方幾十萬大軍在正定一線展開激戰。
燕王朱棣是否到過三坡,無法查證。但野三坡一帶在明代以前大多游離於朝廷統治之外,外界的朝代更迭大多與三坡無關,詩人才有此地即桃源的感慨。
至清代,由於三坡一帶居民崇敬明朝,便不許這一帶的人民參加科舉。清廷壓迫,匪盜橫行,便推舉坡內素孚眾望之人綜理坡內事務,與外界多有爭端。清朝政府便給當地冠之以野字。
近些年,登野山,賞野景,成就了野三坡的聲名。
盤坡積雪,是為遠觀之景,天氣晴朗之時,站在涿州的高處,能看到西邊蜿蜒的群山,還有那皚皚白雪。
燕山東去,太行南行,那裡是北方兩大山脈交界處,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
也或者遠觀不如近賞,若有機會,去看一看那山,那水。
其雄在山,其險在峰,其潤在水,其幽在谷。
若曾經去過,可以再深入了解一下野三坡有何獨特的物種,地質構造因何而成;龍門天關何以稱疆域咽喉,又有哪些燦爛輝煌的革命文化,深厚凝重的歷史底蘊。
自然會別有收穫。
涿州八景之第七篇:樓桑春社
涿州八景之第六篇:督亢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