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劉備的寬仁待人,無需質疑

2020-12-17 小趙看歷史

談起漢末三國的劉備,有人說他虛偽,不過劉備同時代的人對他也多有評價,沒人說過劉備的仁義是假的,哪怕是他的對手曹操也沒說過劉備仁義是假的。史書記載對劉備的評價大體上是: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所以劉備的寬仁待人,並沒有什麼可以質疑的。

94版三國糜竺劇照

對待糜竺

東吳呂蒙定下白衣渡江之計,襲取荊州三郡,時任南郡太守的糜芳獻城投降,前將軍關羽因此兵敗身亡。身在成都的糜竺把自己綁起來去向劉備請罪,劉備反過來安慰他,認為弟弟的罪與兄長無關,對他禮待如初。但糜竺反因慚愧恚恨而發病,在一年多後就去世了。

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羽因覆敗。竺面縛請罪,先主慰諭以兄弟罪不相及,崇待如初。竺慚恚發病,歲餘卒。——《三國志》

新三國孟達劇照

對待孟達家人

關羽水淹七軍之後被圍,曾要求上庸劉封和孟達派兵援助,但被劉封和孟達拒絕,關羽戰敗後,孟達因畏懼被治罪,再加上跟劉封不和,常受到劉封侵凌,於是率部曲四千餘家投降曹魏。有人建議問罪在成都的孟達家人,劉備不從。

「間過孟達許,適見王衝從南來,言往者達之去就,明公切齒,欲誅達妻子,賴先主不聽耳。——《三國志》

94版三國黃權劇照

對待黃權

夷陵之戰,吳國大都督陸遜順長江流勢衝破蜀軍的包圍,蜀漢江南前線部隊大敗,劉備撤退。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有關部門依照法規,上報要抓捕黃權的家人,劉備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不允許追究此事,對待黃權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黃權留在蜀地的兒子黃崇,後來還入了尚書臺,擔任尚書郎的官職,最終在鄧艾入蜀時戰死於綿竹,為國捐軀。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三國志》

新三國劉備劇照

總評

劉備跟普通人一樣,也有私慾、迷茫的特性,但劉備是一代君王,一個集團的領袖,他同樣有野心、權謀的特質,我們不能要求劉備事事都遵循著道義,那樣身在亂世的他,不可能成功。劉備寬仁有度,寬以待人,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效死力。

陳壽對他的評價頗為中肯:「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我是愛好歷史的小趙,歡迎各位朋友,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漢末三國,劉備最喜歡的頂級謀臣——法正
    94版三國法正劇照取益州,功勞甚大劉備能取下益州,法正功不可沒,甚至可以說是決定力量之一。法正讓劉備的事業走上了一個質變的新臺階,佔有益州是《隆中對》戰略的延續,荊州但四通八達,易攻難守,是戰略要地,但不能當作大本營。取下益州,為劉備集團提供了豐厚的戰略資本,雖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但事實上,奪取西川後劉備的事業才真正打開。
  • 中山靖王到劉備時間久遠,為什麼三國時期沒人質疑劉備的出身?
    而劉備也沒有必要騙人,在當時劉姓也是國姓,是不可能隨隨便便的就能冒充的、也就幾乎不存在隨隨便便的認祖宗。最關鍵當時漢獻帝劉協也承認劉備的地位。在《三國志.先主傳》這樣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 漢末三國之亂,為什麼感覺人們都喜歡劉備一方?
    之所以讀者都傾向於劉備、諸葛亮一方主要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基本每年都會在暑期檔熱播,所以大部分觀眾對東漢末年三國之亂的印象,都是以《三國演義》為基準。 從書中可以看出羅貫中絕對是傾向於蜀國勢力。 開篇從桃園結義開始說起,而整個故事主線也是圍繞蜀漢政權展開。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鄭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人才俊彥如過江之卿,他們有些來自同一宗族,也有些獨自前行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鄭姓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的鄭姓人物,列一份名單:鄭泰、鄭渾、鄭袤mào、鄭崇、鄭玄、鄭益恩、鄭小同、鄭遂、鄭甘、鄭衝、鄭徽、鄭像、鄭熙、鄭岐、鄭寶、鄭文信、鄭翼、鄭度、鄭綽、鄭泉、鄭胄、鄭禮、鄭嫗。
  •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歷史人物的名字為什麼都是一個字
    漢末三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時代,甚至很多二三流人物在民間都是家喻戶曉的,更不要說諸葛亮、關羽、曹操、劉備、周瑜、張飛、趙雲、呂布、袁紹、司馬懿等等有影響的大人物了。幾乎每位中國人都能說出幾位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些愛好者更是能說個幾天幾夜。有意思的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基本都是一個字的單字名,幾乎沒有雙字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中國古代的至寶傳國玉璽,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怎樣的變遷
    歷代詩·三國(楊簡)兩漢四百載,分為魏蜀吳。曹操始居鄴,劉備據成都。孫權在金陵,鼎足互相圖。在漢末三國時期,一些軍閥或者當權者對傳國玉璽也非常重視,畢竟這個東西代表著接替上一個政權的法理性和皇權天授的正統性。而漢末的亂世當中,漢室自顧不暇,幾乎完全崩潰,傳國玉璽有一個"旅遊"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傳國玉璽的來歷首先聊一聊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是存在爭議的。
  • 漢末四位漢室後裔:劉備條件最差,卻成功走出一條逆襲之路
    導語:漢昭烈帝劉備,少時織席販履,乃是一介白丁出身。在漢末亂局來臨的時候,劉備憑藉個人努力一步步積累實力,最終在益州稱帝,從而建立了蜀漢政權。漢昭烈帝劉備劇照劉備的崛起之路,不僅被後人當做勵志事件,還被一部分忠臣視作了正統。
  • 此人是漢末的一位遊子,浪跡天涯卻威震四方,但被劉備白白錯過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五回,發生在孫策統一江東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孫策、程普、太史慈和劉繇。原文如下:時近黃昏,風雨暴至,兩下各自收軍。小說中描述的此次孫策與太史慈之間的較量,不僅是真實的真實,也是三國歷史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單挑之一。據《三國志太史慈傳》載:「時(太史慈)獨與一騎卒遇策。策從騎十三,皆韓當、宋謙、黃蓋輩也。慈便前鬥,正與策對。策刺慈馬,而攬得慈項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會兩家兵騎並各來赴,於是解散。」
  • 三國曹操和孫權多疑深慮,那麼劉備呢?
    但劉備顯然是一個相對比較坦誠的人,用劉備自己話來說就是,他要處處和曹操相反才能得到人所以劉備的疑心並不多,這主要是劉備開的的時候啥也沒有,甚至連可以疑心的人都沒有。所以劉備並不疑心,具體表現如下1)劉備待人寬厚,平易近人,很得人心。
  • 漢末大儒,亂世楷模,連劉備都是他的學生!
    不讀三國,不識英雄!大家好,這裡是臥仔~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有這麼一個人,不僅白馬將軍公孫瓚和蜀漢昭烈帝劉備都是其門下弟子,袁紹也願拜其為軍師,而死後曹操還下通告稱讚他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 他就是漢末大儒,盧植。
  • 三國後期再劉備和曹操去世後,孫權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漢末的亂世最後是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勝利作為了結的,最終因為他們三人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三人的實力相當。那麼為何孫權在劉備曹操去世後沒有依靠自己的實力而統一全國呢?
  • 漢末的一支最強騎兵,袁紹、曹操、劉備,都要依附於它的強大力量
    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建安十二年,烏桓的最後一任大單于蹋頓在白狼山之戰中被張遼斬殺。烏桓自此散落,分別被漢、鮮卑、鐵勒等同化了。
  • 大器晚成復漢室 代號:三國公布劉備立繪設計靈感
    日前,騰訊創新融合策略卡牌手遊《代號:三國》首次公布劉備武將的立繪設計靈感。作為蜀國的一員大將,劉備的獸化元素為「金龍」;關於該角色的立繪設計,官方以「潛龍·金冠」、「韜光·雙股劍」、「百姓的愛戴·仁德」、「玉佩·明志」、「獸化·金龍」等五組關鍵詞所概括,每一個細節都能讓人了解到關於劉備的真實歷史故事。
  • "嚴鋒勁枝,摛鍔耀芒",聊一聊漢末三國時期常見的兵器——手戟
    首先從戟來說起。  《釋名》是東漢末年學者劉熙的著作,與漢末三國時期比較接近,以《釋名》來參考當時的戟的形制應該是比較恰當的。呂布"轅門射戟"的時候,應該就是射中戟上的橫枝才對,這比射月牙刃的難度更大一些。
  • 漢末最為弱小的劉備,為何能夠建立蜀漢,是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嗎?
    大家看過《三國演義》就知道,漢末群雄四起,各諸侯相互徵伐,動不動就是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兵力。那袁紹來說出身貴族家族又是「四世三公」起點相當高,傭兵數十萬,坐擁北方四州,當時漢王朝一共才九州,袁紹就佔其四,可謂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了。
  • 在史料中能看到哪些漢末三國時期的名馬?
    古時候行軍打仗需要準備的內容頗多,如士卒、兵器、軍糧、馬匹等,本篇就來看看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名馬。呂布傳》注引《曹瞞傳》【呂布的坐騎赤兔,不僅「赤兔」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也是時常被提起的一句話,兩者相得益彰】所乘馬名的盧,騎的盧走,墮襄陽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三國志·先主傳》注引《九州春秋》【躍馬檀溪,又是一個經典的故事,劉備騎著的盧馬落水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任姓人物?
    漢末時期有不少同一姓氏的人物,他們未必來自同一家族,也未必籍貫相同。本篇就來聊聊漢末時期的任性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提及的任姓人物們,列份名單:任藩、任夔kuí、任福、任氏、任峻、任燠yù、任安、任旐zhào、任嘏gǔ、任岐、任光、任奕、任度。
  • 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
    換而言之,在漢末三國時期,各個諸侯之間的實力強弱,和他佔據了多少個州存在直接的關係。比如袁紹一度佔據幽、並、冀、青這四州之地,所以成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
  • 真實的三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如何排名
    三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當然,最大的人才,就是三個國家的首領級人物,曹操、劉備和孫權。有人提出過這樣一個問題,對這三個人的綜合能力如何進行排列?首先是劉備。劉備是純粹的白手起家。三國中,曹操有爺爺和父親的後臺,也算是官宦世家,而孫權則直接從父兄手中繼承基業,完全算得上守成之君。劉備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也是奮鬥不止的一生。他投靠過很多人,袁紹、袁術、曹操、呂布、劉表、劉璋、孫權,凡是有點名望的人他都投靠過,直到60歲才有了自己的地盤。難怪在打下成都後,他跟法正說,這樣的日子真好啊!
  • 荊州:三國最模糊的地理概念,曹操、劉備、孫權其實是三家分荊?
    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荊州也是一個被世人所熟知的地名,在荊州這個地方,發生了許多典故,比如我們熟知的「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關羽大意失荊州」等。實際上,荊州有可能是三國時代最模糊的一個地理概念,時而指一個州,時而又指某一郡、某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