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之所以讀者都傾向於劉備、諸葛亮一方主要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基本每年都會在暑期檔熱播,所以大部分觀眾對東漢末年三國之亂的印象,都是以《三國演義》為基準。
從書中可以看出羅貫中絕對是傾向於蜀國勢力。
開篇從桃園結義開始說起,而整個故事主線也是圍繞蜀漢政權展開。
真實歷史上並沒有桃園結義這個橋段,羅貫中加上這個橋段就是讓人以先入為主,營造出三人之間的兄弟義氣,可以說這個設定是非常接地氣的,大部分觀眾對義字當頭的人都會冠以「好漢」的稱號,從而產生好感,《水滸傳》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再看劉備陣營初期,以劉、關、張為主,劉備惟賢惟德,關羽義薄雲天,張飛忠肝義膽。
劉備雖是皇室後裔卻與其他諸侯無論是實力還是名望都相距甚遠,連諸侯都算不上。
討伐董卓之時,劉備也只能屈居於曹操的帳下,連一方勢力都算不上。
在關羽溫酒斬華雄和三英戰呂布之後,才讓人們知道有劉備這一號人物。
但在盟主袁紹的眼中,劉備還是如同草芥。
劉備當初被封為安喜縣尉,相當於縣裡的一個公安局長,最出名的事就是鞭打督郵。
《三國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三國演義之中將鞭打督郵的事從劉備身上剔除安在張飛的身上,作者做這樣的處理就是不能讓鞭打督郵之事打破劉備的人設,就把這個「功勞」送給莽撞的三弟了,劉備的人設是一個「講道理的弱者」身份。
羅貫中筆下的劉備是一個略顯「軟弱」的賢主,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羽張飛。
將劉備描述的略顯軟弱也比較符合小說中主角的路數。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劉備就是這樣一步步逆襲,一直到最後蜀魏吳三分天下。
再看三足鼎立前後,《三國演義》中,作者傳達給讀者的信息。
曹氏勢力,曹操是妥妥的奸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曹丕跟他爹如出一轍。
孫權勢力,孫權算是出道即巔峰,從小就被冠以神童之名,設定有點像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曹衝,都是年少得名。而長大以後則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嘴邊總是掛著「容我三思!」
劉備勢力,正義之師,頂著皇叔的頭銜,誓要恢復漢室正統,妥妥的正派。
如果回到東漢末年的年代,亂世之中哪有什么正派和反派之說,勝者為王敗者寇,試想一下如果劉備統一天下,會是自己做皇帝,還是主動退位讓賢?
個人認為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大概率都是劉備自己做皇帝,參考趙匡胤黃袍加身,就算劉備真不想做皇帝,到那個時候也不是劉備一個人就能拍板的,跟隨劉備的將士雖然嘴裡說著匡扶漢室,但誰又不想建功立業,成為開國元勳呢?
況且劉備也並不一定不想做這個皇帝,筆者認為劉備內心也是想自己做皇帝的,就算礙於面子不奪漢獻帝的皇位,漢獻帝的結果也好不到哪去,小概率成為傀儡,大概率可能連命都保不住。
亂世之中強者才有發言權,不管誰奪得政權漢獻帝的結局都不會好過山陽公這個結局,起碼還能善終。
這裡需要說一下題外話,劉備身後的兩個侍女真是太醜了,當年的劇組經費這麼緊張嗎?竟然用男人充當侍女。
所以為何說讀者都喜歡劉備一方,很大程度是羅貫中帶節奏。
加上他濃墨重彩描寫諸葛亮、關羽、趙雲的事跡也是為蜀漢政權加分的。
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救下幼主可謂無人不知,而典韋忠心護主則相對被輕描淡寫,存在感弱了好多。
如果趙雲救主輕描淡寫,典韋護主濃墨重彩,給讀者傳達的效果又不一樣了。
總而言之,之所以讀者都傾向於劉備陣營還是因為羅貫中主觀上的「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