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之亂,為什麼感覺人們都喜歡劉備一方?

2020-12-17 騰訊網

感謝邀請!之所以讀者都傾向於劉備、諸葛亮一方主要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基本每年都會在暑期檔熱播,所以大部分觀眾對東漢末年三國之亂的印象,都是以《三國演義》為基準。

從書中可以看出羅貫中絕對是傾向於蜀國勢力。

開篇從桃園結義開始說起,而整個故事主線也是圍繞蜀漢政權展開。

真實歷史上並沒有桃園結義這個橋段,羅貫中加上這個橋段就是讓人以先入為主,營造出三人之間的兄弟義氣,可以說這個設定是非常接地氣的,大部分觀眾對義字當頭的人都會冠以「好漢」的稱號,從而產生好感,《水滸傳》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再看劉備陣營初期,以劉、關、張為主,劉備惟賢惟德,關羽義薄雲天,張飛忠肝義膽。

劉備雖是皇室後裔卻與其他諸侯無論是實力還是名望都相距甚遠,連諸侯都算不上。

討伐董卓之時,劉備也只能屈居於曹操的帳下,連一方勢力都算不上。

在關羽溫酒斬華雄和三英戰呂布之後,才讓人們知道有劉備這一號人物。

但在盟主袁紹的眼中,劉備還是如同草芥。

劉備當初被封為安喜縣尉,相當於縣裡的一個公安局長,最出名的事就是鞭打督郵。

《三國志》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三國演義之中將鞭打督郵的事從劉備身上剔除安在張飛的身上,作者做這樣的處理就是不能讓鞭打督郵之事打破劉備的人設,就把這個「功勞」送給莽撞的三弟了,劉備的人設是一個「講道理的弱者」身份。

羅貫中筆下的劉備是一個略顯「軟弱」的賢主,文有臥龍鳳雛,武有關羽張飛。

將劉備描述的略顯軟弱也比較符合小說中主角的路數。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劉備就是這樣一步步逆襲,一直到最後蜀魏吳三分天下。

再看三足鼎立前後,《三國演義》中,作者傳達給讀者的信息。

曹氏勢力,曹操是妥妥的奸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曹丕跟他爹如出一轍。

孫權勢力,孫權算是出道即巔峰,從小就被冠以神童之名,設定有點像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曹衝,都是年少得名。而長大以後則是一個優柔寡斷之人,嘴邊總是掛著「容我三思!」

劉備勢力,正義之師,頂著皇叔的頭銜,誓要恢復漢室正統,妥妥的正派。

如果回到東漢末年的年代,亂世之中哪有什么正派和反派之說,勝者為王敗者寇,試想一下如果劉備統一天下,會是自己做皇帝,還是主動退位讓賢?

個人認為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大概率都是劉備自己做皇帝,參考趙匡胤黃袍加身,就算劉備真不想做皇帝,到那個時候也不是劉備一個人就能拍板的,跟隨劉備的將士雖然嘴裡說著匡扶漢室,但誰又不想建功立業,成為開國元勳呢?

況且劉備也並不一定不想做這個皇帝,筆者認為劉備內心也是想自己做皇帝的,就算礙於面子不奪漢獻帝的皇位,漢獻帝的結果也好不到哪去,小概率成為傀儡,大概率可能連命都保不住。

亂世之中強者才有發言權,不管誰奪得政權漢獻帝的結局都不會好過山陽公這個結局,起碼還能善終。

這裡需要說一下題外話,劉備身後的兩個侍女真是太醜了,當年的劇組經費這麼緊張嗎?竟然用男人充當侍女。

所以為何說讀者都喜歡劉備一方,很大程度是羅貫中帶節奏。

加上他濃墨重彩描寫諸葛亮、關羽、趙雲的事跡也是為蜀漢政權加分的。

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救下幼主可謂無人不知,而典韋忠心護主則相對被輕描淡寫,存在感弱了好多。

如果趙雲救主輕描淡寫,典韋護主濃墨重彩,給讀者傳達的效果又不一樣了。

總而言之,之所以讀者都傾向於劉備陣營還是因為羅貫中主觀上的「偏心」。

相關焦點

  • 漢末三國,劉備的寬仁待人,無需質疑
    談起漢末三國的劉備,有人說他虛偽,不過劉備同時代的人對他也多有評價,沒人說過劉備的仁義是假的,哪怕是他的對手曹操也沒說過劉備仁義是假的。史書記載對劉備的評價大體上是: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
  • 漢末三國,劉備最喜歡的頂級謀臣——法正
    法正,本為益州劉璋部下,因不受重用而投靠劉備。其跟隨劉備以來,屢建奇功,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那麼劉備為何如此喜歡法正?法正讓劉備的事業走上了一個質變的新臺階,佔有益州是《隆中對》戰略的延續,荊州但四通八達,易攻難守,是戰略要地,但不能當作大本營。取下益州,為劉備集團提供了豐厚的戰略資本,雖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但事實上,奪取西川後劉備的事業才真正打開。
  • 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鄭姓人物?
    漢末三國時期人才俊彥如過江之卿,他們有些來自同一宗族,也有些獨自前行者。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的鄭姓人物們。梳理了一下《三國志》中的鄭姓人物,列一份名單:鄭泰、鄭渾、鄭袤mào、鄭崇、鄭玄、鄭益恩、鄭小同、鄭遂、鄭甘、鄭衝、鄭徽、鄭像、鄭熙、鄭岐、鄭寶、鄭文信、鄭翼、鄭度、鄭綽、鄭泉、鄭胄、鄭禮、鄭嫗。
  • 在漢末三國時期,大部分歷史人物的名字為什麼都是一個字
    漢末三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時代,甚至很多二三流人物在民間都是家喻戶曉的,更不要說諸葛亮、關羽、曹操、劉備、周瑜、張飛、趙雲、呂布、袁紹、司馬懿等等有影響的大人物了。幾乎每位中國人都能說出幾位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有些愛好者更是能說個幾天幾夜。有意思的是,漢末三國時期的歷史人物的名字基本都是一個字的單字名,幾乎沒有雙字名。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漢末四位漢室後裔:劉備條件最差,卻成功走出一條逆襲之路
    導語:漢昭烈帝劉備,少時織席販履,乃是一介白丁出身。在漢末亂局來臨的時候,劉備憑藉個人努力一步步積累實力,最終在益州稱帝,從而建立了蜀漢政權。漢昭烈帝劉備劇照劉備的崛起之路,不僅被後人當做勵志事件,還被一部分忠臣視作了正統。
  • 中國古代的至寶傳國玉璽,在漢末三國時期經歷怎樣的變遷
    在漢末三國時期,一些軍閥或者當權者對傳國玉璽也非常重視,畢竟這個東西代表著接替上一個政權的法理性和皇權天授的正統性。而漢末的亂世當中,漢室自顧不暇,幾乎完全崩潰,傳國玉璽有一個"旅遊"的過程。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傳國玉璽的來歷首先聊一聊傳國玉璽。傳國玉璽的來源是存在爭議的。
  • 漢末大儒,亂世楷模,連劉備都是他的學生!
    不讀三國,不識英雄!大家好,這裡是臥仔~ 東漢末年群雄四起,有這麼一個人,不僅白馬將軍公孫瓚和蜀漢昭烈帝劉備都是其門下弟子,袁紹也願拜其為軍師,而死後曹操還下通告稱讚他的生平,並派人為其掃墓。 他就是漢末大儒,盧植。
  • 三國後期再劉備和曹操去世後,孫權為什麼沒有一統天下?
    三國之所以叫三國是因為,漢末的亂世最後是以為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勝利作為了結的,最終因為他們三人而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們三人的實力相當。那麼為何孫權在劉備曹操去世後沒有依靠自己的實力而統一全國呢?
  • 漢末的一支最強騎兵,袁紹、曹操、劉備,都要依附於它的強大力量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人們渴望有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來一統天下。 而烏桓騎兵的出現,則給人們帶來了生的希望和未來的曙光。 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又曰烏丸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建安十二年,烏桓的最後一任大單于蹋頓在白狼山之戰中被張遼斬殺。烏桓自此散落,分別被漢、鮮卑、鐵勒等同化了。
  • 勵精圖治|皇權式微,撿漏王劉備促三國鼎立,曹操卻為司馬做嫁衣
    東漢末年的強勢諸侯,其實就是察覺時機準確才能夠不斷壯大,曹操就是這樣的人,如果發兵攻打荊州,劉表在的時候,那麼曹操勝算會低一些,並且孫權和馬騰都還在威脅自己,後來解決了馬騰,馬超差點殺了曹操,又歷經很久解決了涼州之亂。
  • 長大後再讀《三國》,我才發現,原來劉備才是那個最努力的人
    小時候,喜歡劉備,討厭曹操,因為《三國演義》裡面是這樣寫的,劉備是忠,曹操是奸。後來學歷史了,開始喜歡曹操,討厭劉備。因為歷史上的曹操確實很厲害,文武雙全,他才是三國時代的絕對主角。而劉備則似乎沒多大本事,整天頂著仁德二字,甚至於顯得有些虛偽。而走入社會以後,我又開始喜歡上劉備了。
  • 此人是漢末的一位遊子,浪跡天涯卻威震四方,但被劉備白白錯過
    程普曰:「不須主公勞力,某自擒之。」程普出到陣前,太史慈曰:「你非我之敵手,只教孫策出馬來!」程普大怒,挺槍直取太史慈。兩馬相交,戰到三十合,劉繇急鳴金收軍。太史慈曰:「我正要捉拿賊將,何故收軍?」劉繇曰:「人報周瑜領軍襲取曲阿,有廬江松滋人陳武,字子烈,接應周瑜入去。吾家基業已失,不可久留。速往秣陵,會薛禮、笮融軍馬,急來接應。」
  • 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據了荊南四郡,為什麼還要借荊州呢?
    在漢末三國時期的戰役中,赤壁之戰的影響,無疑是最為深遠的。對於赤壁之戰來說,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的戰役。曹軍又將剩餘的曹軍舟船都予以燒毀,然後撤退,結果其數十萬大軍損失慘重。正是因為此戰之後,曹操遭到重創,促使孫權、劉備各自奪取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在赤壁之戰後,劉備不僅在荊州站穩了腳跟,還自己派兵攻佔了荊州南部的四個郡,也即荊南四郡。那麼,問題來了,赤壁之戰後,劉備已經佔據了荊南四郡,為什麼還要向孫權借荊州呢?
  • 無名之輩居然斬殺七員三國名將!劉備也險些栽在他手裡
    兩個孔明——孔明害死了另一個孔明諸葛亮,字孔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臥龍先生,這些我們大家都知道。然而三國時期還有另一位「孔明」,胡昭。這位胡昭也是字孔明,東漢末年著名的隱士、書法家,與鍾繇合稱「鍾胡」,曹操曾數次徵他做官均被拒絕,歷來對士族階層傲慢無禮的關羽對胡昭也是敬仰有加。
  • 中山靖王到劉備時間久遠,為什麼三國時期沒人質疑劉備的出身?
    而劉備也沒有必要騙人,在當時劉姓也是國姓,是不可能隨隨便便的就能冒充的、也就幾乎不存在隨隨便便的認祖宗。最關鍵當時漢獻帝劉協也承認劉備的地位。在《三國志.先主傳》這樣記載: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
  • 魏蜀吳三國,劉備從獨身一人到一方勢力,這一切離不開他的人品!
    魏蜀吳三國勢力中,勢力比較強的是曹操的魏國,最弱的就是劉備的蜀國了。說起劉備,他前半生的生活可以稱得上是顛沛流離了,他的勢力很小,出身也很卑微,沒有顯赫的身世作為後盾支撐。劉備這一路從獨身一人到擁有一個軍隊再到擁有一方勢力,這個過程可能過得有點狼狽,幾易其主,但最後還是有了一番作為,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劉備的家境不太好,生活艱苦。不過,劉備很幸運的是,他遇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劉元起。劉元起賞識劉備,就自願出資來幫助劉備上學,劉備在學堂上學的時候結識了同門的富家公子公孫瓚。
  • 漢末三國福建究竟是怎樣的?官方設縣置郡從此時開始!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漢末三國時期,天下紛爭、豪傑並起,所佔據的地理區域成為豪傑們割據一方的基本盤。此外,人傑的大量出現,使得人們會不自覺地將名門大姓家族與他們所生長居住之地聯繫起來,著名的如:弘農楊氏、汝南袁氏、潁川荀氏等等。
  • 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
    並且,在都城上,劉備選擇在成都定都,而不是漢中之地的南鄭。那麼,問題來了,同樣佔據巴蜀之地,為何劉邦定都漢中,劉備卻定都成都呢?換而言之,導致劉邦、劉備選擇不同都城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一首先,對於漢高祖劉邦來說,之所以定都漢中,而不是成都,目的自然是為了方便進攻關中。
  • 漢獻帝劉協被曹丕取代後,被封為山陽公,為什麼不去投奔劉備?
    漢獻帝劉協被曹丕取代後,被封為山陽公,為什麼不去投奔劉備?山陽郡,西漢始置,郡治昌邑(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東南)。故屬秦朝碭郡。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梁孝王劉武病逝,景帝分梁國北部數縣置山陽國,封梁王武之子劉定為山陽王,國都為昌邑縣。
  • 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
    到了東漢末年,各個州的刺史或者州牧,不少都成為了一方諸侯,比如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兗州牧曹操、冀州牧袁紹等。換而言之,在漢末三國時期,各個諸侯之間的實力強弱,和他佔據了多少個州存在直接的關係。比如袁紹一度佔據幽、並、冀、青這四州之地,所以成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那麼,問題來了,三國時天下一共分為多少個州?劉備、曹操、孫權各佔了幾個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