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盛唐著名的才子,也是唐代詩壇中的詩佛,還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抹鮮豔的色彩,蘇軾誇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常常用詩歌帶給人們驚喜,如詩如畫,又有禪意,這個人,就是王維。王維出身名門貴族,公元731年中狀元,狀元出身,並不代表他是一個書呆子,他精通詩書繪畫,音律雕刻,可以說是一個全能的才子。王維的詩,總是能夠讓人感覺到一種不一樣的味道,有時候是淡泊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時候又是激昂雄壯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還有那多情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王維好似有千百張面孔,但每一張都是這般的令人著迷,每一張不同面孔寫下的詩歌,都是流傳千年的佳作。
公元712到公元741年間,王維一度遊歷江南,當時的唐朝還是盛唐的光景,詩人想必也還是無憂無慮,除了遊山玩水,便是家國政事,還不用擔心家國將亡。在這段時間裡,詩人寫下了很多優秀的詩作,王維的好友皇甫嶽造了一座別墅,名為雲溪別墅,詩人常常到這裡和好友相聚,遊山玩水,飲酒作對。普通人看雲是雲,大詩人看雲,看的便是詩意,王維為皇甫嶽的雲溪別墅題了一組詩,總共有五首,每一首寫的都是不同的風景,類似於我們現代人的風景寫生。這幾首詩歌中是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樂趣,而今天要說的這一首,是他描繪春天山中夜晚景色的詩,名為《鳥澗鳴》。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開頭便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聲寫景,將落花和人閒結合起來。寂靜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無聲地落下。花落下的聲音是這般的寂靜,人真的能夠聽到嗎?其實花開和花落都是人世間美好的聲音,詩人既然說了無聲地落下,但在詩中,又仿佛真的能夠聽到花落下的聲音。也許人只有在真的靜下心來,放下對人世間俗趣的雜念,才能夠將人的精神提升到另外的境界,即所謂的「心靜」。在這樣萬事皆空的境界中,對人世間一切的事物的感受才會更加的深刻。
因為詩歌的背景是深夜,詩人自然不可能看到桂花飄落,但因為夜晚的寂靜,因為觀賞風景的人心靜,所以詩人還是能感受到盛開的桂花從枝頭落下,落到地面的過程。隨著詩人的描寫,我們好像也進入了深夜春山中,但這春山是怎麼樣的呢?我們的想像中對此還是空白的,但既然是春天,白天的時候必定是鬱鬱蔥蔥的,是百花盛開的,也是鳥語蟲鳴的。而此刻是深夜,已經沒有了遊人的蹤跡,白日裡喧譁的場景也已經消失,山林沉浸下來,只有草叢中還沒睡覺的蟲子,偶爾發出叫聲。
像山林這般「空」的,還有詩人的心境,唯有心境灑脫的人,才能捉住人們無法感受到的風景。「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月逐漸升起,它的光輝驚動了山中正在棲息的鳥兒,它們不時地在這春天的溪澗中發出一聲鳴叫。最後這兩句,是詩人的以靜寫動,「驚」和「鳴」二字,看似打破了這春夜的靜謐,實則以這樣的方式,襯託了山裡的悠閒和寂靜。鳥兒不時地鳴叫,山澗潺潺流動的溪水,都將這座寂靜的山,展現在讀者面前。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中,總是會營造出這樣靜謐的環境,這首詩亦是如此。但王維詩最高明之處,就是靜謐中不失生機,有的是人過分地強調安靜孤寂的環境,而將萬物原本的生機湮滅,王維詩則不同,即便是尋常的景物,也是富有生機不枯寂的。一靜一動兩種事物,總是相對而存在的,也正是這樣的存在,最為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