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德國納粹為何進軍蘇聯?糧食危機竟成導火索

2021-01-20 萊朋特的書生活

我們今天來到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第十九和第二十章,題目分別叫做《小麥之路》和《納粹之路》。

我們上一篇提到了英國走上妥協之路是有外部原因的,因為20世紀初的強權也紛紛盯上了對石油的控制權,比如德國、法國、美國等等,各國都對英國虎視眈眈。這其中最為活躍、對英國威脅最大的是德國。

01德國與蘇聯結盟

德國採用了和蘇聯合作的方式,他們在1939年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原本在一戰中互相敵對的兩個國家,因為不同的目的暫時走到了一起。

對德國來說,與蘇聯結盟,德國可以收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的土地。對蘇聯來說,與德國結盟,可以為他們爭取重建內部環境的時間,因為蘇聯在戰後嚴重的饑荒、內鬥等問題,導致他們急需穩定的外部環境來重建國內事務。

雖然籤訂了這樣的互惠條約,但是德國人在面對自己明顯軟肋的時候,依然對未來充滿擔心。德國的這個軟肋就是德國國內的農業產量明顯不足。因為德國無法依靠國內的生產自給自足,只能嚴重的依賴進口。

德國在與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後,雖然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是德國越來越意識到過度依賴蘇聯的危險性。因為雙方一旦發生分歧,德國就會立刻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在這樣的憂慮和不安下,德國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入侵蘇聯。

02德國入侵蘇聯

而此時由史達林領導的蘇聯,並不相信德國要真正的發起進攻,他們以為這只是為了製造恐慌而散布的謠言,因為他們簡單地認為兩國已經籤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事實證明,一直在與魔鬼共舞的蘇聯,現在到了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45分,史達林被急匆匆的電話叫醒,他被告知,所有防區的前線都已被突破,蘇聯正在遭受攻擊。因為太過震驚,史達林暈倒在地。蘇聯的防線一再被突破,邊界也一再東移。被俘虜的蘇聯士兵也被作為奴隸一般,被納粹德國強制進行勞動,比如修建公路、開墾土地等等,當時被俘虜的人數達到了1300萬人。

03德國陷入困境

隨著戰爭的繼續,德國在蘇聯境內的深入,在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後,德國人在蘇聯開始陷入困境。因為部隊的快速推進,給補給線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壓力,沒有飲用水,霍亂、痢疾等疾病爆發,面對俄羅斯的寒冷又缺衣少食,德國非但沒有獲得戰前期望的結局,反而在不斷減少國內糧食的供應,而且從蘇聯進口的糧食也遠遠低於戰前與蘇聯籤訂條約時的數量。

面對嚴重的糧食短缺,德國人預計將會有百萬人因為飢餓而死亡,於是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開始鑑別哪些人需要被安排死亡,以節省糧食給不應該死亡的人。他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蘇聯戰俘、以及一直被德國人視為眼中釘的猶太人。這直接導致了德國人在1941年對蘇聯人展開了種族滅絕式的行為,到1942年,他們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了猶太人。

這裡跳躍一下。後續萊朋特會發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系列視頻,其中一期是遊覽德國柏林。這裡先展示一張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的照片。那片莊嚴肅穆的碑群正是德國人對過往歷史的一種面對。

04結語

回到文中,歷史發展到這裡,反擊德國的步伐開始加快,英國、美國,以及奮起反攻的蘇聯,最終將德國趕出了世界的中心地帶,希特勒的士兵最終也被無情地趕回了柏林。

對這兩個章節的閱讀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關注《萊朋特的書生活》以獲得後續持續更新。觀看文末視頻,有助於您更好地了解本文內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相關焦點

  • 愛沙尼亞否認二戰時被蘇聯紅軍解放:蘇聯和納粹德國都是侵略者
    據「今日俄羅斯」報導,愛沙尼亞外交部9月23日發表聲明,稱俄外交部有關蘇聯紅軍解放愛沙尼亞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對於愛沙尼亞而言,蘇聯和納粹德國一樣都是「侵略者」。
  • 二戰末期死扛蘇聯紅軍,波蘭找到納粹德國士兵的遺骸,全都是精銳
    幾天前,負責搜尋和挖掘德國士兵遺骸的歷史研究所「 Pomost」在波蘭下西裡西亞省Kozlice村發現二戰德國傘兵的各種物品;資料顯示,該地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修建有一個飛機場,是納粹德軍眾多秘密訓練基地之一。
  • 二戰時期匈牙利為何上了德國納粹的賊船?
    此時距離蘇聯國旗在德國會上升起已不足一年不過當初蘇聯有機會反擊而此時的德國及其盟友已無翻盤之力(圖片:wikipedia)▼一直為德國人提供石油和兵源的羅馬尼亞人在這個夏天加入了蘇聯的一邊。秋天,保加利亞也倒向東方,與蘇聯組成聯軍趁勢西進。德軍雖然是納粹侵略大軍的主力,但也並非全部比較重要的幾個僕從國如: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德國入侵蘇聯前的大致局勢,那時候的僕從國相當多)▼
  • 二戰德國突襲蘇聯,日本為何不支援德國進攻蘇聯?日本:我太難了
    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 二戰時,德國為何要與當時強大的蘇聯「死磕」,蘇聯做了哪些準備
    其實德國進攻蘇聯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東歐地區肥沃的土地,和蘇聯豐富的自然資源;其次是西方資本主義對共產主義的排斥,加之1924年史達林掌權後的蘇聯頻繁向歐洲地區滲透革命,加劇了德國入侵蘇聯的野心。德國與蘇聯的恩怨最早要從1933年的柏林國會縱火案說起,當時希特勒剛走馬上任德國總理,但納粹黨在國會僅有32%的席位,與其爭鋒相對的是佔有17%席位的德國共產黨,為了迫使興登堡總統解散議會,納粹黨開始在全國打壓共產主義,而國會縱火案就是導火索。此事發生後,引起了史達林的不滿,納粹也藉此機會逐漸形成了對德國的獨裁統治。
  • 芬達:納粹德國二戰中的意外發明
    可口可樂公司產品芬達二戰期間在納粹德國被發明:戰爭切斷了可口可樂的配料供應,卻意外誕生了一個新的產品。著名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產品芬達是二戰期間德國分公司在戰時特殊環境下發明的。二戰前,德國納粹黨衛軍急需一種清甜可口的飲品。
  • 二戰時期美、英為何不在蘇聯與德國兩敗俱傷之後再發起諾曼第行動
    目前國際上一般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作為二戰爆發的標誌性事件,然而事實上法西家的侵略擴張卻經歷了相當複雜漫長的過程。1931年9月18日晚10點左右日本關東軍島本大隊河本末守中尉指揮數名部下在瀋陽北大營南約800米的柳條湖附近將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炸毀。
  • 二戰中,日本為何不和德國東西夾擊蘇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始,德軍的迅猛攻勢確實令無數德國人為之振奮,然而在蘇聯解決東部戰線的安全問題之後,大量遠東蘇軍奔赴莫斯科前線,德軍最終功敗垂成。同為軸心國的日本正在蘇聯東側,而且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數十萬關東軍自始至終都是遠東蘇軍的心腹大患。
  • 二戰時的蘇聯差點加入軸心國,還派代表前去德國談判
    說起二戰,我們知道是反法西斯的戰爭。這場戰爭是其他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反對法西斯主義。其中法西斯國家的中最主要的就是德國、義大利、日本三個軸心國。盟國中主要是中國、英國、美國、蘇聯幾個國家為主。這四個國家在二戰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不過有一個國家當年差點加入了軸心國,這個國家就是蘇聯。
  • 二戰時蘇聯為何突然進攻芬蘭
    在這場交易中,芬蘭要把卡累利阿共和國(Karelia)北部的很大一塊無人居住區讓給蘇聯。這場在莫斯科的談判一直持續到11月13日,仍然沒有達成最後的一致。史達林經過認真思考,得出的結論是,芬蘭既沒有來自國際的援助力量,同時芬蘭又不想挑起戰爭,於是他決定向芬蘭進軍。史達林的進攻藉口爛的不能再爛,他藉口說由一些芬蘭共產黨組成的傀儡「流亡政府」向蘇聯呼救,請求蘇聯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 閒話二戰——納粹德國閃電戰前期的勝利 巴爾幹和北非
    納粹德國的如意算盤是:佔領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希臘等國,便可控制東地中海,進而奪取英國在近東和北非的殖民地,也可封鎖蘇聯的黑海出口,建立進攻蘇聯的南方戰略基地。因此,控制巴爾幹半島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希特勒用製造糾紛和軍事入侵相結合的辦法插手巴爾幹。羅馬尼亞、匈牙利和保加利亞先後加入了軸心國軍事同盟,成了法西斯德國的幫兇和附庸。
  • 二戰中德國犯下的兩個「致命」錯誤,一個耗錢一個耗人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從侵入波蘭開始,納粹德國就撕掉了自己偽裝的面具,開始大舉地向西歐、北歐的國家進軍。到1940年5月,英國遠徵軍以及法國被擊潰的軍隊一起從敦刻爾克撤退,到次月納粹德國的武裝力量佔領了法國。
  • 為何二戰時德國能殺進蘇聯首都莫斯科?只因德軍做了一件事
    為何二戰時德國能殺進蘇聯首都莫斯科?只因德軍做了一件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二戰時期的趣事。其實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身為全球軍事能力最強的蘇聯是完完全全可以擊敗全賴侵略的德國的,但是為何他們會被德國大軍殺進首都呢?
  • 二戰結束,被拒絕投降並被處決的納粹德國軍,黨衛軍骷髏師
    二戰結束,被拒絕投降並被處決的納粹德國軍,黨衛軍骷髏師 納粹德國在二戰中之所以能夠所向睥睨,在極短的時間內橫掃整個西歐、北歐的敵人,戰鬥力可見一斑。
  • 二戰後期德國敗局已定,蘇聯為何仍要犧牲30萬士兵,強攻柏林?
    二戰終於拉上了帷幕,德國已經註定是失敗的結局,在這樣的背景下,蘇聯還是要集結自己的優勢兵力來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的結局我們早已知曉,但這場戰爭的慘烈程度也是令人觸目。畢竟這場戰役是二戰的終結之戰,蘇聯經過此戰基本確定了自己超級大國的地位,這其中或許有些我們不知道的原因,讓蘇聯如此的堅決,以至於犧牲了三十多萬名士兵才打下了這塊納粹最後的戰場。讓我們把眼光看的再廣一些,我們或許能夠知道蘇聯如此堅決的原因,或許三十萬戰死沙場的勇士比不上史達林格勒的人數,但這也是精兵強將啊,到底是為了什麼?
  • 二戰前的世界八大工業
    正是憑藉無比超級強大發達雄厚的現代化工業科技經濟軍事人才實力戰略資源蘇聯才在偉大衛國戰爭及二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僅憑蘇聯一已之力就完全擋住了德國並徹底消滅了東線戰場上最精銳最具戰力的一千多萬納粹德國主力大軍。
  • 為何有人認為二戰德國元首是「穿越者」?德國黑科技武器確實罕見
    文/紀布話說,在二戰初期的納粹德國,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與此同時,大家也會想到他們的元首,正是因為有他的領導,才促使德國不顧一切地發動了二戰。鑑於德軍在二戰中的各種表現,網上曾有很多朋友對希特勒產生了懷疑,認為他是一個穿越者,為何這麼說?
  • 二戰50萬德國女兵,卻很少被用在前線戰場,被稱為納粹的「床墊」
    ,德國女兵跟二戰中其他國家的女兵,尤其是蘇聯女兵有很大的區別。,因此在二戰中,蘇聯方面有很多女兵死傷,而德國方面參戰的婦女卻損失很小。德國納粹黨同烏克蘭班德拉黨的烏克蘭人民警察一起,發動了一場名為淨化的行動,這次行動實際上就是針對猶太人的屠殺,烏克蘭親納粹分子迫不及待的展開了對猶太人的血腥屠殺,而在屠殺之前,這些烏克蘭人夥同德國軍人大肆蹂躪猶太女人。
  • 被納粹德國當做入侵蘇聯計劃代號的「巴巴羅薩」究竟是誰?
    1941年,德國制定了針對蘇聯的侵略軍事計劃,代號為「巴巴羅薩」計劃。因為希特勒將入侵蘇聯視為納粹德國的「聖戰」,所以「巴巴羅薩」也被希特勒認為擁有特殊的「歷史神聖感」。那麼被認為擁有「歷史神聖感」的「巴巴羅薩」究竟是什麼呢?
  • 二戰中的小國家:迫於壓力內部殺戮,德國和蘇聯都想「拉攏」它
    在戰爭中,如果有那種兩個大國博弈,小國在中間得了「漁翁之利」的事的話,就一定有大國博弈,小國夾在中間,命運變得十分悲催的事。而二戰中,有一個小國家就是這樣的存在,他們悲催到自己人都開始殺害自己人了。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極其激烈,但兩國之間不僅互相炮轟,他們還各有小算盤。而在這個小算盤上,雙方可以說是十分默契了,它們同時都把目光聚集在了當時波羅的海國家之一,愛沙尼亞身上。在兩國的施壓分化下,愛沙尼亞造成了自己人殺戮自己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