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來到了《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第十九和第二十章,題目分別叫做《小麥之路》和《納粹之路》。
我們上一篇提到了英國走上妥協之路是有外部原因的,因為20世紀初的強權也紛紛盯上了對石油的控制權,比如德國、法國、美國等等,各國都對英國虎視眈眈。這其中最為活躍、對英國威脅最大的是德國。
01德國與蘇聯結盟
德國採用了和蘇聯合作的方式,他們在1939年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原本在一戰中互相敵對的兩個國家,因為不同的目的暫時走到了一起。
對德國來說,與蘇聯結盟,德國可以收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的土地。對蘇聯來說,與德國結盟,可以為他們爭取重建內部環境的時間,因為蘇聯在戰後嚴重的饑荒、內鬥等問題,導致他們急需穩定的外部環境來重建國內事務。
雖然籤訂了這樣的互惠條約,但是德國人在面對自己明顯軟肋的時候,依然對未來充滿擔心。德國的這個軟肋就是德國國內的農業產量明顯不足。因為德國無法依靠國內的生產自給自足,只能嚴重的依賴進口。
德國在與蘇聯籤訂《互不侵犯條約》後,雖然暫時解決了燃眉之急,但是德國越來越意識到過度依賴蘇聯的危險性。因為雙方一旦發生分歧,德國就會立刻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在這樣的憂慮和不安下,德國做出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入侵蘇聯。
02德國入侵蘇聯
而此時由史達林領導的蘇聯,並不相信德國要真正的發起進攻,他們以為這只是為了製造恐慌而散布的謠言,因為他們簡單地認為兩國已經籤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事實證明,一直在與魔鬼共舞的蘇聯,現在到了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1941年6月22日凌晨3點45分,史達林被急匆匆的電話叫醒,他被告知,所有防區的前線都已被突破,蘇聯正在遭受攻擊。因為太過震驚,史達林暈倒在地。蘇聯的防線一再被突破,邊界也一再東移。被俘虜的蘇聯士兵也被作為奴隸一般,被納粹德國強制進行勞動,比如修建公路、開墾土地等等,當時被俘虜的人數達到了1300萬人。
03德國陷入困境
隨著戰爭的繼續,德國在蘇聯境內的深入,在取得了一系列進展後,德國人在蘇聯開始陷入困境。因為部隊的快速推進,給補給線帶來了難以承受的壓力,沒有飲用水,霍亂、痢疾等疾病爆發,面對俄羅斯的寒冷又缺衣少食,德國非但沒有獲得戰前期望的結局,反而在不斷減少國內糧食的供應,而且從蘇聯進口的糧食也遠遠低於戰前與蘇聯籤訂條約時的數量。
面對嚴重的糧食短缺,德國人預計將會有百萬人因為飢餓而死亡,於是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開始鑑別哪些人需要被安排死亡,以節省糧食給不應該死亡的人。他們最先想到的就是蘇聯戰俘、以及一直被德國人視為眼中釘的猶太人。這直接導致了德國人在1941年對蘇聯人展開了種族滅絕式的行為,到1942年,他們用相同的方式對待了猶太人。
這裡跳躍一下。後續萊朋特會發布《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系列視頻,其中一期是遊覽德國柏林。這裡先展示一張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的照片。那片莊嚴肅穆的碑群正是德國人對過往歷史的一種面對。
04結語
回到文中,歷史發展到這裡,反擊德國的步伐開始加快,英國、美國,以及奮起反攻的蘇聯,最終將德國趕出了世界的中心地帶,希特勒的士兵最終也被無情地趕回了柏林。
對這兩個章節的閱讀就到這裡了,歡迎大家關注《萊朋特的書生活》以獲得後續持續更新。觀看文末視頻,有助於您更好地了解本文內容。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