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發動對蘇戰爭。戰爭初期,以德國為首的納粹勢力屢屢突破蘇聯防線,直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爆發,蘇聯憑藉龐大的戰略縱深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投入,蘇聯的潰敗得到緩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勢頭受到遏制,陷入膠著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戰場優勢逐漸衰落,為了緩解戰場壓力,迫切需要日本法西斯的加入,從東方對蘇聯發動進攻。
面對法西斯盟友德國的請求,以及對蘇聯豐富資源的渴望,日本還是無法下定出兵蘇聯的決定,卻選擇派出海軍偷襲美國珍珠港,企圖一舉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放棄幫助盟友攻擊蘇聯,挑起與美國的戰爭,日本的這一操作不僅出乎各國的意料,也成功將美國推向了法西斯的對立面。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成功讓法西斯勢力走向滅亡,奠定二戰後的新秩序。
那麼,日本為何出現這一重大決策失誤呢?
日本對德國的失信懷恨在心
其實,日本與德國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早已結怨,日本對德國的失信懷恨在心。
1939年5月11日,日本與蘇聯由於蒙古地區的地緣衝突,逐漸演變爆發諾門罕戰役。日本關東軍派出主力部隊第23師團發動戰爭,雖然23師團是關東軍新組建的一支部隊,但第23師團中擁有大量的戰場經驗豐富的老兵,其中包括來自第7師團的兩個聯隊的老兵,加上新配備的炮兵部隊,以及中國東北地區的航空兵支援,
第23師團的戰鬥力空前強大,這也成為日本「北進派」作戰成功的底氣之一。
蘇聯則投入的第57特別軍,也就是後期的遠東第一集團軍,相較於日本第23師團,蘇聯軍隊無論士兵訓練素質還是部隊的機械化,都遠遠超過第23師團,蘇聯戰場優勢十分明顯。
諾門罕戰役初期,日本關東軍第23師團取得不錯的戰果,但在
8月末蘇聯的反擊作戰中,隨著蘇聯軍隊逐漸適應了日本關東軍的作戰特點,日本第23師團節節潰敗。日本決策者眼見戰場失利愈演愈烈,日本求助盟友德國的幫助,希冀德國從蘇聯西線發動進攻,減少日本第23師團的作戰壓力。
然而,9月3日的一則消息,讓日本對德國希冀跌入谷底。在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下,蘇聯與德國早已於8月23日,籤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顯然德國對波蘭的胃口遠大於同日本進攻蘇聯,更何況此時的德國並未做好與蘇聯全面戰爭的準備。
日本的戰敗已成定局,日本只有吞下失敗的苦果,尋求與蘇聯的停戰。同樣,蘇聯也感受到來自德國的壓力,對日本的求和,蘇聯方面也無意在擴大戰果消耗力量。1939年9月16日,蘇日雙方正式達成停火協議,以日本的敗退結束了諾門罕戰役。而日本對盟友德國不顧日本利益的行為,產生一定的怨恨,日本與德國的關係產生裂痕。
日本對蘇聯逐漸膨脹的野心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日本在東亞地區取得了一系列的豐厚戰果,軍事實力迅速增強,同時日本的戰略野心也極速變大。
1939年諾門罕戰役,雖然德日關係產生裂痕,但結怨並不能左右國與國之間的利益決策。
從諾門罕戰役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對土地及資源的極度渴望,蘇聯廣袤的土地、豐厚的資源,自然也成為日本對蘇聯抱有極大的野心。日本內部的「北進派」和諾門罕戰役,就充分證實了這點。
諾門罕戰役的戰敗,給日本急劇膨脹的野心,澆上了一盆冷水。日本「北進派」非但沒有因戰敗而衰落,反而更加根深蒂固。日本為更好地防範和震懾蘇聯,日本逐漸加強關東軍的軍事力量,以及對蘇聯作戰的戰爭儲備。
日本也從未放棄對蘇聯土地的渴望。
蘇德戰爭爆發後,日本關東軍很快就進行「關東軍特別演習」,備戰進攻蘇聯。關東軍的規模也從原來的14個師團,擴編成16個師團,師團的兵力也從15000人擴編成24000-28000人,在「關東軍特別演習」中,參加演習的總兵力更是達到75萬人的規模。
其中,日本吸取諾門罕戰役失敗的教訓,大力加強關東軍的機械化裝備的普及,增加相應的獨立炮兵聯隊、重炮聯隊等各種炮兵聯隊,高達25個之多。在日本陸軍中共計有15個坦克作戰聯隊,其中9個就被部署在關東軍。在補充機械裝備的同時,也添補了大量的馬車牛車,用於後勤兵力和物資的運輸。在「關東軍特別演習」中,日本關東軍共計出動414輛各種型號坦克,1112架次各型戰機,關東軍機械化程度大幅度提升。
顯然,日本從未放棄對蘇聯的野心,關東軍規模如此強大,如果加入蘇德戰爭,取得一定的利益並不是不可能。
可是日本,為何還是放棄對蘇聯的進攻?
蘇聯與日本的軍事懸殊
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史達林也對日本是否參戰陷入擔心,曾抱怨道:「只有一條棍子,卻來了兩條狼。」
兩線作戰必將加大蘇聯的作戰壓力,對德國作戰的兵力也會受到一定影響,而且此時的蘇聯剛經歷過「大清洗」,中高層軍官也會極度匱乏。
然而,就算這樣的蘇聯,其遠東軍對日本關東軍來說,也擁有相當的作戰優勢。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遠東軍兵力還擁有30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6個坦克旅、15個炮兵團以及蘇聯太平洋艦隊,總兵力也能達到61萬人左右。由於蘇聯方面精力絕大部分都在歐洲戰場上面,導致蘇聯遠東軍隊的編制早已落後於歐洲戰場,軍事裝備更是沒有進行更新。
在日本方面一系列偵察後,仍得出令人沮喪的結果,就這樣的蘇聯遠東軍隊,對於日本關東軍來說,日本方面仍然處於劣勢。
根據相關材料記載,蘇德戰爭爆發期間,蘇聯遠東部隊仍然擁有2700餘輛各型號坦克,3000餘架各型號作戰飛機。雖然型號落後於歐洲戰場水平,但性能仍然高於此時的關東軍裝備。即便蘇聯初期,在遠東部隊抽走了大量的老兵,但同樣招募了大量的新兵補充到遠東部隊。蘇聯吸取德國突襲的教訓,雖然日本方面還沒有宣戰,但已經做好一級作戰準備。
日本關東軍和陸軍統帥部對蘇聯遠東軍狀態十分沮喪,即便突襲作戰取得勝利的機率也是渺茫,更何況全面備戰狀態的蘇聯。
最終日本得出結論,除非蘇聯遠東軍削減15個師團的兵力、坦克數量縮減到900輛,飛機削減到1000架,否則日本關東軍根本無法取得勝利。
戰爭潛力受到遏制
蘇聯初期的失利,但隨著美國的軍事援助,以及蘇聯本身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豐富的資源,蘇聯軍隊反而越來越強大。
對於德國來說,日本參戰的需求越來越大。
對於日本來說,與蘇聯作戰,戰勝的希望越來越不可能。
在歐洲戰場上,德國陷入兩線作戰,德國也是苦苦支撐。如果日本加入蘇德戰場,日本勢必也陷入漫長且希望渺茫的割據戰中,這對日本固有的戰爭布局帶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日本的工業也是不允許的。
更何況,美日關係衝突不斷,美國對日本的經濟制裁和貿易封鎖逐漸升級,日本的生存空間和戰爭潛力受到遏制。如果加入蘇德戰場,日本根本無法支撐這樣的戰爭消耗。
日本只可能以本身的利益為重,突破美國對日本生存空間的封鎖成為第一要務,支援德國加入蘇德戰場,就顯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因此,日本採取對美國、英國、荷蘭在東亞地區殖民地的進攻,以獲取資源突破封鎖為既定策略,放棄對納粹德國的支援。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日本更是自身難保,進攻蘇聯支援德國也自然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