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巖是一條溝的名字,地處秦嶺南坡商洛柞水。具體位置,大約在省道S102牛背梁附近。
衛星地圖之上,如果拉一條直線計算,滴水巖距離西安,其實也就五六十公裡。
不過,這五六十公裡中間,隔著一個海拔接近2800米的秦嶺牛背梁。這個高山,也將秦嶺南北坡,分為了中國南北方。
每每西安重度汙染,遠望已經看不見高樓大廈,吸一口空氣入肺,估計有一百種味道的時候,秦嶺南坡的空氣品質卻是優。
我們尋訪滴水巖的這一天,就是西安城的一個重度霧霾天。
- 1 -
秦嶺以北,西安城內,霧霾鎖城。
秦嶺南坡,分水嶺南,空氣清新。
一道秦嶺,隔絕出了兩重不一樣的天。
穿越亞洲最長的秦嶺終南山隧道,從西康高速營盤出口下來,往牛背梁附近走。夏天裡熙熙攘攘的遊客不見了,道路上空無一人,沒有一輛私家車,偶爾碰到的人,也只是三五個本地人。
這個時節,夏天裡熱熱鬧鬧的農家樂裡,見不到任何一個遊客,這些店面基本都已歇業休息,恢復了原本的寧靜。
行道樹高大挺直,枝幹黢黑。空氣看起來好像並不通透,實際上那並不是城裡的霧霾,只是山裡冬日常見的景致。
- 2 -
路過一戶農家,主人正在用火盆燒柴火取暖。
我們停下來,一邊打聽滴水巖溝的情況,一邊與主人閒聊寒暄。
冬季天冷,主人邀請我們落座烤烤火。柴火燒出來香味,輕輕地刺激著人的鼻孔。一行人圍坐在火盆前,溫暖得像回到了童年。
秦嶺山裡一般都不燒煤,也沒有天然氣,取暖生火基本靠柴。但並不是所有木頭都適合用來燒,只有那些燒起來沒有異味的木頭才好。
火苗子騰地一下竄了起來,這樣的火光已經很久沒有見過了,城裡的霧霾如此嚴重,連烤肉攤都被禁止了。
把一罐魚罐頭依偎在火邊,慢慢地加熱它。再用一根枝條把饃串起來,放在火上慢慢烤。白面饃漸漸被烤黃烤焦,食物的味道,美好得讓人滿口生津。
柴香、饃香、火苗、溫暖、魚罐頭,我們與主人圍坐在火盆前,沒有霧霾、沒有喧囂。
「滴水巖溝咋走?」
「端直往前,過了橋就是。」
- 3 -
吃飽喝足,按照這戶人家主人說的線路,我們決定探探滴水巖溝。
對方告訴我們,滴水巖溝,溝並不深,就是走到底,也就不到1個小時時間。
她還說,溝內原本有幾戶人家,應該都搬走了,不過裡面到底還有沒有住得有人,她也拿不準。
進入滴水巖溝的道路兩側,荒草萋萋,因為是冬季,山上的林木一片焦黃,只有偶爾還有一點點松柏,透著星星的綠。
進入滴水巖溝的這條道路,並沒有硬化,不過卻可以勉強行車。天氣寒冷,在背陰的地方,從山體裡滲出來的水,已經結成了厚厚的冰。踩上去很滑,一不小心就會摔一個大跟頭。
- 4 -
進溝後不久,我們就碰到了第一戶人家。老房子被鐵將軍把門,透過門縫望進去,屋內黑乎乎的,看樣子已經有兩三年時間無人居住了。
不久之後,又在路邊看到了第二戶人家。這一戶人家的房屋,建在道路旁邊,但只有一間房子可以住人。
這房子的地基是石頭壘成的,牆體全部是泥巴拌上小碎石夯打而成,當初建造時,想必也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
房屋旁邊,還圍起來一片地,是餵養牲口的棚子。
我們繼續向前,溝裡沒有雞鳴犬吠,沒有牛羊牲口,滴水巖溝安靜得讓人害怕,不知道前面會不會有人居住?
- 5 -
快到道路盡頭的時候,遠遠望去,發現好幾間大房子,屋頂甚至有太陽能熱水器,原本以為會有人居住。走近一看,同樣是人已離去,空留房屋。
透過窗戶望進去,僅存的家具什物全無價值。
第三戶人家的大院裡,一塊大碾盤如今被改造成了桌子,四周放著幾個木墩子當凳子,空山之中,荒寂孤獨。
站在院子裡,看對面的土地,那裡肯定曾經種植過莊稼,只是如今撂荒了而已,已經有很多年不曾種植過莊稼了。
第四戶人家,曾經租給過工程隊,門口還擺放著一個桌球臺,但已經全部脫色的對聯,同樣告訴我們這裡很久沒人居住了。
第五戶人家的房子建在半山腰上,這裡是滴水巖溝的最後一戶人家。奇怪的是,這一戶入戶的道路居然硬化過了。
此時,我們已經不再抱著能夠見到人的希望,走近一看,房屋內果然空無一人。從遺留的痕跡來看,竟然還有修行人在此短暫居住過。
- 6 -
冬天的滴水巖溝,冷寂無聲。
一棵高大的核桃樹,已經完全掉光了葉子。枝條疏密有序,盡數裸露,盤曲猙獰,樹梢上面,還掛著一個巨大的鳥巢。
一個直徑將近半米的馬蜂窩,已經被人破壞過一次,我們把登山杖伸過去,朝裡捅了捅,一隻馬蜂也沒有飛出來。
遠處有一條小溪,溪水很細,流得很緩。在一個小潭裡面,七八尾小魚,歡快地在透明的水裡遊來遊去。溪水邊到處是青石,這些石頭上覆蓋滿了青苔。
站在溝內最高處,向溝口遙望,白雲如帶,遠山巍峨,冬景蕭殺。
沒想到走完滴水巖溝,竟然一個人也沒有碰到,只有五六棟孤零零的老房子!
這五戶人家的主人,看來確實已經全部離去。
- 7 -
從溝中退出來,我們繼續沿著省道S102徒步前行。
前幾年,在秦嶺終南山北麓,青年畫家二冬只用了數千元錢,就換來一處廢棄老宅20年的使用權,被稱作現代版借山而居的傳奇故事。
滴水巖溝附近,距離西安約1個多小時車程,卻已遠離城市的喧囂。如果你羨慕二冬,在這裡還可以實現夢想。
「此房出租,租期可定十年,租金面議……」,路邊的這塊招牌,讓人無限遐想。
其實,早就有先知先覺者,在這裡開始了借山而居。
路過一間民宿,應該是租下了原先村民留下的老房子,加以改造建成的。
這些已經被改造過的老房子,大多面向遊客開放,只可惜這一家的店主實在是太任性,從冬天歇業至來年4月,差不多5個月都不營業。
做夢、睡覺,觀星、賞月,烤肉、喝酒,品茶、聊天,這就是借山而居的人們,追逐的歡悅。
- 8 -
這間民宿的對岸,一輛房車靜靜地停在河岸邊空蕩蕩的營地裡,借山而居是大多數人的一個夢想,房車是一種更為便捷的方式。
我喜歡滴水巖溝這個地方,背後是山、前面是河,小河尚清清、河水慢悠悠,夏日炎炎時,還可以赤腳踩水遊玩。
思緒飛得正高時,從背後走過來抬著一根木頭的兩個小孩。秦嶺南坡的冬天是冷清的,千山鳥飛絕,只有本地人。
這兩個孩子都把連衣帽戴了起來,畏畏縮縮的,一副十分怕冷的樣子。他們單薄的身體,就像被寒冷封印住了一樣。
他們會是從滴水巖溝裡面搬出來的人麼?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