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人文故事|漉珠磨雪溼霏霏,煉作瓊漿起素衣——尋訪陳興村

2020-12-21 專業行走

秦嶺南坡,坡長溝深。深山之中,藏著許多宛如世外桃源一樣的小村莊。

這些小村莊,鮮為人知,極為隱秘。進出村莊的道路,有可能只是一條陡陡峭峭的羊腸小道。

位於商洛柞水營盤的陳興村,就是這樣一個藏在深山之中的小村莊。

- 1 -

前往陳興村的道路,還是一條土路,要不是專門打聽過,誰會想到上面還有一個村?

從一個小岔口開始登山,轉過一個彎,眼前突然出現四頭黃牛。黃牛有大有小,有公有母。

大概是很少見到陌生人,這四頭黃牛發現我們後,一時全都被嚇著了,立即停止啃食地上的包穀杆,睜著八隻懵懂的牛眼睛,小心翼翼地看著我們。

「你們找誰呢?」黃牛身後的土梁子上,一名中年漢子悠悠地問道。這一聲詢問,不太注意時,就像是黃牛開口問的一樣,還真把我們嚇了一小跳。

中年漢子的衣著顏色,幾乎和背後的樹木一致,要不是他主動發聲,一時還真難發現,那裡居然還坐著一個大活人!

「我們不找人,知道這裡有個村,特意上來轉轉,到處看看而已!」我們如實回答。

「冬天沒啥好看的!我們這裡,沒有多少人住了。」中年漢子說。

從對方口中我們得知,陳興村這個地方,原本有50多戶人家,一度十分興旺。只是隨著歲月變遷,這些人家大多下了山,在交通方便的地方建了新房子。

如今,溝裡只剩下5戶還有人常住。

- 2 -

與中年漢子辭別,我們繼續朝著山上走去,陳興村還得翻過上面的山梁。

冬山,遠看是孤寂蕭瑟的,近聽卻並不寂靜,蕭條之中藏著勃勃的生機。

一棵老樹底下,窸窸窣窣發出一些響動,仔細瞧過去,原來是一群野雞正在往山上移動。

頭頂的一根樹上,出現一隻松鼠的身影,動作迅捷而敏銳,閃電一般。

遠處枯樹枝上,不知名的鳥雀正在啼鳴,叫聲婉轉而悠揚。

在這樣的時節,與秦嶺冬山裡這些小精靈的偶遇,讓我們的這趟行走多了一份驚喜。

過不多時,眼前豁然開朗,零零散散的老房子,漸次出現在視野中。它們依山而建,或位於山腳,或地處山腰。此情此景,時光仿佛倒流。

我們本次尋訪的陳興村,是古時候秦嶺峪谷道上的一個小村莊。在長達18公裡的秦嶺終南山隧道沒通之前,這裡是連接著古長安和古商州眾多翻山細路之一。

隨著時光流逝,古道寂靜下來,如今這裡恢復了本初的寂靜。

- 3 -

作為一個80後,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幾千年來中國社會最劇烈的變遷——過去的40年間,農耕文明的鄉土中國向城鎮化快速行進,其速度、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

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到8.3億,城鎮化率從17.9%到59.58%,且正在向著2030年將城鎮化的水平推進到70%的目標邁進。

從鄉村走到城市,我們大多數人已經在城市定居下來,卻始終忘記不掉生養自己的故鄉。所以,我們再從城市出發,回到秦嶺尋訪中國最後的山村。

陳興村和大部分秦嶺山中的小村一樣,最終也將隨著時間消亡,但因為現在尚有人居住,今天它還不算徹底的荒村。陳興村的空氣中,依舊瀰漫著故鄉和童年的味道。

我們眼前不遠處,出現一棟土牆老房子。老房子的側面,堆放著包穀杆。從遠處看過去,隱約可見,房子還貼著紅紅的對聯,右邊廚房的大門也敞開著。

想必,這裡是有人居住的。

只是景色實在太過於清冷,如果是夏天時來到這裡,這房子必定掩映在一片翠綠之中。

毫無疑問,這是陋室。不過,這也是主人溫暖的家園。

- 4 -

每一次徒步秦嶺,遇見陳興村這樣的小村莊,我總會多停留一些時間,順著房前屋後的小路走走,儘量再多看一眼,因為不久之後它們就會消失……

陳興村還住著人,所以與其它空無一人,或者只剩一人的秦嶺深山小村莊相比,這裡算是人氣比較足的,尚能夠給人關於故鄉和童年的記憶。

進到村子的來客,在很遠處就能夠聽到雞鳴和犬吠之聲。這清澈的聲音,在大山裡特別乾脆,特別響亮,這是大部分中國人最熟悉的聲響。

溝中幾戶人家散養的土雞,公雞踱步驕傲,母雞肥肥笨笨,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這才是真正的土雞,而不是菜市場裡叫賣的那種假土雞。菜市場裡面的土雞,你知我知,大家心知肚明,都是圈養速生的。

- 5 -

土雞是農耕文明的具象化物體之一,也是具有鄉村生活的人難忘的記憶。像拔雞毛、撿雞蛋,攆著土雞滿山跑的樂趣,承載滿了我們的童年,抹也抹不掉,揮也揮不去。

在陳興村,先是遇到一戶農家,散養了一群土雞。其中的一隻老母雞,簡直就是兒時印象中的那一隻,那姿態那神情,一點都不曾改變。另一隻大公雞,健壯兇悍,也難得一見。

土雞也叫草雞、笨雞,家養馴化而成,未經雜交和優化配種,野外覓食和生存能力比較強。

實際上,土雞也分很多種,青腳麻花雞、文昌雞、銀香麻雞、九斤黃雞、獨龍雞、羅曼蛋雞、大骨雞、蘆花雞、梅嶺土雞……只是我們已經辨不全了。

因為少有人來人往,陳興村的土雞反倒不怕人,見了人除了會「咕咕咕」叫上幾聲,基本不動。攆著土雞走,把它們趕到無路處,四隻土雞乾脆不走了,只顧抬著頭看著你,傻傻惹人愛。

- 6 -

在陳興村的半山腰上,遇到兩條土狗,狂吠不止。我們只好止步不前,不多久後,屋內走出兩位老人。幾聲呵斥,土狗停止了咬叫。

過年前的山間小院,寧靜冷清,要不是有這兩條狗大聲叫,很難發現此房住有人。我們站在院內,抬頭看屋頂,房頂上正臥一隻小貓。這貓長得乖巧,遠看卻似兔。

知道我們的目的後,兩位老人邀請我們到屋內坐下歇一會。

老大娘76歲,老大爺已經80多歲,兩位老人養了兩條土狗,一群土雞,房前屋後,還種著好幾畝土地。

房子內一片漆黑,等到眼睛適應了光線後,才發現陳設十分簡陋,家具無序地堆放著。

好在兩位老人身康體健,友善健談,自稱除了沒錢之外,吃的穿的還算無憂無慮。

「我們人老了,要那麼多,其實沒啥子用,少生病,少受罪,多活一天,就多一天好日子!」

這是這些秦嶺最後的留守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想法。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繼續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既有現實生活的無奈,其實也有著對生命的坦然!

- 7 -

時值寒冬臘月,兩位老人正在家中利用簡陋的工具,用滷水點豆腐,也算為過年做些準備。

豆子是自己種的黃豆,取出來放在水裡面,一直泡到豆子變軟發脹。「再把黃豆打成生豆漿,然後放在鍋裡煮開。」

做豆腐並不是一件特別複雜的事情,我雖然不會做,但也知道大致的原理。豆漿被煮開以後,豆子變豆腐的神奇過程,其實才剛剛開始。

此時,黃豆裡的蛋白質團粒,會被滾燙的熱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聚不到一塊去的,便形成了「膠體」。這時候,只需要加入些許滷水,那一鍋「膠體」,也就是黃豆蛋白質團粒,就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豆腐腦。

我們進屋子裡去的時候,老人正在將這豆腐腦,用瓢舀出,放到透水紗布之上。

「都舀出來了,放重東西使勁壓,擠壓裡面的水。再過一段時間,豆腐就算做好了。」老人給我們介紹說。

- 8 -

屋外面,兩條狗安靜地臥在地上。房間內,光線從土灶上的窗戶照射進來,明亮潔淨。房子裡面,瀰漫著新鮮豆腐的味道。我們的肚子有些餓了,拿出隨身攜帶的饃,準備就著飲料吃。

「放在火上烤烤再吃吧,大冬天的,涼的不好吃,吃了對身體也不好!」主人熱情地說,然後取出一把火鉗,搭在了炭火上面。

感受著火塘裡炭火散發出的熱量,聞著饃被烤焦之後的香味,主人不再言語,我們也一言不發,大家只是靜靜地坐著,享受著這難得的時光。

對於我們來說,這場景似曾相似,恍如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夢裡去。

「後面還有人家沒?路咋走?」安靜地吃完了烤饃,喝了一點飲料,臨走時我們詢問。

「有人家,路都是通的,隨便往前走,咋走都可以過去!」主人回答。

「對了,你們繼續順著大路往山上走,那邊有一棵大樹,大得很,很粗,要好幾個人抱才抱得住,怕是有上千年了,你們可以過去看看!」

作者簡介

專業行走,著有散文集《遠村行走》

相關焦點

  • 秦嶺人文故事|秦樹千年空老大,漢碑終古不消磨——尋訪古榔樹
    詭異的六角鈴鐺,古老的厙族,巨大的青銅樹,遙遠的秦嶺腹地……這棵巨大的青銅樹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是一棵許願樹,還是一個少數民族的圖騰?在文學作品中,秦嶺往往以一種神秘的姿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之中。南派三叔所著的《盜墓筆記》就是其中的代表,《秦嶺神樹》尤其如此。
  • 空翠能否溼人衣
    此去尋秦嶺,還為的是尋找王維的那一身青翠溼衣。「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我輕吟著他的詩,眼前便有了一幅畫:他是在山路上,而山路走在秦嶺蒼松翠柏的無邊濃翠之中。未曾下雨,但那樣的濃翠濃出了水分,它浸染、滋潤,真如細雨般涼了空氣,溼了人衣。是翠色滴了下來,不僅溼了王維的衣袖,怕是他的素裳也被染成了青色吧?
  • 秦嶺人文故事|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尋訪老茅屋
    - 1 -入戶的小徑蓋著厚厚的新雪,雪上沒有人或飛禽走獸留下的任何印跡。左邊山坡上的地裡,還種著一小片白菜,不過此時同樣蓋著雪。雪沒蓋住的那些菜葉子,也好像被凍傻了一樣,無精打採。雪後尋訪,不見主人。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真心期待下一棟房子裡,不再這般寂寞。- 6 -走到這裡時,時間是12時20分。
  • 秦嶺人文故事|漢家宮闕來天上,武帝旌旗在眼中——尋訪關帝廟
    「漢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 儒稱聖釋稱佛道稱天尊」「曰帝曰侯曰佛曰聖人名光日月 安劉安漢安壽安天下志在春秋」「關夫子孔夫子二位夫子 作春秋看春秋一部春秋」。熟悉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這三副對子,講的都是同一個人,他就是三國時期蜀漢第一大將,有著萬夫不當之勇的美髯公關羽。
  • 秦嶺人文故事|尋人不遇空歸去,返程路中巧相逢——尋訪桃家山
    我們尋訪的桃家山,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在各類地圖上,它叫桃家山。但當地朋友告訴我們,此地因為地處兩峰之間,就像一個駱駝背一樣,它應該叫駝架山才對!桃花影落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03秦嶺人文故事桃家山屬於正溝村,這是我要講的正溝村下半部分的故事。
  • 秦嶺人文故事|在家歡樂辭家苦,顧盼老小皆團圓——尋訪千柏樹溝
    尋訪秦嶺千柏樹溝時,就碰到這麼兩戶人家。其中一戶很孤單,男主人在家種天麻,女主人和孩子進城打工去了,另外一戶則鬧熱些,家中有慈祥的老人,也有兩個正值壯年的年輕人。- 1 -三裡地後,千柏樹溝深處,山中的景致,仿佛是另一個世界。
  • 秦嶺人文故事|雪晴墟裡竹欹斜,蠟屐徐吟到陸家——尋訪梨園村
    只是更遠處的秦嶺,即便在這立春的節氣裡,依舊灰撲撲、光禿禿。又看見一棟二層的洋房,紅頂白牆、煞是好看。房前的土地新翻過,去年應該種過莊稼。院後的核桃樹長得很密,來年枝頭還會掛滿果。另一棟平房頂上蓋著新雪。山裡氣溫很低,即便在陽光下,雪也消融得很慢。
  • 尋訪秦嶺光頭山:又險又好看!自駕不讓上?爬也要爬上去打一次卡
    尋訪秦嶺光頭山:路封了上不去?登頂光頭山後,沒想到天氣起了變化,稍作停留我們即開始下山。這一篇文章,我將繼續講講,在山頂停留的短暫時間裡,我們看到了風雲如何突變,以及我們是怎麼下山的,總共耗費了多少時間?如果對照尋訪示意圖,本文講的就是紅色線路部分。- 1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都想去爬高山?
  • 秦嶺人文故事|茂林修竹綠侵雪,手捧甜柿贈來客——尋訪贈柿人
    大冬天裡,只有在這樣的時刻,你才會感受到徒步秦嶺的美好。這些山窪窪裡,因為有了人家,即便是在冬季,也並不顯得冰冷,相反還很溫暖。- 1 -因為快到村莊,腳下的這條道路,已經變得很窄很細,頂多還能行駛摩託車。
  • 秦嶺人文故事|炊煙一點孤村遠,雪屋夜寒燈火暗——尋訪牧豕人
    行走秦嶺這麼多年了,春夏秋冬、風霜雪雨,都已經歷過多次,沒什麼可以難倒我的。許多朋友詢問,你為什麼要行走秦嶺?在秦嶺這樣的大山裡行走,在蛛網一樣的溝岔裡行進,我只是在尋找已快遺忘的童年記憶,品味來自遙遠時空的歲月滋味,記錄中國最後的山村模樣。
  • 秦嶺人文故事|春色滿山歸不去,桃花深處屋三間——尋訪千柏樹溝
    這是我第二次尋訪猴子坪,上一次去還是2018年秋天的時候,那一次我們尋訪了位於千柏樹溝西邊的腰竹溝。尋訪腰竹溝的那段經歷,收錄進了我的書《遠村行走》中,題目叫做《紀年猶古法,衣裳無新制——尋訪腰竹溝》。
  • 秦嶺人文故事|荒村入徑斜,窺戶無一人——尋訪滴水巖
    滴水巖是一條溝的名字,地處秦嶺南坡商洛柞水。具體位置,大約在省道S102牛背梁附近。衛星地圖之上,如果拉一條直線計算,滴水巖距離西安,其實也就五六十公裡。不過,這五六十公裡中間,隔著一個海拔接近2800米的秦嶺牛背梁。這個高山,也將秦嶺南北坡,分為了中國南北方。
  • 秦嶺人文故事|誰知綠林盜,長佔朝陽溝——尋訪土匪寨
    然而,陝西南部距離西安不足30公裡的秦嶺一帶,無論是北麓自帶仙氣的終南山、太白山等地,還是南坡風景秀麗的商洛市、安康市諸縣,卻始終沒有火起來,旅遊開發相對滯後。實際上,秦嶺完全可以作為陝西旅遊的另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