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創意產業園區實現融合發展 產業升級呈現品牌化特徵

2020-12-20 中國江西網

  在剛剛結束的2015年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推進工作會議上,8號橋、800秀創意產業集聚區、M50藝術產業園、創智天地等10家園區榮獲首批「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稱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作為文創產業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產業集聚的重要基礎。2014年,全市106家原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和創意產業集聚區獲得「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稱號,使得滬上的文創園區成功融合。如今,走過十個年頭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正面臨著產業升級,聚焦原創型、平臺型、孵化型園區,朝著規模化和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開發浪潮老廠房煥發生機

  2004年初,申城開啟了對城市中心舊廠房的系統及商業化改造,8號橋、800秀創意產業集聚區、M50藝術產業園等作為上海首批創意產業園區應運而生。各類創意產業的入駐,使得原本寂靜的老廠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氣提升,使其瞬間變得摩登而優雅。

  8號橋作為其中的引領者,在最初的開發過程中,保留了老廠房原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並重新挖掘其自身價值,打造成集聚創意產業的新載體。創意產業園區的敞開式空間深受設計行業從業者青睞,項目一期尚未開幕時的預租率已達到70%,項目於2004年年底正式落成,2005年初即已滿租;二期更是在還沒完工時,預租率就達90%以上,2007年正式啟用後,出租率早早就達到了100%,其中外國及港澳臺公司就佔到70%的份額,其餘也多為國際化的國內知名企業。

  同為領頭羊的M50藝術產業園,則堅持文化創意主題,以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入駐企業100%為文化創意類企業。園區引進了包括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在內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40個藝術家工作室以及畫廊、各類設計機構,涵蓋藝術、設計、創意、文化各領域。

  作為靜安中心城區的時尚產業集聚地,800秀創意產業集聚區依託附近的南京路商務區配套而建,改造過程中注重保留老廠房工業歷史的痕跡,同時融入些許時尚概念,以提升800秀的品質。基於靜安在高檔商業功能上的特點,800秀著重引進一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時尚及奢侈品牌,如國際設計界最負盛名的歐洲設計公司FROGDESIGN(青蛙設計)、世界上最早成立的一流酒店室內設計企業HBA(赫斯貝德室內設計諮詢(上海)有限公司)等。而這些國際知名企業的入駐,完美提升了「800秀」的總體品質,「國際知名企業的入駐,能夠吸引更多高檔客戶加盟,因為企業非常在意他們的鄰居是誰。」上海八佰秀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中偉告訴東方網記者。

  扶持人才推動「中國創造」

  上海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打造過程中,大力推動了中國原創設計產業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發展趨勢。8號橋三期租戶LKK洛可可設計公司,已經由一家工業設計公司成功發展為一家實力雄厚的國際整合創新設計集團。而隨著越來越多本土創意企業入駐園區,中國原創設計產業的後續發展精彩可期。

  上海8號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倪偉源告訴東方網記者,作為上海市大學生人才培訓基地,8號橋定期舉辦大師培訓課程等活動,幫助想要在設計領域取得發展的大學生和年輕人,與行業內優秀領軍人物互動交流,以協助其更好地完成從校園走向社會的轉變和跨越。

  依託靜安區域產業環境優勢的800秀,則為創意人才提供了一個交流及互相學習的軟環境。近年來,800秀與本市多所高校合作,為學生提供設計展示平臺,僅收取象徵性費用。2014年,上海6所高校設計展借用800秀場,吸引眾多設計公司駐足觀看。此外,華東師範大學設計畢業展第一次走出校園,在800秀場舉行,收穫老師和學生的讚譽。今年,東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服裝品牌設計展,也選擇800秀場,進行為期20天左右的展出。

  同時,800秀積極投身各類文化創意和社會公益活動,與「現代戲劇谷」合作打造「現代戲劇谷市民劇場」。除了在800秀場舉辦專業展演外,還定期提供場地以供市民演出,並對市民免費開放。

  產業升級發展「品牌戰略」

  伴隨著國家經濟結構的轉型調整,全市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面臨產業升級,朝著規模化和主題化方向發展,呈現出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特徵。而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創園區相繼開發,明確園區自身品牌定位顯得尤為重要。

  8號橋的締造人黃瀚泓提出「知識產業」的概念,以區分於「創意產業」。「知識產業的核心是人、是大腦,而非簡單的公司體量規模,一個人的小企業也可以創造出極大的能量。」黃瀚泓的這一思考已付諸實踐,8號橋在第四期更設置了供各類小微、創業型企業乃至個人的辦公中心。上海8號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倪偉源告訴東方網記者,「創意產業園區不僅僅提供工作空間,也並非局限於從0到1的創意產出,只要用頭腦進行工作、互動,從而提升產品體驗,都可以歸為知識產業。」

  M50在眾多園區中率先提出品牌建設理念,近年來進一步探索品牌衍生,致力於「從單一產品發展到一組產品」,同時藉助外援實現「跨界合作」,以踏入新的文化產業領域。比如與現代人劇社合作話劇,與木馬工業設計合作開發創意產品設計,與上海旅遊局合作推進工業旅遊項目,從單一的園區產品發展到涉及多個領域的文化產品。

  跨界融合線上線下有機聯動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並非簡單的開發商項目,而是來自對社會經濟、市場需求、未來趨勢的洞悉和引領。走過十年發展之路的文創園區,必須在發展品牌戰略的基礎上,通過促進各領域的跨界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價值。

  上海8號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倪偉源指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承載著新興設計企業發展的孵化功能,8號橋在園區規劃上通過知名企業帶動新銳企業,以及多行業融合發展,形成完整的生態鏈。「比如園區內的一家建築公司收穫一張訂單,同時需要室內、燈光、軟體開發,則可以直接通過園區內其他企業配套完成。」由此,8號橋第四期首創性地打造了位於屋頂花園的會籍聯盟會所,為園區內外的創意、設計行業人士提供專屬的聚會空間,引發探討、規劃發展,將線上線下的時尚產業聚集並有機聯動。

  上海八佰秀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中偉認為,創意產業園區的空間有限,將物理空間向平臺集聚轉變,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通過與行業協會對接,可以實現資源整合,在豐富協會資源的同時,對外推銷園區客戶。「園區專業人才集聚,通過產業人才對接,可以縮短市場空間。」

相關焦點

  • 「文創園區」融合「四區」發展模式,產業實現升級換代
    如今,隨著中成智谷的改造建設與園區運行的日趨成熟,這裡已成為上海寶山「三創四區」建設的典範。通過聚焦「科技創新、文化創意、大眾創業」的「三創產業」園區,開創園區、街區、景區、社區「四區融合」的發展新模式,以全新的辦公與生活方式體驗,呈現出形式多樣的、人人共享的開放城市空間。
  • 上海文創園區集聚效應顯現,未來將推動產業集聚、產城融合
    2018年6月2日,上海市智慧灣創意園內,成片的貨櫃創客部落格外吸引路人目光。 視覺中國 資料圖這兩個網紅地標,其實都是上海的市級文創園區。因產業轉型需求而生,在城市更新中摸索發展的文創園區,在十幾年間,不斷拓展自身內涵,帶動產業升級,提升市場經濟活力,並積極與社區、街區相融,推動產城融合,滿足市民多層次消費需求。
  • M50:在堅守文化創意中實現園區升級
    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是在上海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中發展起來的。據不完全統計,2005年至今,本市授牌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已超過100家,「一哄而上」的園區建設以及「招商引資」的簡單複製,導致創意園區的同質化傾向嚴重,彼此間爭奪有限的企業資源。雖然蘇州河畔以及莫幹山路的藝術聚集地名聲在外,M50也是上海工業文化創意園區第一品牌。
  • 龍華區認定新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最近兩年,龍華區以「融合創新 轉型升級」為主線,強化「文化+」「創意+」模式,著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積極拓展產業空間,打造了一批又一批特色鮮明的高端文化創新集聚區。日前,記者從龍華區委宣傳部(文化體育局)獲悉,龍華區委宣傳部(文化體育局)根據《深圳市龍華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認定了新一批共4家區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努力推動2019年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開門紅」。
  •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們,該交作業了
    為了更充分的了解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創意設計產業的發展情況,本文整理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相關政策,看看曾經制定的規劃,看看如今落實的進度,學習一下相關經驗。九大重點領域及其重點環節為:創意設計、媒體融合、廣播影視、出版發行、動漫遊戲、演藝娛樂、文博非遺、藝術品交易和文創智庫。《意見》指出,優化布局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文創小鎮、文創街區、文創空間等,實現集聚發展、錯位發展。加強老舊廠房保護利用,有效盤活老舊廠房資源,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
  • 文旅產業如何融合發展?
    ——文化旅遊相關概念及特徵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以下簡稱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是指在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方面具有示範、支撐、帶動作用的區域。2、文旅產業融合示範區創建意義:加快資源整合,催生產業融合、產品創新、旅遊服務等方面的新業態、新模式,共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以資源要素整合、產品服務創新為著力點,推動文化旅遊工作各領域、多方位、全鏈條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享
  • 《2019年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發布
    近年來,隨著以數位技術為載體的新興文化產業形態迅速崛起,文化產業呈現內容化、移動化、智能化、深融合的特點,文化內容創作生產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全市文化產業內容創作生產能力顯著提升,優質文化內容不斷湧現,出版、影視、新聞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球影視創製中心建設有序推進,在網絡視聽內容、網絡文化等數位化內容生產方面的國內產業高地地位不斷鞏固。
  • 2020年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園產業分布及發展趨勢分析(圖)
    2012年底全國園區總量達到1,457個;2017年《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政策出臺,指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並大力支持文化產業載體—文創園區的發展。從空間分布來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空間集聚特徵明顯。
  • 依託產業園區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南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經過園區自評估、視頻答辯、現場考察以及綜合評議,以全國第3名的優異成績通過綜合評估,被評為「優秀」。此次評估中獲評「優秀」的,全國僅10家。(12月10日《南通日報》)  南通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年度綜評獲「優秀」,為現代農業發展探索了新路徑、注入了新動能。  現代農業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把路子選對。
  • 創新智慧園區發展新模式 引領園區智慧產業新發展
    5月27日下午,由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指導,上海市智慧園區發展促進會主辦、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承辦的2014上海智慧園區發展論壇在越界創意園區成功舉辦。 劉健副主任指出,當前,產業園區已由製造型工業為主的第一代工業園、以高新技術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為主的第二代產業園發展進入到以知識經濟、智力、技術、資金高度密集的研髮型企業為主體、產業功能與城市功能相融合的城市產業綜合體階段。
  • 錦和商業:助力城市更新和文化創意 「越界」引領產業園區發展
    鬱敏珺:公司自2007年即開始從事創意產業園區的經營,經過多年發展,公司以「越界」品牌為代表的創意產業園區已經逐步得到了政府、文化創意產業類客戶等各方認可,近年來公司陸續獲得「上海市產業園區品牌開發建設運營機構」「上海市文化企業十強」「十大城市更新資產運營機構」等獎項和稱號,多個項目被認定為「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等。
  • 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老園區串起城市文化新亮點
    原標題:老園區串起城市文化新亮點——來自北京文化產業園區轉型升級的報導(下)近日,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授牌,98家園區分獲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提名)、市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 1958高原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什麼樣
    「我們將在信息化建設及人才培養、工業網際網路、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數字農業與電子商務、智慧城市與智慧社區、智慧物流與新零售等領域進行業務探索和深化落地,形成垂直領域的行業解決方案,打造青海省智慧城市試點園區的新標杆。」
  • 模式類型:國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
    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的發展對促進國民經濟的升級和結構轉型具有重大意義,到2022年,建設30個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產業融合水平進一步提升,新型文化和旅遊消費業態不斷豐富
  • 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文化產業園區科學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規劃了路線。文化產業園區作為文化企業集聚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  一、我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呈現出的特點  一是文化產業園區數量眾多,規模龐大。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持續發力,2014年達到2570個園區的規模。截至2017年,文化部先後評定了10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和335家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絕大多數省、市、縣區均建設有文化產業園區。
  • 中國創意產業園區市場調查研究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2020-2026年)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下簡稱文化園區)是介於政府、市場和企業之間的新型經濟組織和企業發展平臺,它是借鑑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成功模式進行創新總結出來的.是當今產業發展趨勢集群化發展的一種模式。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西安、昆明等城市成為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先鋒。這些城市基本上是以文化園區的形式來推動當地文化產業的發展。
  • 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名單出爐 「文化+」特徵鮮明
    中新網北京8月21日電 (陳杭)21日,2020年度北京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名單正式公布。從名單來看,入選園區文化核心領域和「文化+」特徵鮮明,園區主導產業既涵蓋了新聞信息服務、內容創作生產、創意設計服務、文化傳播渠道等文化核心領域,也體現了北京市在文化科技融合、文化金融融合等方面的發展優勢。
  •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20年度中國文化產業發展
    年文化產業十大特徵:1、產業較快增長與結構持續優化2、努力實現全面高質量發展3、融合發展面向更廣更深4、優質內容贏得市場認可5、新技術賦能文化產業6、文化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7、新技術與新業態激活新動能8、文化消費市場持續擴大9、短視頻深耕社會創新
  • 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的「龍崗樣本」
    30年後,龍崗轄區文化創意園區、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文化相關領域競相綻放。其中文創園區就有28個,全區更有超過6000家文化企業,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中堅力量」。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龍崗區文化創意產業實現產值達1802.30億元,佔GDP比重超過10%。
  • ...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徵的產業發展模式,實現信息技術在先進位造業...
    這幾年,類似愛姆意這樣借力信息技術從「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的企業在上海越來越多,信息化激發企業自主創新的活力顯著增強,利用信息技術支撐設計研發、創意服務、專業維修、檢測檢驗等與生產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發展迅速。 上海寶鋼設備檢修有限公司通過建設基於工業物聯網的連鑄設備維護系統,實現了實時高效的設備檢修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