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歐大陸東北部,有這麼一個港口城市:她風景優美,氣候溫和,漁業資源豐富,是一個少有的天然良港,也是很多人旅遊的好去處。
她的名字叫做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意為「統治東方」,但我們還是習慣叫她的原名「海參崴」。
在1860年之前,海參崴是中國領土,當地的漁民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因當地盛產海參,故名海參崴。
但近代的磨難讓海參崴飽受摧殘。
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城之際,沙俄虛情假意,以幫中國「調停有功」之名,強迫中國籤訂《中俄北京條約》,強佔中國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裡領土,其中就包括了海參崴。
縱使有萬般不甘和屈辱,奈何實力懸殊,清政府終究向列強低了頭,海參崴也至此離開了祖國的懷抱。
在得到海參崴後,俄國顯然也把海參崴看作遠東地區的重中之重,很快便把太平洋艦隊遷移至此,還作為西伯利亞大鐵路的終點站。
海參崴也迅速成為俄國在遠東的中心,最重要的城市。
現如今,海參崴依舊光彩迷人,但在時間的洗滌下,早已沒有了東方痕跡。
那麼,海參崴的丟失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損失呢?
一、地理上:優良的港口
由於緯度的原因,俄國在歷史上一直缺乏優良港口,也一直對優良港口有種特別的渴望。
東歐部分的聖彼得堡就是俄國在彼得大帝時期花了大精力在瑞典手裡搶來的,俄國從此獲得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聖彼得堡後來也成為了俄國在東歐地區的重要城市之一,甚至有一段時間還是俄國的首都。
同樣的,海參崴其實也是俄國在東擴中一直追尋的優良港口。
因為俄國深知,有一個好的港口對一個國家的貿易、影響力非常重要。
事實上,海參崴每年有著1000萬噸的吞吐量,確實極大地帶動了俄國在遠東的發展。另外,海參崴當地的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令人豔羨。
但海參崴對中國來說又何嘗不是一個優良港口呢?
如果海參崴沒有丟失,那麼中國東北將會擁有一個絕佳的港口、面向日本海,再加上中國如今的工業體量和貿易額,中國的經濟勢必會更上一個臺階。
二、戰略上:威懾日俄
海參崴對俄國的戰略意義很明顯,那就是增強自己在遠東的威懾力,打開通往亞太地區的入口。
所以俄國才會把太平洋艦隊遷移至此,並且在文化、政治、人口等資源上都傾向於海參崴。
可以說,海參崴就是俄國在遠東的底牌,只要海參崴在俄國手中,俄國就很有安全感,很安心。
但從海參崴的地緣條件上來看,海參崴的戰略意義對中國也非常重要。
首先就是對日本的威懾,海參崴面向日本海,直面日本,並且與半島對日本形成合圍之勢,必定會對日本造成很大的壓力。
其次,如果海參崴在中國手中,俄國在遠東的利益也將大打折扣,中國在遠東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
可惜的是,海參崴的丟失讓中國東北離日本海那麼近,卻沒有出海口。
三、最重要的是:民族自信心遭受打擊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喪權辱國的莫過於割讓領土。
自鴉片戰爭以來,由於國家貧弱不堪,中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屈辱,也割讓了外西北和外東北的部分領土。
海參崴正是那個時代下中國倍受欺侮的縮影,也是我們心中永遠的痛。
在近代史(1840-1949)中,由於不斷的落後挨打,喪失權益,中華民族的自信心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打擊。
但中國在經歷了無助、迷茫、奮起、團結後,最終走向了覺醒,趕走了西方列強,重新屹立在東方土地上。
現如今,中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並且勢頭迅猛,中國人也重拾了自信,昂首挺胸,面向世界。
打開地圖,俄國城市符拉迪沃斯託克旁邊依舊備註著「海參崴」,仿佛在訴說著她曾經的過往,並且告誡我們:落後就要挨打。
總結:海參崴如今是俄國城市,但她曾經也是中國一顆閃亮的明珠,海參崴的丟失給中國帶來了很多損失:讓中國東北在日本海沒有出海口,並且讓中國在遠東對日俄的影響力減弱,最重要的是讓當時的國人自信心遭受一定打擊。但現如今國人早已擺脫陰霾,雄獅終將覺醒。
鄧小平曾對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明確表示:三四百萬平方公裡領土屬於中國,遠東地區領土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人遲早要回屬於我們的領土。子孫後代會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