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春節假期終於結束,上班族等來了復工通知。
數據顯示,2月14日至2月22日,全國累計發送旅客1.17億人次,每日客流量均實現環比增長。但在返程速度逐漸加快,東部省份大面積復工之際,大家卻發現離回到辦公室還有一紙證明的距離。
出村,返程後進入小區,出小區進到公司上班,都要開具證明。
近日,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自己的辛酸遭遇,直指這些五花八門的證明「毛病不少」:層層證明,材料陷入「死循環」,遭遇「踢皮球」,要求不合理,朝令夕改……痛斥這些證明流於形式。
無處不在的證明
辦好出村證明,搶上恢復運行的火車車票,填報數張表格,經過保衛處的層層檢測住進北京的租處隔離14天後,山西人何銘的復工之路卻卡在了小區的出入證上。
他所在的居委會要求,要辦理出入證,必須同時提供申報人的有效租房合同原件和複印件,房主身份證複印件、房主電話或房本複印件,所有承租人身份證原件和複印件。
「怎麼會有這麼無理的要求?」何銘是通過中介租的房子,連合租室友的名字都不清楚,且有的室友並未返京。但居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是規定。
被「證明」難倒的,遠不止何銘。
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近日撰文寫下了一個網友的坎坷「求證」路:為了辦一張臨時通行證,她在零下3度到3度的天氣裡,坐摩託車全程往返100裡,跑了5個地方,過了6次關卡,找了4個人籤字蓋章,開了超過7張證明,卻仍然沒出去她所住的那個村莊。
除了證明繁瑣,遭遇「踢皮球」也是網友的一大槽點。
河南的杜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自己的一位朋友被老闆通知可以復工了,但要提供隔離證明。朋友已在家隔離了30天,找村裡開證明卻被拒絕,村長讓他先去醫院辦個健康證。朋友去醫院,但被告知要先找村上開個隔離證明。
讓一心復工心切的上班族哭笑不得的,還有無釐頭的證明。
陝西人小飛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自己近日準備回西安上班,但在西安居住的小區稱有春節期間的居家證明方可進入。他去找村委會,又被要求提供復工證明和社保繳納證明。
廣東人王帆更加疑惑。復工後,他需要辦理工廠的出入證,但除了籤署返廠工作健康承諾書,他還要去派出所開無犯罪記錄證明。
但最氣人的,是折騰了一番發現證明根本沒用。
微博話題「桂林爆料」上,有網友稱自己2月16日從縣城老家回到桂林租住處發現,需要辦健康證才能正常出入社區上下班,單位出具的工作證明也不行。
第二天早上,該網友去醫院辦理健康證,被告知該證在疾控中心辦理。幾天後,健康證終於辦妥,小區的工作人員卻表示健康證無效,必須是三甲醫院的體檢報告。
一名網友在微信公眾號「今日甘肅」下留言稱,自己的兒子為回單位上班去辦出行證明,但在村—鎮政府—縣上醫院往返努力兩天卻被告知白折騰了。「第一天村裡文書開了證明,在書記和村衛生所籤字蓋章,還列印了單位的通行證明拿(到)鎮政府換了個證明,再介紹到縣城一中醫醫院去做檢查。第二天一大早冒著危險去做了體檢,拿著花了近二百元的體檢資料回到鎮政府去換出行證明,卻被告知按領導指示(證明)停開了。」
不為民辦事,還趁火打劫者更遭網友痛恨。
據湖南省常德市紀委通報,2月1日至2月3日,該市安鄉縣深柳社區,擅自將繳納生活垃圾處理費作為為居民開具疫情交通管控出行證明的前置條件,共向40戶社區居民超標準收費3407元。
在某法律諮詢網站上,一位網名也提出疑問,「現在疫情期間外出復工,村裡開證明收費合法嗎?」
專家:機械防控、紙上防控
隨著湖北省外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不少城市打響了經濟復甦戰役。
數據顯示,珠三角、長三角復工率超70%。為了全面恢復生產,各地陸續出臺硬核復工政策,甚至發動「搶人大戰」。
中國新聞周刊日前曾報導杭州啟動「復工專列」全國接人,復工人員免費乘坐。此外,浙江各地都出臺了很多針對復工人員的「大禮包」,比如湖州設立的不少於1億元的企業復工復產補助獎勵資金,對企業新招員工給予1000元/人的一次性生活補助;寧波的做法是,疫情解除後當月企業參加社會保險人數較上年同期每新增1人,按每人500元標準補助企業,每家企業補助總額最高不超過30萬元。
繼浙江後,福建、江蘇、廣東等地「包郵接人」模式接連開啟,累計從雲南、四川、甘肅、廣西等地陸續接回數千名返工人員。南京市直接在落戶上吸引員工:對符合《南京市積分落戶實施辦法》中落戶申請條件的復工復產企業來寧返寧員工,給予一次性落戶積分12分的獎勵,並對落戶事項加快辦理。
公眾認為,在各地積極恢復生產之際,繁瑣的證明實在是不合時宜,甚至「勞民傷財」。
「防疫壓力層層傳導,但缺乏統一標準,各區域、部門之間互通互認的信息共享機制尚未健全。」山東管理學院教師、華中科技大學公共關係學博士李穎異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稱,這些原因導致近期湧現辦證難、辦無用證、踢皮球、打太極、事難辦、事不辦等突出問題。
李穎異表示,各區域、部門之間總希望把責任推給對方,用對方的「證明」來撇清自己的責任,暴露出缺乏責任擔當,存在懶政思想等問題。機械防控、紙上防控、服務意識不足等問題也依然存在,是基層治理能力不足,工作思維刻板的表現。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李雲龍則對中國新聞周刊稱,照目前的疫情形勢,大家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各單位要求嚴格,也是為保護當地民眾,且讓開證明是合法的。「但各部門之間不應該互相推諉,要按照規定給民眾辦理。」
證明要開,但如何開好?
李穎異建議,各部門應強化責任擔當,增強服務意識,「通過『一把手』負責制細化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和負面清單,建立激勵機制,加強正面引導,促進基層防控從管理思維走向服務思維。」
此外,在精簡流程、分類管理的基礎上出臺防疫證明開具的統一標準和操作細則,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信息化工具,加強政府和公共部門的數據開放,建立防疫信息的互認互通機制也是可行之策。
一些地方的做法可以提供借鑑。
據媒體報導,截至2月24日,四川省同廣東、浙江、重慶、雲南4個省市籤訂《推動務工人員安全有序返崗合作備忘錄》,達成勞務合作共識,互認健康證明。
日前,湖南推出居民「三色電子健康卡」,用「紅、黃、綠」3種顏色的二維碼進行個人信息提示,為復工企業和群眾提供疫情參考信息。河南推出健康證明申報系統,對持有健康申報證明的返崗復工人員,到達目的地後及時納入居住地和用工企業管理,無須進行醫學隔離觀察。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潘屹表示,與「要證明」的工作方式相比,審批企業復工和開展社區防疫的人員,應下沉到工廠、寫字樓、校區,把加強信息搜集、勸導公眾戴口罩、嚴格消毒、物資保障等工作做得更細、更實。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何銘、杜彤、小飛、王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