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卡片上的色彩日記:畫家描繪海南的光影變幻

2021-01-10 南海網

  小卡片上的色彩日記

  風景檯曆。 (本版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一個明信片大小的盒子,放在手心上,一面是各色顏料,另一面則是小卡片,卡片上畫著當下的美景美物,這是最近流行起來的一種寫生方式。

  但這種方式早在上世紀70年代的海南,就受到一大批畫家的喜愛,畫家王家儒、陳海、楊超、李東東,都曾熱衷於在小卡片上記錄自己的色彩日記。不久前,在雕塑家林毓豪、畫家符國平的展覽上,都可以看到巴掌大的水彩、油畫寫生作品,透過小小的畫面,可以看到一個年代的記憶。

  在傳統印象中,畫家寫生創作或背著畫夾,或帶著一整套裝備齊全的畫架。事實上,一些畫家也會嘗試一些新鮮有意思的寫生形式,直接帶上水彩盒子去旅行,畫小小的「風景明信片」為旅程增添色彩。而如今,這陣潮流又吹回到了年輕一代身上。

  小小盒子大大歷史

  「小尺幅上,有大大的能量,能更真實地記錄畫者當時的情緒。」上世紀60年代,王家儒還只是一名廣州美術學院的畢業生,師從畫家張應中。「當時廣州美院有位教授名叫郭紹綱,他從蘇聯列賓美院留學回來,很推崇在小油畫盒裡畫畫,影響了一代畫家。」

  在張應中的影響下,一群青年人開始在巴掌大的天地描繪海南的光影變幻。「用木頭做一個小箱子,帶上大中小三根畫筆,再擠一些顏料放進去,最多再帶一盒白色顏料。」一幅畫大點有三十公分長,小一點就只有一二十公分長,畫得快了只需要半個鐘頭就能完成一幅。所以,每天傍晚五點半下班後或者清晨剛起床,騎著自行車,就能隨處寫生,或站著,或席地而坐,「那曾是海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我那時算是裡面年齡比較大的,三十多歲,像家儒他們都還是十幾歲的孩子,大家都還不是畫家,只是喜歡畫畫。」5月初,符國平油畫寫生作品回顧展就展出了當時的一批巴掌大的寫生作品,許多人看後頗為觸動,認為這批小畫雖然尺幅小,卻畫得很真實很打動人。

  「畫小畫一不能評獎,二也不可能賣錢,純粹是喜好,記錄自己的色彩日記。」在王家儒看來,小畫啟蒙了自己的繪畫意識,為自己的色彩審美奠定了基礎。「那時很窮,每天戴著一頂破草帽,至少畫上兩三幅畫,心裡才會踏實點兒。」

  「一群愛畫畫的年輕人聚在一起,有民工、有學生,大家近點去海甸島、南渡江、人民橋、流水坡寫生,遠點去過興隆等地。」這不僅是符國平的青春回憶,這些畫作還記錄了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海南島的自然人文景觀,尤其是描繪了海口多地景觀,有些建築、漁船、植被與風光已不復存在,所以這批畫作還有一定的史料文獻價值。

  帶著水彩盒子去旅行

  上世紀60年代初,著名畫家羅工柳、吳冠中都曾來海南寫生,留下一批小幅寫生作品。「像古元、黎冰鴻、胡善餘等著名畫家也都曾在海南用水彩與油畫寫生,那時候的藝術家都是以小幅寫生形式為主。」王家儒解釋道。

  小幅寫生不僅在畫家中流行,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這種方式。「沒有基礎的人畫畫又不是為了參展拿獎,自然怎樣開心怎樣畫。」美術愛好者凌榕畢業於瓊臺師範學院,上學的時候就靈氣滿滿,她坦言自己不愛畫大作品,就喜歡在手心裡畫自己的色彩心情。「平時喝咖啡的時候,我也會帶上小水彩盒,跟朋友聊著天,就在手裡把畫畫了。」

  對她來說,畫畫沒有任何場地的局限,一小盒顏料、兩支畫筆、一小瓶水,一個繪畫本,放在包裡就直接出門了。其實,水彩寫生就是她的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時會現場作畫,有時會拍了照片回去再畫,「畢竟旅行的時候,想好好玩一下」,總之,一切視心情而定。

  今年,凌榕去遼寧丹東過年,看到滿目的雪景,讓從小生活在南方的她倍感驚喜,當即就有了畫畫的衝動。她還會把自己的卡片作品做成檯曆,然後送給朋友,每次都能遭到朋友的哄搶。檯曆、小畫冊、明信片,水彩寫生被她「開發」出各種的「打開方式」。

  「旅行中,看到心儀的風景,用色彩記錄一二,然後作為明信片伴手禮送給朋友,顯得既有意義,又有情調。」美術愛好者楊橙看到微博中有人曬小鐵盒子裡的水彩寫生作品,有點心癢難耐。在她看來,旅行中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感受與心情,如果自己與風景的互動,既能用文字記錄,又能用圖像表達,會是一場旅行中最絢麗的記憶。

  讓生活更有文藝範

  讀大學時,凌榕十分高產,畫了一批水彩卡片,工作後,作為愛好的繪畫也成了她的一種減壓方式,畢業十餘年,從未放棄過水彩寫生。在她看來,畫畫能為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是自己的小確幸。正是對畫畫有發自內心的熱愛,連不會畫畫的室友看到她的小卡片水彩畫都萌生了想要學畫畫的衝動。

  「風景比較好入手,只要能畫出色彩氣氛,即便沒什麼基礎,也能畫出相對不錯的畫作。」室友在她的鼓勵下,慢慢地竟也畫得有模有樣。「如果基礎不太好,不太容易直接用色彩勾勒線條的,可以先用鉛筆打個底,然後塗上顏色就行了。」在凌榕看來,普通人畫畫反倒沒有太多包袱,更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情與想法。

  「我們看著宮崎駿的動畫長大,看到那透亮的水彩童話世界,也會萌生出創作的衝動。」在楊橙看來,許多80後、90後的繪畫興趣是從動畫片開始,學著臨摹、配色,且隨著網際網路網絡課程的普及,一些繪畫達人也會在網上教授如何畫水彩畫。「雖然畫種有很多,但巴掌大的小幅創作,更能滿足日常寫生的需要。」

  「現在不像過去那些畫家還要自己用木頭做畫盒,現在的材料非常豐富,像固體顏料就很便攜。」海南大學學生曾慶梓介紹說,為了方便寫生,現在有6色、12色、24色的固體顏料,體積不是很大,可以放到文具盒、巧克力盒子裡;像畫紙也有專門的明信片大小的紙張,便於隨身攜帶隨處寫生。

  在年輕人看來,寫生是件很文藝的事情,如今有了水彩盒子,能讓自己更容易展示文藝範。「除了便攜,一小會兒功夫就能畫一幅小卡片式的小畫,想想就有成就感。即便是衝動消費,這小畫材也沒那麼浪費嘛。」楊橙說,自己每次分享繪畫塗鴉都能得到很多「贊」。在她看來,小寫生的再次走紅,離不開微信、微博的普及,年輕人已經習慣在網絡上展示自己的生活情趣。

責任編輯:張紅霞

相關焦點

  • 尋光之旅:俄羅斯畫家索洛多夫,追逐季節光影的水彩風景
    不願錯過後徒留空白的畫卷,於是,俄羅斯畫家尼古拉·索洛多夫(Nikolai Solodov)拿起畫筆,以清麗的色彩,緩慢地暈染著眼前的風景。我們在自然的季節變幻中,生存、忙碌著,伴著生命的氣息,生活的空間,四季的節奏,只希望在最美的季節中與「你」的相遇。
  • 【每日設計】色彩變幻,邂逅光影藝術
    設計概要 以張藝謀電影中畫面光與影的感受以及色彩人文氣息作為設計切入點,並把其所表達的視覺方式引入室內空間中,營造有生活,有溫度,有色彩,有情感的空間。
  • 《愛上莫奈》:一生追逐光影與色彩,用畫筆留下瞬間與永恆
    印象派追求的,是用太陽的七色光譜呈現自然的瞬間印象,並達到光影與色彩的美的極致。在印象派的發源地法國,有一位畫家被後人譽為「光影的魔術師」,他就是克勞德·莫奈。就連「現代繪畫之父」塞尚,都不得不感慨莫奈的「畫家之眼」:莫奈只不過是一隻眼睛罷了,可是上帝啊,那是只何等神奇的眼睛!
  • 自然風景美的動態變幻,規律的時間變化,晝夜晨昏的光影變化
    自然山水風景的動態變幻還和自然界有規律的時間變化緊密相聯繫。那晝夜晨昏的光影變化、四時季節的轉換會使山水風景現出千姿百態的美來,這是風最動態美欣賞的又一小特點。我們遊覽風景時,山水林泉等自然的形狀,色彩的關是觀賞的主要內容。
  • 探索印象派畫家莫奈的色彩理論,莫奈最著名代表作品欣賞!
    印象派畫家莫奈終生致力於大自然中環境與光線的研究,他在作品中對光影之美作了極致的描繪,那是超越了世俗的層次、升華至空靈境界的生命之光,它脫離了肉體和精神的樊籬而永恆自在地流動著。那些無比熟悉卻又永遠捉摸不定的自然風光,更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 《古斯塔夫·克利姆特,黃金和色彩》光影藝術沉浸展在波爾多開幕(2)
    《古斯塔夫·克利姆特,黃金和色彩》光影藝術沉浸展當日在波爾多「光之水池」數碼藝術中心開幕,將持續至2021年1月3日。古斯塔夫·克利姆特是奧地利著名的象徵主義畫家。《古斯塔夫·克利姆特,黃金和色彩》光影藝術沉浸展當日在波爾多「光之水池」數碼藝術中心開幕,將持續至2021年1月3日。古斯塔夫·克利姆特是奧地利著名的象徵主義畫家。
  • 莫奈油畫作品中的奇妙色彩,vivo S7莫奈漫彩上也能找到
    莫奈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奈的油畫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光和影的色彩描繪是莫奈油畫的最大特色。
  • 看看這些畫家是怎麼描繪春天的,美不勝收的景色
    今天我們來看看各個畫家們是怎麼記錄春天的景色的。科倫是美國藝術家,題材大多以女性和鮮花為主,人與自然的雙重美麗組合,美景讓人過目不忘。Sergei是俄羅斯水彩畫家,畫的風景非常透氣明快,顏色的相互融合有一種國畫的風韻。朦朦朧朧的春天景色,有一種春雨過後的萬物復甦的氣氛。莫奈大家都不陌生,畫過很多地方的春天,他的《睡蓮》曾畫了12年之久。
  • 色彩幻覺與彩虹奧秘丨色彩的歷程
    管狀顏料具有方便攜帶、易於使用的特點,它的出現對畫家的作畫方式和作畫場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改變了法國的繪畫史。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莫奈、德加、雷諾瓦、畢沙羅等一批畫家走到室外,開始將光線作為繪畫的主題。這些在戶外創作的畫家通常下筆很快,以期捕捉並表現轉瞬即逝的光影效果。例如克勞德·莫奈以大量描繪睡蓮和乾草堆的相同主題的作品而著稱。
  • 「光影浮空」裡的提香、倫勃朗與高更,成都展歐洲繪畫五百年
    澎湃新聞從成都博物館獲悉,匯聚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60餘幅油畫珍品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將首次來華巡展,並將於9月29日在成都博物館開幕。從莊嚴肅穆的宗教畫,到激情澎湃的文藝復興,從優雅華美的洛可可人物,到色彩精妙的印象派風景……展覽所涉及的畫家覆蓋義大利、荷蘭、英國、法國等不同地域,幾乎遍布大半個歐洲,勾勒出500年歐洲繪畫藝術的發展輪廓。
  • 典型印象派特點的印象派畫家—畢沙羅
    卡米耶·畢沙羅,在印象派諸位大師中,畢沙羅是唯一一個參加了印象派所有8次展覽的畫家,可謂最堅定的印象派藝術大師。畢沙羅是始終如一的印象派畫家,是印象派的先驅,有印象派「米勒」之稱。角落讀畫印象派是繼古典油畫之後西方油畫流派裡面的一個最偉大畫派。
  • 油畫海景,色彩清新亮麗,印象派畫家施爾德·哈森
    ,20世紀早期比較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在塔克斯特的花園和巖石海灘上,哈森採用當時風氣正盛的法國印象派畫法,跳躍的筆觸和絢麗的色彩來捕捉阿帕提諾短暫的夏日陽光。《南方的巖壁》正是哈森用印象派手法,面對夏天海景寫生的油畫作品(圖2)。
  • 海南經典油畫作品海口「聚會」 畫布盡潑「海南色彩」
    海南經典油畫作品海口「聚會」  畫布盡潑「海南色彩」  王雄作品《秋天的節拍》。張茂攝  張建雄作品《漁港印象》。此次畫展中,無論是對海南風光真與美的表現,還是在藝術手法上的突破,都集結了許多優秀畫家高水準的藝術作品。  不少參展畫家也認為,表現海南特色的油畫不能局限於寫實,不僅要讓海南之美入畫,更要在畫作中傾訴獨特的「海南色彩」。  海南色彩的獨特在於,它的光與色的交響變奏以及那別具一格的」藍」、多層次飽滿的「綠」,這讓不少畫者難以捉摸又為之痴迷。
  • 那比派畫家愛德華·維亞爾:用東方藝術描繪西方風格
    那比派是以年輕的後印象派畫家為主,這群畫家與當時的主流觀點相左,其中最著名的成員當屬皮埃爾·波納爾。那比這個詞在希伯來語中的意思是「先知」,這個流派與表現主義關係比較接近。那比派重視想像與回憶,重視靈性,而不是在畫室裡重塑原型,他們反對自然主義,重視形狀和顏色的象徵意義,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注重繪畫的私密感。
  • 中國古代畫家描繪的山水|趙孟頫、倪瓚、馬遠、董源、郭熙……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畫家也好,一個攝影師也好,他與我們平常人不同的地方就在於,能從很尋常的景色裡發現不同尋常的畫面來。 中國畫家的繪畫過程可能是這樣的:在畫紙上大寫幾筆,在小角落上幾小筆工筆,再印上幾個印,一幅畫很快完成。因此容易讓西方人認為中國畫似乎很草率。
  • 巴黎光影博物館:沉浸在梵谷的藝術世界
    巴黎光影博物館,舉辦了梵谷作品沉浸式展覽。《星夜》、《向日葵》、《咖啡館露臺上》等畫作,猶如被賦予了生命,變得靈動而充滿生氣,使得參觀者仿佛置身於藝術的海洋!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是著名的荷蘭後印象主義畫家。他的作品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梵谷早期的作品為以灰暗色係為主,當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那些鮮豔的色彩和畫風,充斥著他的作品,創造出了屬於他自己獨特的個人畫風。
  • 北京青年美展在水立方開幕 「80後」畫家描繪冬奧畫卷
    圖為現場展出的青年畫家的作品。(完) 李慧思 攝中新網北京5月3日電 (記者 尹力)北京青年美展於3日在北京水立方揭開帷幕。該美展以「我們都是80後」為主題,多位畫家在當日舉辦的開幕式上表示,將捐出自己的授課時間來為孤獨症兒童輔導繪畫創作,並現場集體描繪10米畫卷為冬奧助力。
  • 畫布上顫動的色彩——雷諾瓦的《陽光中的裸女》
    法國印象派大師奧古斯特·雷諾瓦是十九世紀印象派的創始人和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到雷諾瓦自然會聯想到他作品中畫布上顫動的女人形象,陽光、自然、女人、鮮花和兒童,這是雷諾瓦一生都在描繪的永恆主題。作品中陽光照耀著蔥鬱的樹林,光線透過樹葉的間隙灑落在林中淡淡的桃紅色的裸女身上,畫面呈現出斑駁、跳動而又朦朧的光影視覺效果。在這幅畫中,雷諾瓦刻意表現的是光的躍動感和色彩的跳動,光是作品的主角,裸女只是表達光效的載體,整個畫面有一種顫動和閃爍的強烈效果,這是一種反映自然光色的真實效果,雷諾瓦通過作品成功地體現了印象派」光就是一切「的藝術主張。
  • 概括性筆觸,通過畫布捕捉了光影和色彩
    當代畫家Marjorie Hicks受印象派影響 ,在其工作室或室外場景中通過畫布捕捉了光影和色彩。
  • 印象派大師莫奈,他的光影遊戲與朦朧睡蓮
    克勞德·莫奈(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晚年近乎失明,卻創作出令人沉醉的池塘睡蓮。斑駁倒影中,天上的雲與池中的水融為一體,它們變成了畫家筆下的光影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