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時,
往往會對物體有一個最初的印象,
這個最初印象非常重要,
你要努力將它保留下來。」
為什麼那麼多人們喜愛莫奈呢?
他沒有傳奇經歷,
也不是絕色美男,
但偏偏就是靠筆下描繪的「美」引起了世人矚目。
可見藝術的美感人人皆可感知。
克勞德·莫奈(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國畫家,被譽為「印象派領導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莫奈晚年近乎失明,卻創作出令人沉醉的池塘睡蓮。斑駁倒影中,天上的雲與池中的水融為一體,它們變成了畫家筆下的光影遊戲。
莫奈從一張白布開始,用大筆觸表達密集的樹葉,在樹葉的縫隙間點綴光影的色彩。比如看莫奈的《睡蓮》時,近看似乎什麼都不是,遠看卻被畫裡的光影所震撼。早期介紹過印象派,可以查看相關內容延展:印象派:繁華喧鬧的巴黎大都市,誰來捕捉那流失的瞬間?
重複,源於對藝術的執著
從1890年開始,莫奈開始不斷的重複畫固定題材的不同光景。《乾草堆》這個系列就大約畫了兩年之久。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乾草堆,在莫奈的筆下卻散發出了迷人的魅力,是乾草堆美若天仙嗎?還是光影會變魔術?
Claude Monet, Meules, 1890/91. Courtesy of Sotheby’s.
都不是,是莫奈的眼睛發覺了落日餘暉下、清晨雪後、夏末時節陽光下的「乾草堆們」。那些在時間、空間、氣候都恰到好處的印象之美被莫奈發現,並且通過畫筆表達出感覺上的多維度盛宴。
Courtesy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Claude Monet, Stacks of Wheat (End of Summer), 1890/91.
莫奈的重複是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光線裡繪製著固定的主題。比如上面說到的鄉野草垛,《乾草堆》系列就包含了24幅畫作;另外像是建築類型的描繪,他也畫過《霧中的國會大廈》系列14幅和《魯昂大教堂》26幅;莫奈的晚年,有自己喜愛的日本橋與睡蓮相伴,從1900年到去世的25年時光裡,《睡蓮》系列的創作多達233幅。
睡蓮,擺脫感官依賴
莫奈作為法國最重要的畫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論和實踐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廣。莫奈擅長光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
瑞士美術史學家曾對這種畫法做出了「觸覺原則」到「視覺原則」的總結。所謂「觸覺原則」是指具有非常完整的造型和清晰的輪廓邊沿,比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而「視覺原則」則是強調印象的感覺,讓觀者不好找到線條的邊界,有種朦朧模糊的感覺,莫奈的風格就是這一類。
莫奈的晚年,池塘中的睡蓮成為他藝術的焦點。1890年他買下了現如今諾曼第厄爾省Giverny鄉村中的一片土地,並將之改為花園。莫奈的睡蓮,結合了畫家親眼所見與自身的印象記憶,並且還保留了早年對水面、倒影的光影印象和構成記憶。他認為,繪製睡蓮池塘的核心在於水面形成的「鏡子」影像,這些影像會隨著時間和光影不斷改變。
在莫奈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在光影的追隨中,這位眼睛幾乎失明的老人,與池塘裡或盛開或頹敗的睡蓮一起成了「漂浮在世界的影像」。
他用盡畢生都在追尋光的腳步。莫奈的《睡蓮》就像是印象派的一個縮影,它在朦朧中浮現出光影的寧靜之美,卻又在遠近之間賦予生命衝擊性的色彩。莫奈塑造的光影之美,經過藝術家一生的深刻理解和提煉,值得被人矚目。
莫奈睡蓮系列欣賞
"I want to draw in a way that birds are singing."
——Claude Mo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