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生物組研究如何自強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中國微生物組研究如何自強

微生物 高科技 大產業

與北京奧林匹克公園一條馬路之隔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把以上表述自豪地刻在樓前的石頭上。從那裡路過的人大都會不由自主地朝那塊石頭多看幾眼,心中油然而生的除了敬意之外,還有對「微生物」的幾分好奇。而近日,美國白宮以總統名義發布「國家微生物組計劃」之舉使得「微生物」在神秘之外,平添了攸關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更深層含義。

6月2日,本報記者就「中國微生物研究自強之路」話題,專訪了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黃力、朱寶利兩位研究員及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和生物材料專家陳國強教授。

中國版本亟待出爐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是歐巴馬政府繼腦計劃、精確醫學、抗癌「登月」之後推出的又一重大國家科研計劃,其戰略性不言而喻。黃力認為,通過實施「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美國將整合國內各方面資源,建立分工合作機制,儘快取得突破,進一步確立其在此領域內的優勢,此舉也將使其在未來的全球合作中,佔據主導地位。中國應該建立高層次協調機制,統籌規劃,適時啟動我國的微生物組計劃,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企業、社會組織等有關的各個方面,開展有效合作,爭取在此領域中獲得優勢地位,為平等參與國際合作,進而最大程度受益做好準備。

在陳國強看來,國家近年來一直給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個五年計劃都有很多相關項目,這也使得中國在微生物組研究領域處於世界較高水平,如果能統籌制定國家層面的相關計劃,一定會有整體提升。朱寶利認為,就目前微生物組的研究,美國做得最好、最多,歐洲次之,中國緊隨其後,比日本、俄羅斯和其他國家做得要好。他認為中國如果要保持並進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領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至於其應該包含的內容,朱寶利結合研究現狀,一口氣羅列了10項:一是加快研究中國人體微生物組與各種疾病之間的關係;二是研究微生物通過免疫系統影響人身體的機理;三是微生物對藥物的影響;四是研發研究的工具和技術、計算的工具和技術;五是研究益生菌和益生源調節身體上微生物組的機制;六是研究植物方面的微生物,特別是經濟作物的內生菌、根際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對農作物的產量、生長、抗病的影響……他特別強調要加大主流媒體關於微生物的科普力度,讓人們認識到微生物對人體的價值,同時要防止誤導和欺騙公眾。

創新機制整合資源

「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成功實施依賴於微生物組研究資源的整合、方法的規範和數據共享。黃力認為,就數據共享而言,在國內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一方在基因測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他們沒有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之前,他們為什麼要把測得的數據與別人共享呢?他們將得到怎樣的利益補償才合理呢?這就要求我們把遊戲規則先制訂好,並且按照規則來辦。在黃力看來,這一點是制定執行中國版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時可能要特別注意的問題。當然,我們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國有人數眾多、實力不斷壯大的微生物研究隊伍,在微生物資源搜集、研究領域有國際競爭優勢,在包括大規模DNA測序等微生物研究相關技術能力方面也達到了國際水平,因此,我國已經做好了開展微生物研究的準備。

黃力提醒說,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運行實施要堅持科學問題導向或重大需求導向,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手段,運行實施過程中要回答明確的科學問題或實際應用問題,不能將微生物研究簡單理解為基因組測序。比如,進行人體微生組研究的個人和團隊,其研究要瞄準某種疾病;而做環境微生物組研究的,要致力於解決環境問題。既往的微生物組學研究較多涉及相關性分析,而未來應該是假說驅動的研究。「參與中國微生物組計劃的人或團隊都應該帶著需要解決的問題,或者為滿足某種現實需求而來。」黃力表示。

黃力強調,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實施要特別注重學科交叉,注意各方面能力建設。學微生物或者從事微生物的人是計劃的重要參與者,但遠遠不是全部。如果我們研究美國的「國家微生組計劃」,就會發現,強調多學科交叉,其參與者非常廣泛,並且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長,如測序能力、數據處理能力、設備研製能力,而從中最先直接受益的也不一定就是微生物學家。

積極推進交流合作

談到對微生物組研究的政策建議,朱寶利表示,他希望科學院系統能夠與醫院臨床建立一個有效合作機制:一方面,微生物研究者與醫院臨床醫務人員緊密合作,讓科研人員及時了解臨床需求;另一方面,有豐富臨床經歷的醫生,也能有機會參與科研,提供實踐視角。而要做到這些,必須得到雙方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此外,他還建議加大微生物人才培養力度,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夠給包括微生物組學在內的相關學科增設專業,增加招生名額。

微生物研究的推進離不開國際交流與合作,實際上,我國微生物學是西學東漸的產物。當在華教會醫院把19世紀末歐洲的細菌培養技術和簡單的免疫學試驗方法不斷引入應用時,微生物學就開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經過短短幾十年發展,到20世紀50年代,以「衣原體之父」湯飛凡為代表的科學家把中國在該領域的某些方面推進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

當今時代,在世界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微生物組研究領域的國際合作計劃和項目更加豐富多元。據統計,自2005年以來,國際科學界開展了至少8項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包括美國人類微生物組項目、加拿大微生物組研究項目以及日本人體元基因組項目。中國科學家近年來也積極參與或牽頭實施了中法腸道元基因組研究、10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組計劃、萬種微生物基因組計劃等。

朱寶利認為,鑑於微生物組研究的複雜性,各國研究者應該開展更深層更緊密的合作,為此要建立一整套高效運行的機製作為保障。他注意到去年11月英國《自然》雜誌刊載的一篇文章,倡議實施「國際微生物組計劃」。「該倡議只是建立一個鬆散的合作,參與者交流科研信息而已,這顯然是不夠的。」他說,中國科學院正在牽頭,與國內不同部門攜手,密切聯繫海內外同行,努力搭建一個更為高效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讓中國科學家在此平臺上發揮更積極作用,作出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6年06月04日 第 09 版)

(責編:賀迎春、熊旭)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組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2.Nat Med:上海交大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證實,通過腸道微生物群可幹預肥胖doi:10.1038/nm.4358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王衛慶教授團隊以中國漢族青少年為研究對象,首次揭示中國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組成,發現一個能抑制肥胖的腸道微生物-多形擬桿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並闡述了其對代謝物胺基酸水平的影響
  • Cell:深刻反思腸道菌群與人類疾病研究,是時候將微生物組研究拉回...
    微生物組預防艱難梭菌相關疾病儘管是出色的實驗範例,但人類FMT仍然有局限性。首先,出於道德原因,它們只能用於研究微生物組的保護特性。其次,FMT可能無法糾正已經改變的微生物組,特別是在微生物組未受到嚴重破壞的疾病中。最後,由於需要長期的前瞻性研究,腸道菌群在人類慢性疾病發展中扮演什麼角色用FMT來評估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需要間接的實驗模型來建立改變的微生物組與疾病發病機制之間的因果關係。
  • 深度解讀人類微生物組研究的25個重大裡程碑事件!
    裡程碑9—2004年通過微生物群落調節機體的黏膜免疫兩項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系統感知微生物群落的機制,同時還闡明了細菌如何在正常條件下調節機體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相關研究為我們認識機體對微生物的免疫反應開啟了另外一個視角,其並不是作為宿主防禦,而是作為一種共生的生理學過程
  • 原來是腸道微生物組帶來了...
    研究小組推測,這是微生物組影響人體對藥物反應的眾多例子之一。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Brendan Daisley博士解釋說:「我們的研究開始發現人類微生物組影響癌症發展
  • 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組有區別嗎?本文帶你詳細了解它們的前世今生
    儘管有這些例子,但微生物組內的交流和相互作用仍未得到充分研究,將從對所有微生物組成員的代謝相互作用的更多了解中受益。在這裡,還原論實驗模型和微生物組模型可以幫助鑑定參與複雜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和分子機制。重要的是,儘管過去許多作者將微生物活性與rRNA含量聯繫在一起,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該概念存在嚴重局限性,只有mRNA可被視為代謝狀態的可靠指標。 在這一時間尺度範圍內理解研究的適當維度對於任何微生物組的操作都是至關重要的,例如在人類微生物組研究中的治療策略或在環境研究中使用生防製劑。
  • 古代「口香糖」揭示人類基因組和口腔微生物組(有復原圖)|《自然...
  • Nature子刊:教你零基礎開展微生物組數據分析和可視化
    背景Introduction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各種環境的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本文的「微生物組」(microbiome) 是指定居於特定生物生態位的微生物,包括其基因組含量和代謝產物。現在普遍認為微生物群與宿主息息相關,如果微生物群的生態系統失衡將對宿主不利。目前研究微生物組學的主要方法有:(i) 標記基因組學,以獲得群落微生物的概貌。
  • 青春自強 剛健勇毅 | 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齊聚長大!
    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推報活動總結分享會暨2020年度推報活動啟動儀式他介紹了學校歷史、學科特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基本情況以及學校共青團特色工作,同時對自強之星選樹活動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學校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以更加昂揚的狀態投入到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之中,認真履行職責,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 榜樣的力量—— 「中國自強之星」專場
    榜樣的力量—— 「中國自強之星」專場 2020-12-18 1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民間公益,說到底,是草根如何自強
    民間公益,說到底,是草根如何自強 2017-07-18 來源 :公益時報  作者 : 馮永峰 國人談及公益,經常說兩句話。一句話是,「等我有錢了,我就來支持你」。另一句話是,「等我退休了,我一定來幫忙」。但事實上,真正的捐贈者,往往是那些在困難時候還能夠幫助別人的人,而不是優裕時才肯施捨幾文錢的人。
  • 女人當自強 《夜市人生》詮釋中國百姓的逆商
    來源標題:女人當自強 《夜市人生》詮釋中國百姓的逆商電視劇播出期間引發了觀眾尤其是女性的共鳴與感動,陳小藝飾演的魏紅,堅韌不拔面對生活各種困境,演繹著「女人當自強」。  在《夜市人生》中,魏紅是一個心地善良,個性堅毅,以在夜市售賣小米粥和韭菜盒子來撫養一雙兒女的「夜市西施」。因為歐大志的暗戀,使得她意想不到地成了夜市老闆方中鈴最大的「敵人」,這對她舉步維艱的生活帶來了種種「磨難」。
  • 你對「自強」這個詞是如何理解的?
    為什麼選擇「自強」這個關鍵詞?    答:大家都知道我很早就出來演戲了,在同齡人還在父母裡撒嬌的時候,我已經在片場磨練演技。因為之前我並沒有籤約經紀公司,事務都是母親幫我打理。拍戲的時候,受傷是常有的事情。但是為了不讓母親擔心,我一般都是選擇能不說就不說,自己默默忍著。長大之後,關於我的各種各樣莫須有的傳聞也是越來越多。每次看到真的是非常委屈,想逃避。
  • 自知 自反 自強——趙樸老對中國佛教走向的思考方法
    同時,他又發表題為《佛教在中國》、《中國的佛教》、《佛教和中國文化》、《要研究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中國佛教的過去和現在》、《詩歌及其與佛教關係漫談》等文章,深刻探討了中國佛教的特點、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等,而且提出了「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未來」、「佛教是文化」、「中國佛教三大優良傳統」等著名論點。
  • 「自強之星」效應:響噹噹的品牌 硬邦邦的事跡
    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用熱騰騰的方式對待生活,自強不息,他們被稱為「自強之星」。如何讓這群普通而不平凡的年輕人脫穎而出,把他們擁有的精神財富分享給更多的年輕人,成為更多青年成長的榜樣坐標?  由此,2008年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應運而生。該活動由共青團中央和全國學聯主辦,中國青年報社和中國高校傳媒聯盟承辦,旨在尋找中國大學校園擁有正能量的大學生。截至目前,本活動在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的支持下已連續舉辦10屆,每屆直接投入資金500萬元,共計5000萬元。
  • 2015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
    往屆「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和「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不再參加本次活動,「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獲得者不受此限。    五、活動安排    (一)自主報名階段    1. 時間    2015年9月下旬至11月15日。
  • 2014「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事跡簡介
    2014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最終產生1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如下是獲得本次「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的十位學生簡介。此次尋訪活動於2014年9月啟動,通過青雲網、新浪微博進行網絡實名認證及推薦,在為期3個月的報名結束後,通過校級、省級團委的推薦,經專家委員會審定,最終產生1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10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和800名「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提名獎獲得者,他們將共同分享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提供的220萬元「中國大學生新東方自強獎學金」。
  • 2018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總結分享會舉行自強之星標兵...
    中國青年網青島9月19日電(記者 李華錫)9月19日,2018年度尋訪「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活動總結分享會暨2019年度尋訪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行。本次活動以「奔夢路上 自強不息」為主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李海鵬等10名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獎學金獲得者與近500名高校大學生分享了他們的自強故事。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吳剛出席總結分享會並發表講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出席並作分享交流,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黨委書記王勇出席並致辭。
  • 華為啟示錄:科技企業如何自強?
    這一事件給中國科技企業敲響了「科技當自強」的警鐘。一旦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不知道哪天就會被人「釜底抽薪」。這樣嚴酷的現實,中國科技企業必須時時警醒。屢遭打壓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打壓由來已久。在華為之前,最受關注的就是中興事件。
  • 宜賓學院學子龔殊獲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
    日前,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推報工作結果揭曉。經歷三個月的各級評選,宜賓學院農林與食品工程學部龔殊同學喜獲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專訪連結:自強不息勇拼搏 剛健勇毅銘初心——記2019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獎學金獲得者龔殊2019年四川省大學生自強之星四川省大學生綜合素質A級證書宜賓市優秀共青團員
  • 研究思路|微生物組+代謝組多組學應用案例解讀(第3期)
    儘管缺乏淋巴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亞型等詳情,但該研究直接在患者機體進行研究,添補了目前在微生物群研究的重要空白:基於動物模型的微生物群-免疫相互作用研究與臨床數據之間的相關性。該研究結果表明,微生物菌群會影響人體的系統免疫,其研究結果為微生物菌群靶向幹預措施以改進免疫治療和免疫介導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療打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