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 像一塊滾石

2020-12-23 新京報

胡德夫,臺灣原住民民歌手,20世紀70年代,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 圖/視覺中國

《時光洄遊》 作者:胡德夫 版本: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7年12月

  2005年,胡德夫五十多歲,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匆匆》。次年拿下六項金曲獎提名,獲最佳作詞人、最佳作曲獎。同年參與的是更廣為人知的陶喆和周杰倫。當時激起無數人疑問,胡德夫是誰?最近,胡德夫攜新書《時光洄遊》來到北京,向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

  

  原住民

  我們有自己的姓氏和名字

  大武山,赤道往北,中央山脈最南邊,終年無雪。山頂常年被雲霧籠罩。排灣族人(臺灣原住民)稱它為「天空」,意味著聖山。少年赤腳帶刀,獨自一人,拿著一把雙管獵槍。

  突然傳來一陣山豬的叫聲。聲音渾厚。

  少年皮膚黝黑,十二三歲,卻顯示出遠超這個年齡的冷靜,熟練地裝彈、瞄準、開槍,一陣悽厲的叫聲——打中了山豬的肩膀。

  來不及開第二槍,山豬已經奔跑著衝來。一聲巨大的「嘭」,少年開了第二槍,也是最後一顆子彈。一頭壯碩的將近三百斤的山豬倒在他腳下,距離不到一米。這是Ara最驚險的一次捕獵。

  排灣族人的名字往往取自逝去的長輩。「Ara的意思是半神半人」,曾有一位Ara是貴族勇士首領,能指出大地上道路的方向。現在,人們叫他胡德夫。上世紀40年代中期,日本戰敗,幾條法令相繼出臺,在這片土地生存了上千年的原住民不僅被迫遷徙,也失去了原本的名字。

  「我們有自己的姓氏和名字」,胡德夫說。他的父親是卑南族,家姓Makakaruwan,意思是人丁最多,他的卑南族名字叫Tuko,是「德夫」這兩個字的由來,但很長一段時間,他拒絕直接用這兩個字稱呼自己,因為「那很像日本人的名字。」在臺北,朋友們喜歡稱呼他為Kimbo。

  那是一個混雜、交匯的時代。60年代中期,臺灣實施十大建設,出口的急劇擴張和經濟快速成長,建立在龐大的「廉價勞力」基礎上,很大一部分來自農村。經濟模式的變化,讓原住民維持數百年的生活方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解體。他們先是被迫「平地化」,接著是許多一輩子也沒有想過要離開山谷或海邊的原住民,必須到家鄉以外去謀生,否則生存難以為繼。

  被欺壓、歧視和汙名化,曾是老一輩原住民的共同記憶。他們被稱做「山胞」,甚至是更有歧視性的「山地人」和閩南語「番仔」。政府的教材仍寫著吳鳳的故事,那是日據時代編造出的汙名化謊言,胡德夫讀書時,不少同學會問,你們家還在殺頭嗎?這種歧視,讓不少考入淡江中學的原住民同胞,也會不願承認自己原住民的出身。

  那個年代對美國黑人同樣糟糕,但他們學會了反抗:在世界另一頭的美國,黑人平權、反越戰愈演愈烈。太平洋的風吹來這些消息,還有鮑勃·迪倫、伍迪·格斯裡、瓊·貝茲……

  在臺大時,胡德夫記得自己整夜整夜地收聽美國廣播,播放他鄉的民謠。彼時,胡德夫住在教會提供的原住民大專青年山地服務中心宿舍,樓下是酒吧,不少美軍來臺度假,他們喝酒、罵人、態度永遠高人一等。

  「有時候碰到他們(美國大兵)跟攤販說很粗的話,我就會上去讓他們道歉。」結局往往以打架收尾。

  民歌運動

  唱到我們能寫出自己的歌

  1972年,胡德夫因身體舊疾從臺大英文系輟學,傳來父親患上食道癌的消息,他每天打兩份工換取醫藥費。經朋友介紹,他每周一三五去哥倫比亞咖啡館唱歌,其餘時間在Lost City當店長(他和朋友一起開的鐵板燒店),最常來的三個臭皮匠,是胡德夫和他的兩個朋友:李雙澤、楊弦。這兩個被逐漸遺忘,又不斷被提起的名字。

  當時國語歌曲式微,且多為日本歌謠的翻唱,官方大力推行「淨化歌曲」,國語流行音樂則被視為鄙俗的靡靡之音,面對這樣的局面,青年人,尤其是年輕知識分子,他們選擇只聽西洋流行音樂,對本土音樂則是唾棄。

  那是1976年,臺灣資深廣播人陶曉清策劃了一場西洋音樂會,原定的重頭戲是當時頗有名氣的胡德夫,但演出前一晚他幫人出頭,和美國人打架掛了彩,還摔掉了牙齒。於是他跟李雙澤說:「你也會唱,上去幫我們撐個場子。」

  結果撐場演變成了砸場。第二天演唱會,李雙澤手裡拿著可樂瓶上臺,感慨自己從菲律賓來到臺灣,喝的仍是可口可樂,大聲質問演唱西洋歌曲的歌手,「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麼滋味」?接著,主持人陶曉清質疑,「你說的現代民歌在什麼地方?」李雙澤在一片噓聲中回答,「在我們還沒能力寫出自己的歌前,應該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們能寫出自己的歌為止。」

  事件的真正影響在演唱會之後,引發青年知識分子們關於「唱自己的歌」的廣泛討論和反省。胡德夫朋友、經紀人郭樹楷說,如果說民歌運動中誰極具自覺性,可能只有李雙澤。他是菲律賓華僑,在菲律賓成長時受到排擠,對中國的鄉愁,讓他一直渴望本土文化,當時中國不可回,等來臺灣念書,他發現,一切不過都是美國流行文化的重複。「我猜測他內心是有失落感的。」陶曉清說。

  也是在李雙澤的推動下,胡德夫寫下了自己第一首歌《牛背上的小孩》,並在1974年舉辦了個人演唱會《美麗的稻穗》,為了幫楊弦發表他的《鄉愁四韻》,胡德夫演唱了這首歌。

  到1977年,民歌運動進入真正的爆發,校園民歌猛暴性地席捲了整個流行音樂市場,也造成了臺灣唱片工業的大洗牌與世代交替。也是在這年夏天,李雙澤因救人離世。那一年,他28歲。

  民歌運動進入爆發期,朋友們卻各自走向不同道路。胡德夫離開舞臺,成立了「臺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那是80年代的臺灣,街頭充斥著抗議、示威、遊行,警察的鎮壓也越發激烈。

  為了找回自己的土地,胡德夫在歌曲中重造故鄉,為了爭取原住民權利,他四處奔走,妻離子散。這十年時間,他的電話被監聽,連母親也被約談。為了避免給朋友們帶來麻煩,他和所有朋友斷絕往來。

  忍受傷痛

  以滿頭白髮的樣子歸來

  遺憾,絕望的時間總是更長。上世紀90年代,胡德夫拄著一把拐杖,帶著兩個孩子,回到80多歲的老母親身邊。

  多年未歸的部落,讓胡德夫感到陌生,這裡不再有他歌裡唱的滿山月桃花和飛舞的蝴蝶。反觀自己,現實把他摔到谷底,拖著破損的身體,投靠母親。在被骨刺折磨痛無可忍的時刻,他甚至讓朋友把炸藥綁在自己身上,只想快點結束這一切。朋友不忍見他被病痛折磨,答應照辦。當幫他點了火,正想起身跑開的一剎,又徒手按滅火苗。兩人抱頭痛哭。

  快五十歲的胡德夫走在部落的海邊,每天早上看著紅色的太陽從海底下爬上來,海風是藍色的,他回想起自己的出生地新港就在五六十公裡外,那時候外祖父趕來為他接生,用海水為他洗澡。他現在只剩下絕望,太平洋的風曾為他吹來第一件衣裳,現在吹的,卻只剩下他的骨刺、他深淵般的人生。

  到了中秋節,所有人都在團圓,胡德夫卻面對完全破碎的家庭。兩個孩子到了該上小學的年紀,胡德夫毫無收入,只能當著老母親的面,把孩子送到收容孤兒和殘障兒童的育幼園。老母親80多歲,抱著樹大哭。

  送走孩子,胡德夫在綠色隧道的茄苳樹下對著天空大喊,「我只剩下聲音了。告訴我,我還有什麼路可以走。要不要帶我去唱歌啊。」

  仿佛上帝聽到了他的呼喚,多年沒有聯繫的製作人王明輝邀請他錄製專輯《搖籃曲》,專輯的名字像對他現實的反諷。

  那時候,臺灣已經解嚴,社會進一步鬆動,胡德夫已經從敏感人物變得可以出現,他消失了二十年,年輕一代已經不知道胡德夫是誰,但一首《不了歌》震撼了無數人心弦。他以滿頭白髮的樣子歸來,帶著在大地上漂泊後的嗓音,沙啞醇厚,充滿了蒼勁的質感。

  現在,胡德夫被稱為「臺灣民歌之父」,當我問起他如何看待自己現在的聲名,他說,這一切都應該用橡皮擦擦去。

  而對於大陸的很多年輕人來說,知道胡德夫,是因為他 2017年2月在央視的《朗讀者》節目中的一次精彩表演,白巖松第一次聽到胡德夫時也如獲至寶,他這樣寫道,在胡德夫的歌聲裡「聽得到歲月和山河,以及一個男人所走過的路」。

  這些往事都在風中飄散,對於過去,胡德夫說,「60多歲,我相信自己還是一個被夢託付的人,而且我這一生,我真的想說,It's always wonderful。」

  【對話】

  最大的煩惱就是不太會煩惱

  我們的哀傷、期許和憧憬

  新京報:為什麼會給自己取名叫Kimbo?

  胡德夫:小時候景仰部落裡的一位大哥,他是部落青年的楷模和領袖,每次村莊有運動會、祭典,他會帶著年輕人跳舞。要知道在最前面帶舞是很吃力的,得把整個隊伍拉上來,會費很大的力氣,而他的名字,用我們的話來說,叫作Kimbu(音譯)。

  之後我到臺大外文系讀書。坐在課堂上,教我們英國文學的老師要每一位同學給自己取一個英文名字。我就問老師,在英國有沒有接近Kimbu發音的名字?他說有啊,就是Kimbo。

  新京報:現在小孩子還會說族語嗎?

  胡德夫:我們那時候,許多孩子在社會最底層,不管出去工作、讀書,都會覺得自己矮人家一截。我是比較幸運的,我的祖父、外祖父,一直要求我在家裡只能講卑南族話,出家門可以講排灣族話。我小時候,在學校會主動去學阿美族的話。但原住民在那個時代普遍還是缺乏信心的,一方面是社會造成的,一方面「我們在找自己是誰」。到現在改善很多了,孩子們上母語課的量越來越大,興趣也越來越大。

  新京報:你剛出去的時候,會有很多困惑吧?

  胡德夫:不止是困惑,是絕望。當我得知父母親決定讓我去淡水讀書後,我心裡很不舒坦。為什麼我要被抽離出來,花兩年時間到這個地方讀書?後來才慢慢地發現,還好我早一點出來,去認識這個社會。

  一個村莊一半的年輕人都在外面,常會遇到很多侮辱性、汙名化的東西。這是個很嚴峻的時代,我們應該做些什麼?我在想我不去做,以後我會後悔,以後我能唱什麼歌,來表示我們的哀傷,表示我們的期許,我們的憧憬。

  新京報:你覺得現在部落的文化根基是什麼?當初提出的問題,已經有答案了嗎?

  胡德夫:在那個時代,城市一直在擴張,鄉村不斷被並進去,但它還是跟都市保持著一段距離。年輕人現在也在探索,要怎麼過?現在卑南族的青年是非常強大的。會去看看對方到底在做哪些事情。不是說政府需要什麼,而是互相去切磋,當正向的東西放在一起時,是很強大的。

  她們都是山谷裡的媽媽

  新京報:你當時會有異鄉感嗎?

  胡德夫:我覺得我是最幸運的一個孩子了。我們淡江中學,每學年都會為原住民配全額獎學金,6個年級共24位。但有些同學是自己公費進來的,我其中的一位同學,你很難一下子知道他是原住民,他也不承認。

  家裡人來時,他就會帶他們到操場邊講話,我一看就知道他們是阿美族。我常跟他在一起時會說:「你的成績也不錯啊。你在學校表現都很好,每次你都榜上有名。你就算說你是阿美族,你也是我們的光榮,是學校的光榮。」最後一個學期,在我們淡江的原住民同學會上,他高興地把帽子丟到水池裡,說,我就是阿美族。

  新京報:那時候社會上有很多童工、雛妓的問題,你甚至當面處理過。

  胡德夫:在我看來,那些童工是我們的未來,那些被騙來的小妹妹,是未來的母親,被踐踏到這樣一個暗黑的角落,不見天日。我們那時候只能「以暴制暴」,幾次以後,反而是我們這些小妹妹退縮,因為她們怕被弄到收容所訓完後,還是這些人把她們帶走。

  所以後來我們想通過社會運動去解決,童工你不能用,雛妓是違法的。社會很多團體集合起來,通過比較對的方式,讓這些孩子們有出路。我的方式是寫歌。她們以後都是山谷裡的媽媽。

  轉回來看看彼此的重要

  新京報:你現在還會為什麼煩惱嗎?

  胡德夫:我現在最大的煩惱就是不太會煩惱。我太太罵我說,你以為你還二十八啊?(笑)我後來警覺到,真是,我半百不止了。

  新京報:臺灣的年輕人,現在會為什麼煩惱?

  胡德夫:臺灣的年輕人,我感受到我們那時候的煩惱,沿襲到他們身上。從我們這一代,臺灣最可惜的,是沒有去惜福。那麼小的一個彈丸之地,有兩千三百萬人在那邊。原住民幾千年在那,看著大家慢慢來。變成親戚、變成朋友。但是一下子,人的貪婪、人的私慾使曾經常常說話的朋友關係變得「撕裂」。

  新京報:你後來就寫了一首歌,《撕裂》。

  胡德夫:我們原住民用歌修復感情,而且很認真地在修復。不是用母語去鄙視、咒罵對方。人要轉回來看看彼此的重要。

  新京報:你參加原住民運動時,當局派人來威脅你的母親,說再這樣就把你關到綠島,她的回答是:「這樣還會離我近一些。他現在在臺北,我還看不到他。」

  胡德夫:所以我在歌裡面,寫到很多她。寫《太平洋的風》,是因為她告訴我的故事。她從來沒告訴我她受的苦,總是一個人默默忍受。有時候媽媽的話,不能當耳邊風。因為她們清楚價值在哪裡。

  採寫/新京報特約記者 徐振宇

相關焦點

  • 「勇者」胡德夫
    胡德夫被冠以諸多頭銜,其中包括臺灣「民歌之父」,在音樂節上,歌迷會呼喊老爺子保重身體。馬頔喜歡叫他老爹,兩人似乎一見如故。記者採訪結束後,胡德夫特意從臺灣帶了禮物,準備去看望他。胡德夫專輯《匆匆》封面。2006年,胡德夫憑藉該專輯中單曲《太平洋的風》獲得第十七屆臺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作曲人獎。
  • 胡德夫《匆匆》
    喜歡聆聽帶有深厚情感的嗓音和無拘束音樂型式的人,相信胡德夫的聲音,你也會喜歡擁有渾厚的生命力和對自然的虔誠是胡德夫予人的感受,有時聽了會被故事動容,有時甚至是因為胡德夫情緒流露渲染整個環境而沉浸。  的確,當胡德夫褪去所有的束縛和標籤,重拾起祖先遺留的一切,和對音樂的執著,穿梭來訪自然間,找尋逐漸被遺忘的聲音及生命的原動力,而這些也是一部臺灣音樂的近代史。  一、臺灣音樂旅程從音樂的角度聽胡德夫  胡德夫的音樂必須要從60年代開始說起。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大陸首演執意唱《美麗島》
    文|新京報記者羅婷實習生張帆胡德夫最近一次演出是在5月28日的北京五棵松匯源空間。他穿黑色麻衫,胸前別一朵綢制大花。沒有一句廢話,上來就開唱。整場演出像一場集體夢遊,唱到《美麗島》,臺下年輕人輕聲合唱。
  • 臺灣歌手胡德夫
    胡德夫回憶道,「我們自己會互相把倒下的房子一間一間蓋起來,越有災難,大家生活在一起感情越深。」  山谷之風清新而自由,深深地影響了胡德夫的音樂風格。  多年後,當胡德夫離開那個地方,走在繁華的都市中,還會時常回想起那個山谷的清晨。他說:「我在臺北54年,沒有一天不想念那個山谷。」
  • 匆匆 胡德夫
    胡德夫又來了。2007年5月底至6月初,頂著一頭白髮的胡德夫,帶著他的野火樂集又一次將臺灣原住民的歌聲帶到內地,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舉辦專場演出。但是在臺灣,胡德夫的名字卻在一定程度上早已與民謠捆綁在一起。提起臺灣民謠,臺灣原住民的音樂,人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胡德夫。小時耳朵裡面充滿民謠「我來自臺灣東部的原住民部落。
  • 張懸胡德夫同臺彈唱:希望民謠像花開放
    新浪娛樂訊第十三屆音樂風雲榜4月14日於深圳拉開帷幕,本屆頒獎禮由高曉松繼任主席,在「我們正青春」主題下,代表樂壇青春力量的韓庚、中韓男團EXO、李煒、魏晨、尚雯婕、Twins、張韶涵等歌手以去年的成績單入圍各大獎項,並盛裝出席盛典;此外,前輩級胡德夫、羽泉、黃綺珊等去年的不俗表現亦獲得肯定。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胡德夫說:「演出會期間,請觀眾們閉上雙眼,跟著千古流傳的曲調旋律呼吸,與大地同息脈動。」  此外,音樂會上胡德夫還將呈現周夢蝶、陸森寶、高信疆、陳君天等人的詩作。  據悉,《山谷的呼喚》胡德夫民謠音樂會是第三屆「天橋·華人春天藝術節」的壓軸劇目。
  • 現場|胡德夫:將經驗濃粹成詩,映照人的普遍境遇
    去現場之前,聽朋友說上海的地鐵裡貼了很多胡德夫的海報。「想不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胡德夫呢。」2006年他首次來大陸演出時,來捧場的多是對民歌時代仍有記憶者。如今這批人也老了,胡德夫自己今年七十,只有歌還未老。
  • 胡德夫:民謠是一個民族 「發言的痕跡」
    他今年63歲,滿頭銀髮,卻仍像那個「牛背上的小孩」,一次次地吟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胡德夫,人們習慣叫他Kimbo,這是德夫的日語發音。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自稱為「卑排族」。11歲時,胡德夫從部落出來到城市念書,大學時代遇到李雙澤,一同推動臺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出道多年,但直到2005年,他才推出第一張專輯《匆匆》。
  • 專訪胡德夫:民謠是一個民族發言的痕跡
    胡德夫他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也是臺灣原住民運動的先驅。他吹著「太平洋的風」,歌唱「美麗的稻穗」。他今年63歲,滿頭銀髮,卻仍像那個「牛背上的小孩」,一次次地吟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胡德夫,人們習慣叫他Kimbo,這是德夫的日語發音。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自稱為「卑排族」。11歲時,胡德夫從部落出來到城市念書,大學時代遇到李雙澤,一同推動臺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出道多年,但直到2005年,他才推出第一張專輯《匆匆》。
  • 胡德夫:用生命歌唱的人
    CFP 資料首張專輯《匆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早報記者 錢戀水 對於胡德夫來說,「臺灣民謠傳奇大師」或者「臺灣民謠之父」的稱謂不僅他自己覺得不甚準確,其實也全無必要——僅胡德夫三字足矣。牛背上的小孩1950年,胡德夫出生於臺東大武山。因為父親是卑南人,母親是排灣人,胡德夫曾稱自己是「卑排人」。12歲時,他第一次有了離開部落的機會,去淡水上學。他的母親聽到以後哭了,因為不知道淡水在哪裡。是他的父親安慰母親「那裡離日本比較近」,胡德夫才得以去念書,因為在當時的觀念裡,去日本留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胡德夫因此來到前身是教會中學的淡江中學上學。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新書《時光洄遊》在京發布
    18日晚間,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中)在京發布新書《時光洄遊》。(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北京訊 (記者 普燕) 「人生中的起伏與悲喜,感動與懷念,像太平洋的海水拍打在岸邊的浪花,不斷地激蕩著我的心。
  • 臺灣原住民,「民謠之父」胡德夫
    胡德夫(1950年11月10日-,Kimbo是「德夫」的日語發音),自稱自己是臺東卑排族人,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在家中排行第5。胡德夫被媒體譽為「臺灣民歌之父」。2005年4月他出版音樂專輯《匆匆》,獲得臺灣流行音樂百佳專輯(1993年至2005年)第2名。
  • 滾石上山滾石下山,卡拉永遠OK
    「科林斯的創造者」西緒弗斯身為人類中最狡詐的一員,依舊要把一塊大石頭天天骨碌來骨碌去好不辛苦。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這個活計都是一個重複的絕望,雖然有人說,重複做一件事,就與偉大相去不遠。中國的教科書裡滿是這樣的例子——賣油翁啦老愚公啦什麼的,可是現實是如此不堪:太行王屋二山尚在,拆遷者不知所終。  荷馬說,西緒弗斯是最終要死的人中最聰明最謹慎的人。
  • 滾石四十,再難有李宗盛和梁靜茹
    臺北,廣告業的燈火依舊通明,作為亞洲四小龍的臺灣勃興,創業風潮四起,像今天那些決定從4A廣告公司出走的年輕人一樣,段鍾沂、段鍾潭兄弟決意去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辦雜誌。段氏兄弟創辦的臺灣版《滾石》雜誌,便是由美國原版而生。創立之初的臺灣《滾石》雜誌主要是介紹西洋音樂,但經營情況不佳,到第四年時,段氏兄弟已經負債700萬臺幣。臺灣民歌運動如火如荼,在西洋音樂的浸染下,年輕人開始尋找本土化的路徑,楊弦、胡德夫、侯德健等歌手在被西洋樂佔據的樂壇上唱出「自己的歌」,帶動了一股熱潮。在這樣的風口下,兄弟二人起心動念。
  • 胡德夫的歌聲能讓人聽到土地與海洋,山川和湖海
    已經是四五年前的事了吧,曾經聽過一次胡德夫的現場,可至今每一次從音箱裡耳機裡聽到他的聲音,那個夜晚渾身通電的感覺還在,友人聞訊找了晚上的數字音頻來聽,立刻被俘虜,只有我知道,直面胡德夫的聲音,他的音樂,有一種敦厚溫柔迴蕩在音樂廳的大廳,像蜷起身體的嬰孩躺在山川的懷抱,那是被電流轉化後無法感受到的震撼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攜新書《時光洄遊》做客南京(圖)
    2017年,「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發行的單曲《無涯》在感動了無數聽眾的同時,激發了人們對歌曲背後故事的好奇心。2017年,傳奇歌者胡德夫以《時光洄遊》這本新書為載體,寫下了他未曾公開過的故事。
  • 東早:胡德夫,沒有道別 只有「匆匆」的重逢
    如果說為臺灣民歌運動鋪路的胡德夫不是一個真正的有正義感的男人,那他的音樂生涯早就可以像一些識時務者那樣擁有事業的春夏秋冬。  當年,胡德夫和李雙澤一起倡導「唱自己的歌」,成為臺灣民歌運動的先驅。但歷史上的開創者十有八九要在磨難中撐住生命的靈光,而李雙澤不幸溺水身亡,胡德夫也在伸出為遇難臺灣少數民族吶喊的拳頭之後,消失於人們的視線。
  • 胡德夫:民歌可貴,貴在真!
    胡德夫在表演中。   胡德夫在接受採訪。(資料圖片)   67歲的臺灣歌者胡德夫並沒有退休的打算,接連推出隨筆集回溯音樂行旅,參加大陸音樂節和分享活動,原本鬚髮盡白的他,眉須竟又現出隱約的黑色。   胡德夫11歲離開臺東大武山前往城市讀書,24歲成為首個在臺灣開演唱會的歌手。
  • 胡德夫攜《大武山藍調》與廣州歌迷「私享」
    胡德夫在廣州 攝影/羊晚魏輝(南方網訊 記者文妍)現年62歲的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日前帶著自己的最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來到內地宣傳,並在廣州TU凸空間舉辦彈唱私享會。胡德夫坦言,是年輕人激發了他復出做音樂的衝動,幾十年來,自己沒有放棄過創作,就像在用有限的零散的歌曲連接著沒有斷過的故事。他告訴自己,也許是人們對他的故事感興趣,很小的時候就出來讀書,和很多音樂人相遇,他致力於部落的音樂,不斷把其他種族部落的元素融入到自己的音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