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茵綠草,羊群漂移。漫漫紅騎,馳騁草原。
隨著《法務工作室進咱村》、《法治少年說》等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普法節目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傾情上演,「內蒙古法治烏蘭牧騎」普法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烏蘭牧騎(資料圖片)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1957年,一支名為「烏蘭牧騎」的紅色文化工作隊誕生在遼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上,隊員們不僅為偏遠地區的農牧民表演文藝節目,還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難題。
60多年來,隊員們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黨的關懷,成為了我國社會主義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而今,內蒙古自治區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隊伍,演職人員3000餘人,每年演出超過7000場次。
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廳長畢力夫為寧城縣「法治烏蘭牧騎」授旗(阿拉騰蘇和 攝)
2017年是烏蘭牧騎成立60周年,烏蘭牧騎隊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了工作學習情況。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回信,殷切期望「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寧城法治烏蘭牧騎隊員朗誦原創作品《法在心中》(阿拉騰蘇和 攝)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烏蘭牧騎的回信精神和對法治宣傳教育工作提出的「要創新宣傳形式,注重宣傳實效」的要求,2018年4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司法廳、文化廳聯合印發了《關於打造法治烏蘭牧騎普法品牌的通知》,決定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探索法治宣傳教育的新途徑。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率先創建了具有寧城特色的全區首個「法治烏蘭牧騎」。5月26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司法廳、文化廳在赤峰市寧城縣中京法治文化廣場隆重舉行「法治烏蘭牧騎」啟動儀式,並為當地群眾獻上一場法治文藝大餐。
觀眾興致勃勃地觀看法治烏蘭牧騎匯報演出(阿拉騰蘇和 攝)
與啟動儀式同時進行的活動還有原創普法廣場舞展演;律師為群眾解答法律問題、辦理法律服務事項;法治廣場LED顯示屏播放普法宣傳片和普法微電影;現場展示4k智能機頂盒公共法律服務電視終端,並通過電視終端為群眾提供法律服務。
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廳長畢力夫接受採訪(顏安 攝)
據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廳長畢力夫介紹, 「法治烏蘭牧騎」是將烏蘭牧騎的特殊優勢與法治有效融合起來,利用烏蘭牧騎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法治宣傳教育,讓觀眾在藝術欣賞同時,還能潛移默化地學習到法律知識,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法治烏蘭牧騎」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具有鮮明的群眾性。堅持以幹部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為導向,不斷豐富優秀法律文化服務供給。二是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堅持把法治內容融入烏蘭牧騎創作中。同時,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擴大法治宣傳社會覆蓋面。三是具有鮮明的法治性。堅持把法治宣傳形式融入烏蘭牧騎演出中,擴大法治宣傳的社會影響力,形成全民「尊法、守法、學法、用法」的良好氛圍。四是具有鮮明的傳承性。堅持弘揚烏蘭牧騎光榮傳統,充實烏蘭牧騎內容,提升烏蘭牧騎內涵,賦予烏蘭牧騎新的普法職能。
「法治烏蘭牧騎」走進烏蘭牧騎誕生地蘇尼特右旗(竇俞均 攝)
畢力夫表示,開展「法治烏蘭牧騎」活動是適應基層群眾不斷增長的法律需求,是打通法律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的惠民工程。打造法治烏蘭牧騎普法品牌是適應新時代普法工作需要,是把法律以喜聞樂見的方式交給群眾的最佳途徑,是內蒙古自治區「七五」普法最重要的創新之舉。我們要從啟動儀式開始,充分發揮30年普法工作優勢,走出一條法治為民、文藝惠民之路。
「法治烏蘭牧騎」走進二連浩特為邊防官兵進行普法演出(竇俞均 攝)
據了解, 「法治烏蘭牧騎」普法活動正在內蒙古全區廣泛開展,各地湧現出如「法治文藝說唱團」、「法治文化大院」、「普法進軍營」等形式各異的普法活動。此外,內蒙古自治區全國首創的「4k智能機頂盒公共法律服務終端」讓農牧民輕點電視遙控器就可以向最優秀的律師輕鬆學習和諮詢法律知識,這也是「法治烏蘭牧騎」新時代、新發展的集中體現。目前,「4k智能機頂盒公共法律服務終端」已入戶內蒙古全區46萬戶農牧民家庭,此項工作將於2019年實現全區全覆蓋。
蘇尼特右旗牧民在家中通過「4k智能機頂盒公共法律服務終端」與律師諮詢互動(竇俞均 攝)
來源 | 內蒙古自治區司法廳
編輯 | 王佳茹 路雙英 劉海濱
關注我們
謝謝閱讀!覺得不錯,請您點讚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