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部落與西藏地名——地名是刻寫在西藏大地的族徽

2020-12-11 百家號

原創牛汝辰 

從藏族的古代傳說和文獻資料,特別是本世紀初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獻看,藏族的氏族部落組織起源很早。藏族在原始社會時期同其他民族一樣經歷了漫長的氏族部落階段,氏族起源的神話傳說、氏族部落崇拜的神祇和宗教、部落形態下的文化生活,以及部落間的交往和戰爭,構成了藏族遠古史的主要內容。

一、藏族部落及其地域分布

藏文古籍中關於藏族起源於四大姓氏或六大姓氏以及由六大姓氏繁衍出各個支系分布於青藏高原各地的記載,反映了古代氏族部落發展遷徙和繁衍的情形。從有關藏族資料分析,藏族在松贊幹布的先祖止貢贊普的時代即已具有相對發達的部落聯盟組織形式,公元6世紀中葉松贊幹布的祖父達布聶塞時,西藏已形成十二小邦即十幾個部落集團,其中雅隆部落集團已成為贊普與「父王之臣」「母后之臣」即親族部落間的永久聯盟。

吐蕃王朝建立了一整套職官制度、行政制度、軍事制度和法律,具備了與其社會形態相適應的完整的國家形態。但是在吐蕃王朝的地方軍政組織中,在「如」和千戶所政權組織之下,仍然保留著部落組織的形式。《敦煌吐蕃歷史文書》和新疆出土的古藏文木簡中,記載了大量吐蕃部落的名稱,吐蕃大相表中的大臣,必冠以家族的姓氏,都說明氏族和部落在吐蕃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仍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隨著吐蕃王朝的擴張,在甘肅、青海、四川廣大牧業區,則有不少西羌系、鮮卑吐谷渾系的遊牧部落被統一到吐蕃的統治之下,逐漸融入藏族之中。吐蕃佔據河西、隴右之後,還將其統治之下的漢人也編入部落之組織形式,以便管理。這說明吐蕃王朝時期藏族部落已經從血緣氏族部落向地區部落轉化,具有一級行政組織的性質。

吐蕃王朝崩潰後,前後藏地區出現眾多地方割據勢力,家族統治和農奴制領主莊園發展起來,部落制度基本解體,所以在《瑪爾巴譯師傳》《米拉日巴傳》中已基本見不到部落制度的遺存。

從大量的歷史資料看,從藏族部落具有地區行政組織的性質以來,藏族部落的組織系統具有某種不穩定性,特別是遊牧部落的遷徙、部落之間的聯合和戰爭、部落內部的分化組合時有發生。加上中央政權的政治管理和行政區劃的變動,使得有關藏族部落的歷史記載零碎不全。一些部落在歷史舞臺上曾活躍一時,隨即又消失得蹤跡難尋,又有些新的部落代之而起。

西藏自治區境內,藏族部落主要分布於藏北。藏北,指西藏北部地區,藏語稱之為羌塘,也是北部草原或北部高原的意思。藏北地區位於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公裡,最寬處700多公裡,將近佔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藏北高原主要有羌日、那舍和霍爾三個部族。其中羌日包括霍爾巴達、安多、買瑪、雄索、格爾曲、桑雄等6部落。因此,又稱之為羌日六部,那倉部族也由本雄、達處嘎松、桑秋賽松、拉本文松、貢那和卓貝等六個部落組成,故又稱「那倉六部」。

霍爾即為漢藏文史籍中所記載的霍爾39族。「霍爾」早期泛指北方民族,元代專指蒙古人。因該部族的先民是蒙古族,或因該部族早先的頭人出身於蒙古族而得名。「三十九族」實為39個部落,它們是:貢木休、比如、彭盼、達珠、熱西、查仁、納若、三擦、布作、朵瑪爾、巴吳、格木、阿堆、阿麥、索德、朱雪、本塔、竹居、益塔、衝倉、瑪榮、嘎堆、嘎麥、寧塔、寧木、斯布塔、瑪如、嫩查、質達、央巴、頓巴、熱松木、恰色、嘎爾康、岡如、那如、多爾堆、多爾麥、赤如等。

其中許多的部落名稱保留在現今的許多地名之中。除上述8大部族外,藏北境內還有朗如、當雄、辛格爾等若干大小部落。這些部族和部落在今那曲地區的申扎、班戈、安多、聶榮、那曲、索縣、巴青、比如、嘉黎和拉薩市的當雄、林周以及昌都地區的丁青、類烏齊、邊壩等縣境內。

在這些地區都有許多以部落命名的地名和以地名命名的部落名。此外在日喀則地區和山南地區也有一些以部落命名的地名,和以地名命名的部落名,說明在這些地區也曾有藏族部落,這還可以彌補史料之不足。

二、藏族部落名稱在地名中的存留

根據西藏測繪局和西藏軍區編的《西藏地名資料簡編》(1979年)的粗略統計,與藏族部落名相同的地名約110條。其中那曲地區68條,昌都地區13,阿里地區昌5條,日喀則地區15條,山南地區6條,拉薩市8條。藏北地區約佔86條,藏南的約佔24條。這說明藏族部落主要集中在藏北地區。

從分布地區來看,這些以部落名命名的地名,大多分布在邊遠的山區,主要在遠離人口密集的政治中心地帶。如那曲縣、安多縣、聶榮縣、巴青縣、索縣、比如縣等地處西藏鄰近青海省的的位置上,申扎縣位於念青唐古拉山西側的山谷地帶,昌都縣、丁青縣、邊壩縣則位於西藏東北邊緣,定日縣、康馬縣、亞東縣、崗巴縣、薩嘎縣、錯那縣位於中尼、中錫、中不邊境。而且這類地名的分布地域與本教地名的分布區域基本相近。

從這類與部落名同名的地名的類別來分析,有村名9個,山口名4個,河名2個,溯湖名1個,牧點1個,其餘93個均為區名和鄉名,這說明這些名稱歷史久遠、人口相對集中,與歷史上曾有過的部落組織形式有著緊密聯繫。下面簡述藏北部落名與地名同名的情況。參見《中國藏族部落》一書。

1、申扎縣

今申扎縣境內主要有那倉部落,另外還有從謝通門縣併入的巴林、多巴夏和從達那仁欽則谿卡劃歸的亞巴等部落。而以那倉部落為主體原居部落。

那倉部落西接阿里,北鄰新疆,地處高寒,很多地方荒蕪人煙,被稱為「無人區」、「藏北荒原」,但其境內的許多「神湖聖山」仍為人們所嚮往。在噶廈黷政權時期,那倉共有8個部落,後因部落戰爭,其中的兩個部落被消滅,剩下6個部落。從此,那倉被稱為「那倉措珠」,即那倉六部之意。

那倉六部指本雄、達處嘎松、桑秋賽松、拉本文松、貢那、卓貝。至1959年時那倉部落下轄貢那、拉堆、秋措、卓哇、本雄、雄麥、邦堆、桑及、嘎爾措、文部、觸洛、賽爾秀、唐久、色巴西恰、沃巴嘎、索樹、日秋等十七八個小部落。其中秋措、卓哇(今作卓瓦)、雄麥(今作雄梅)、邦堆(今作邦多)、文部等就是以部落名命名的區鄉名。

(1)貢那措哇 為「那倉六部」之一。民主改革前,貢那部落當時轄有吾堆、吾麥、加嶺、俄曲堆瑪、俄曲麥瑪、古莫、賽嘎、容奴、都瓊、曲差、扎木尼堆、江嗄、扛龍、深牙、夏容等10多個小措哇。其中的吾堆(今作吳爾多)、吾麥(今作吳爾賣)俄曲堆瑪(今作哦尼多馬)、俄曲麥瑪(今作哦曲賣馬)、賽嘎(今作色爾嗄)、夏容今作夏容)等為今以部落名命名的區鄉。

(2)拉堆措哇 為那倉拉本文松部落的一支。拉堆措哇內部又分拉堆強瑪和拉堆羅瑪兩部分,「拉堆強瑪」為拉堆北部之意,含堆肖、麥肖兩個小措哇,均在今邦多區來多強瑪鄉(即拉堆強瑪的同詞異譯)境內;「拉堆羅瑪」為拉堆南部之意,由門堆、瓦空和巴果8個小措哇組成,在今文部區來多羅瑪鄉(即拉堆羅瑪的同詞異譯)。

(3)秋措措哇 為原那倉桑秋賽松部的一支。秋措措哇按其地理位置又分為上下兩部,藏語稱作秋措堆瑪、秋措麥瑪。其中秋措堆瑪在今邦多區秋措多鄉(以秋措堆瑪命名)內,秋措麥瑪大致在今文部區秋措買鄉(以秋措麥瑪命名)境內。

(4)卓哇措哇 原為那倉的卓貝部,在今卓瓦區(以卓哇命名)境內。

(5)雄麥措哇 為原「那倉六部」中的本雄部落的一支,位於今雄梅區的雄梅(以雄麥命名)、馬窯等鄉境內。雄麥措哇包括買瑪、瑪窯、措止、雄麥等4個小措哇,其中措止(今作措折)、雄麥(今作雄梅)作為現今的區鄉名。

(6)邦堆措哇 原「那倉六部」中拉本文松部落的一支,在今邦堆區的中倉等鄉境內。

(7)嘎爾措措哇 原「那倉六部」中達處嘎松部的嘎部,位於今申扎區嘠錯鄉(以嘎爾措命名)境內。

(8)文部措哇 為原「那倉六部」中拉本文松部的一支,地處今文部區。

(9)觸洛措哇 為「那倉六部」中達處嘠松的處部,在今申扎區朝洛鄉(為觸洛的同詞異譯)境內。

2、班戈縣

班戈縣境內湖泊星羅棋布,共有巴木錯、班戈錯等將近50個湖泊,其湖泊之多僅次於申扎縣。境內主要有朗如、薩迦、多巴、辛格爾、卡達爾、曲柯爾等六個部落。

(1)朗如部落 據傳,當初此地水草肥美,但釵僅有幾戶人家。後來納木錯湖畔的人們被這裡優越的自然條件所吸引,陸續遷米來許多牧民,不久發展成一個大部落,定名為「朗如」,為來自納木錯湖畔的部落之意。一時間朗如發展成下轄13個措哇的大部落。

後來噶廈政府在其江龍地方設置朗如宗,同時將其中4個措哇合為兩個,所以朗如宗下轄11個措哇,它們是:仁巴、賽巴、迥那、江如、南欽、德慶、南瓊、果茫、嘎德夏札和頓巴。其中賽巴(今作色哇)、迥那(今作均那)、德慶、嘎德、夏札(今作西扎)等部落又命名為現今的區鄉名

a)賽巴措哇 賽巴下轄多瑪、買瑪、尼巴、足小等4個小部落。賽巴措哇位於色哇區的多瑪、買瑪等鄉境內。

b)迥那措哇 迥那措哇在今均那區境內。

c)德慶措哇 德慶措哇在今德慶區境內。

d)果茫措哇 果茫措哇在今德慶區果茫鄉。

e)嘎德措哇 嘎德哇在今嘎德鄉境內。

f)夏札措哇 夏札措哇在今保吉區西扎鄉(為夏札的同詞異譯)境內。

(2)多巴部落 多巴部落歷史上隸屬於班禪大師,班禪大師在這裡派有兩名總管。歷史上多巴部落曾被稱為「朵貝千戶地區」,是黑河「四大獨立部落」之一。多巴部落在今多巴區的色巴、雪如等鄉境內。

(3)辛格爾部落 又稱辛吉爾部落。在今新吉區(是辛吉爾的同詞異譯)的統一(龍桑)、解放(科爾曲)、團結(諾爾德)三鄉境內。

3、安多縣

安多縣地處唐古拉山南麓,北鄰青海省。安多縣境內主要有安多部落,另外還有個自己沒有草場而在安多草原上放牧的小部落——康賽部落。

(1)安多部落 安多部落為藏北「羌日六部」之一,也是黑河地區最大的一個部落。民主改革前,安多部落歸黑河宗管轄。1959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將黑河宗分為黑河(後來改稱那曲)、安多二縣,把原安多部落的絕大部分劃歸安多縣,其一小部分劃歸黑河縣。據《安多政教史》記有關於「安多」這一地名的解釋,書中說:「通天河近岸的安欽岡加和多拉兩山以下的藏區統稱安多」,可見,「安多」本指甘肅、青海一帶藏區。而該部落被稱為安多,則與它的先民的來源有關。

當地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從前此地荒蕪人煙,後來,青海、甘肅等地的一些藏族或者為了躲債、或者為了逃避命案,來此謀生,漸漸發展成部落,由於其先民多來自安多地區,故名安多,

另一種說法是,14世紀70年代,後來成為格魯派創始人的宗咯巴進藏學佛時,從青海帶了七個人(一說七戶人家),而這七個人越過唐古拉山後留戀此處水草豐茂的草場,沒有再往前走,成為那裡最早的七戶人家,這七戶人家很快發展成為大部落,部落則以其先民的祖籍叫作安多部落。

a)多瑪措哇 多瑪措哇在今多瑪、背瓦、扎薩、買瑪等區境內。「多瑪」為上部之意,因該措哇原駐牧於唐古拉山南麓的措瑪即紅海一帶,地處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區交界,位於安多部落上部,故名。

b)買瑪措哇 地處今買瑪、扎薩等區境內。「買瑪」為下部之意。該措哇是從多瑪措哇劃分出來的,其位置相對於多瑪在下部,因而得名。

4、那曲縣

那曲縣地處那曲河畔。縣因河得名。那曲縣的主要部落有巴爾達、強瑪、羅瑪、桑雄、買瑪、格爾哇、仁孔囊措、達波措斯等。其中巴爾達、羅瑪、桑雄與現令區鄉名相同。

(1)巴爾達部落為「羌日六部」之一,原稱霍貝,也稱霍爾巴達。由於該部落下轄9個措哇,民間又稱之為「巴爾達格雄古」,為巴爾達九部之意。巴爾達部落位於今巴爾達區一帶。

(2)羅瑪部落為「羌日六部」之雄索部落的一部分,後來雄索分為兩部落,它即為南方部落,故名羅瑪。羅瑪部落由羅瑪讓學、囊索、門堆、恩乃、擁怎、學寧瑪等6個如哇組成,因而稱之為「羅瑪學珠」,是南方六部之意。羅瑪部落在今羅馬。

(3)桑雄部落為「羌日六部」之一。桑雄部落位於今桑雄區境內,「桑雄」為廣闊平原之意。桑雄部落下轄阿巴、託如、瑪爾庸、蘇兒巴、森巴措哇、扎江、森巴達孜瑪、甘丹如哇、賽東如哇9個小部落,因而又稱「桑雄格兒雄古」,為桑雄九部之意。其中託如(地名為妥如)、瑪爾庸(地名為馬榮)部落與地名相同。

(4)買瑪部落為「羌日六部」之一,該部落全稱「買瑪學西」,為下方四部之意。所轄4個搭措哇是庫爾茫、如薩爾、如寧、欽本等四個措畦。其中庫爾茫(似為今孔馬)、如薩爾(如薩)、如寧等與地名同名

5、索縣

索縣歷史上為內地入藏的重要中間站,元代為烏思疑和朵甘思兩個宜慰使司都元帥府的交界處,設有大驛站。境內主要有榮布、軍巴、紫巴、質達、加如、赤如、多巴江達、嫩查、熱松木、央巴等部落。其中榮布、軍巴、紫巴、赤如、央巴部落與地名相同。

(1)榮布部落在今榮布區境內。布部落下轄拉達、榮布、消巴8個措哇。

(2)軍巴部落地處今軍巴區境。該部落亦屬哲蚌寺、也是由「霍爾王」給五世達賴喇嘛,五世達賴又轉賜給哲蚌寺的。軍巴部落下轄7個措哇。

(3)索巴部落在今索巴區一帶。索巴部落絕大部分牧戶的領主也是哲蚌寺和上述榮布、軍巴一樣,是由「霍爾王」供給五世達輓喇嘛,五世達賴喇嘛再轉賜給該寺院的。

(4)赤如部落為霍爾三十九族之一。該部落在今索縣軍巴區赤如鄉。

(5)央巴部落為「玉巴五族」之一。據朱祖明先生認為,岷江發源之山稱為「羊膊」山,是央巴族原先的居地,拉薩城西北的羊八井也是古代央巴人的居地。

6、巴青縣

巴青縣牧民多信仰本教,主要本教寺院們魯普寺、壩倉寺、普那寺、阿額寺等。巴青縣境內主要有益塔、本塔、朱寫、竹居、衝倉嗄貢、雅安多、瑪榮、瑪如等部落。其中益塔、本塔、雅安多部落名稱與今區鄉名同。

(1)益塔部落系霍爾三十九族之一,在今巴青縣益塔區境內。益塔部落為純牧業部落。漢文史料將益塔寫作依他,楊質夫認為,益塔部落很可能是「駐牧依戎地方的果多爾族」。

(2)本塔部落 為霍爾三十九族之一,在今巴青本索區本塔鄉一帶。漢文史料將本塔」寫作噴他或彭他麻族。

(3)朱雪部落 為一千戶部落,為藏北霍爾三十九族之一。漢文史料寫作卓宿族。在今江綿區松塔一帶,松塔也為部落名。

(4)雅安多部落 原屬尺牘宗,在今巴青縣東北部的雅安多區境內。

7、比如縣

比如縣有一個叫比如的部落,因而縣以該部落得名。比如縣境主要有查仁、熱西、果木休、比如、達珠、彭盼、三擦、那若、布作、彭嘎、古西等部落。其中查仁、熱西、比如、彭盼、三擦等部落名至今仍為現今地名,只是用字略有不同。

(1)查仁部落 為霍爾三十九族之一。漢文史料寫作色爾札、叉仁族。在今柴仁區境內,查仁與柴仁為同名異譯。

(2)熱西部落 為霍爾三十九族之一。漢文史料譯作拉克族、拉什克族、喇克喜族等。在今熱西區境內。

(3)比如部落 比如縣名以部落名而命名。「比如」是犛牛部族之意,因該部落多犛牛而得名。

(4)彭盼部落 曾譯奔盆族、或奉盆。在今彭盼區境內。

(5)三擦部落 在今山扎區境內,三擦與山扎為同名異譯。

(6)彭嘎部落 在今比如縣東部白嘎區的白嘎、雅安多、吉中等鄉境內。彭嘎與白嘎似為同名異譯。

除了藏北地區之外,藏南也有20餘個地名與部落同名,而在《中國藏族部落》一書中未收一個藏南部落,或許是因為該書作者認為藏南沒有藏族部落或沒有藏南的部落資料。當然也有可能現存於地名中的部落名是由藏北部落的群眾帶到藏南地區的。問題是許多藏南部落與藏北部落名根本不同,如定日縣的加錯部落、亞東縣的吉汝部落在藏北就根本沒有。所以說藏南的這些與部落同名的地名,對研究西藏的藏族部落具有一定價值。

參考文獻

多傑才旦《中國藏族部落》中國藏學出版社,1990年。

聞黎明《西藏地名的宗教色彩》《地名知識》1984年第2期。

西藏測繪局和西藏軍區編《西藏地名資料簡編》,1979年,內部資料。

原文刊載在《西藏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此次發表有部分內容做了刪節處理。

相關焦點

  • 中國地名的由來之西藏
    西藏,令人神往而腿軟,令人遐想而臉紅。我們體會不到岡仁波齊式的信仰,所以我們也無法理解藏人神秘而獨特的過往。懷著對藏傳佛教的無比敬畏(其實是不懂),簡單扒一扒西藏地名的歷史演變。在與唐帝國相抗衡的吐蕃強盛起來之前,這嘎達一直以部落氏族的形式存在於嬸嬸的腦海裡,以羌族為主。知道公元6~7世紀,釋迦摩尼的佛光突然照耀到了這裡,佛光普照之處滿地都是慧根,可能也許大概吐蕃就這麼茁壯成長起來了。
  • 中國地名英譯要注意什麼
    根據筆者英譯中國地名的體會,本文擬談談中國地名英譯的幾點注意事項,供譯者和讀者參考。)   林周縣Lhunzhub County(西藏拉薩市)   米林縣Mainling County(西藏林芝地區)   6、扎   扎賚特旗Jalaid Banner(內蒙古興安盟)   扎蘭屯市Zalantun City(內蒙古呼倫貝爾盟)   扎囊縣Chanang County(西藏山南地區)
  • 你有後悔去過西藏嗎
    在藏語中,&34;和&34;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從天上來,而雅礱本身也是一個地名,即今天的西藏山南地區;&34;的意思是江,這條江最終被命名為&34;。在西藏,還有很多美麗的湖泊,阿朵覺得,西藏三大聖湖很值得一看:羊卓雍錯、納木錯與瑪旁雍錯。
  • 「西藏」名稱的來歷
    實際上,bod作為地域和部族的名稱,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現,最初可能是對苯教的法師的稱呼,後來成為對苯教的稱呼,再後來成為某些部落聯盟的名稱,以後又成為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稱。藏文史籍中說,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種部落集團統治過,其中有兩次是用bodkhams來稱呼其統治的地域。吐蕃王朝興起後,用bod作為自稱,在與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chenpo(大蕃)來對應唐朝的自稱「大唐」。
  • 西藏名稱來源
    這是由於歷史上藏語、漢語、蒙古語、滿語對青藏高原各部分的地域名稱和對藏族的族稱曾經發生過多次變化,而且這些歷史上的名稱互相交叉和影響,使得至今對西藏和藏民族的稱呼及其含義仍然存在較為複雜的情形。  【發源】7世紀,吐蕃王朝興起,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漢文典籍用「吐蕃」來稱呼吐蕃王朝,同時也指吐蕃王朝所佔有的地域,有時還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為族稱。
  • 「西藏」的英文名為什麼是「Tibet」?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中國很多地名的英文都直接採用的拼音。但也有例外的,比如旅遊勝地——西藏,你知道它的英文怎麼說嗎?西藏的英文不是Xizang其實是Tibet關於這個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認可程度比較高的是下面這種:很久以前,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
  • 吐蕃王朝崩潰後,他被改名為西藏,「西」和「藏」是怎麼來的?
    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一股強大的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讓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了勃勃生機。各部落原本各自為政,相互之間孤立的局面被改變,吐蕃王朝通過法律、制度等建設,讓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內部人口的流動,讓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當地語言以及文化上的交流溝通,還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和壯大。
  • 為什麼西藏的英文名不是「Xizang」,拉薩的英文也不是「Lasa」?
    西藏的英文不是「Xizang」?其中認可程度比較高的是下面這種:很久以前,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慢慢就被音譯成Tibet.「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比較大的差別。
  • 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為什麼「西藏」的英文名不是「Xizang」,而是「Tibet」?
    一般中國地名的英文都直接用拼音比如 Beijing、Shanghai、Zhejiang...等等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西藏、陝西、內蒙古...等你知道它們的英文名怎麼說嗎?「西藏」的英文名怎麼說?西藏的英文名其實是「Tibet」關於這個英文名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認可程度比較高的是下面這種:很久以前,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慢慢就被音譯成Tibet.
  • 地名英文翻譯:山西、陝西傻傻分不清楚?
    一些常見的城市Beijing、Shanghai、Guangdong就不用說了,中國的地名大都是以拼音作為譯名,但是中文可以同音不同字也不同調,但英文不行,遇上了通拼音的地名應該怎麼辦呢?陝西、山西這兩省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下面就跟隨專業翻譯公司來了解怎麼區分英文地名翻譯。
  • 伊斯蘭教是怎麼傳播到西藏的?由克什米爾至日喀則和拉薩
    今天,有人對拉薩藏回給出了這樣一個定義:是對拉薩回族的俗稱,是指當前戶籍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地區,接受部分藏族生活習慣,與藏族通婚,穿藏裝,說藏語,但信仰伊斯蘭教的法定回族(楊曉純、馬豔《拉薩藏回及其文化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4期)。拉薩有五座清真寺。
  • 為什麼「西藏」的英文名不是「Xizang」,而是「Tibet」?
    一般中國地名的英文都直接用拼音比如 Beijing、Shanghai、Zhejiang...等等但也有例外的比如西藏、陝西、內蒙古...等你知道它們的英文名怎麼說嗎?1「西藏」的英文名怎麼說?西藏的英文名其實是「Tibet」關於這個英文名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認可程度比較高的是下面這種:很久以前,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慢慢就被音譯成Tibet.
  • 韓國地名為什麼抄中國?
    這些半島上的地名,也承載士大夫們對詩句裡描繪的詩文意境的嚮往。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么半島上有諸多地名跟中國的地名相同。半島北部也出現了名稱相同的會寧和德州等地;半島中部則有金陵(今京畿道金浦)、溫州和桃源等地名。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這個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地名則來自四川平昌縣,倒是和北京昌平沒什麼關係。
  • 漲姿勢啊,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北京的英文譯名是 Beijing,西藏為什麼不是 Xizang?而是…
    西藏的英文名其實是:Tibet這是為什麼呢?那時候西藏被稱為「吐蕃」,是來自於當地語言 bod 的音譯,表示 heights(高地)。,但在地域稱謂上,Tibet 有時對應「西藏」,有時又泛指整個藏族地區,與「西藏」的含義有比較大的差別。
  • 地名英譯:「自治區、州、盟、旗」英文怎麼說?
    直接上乾貨,先來看看中國五個自治區:西藏自治區Tibet Autonomous Region新疆維吾爾自治區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寧夏回族自治區這些地名的翻譯遵循公式:地名+民族+Autonomous+行政單位。
  • 西藏秘境:被稱為「東方瑞士」的魯朗小鎮「圖集」
    (1/16)西藏有個地方叫林芝,林芝有個地方叫魯朗。魯朗稱為旅遊小鎮。魯朗,藏語意為「龍王谷」,海拔3,300多米,位於川藏公路旁,素有「東方瑞士」之稱。(3/16)據了解,該旅遊小鎮由中國廣東省和西藏自治區共同打造,以大地景觀為背景
  • 地名學有什麼用——牛汝辰《中國地名掌故詞典》序
    地名學體系主要包括理論地名學和應用地名學。理論地名學包括:(1)普通地名學;(2)地名學史;(3)地名學方法論;(4)地名語源學等;(5)地名學與交叉學科。正在編制的某一西藏圖稿上,藏北地區依然出現了12 個外來地名。[1]如位於中尼邊界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為藏語「女神第三」的音譯,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版的《皇輿全覽圖》中即有記載,當時作「朱母郎馬阿林」。1858 年英國竟以印度測量局英人局長的名字,將它改為「額菲爾士峰」。1952 年我國正名為珠穆朗瑪峰。
  • 西藏旅行目的地的名字原來是這個意思
    西藏,西藏對應的英文名稱為英文Tibet一詞,據說源於突厥人和蒙古人稱藏族為「土伯特」,在元代經阿拉伯人介紹到西方,西方社會對西藏一般稱為tibet,而不是採用常見拼音的方式「xizang」,西藏地區在唐宋時期被稱為吐蕃;元朝時期屬宣政院;明朝稱烏思藏;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