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離開很久了,撒哈拉依舊活在許多人的青春

2021-02-07 溪蘭溪蘭


在冰冷堅硬的鋼筋水泥叢林裡出沒,在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裡穿梭,喧囂的城市讓人無處遁形,匆忙的腳步讓心靈無法安息。


如果你感到疲倦又茫然,那麼,是時候在一個灑滿陽光的午後,或者寧靜柔白的燈下,窩在沙發,或者靠在床邊,打開一本書,走進廣袤無垠蒼涼粗獷的大漠,感受世界另一端迥然不同的鮮活生命,品味一個個令人忍俊不禁或者悲喜交加的故事,如同欣賞一支支時而歡快,時而哀傷的旋律。


你在纏綿的風沙中蕩滌,在落日的駝影中徘徊,在璀璨的星空下流淚.直到最後一頁,你蓋上書本,長長地吐出一口氣,心靈終於在這場放逐中得到喘息。


這就是三毛的散文故事集--《撒哈拉的故事》的魔力。


這本書出版至今,已過去40多年了,至今餘熱不減。它在華語世界掀起了「三毛熱」,喚起了無數人心中的撒哈拉之夢,它也被譽為流浪文學的經典之作。

三毛,這個有著一頭溫柔長發,聲音甜美的臺灣女作家,骨子裡是一個追求自由到處流浪的異鄉人。


她走過很多城市和鄉村,直到有一天,她翻到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介紹撒哈拉沙漠的那一頁,她說:「我只看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於是,她與愛人荷西雙雙走進撒哈拉,在沙漠艱苦的生存條件下,經營著有聲有色的生活。


著名作家白先勇這樣評價:「三毛創造了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瑰麗的浪漫世界,裡面有大起大落生死相許的愛情故事,引人入勝不可思議的異國情調.」


今天,就帶我大家一起走進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


1.詩意地棲居,在貧瘠的大地

撒哈拉沙漠氣候惡劣,物資奇缺,偏僻荒涼。三毛和荷西租住在墳場對面極窄小簡陋的房子裡。


沒有家具,荷西薪水微薄,物價奇高,只能湊合買幾樣必需品。買十公升淡水要在在烈日下提著走很遠的路。


在沙漠的第一夜,三毛縮在睡袋,荷西包著薄毯,兩人躺在鋪了一塊帆布的水泥地上,在近乎零度的氣溫下凍到天亮。


如果說物質條件的艱苦尚且可以忍受,蝕骨的孤獨卻讓三毛軟弱。在大多數沒有電的陰冷的夜晚,她獨自一人聽著窗外如泣如訴的風聲。


荷西周五從工地回來,到周日晚上就要離開家。荷西走了,她一聽到門被帶上的咔嗒聲,就會流著淚衝出去哀求他留下。


大多數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往往會忍受不了,落荒而逃,恨不得馬上飛回繁華富足的現代化城市,投入舒適整潔的家園的懷抱。


而三毛卻並不氣餒,她覺得這只是自己在適應撒哈拉生活中的一點小小的挫折,她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


她與荷西積極裝修愛巢。荷西頂著烈日和寒風用棺材板做好了各種簡單的家具,把牆刷成白色。


三毛用各種材料組裝了漂亮的沙發。書架漆上褐色,擺上書籍,掛上燈罩,貼上書法。


三毛又獨具匠心,把廢棄的汽車外胎做成一個舒適的鳥巢坐墊,深綠色的水瓶裡插上一叢荊棘,營造出強烈痛苦的詩意,甚至汽水瓶,也塗上印第安人似的圖案和色彩。


總之,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把他們的愛巢布置得舒適清潔而美麗,成了沙漠裡最美麗的家庭,一個藝術的宮殿。


貧瘠的生活,在有心人的澆灌下,終於開出絢麗的花來。這正是詩意的棲居啊。


我們總是抱怨生活艱難,但三毛初到撒哈拉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艱難困苦,可以說是糟糕透頂。可是她沒有怨天尤人,冷靜地接受這一切,樂觀頑強地儘自己最大努力去改變現狀,最終創建了一個舒適快樂的小窩。


相比之下,我們不禁汗顏。屠格涅夫在《獵人筆記》中說:「任何不幸都是可以承受的,沒有走不出的困境。」


當我們對現狀不滿,深陷困境時,與其自怨自艾或者怨天尤人,還不如振作起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一點點做出改變,直到成功。


2.充滿熱愛的生活,就是詩和遠方

在我們的印象中,沙漠就是無邊無際的黃沙,單調荒涼。


而在三毛的眼中,卻美得不可方物:「早晨的沙漠,像被水洗過了似的乾淨,天空是碧藍的,沒有一絲雲彩,溫柔的沙丘不斷地鋪展到視線所能及的極限。在這種時候的沙地,總使我聯想起一個巨大的沉睡女人的胴體,好似還帶著輕微的呼吸在起伏著,那麼安詳沉靜而深厚的美麗真是令人近乎疼痛的感動著。」


沙漠在她的眼中好似有了生命,美得令人窒息。


因為三毛不僅僅是用眼睛看的,她更是用一顆熱愛的心去感受的。當一個人沒有用心的時候,再美的風景也是過眼雲煙,而用心去感受時,風吹過樹葉,小草吐出嫩芽,每一個平凡的景致都是難以言說的感動。


三毛也熱愛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三毛忽悠荷西,說煮雞湯的粉絲是春天下的第一場雨,又說是釣魚用的尼龍線,說豬肉乾是喉片,包飯的海苔是複印紙。

請老闆來吃飯,用小黃瓜和冬菇炒了一盤「嫩筍片炒冬菇」.他們嬉笑打鬧,饒有生活情趣。


單調的生活,因為有愛情的滋養而變得可愛起來。


三毛對大漠的美景神魂顛倒,對荒僻地區遊牧民族的生活形態也充滿好奇,對異族文化充滿熱愛。她最喜歡跟著送水車,背著相機到處拍照,拍各種景色和人物,不亦樂乎。


三毛對一切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她原以為沙哈拉威人從不洗澡,後來無意中發現一個他們洗澡的地方,特地交錢去看。


聽說有人專門在海邊洗腸子,她又央求荷西開車帶她去看,果真大飽眼福。然而三毛看得太過癮,一時忘形,哈哈大笑起來,有人發現後氣勢洶洶地追上來,他們只好跳上車沒命地跑。


撒哈拉沒有任何娛樂場所,大部分時間漫長而苦悶。然而,三毛硬是憑著對大漠對生活的熱愛,把日子過成了詩和遠方。


泰戈爾說:「當我們熱愛這世界時,我們才真正生活在這世上。」想要真切地生活著,不想做行屍走肉,就要熱愛這個世界,並做自己熱愛的事,才能與理想的生活撞個滿懷。


3.控訴醜惡,是為了追求美善

撒哈拉的世界,除了美好,也有著落後愚昧,醜惡和痛苦。


在這裡,女性十歲左右就得出嫁,結婚初夜就被丈夫以暴力剝奪了貞操。娃娃新娘姑卡過去胖胖的臉,在五天之內瘦得眼眶都陷下去了。可憐的小女孩就這樣早早結束童年,淪為發洩性慾和生孩子的工具。


沙漠的貧富差距很大,窮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富人錦衣玉食,還蓄養奴隸。奴隸的命就像牲口,過得十分悲慘。


三毛認識一個啞奴。他十分有教養,聰明善良,勤勞能幹,知恩圖報,深愛自己的妻子孩子,品德比許多平民要高貴,卻遭受著非人的虐待。


美麗聰慧的沙伊達因為信仰天主教而被信仰回教的人排擠,又因為是遊擊隊的妻子,而遭到阿吉比等人的凌辱和槍殺。


三毛親眼目睹自己的好朋友慘死,痛苦得不停地發抖,只聽見屠宰房裡駱駝嘶叫的悲鳴越來越響,像雷鳴似的向她罩下來。


芥川龍之介說:「我曾聽說住在羅生門的惡鬼,因為害怕人性的醜惡而逃脫。」三毛毫不留情地揭露這些醜惡,讓我們喚起對真善美更強烈的追求。

矛盾說:「對於醜惡沒有強烈憎恨的人,也不會對於美善有強烈的執著。」每個看懂三毛的無奈、憤恨和痛苦的人,都會倍加珍惜身邊的美好,多一份向美善靠近的力量。


4.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三毛跟著送水車去拍照。她常常帶著小禮物送給大漠的居民們,帶著小藥箱給他們看看小病,和善地請求他們讓她拍照。


有人以為拍照是收魂的巫術,圍住三毛和送水車不讓走。送水車司機十分傲慢地叫他們滾開。三毛也知道可以用不送水或者其他理由來嚇阻他們。


但是三毛認為,他們覺得自己被人拿走了靈魂,當然有權利索回,如果就這樣走了,他們會很害怕,會傷害了他們。於是她把軟片拉出來,告訴他們靈魂放回去了。果然,他們滿意地笑了。


我們常常對無知的人不耐煩,對幼小的孩子反覆做不好一件事情不耐煩,甚至因為年老的父母老是記不住微信的用法而不耐煩,我們為什麼不能向三毛一樣將心比心,理解和尊重別人呢?


 三毛很喜歡啞奴,鄰居們告誡她不要跟奴隸來往,但是她還是處處照顧他,平等地對待他,把他當成自己的好朋友,為他的悲慘遭遇而傷心。


三毛考完駕照,讓荷西給為她加油的囚犯們送可樂和煙,因為在她眼中,關在牢裡的囚犯不一定比放在外面的人壞,自己的操守也不一定比囚犯高多少。


在生活中有的人是精英,有的人是文盲,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苦,有的人聰慧,有的人愚鈍,但無論是誰,眾生平等,再卑微的人,都值得尊重。

三毛尊重所有人,包括那些被大家排擠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和格格不入的人。她的尊重是發自內心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少年時,我常常羨慕三毛的灑脫和無羈,幻想著自己某一天也可以仗劍走天涯。


人到中年,再讀《撒哈拉的故事》,卻明白撒哈拉的美承載著難以忍受的殘酷,三毛的灑脫背後是難以想像的艱辛,也許我們此生都不會走入它的懷抱,但三毛的撒哈拉是永恆的撒哈拉。


三毛帶我們的心靈走過,就已經給我們慰藉,也賦予我們生活的力量。

如果遠方遙遙無期,那就專注當下的生活,美麗的世界,自會在你腳下綿綿不斷地延伸。

願你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從此以夢為馬,不負韶華。

 

 


相關焦點

  • 懷念三毛——撒哈拉沙漠裡的性情之人
    圖片來源網絡到今天,三毛離開這個世界26年了。走遍萬水千山的三毛,雖最終未能走出紛擾的世相人情,但卻走進了無數讀者的記憶。三毛的一生傳奇又絢麗,像謎又像風。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從不愛戀。
  • 三毛的最愛:撒哈拉沙漠
    異鄉,總是讓人嚮往。特別是像撒哈拉這樣,名聲在外、風景迷人、人跡罕至的地方。 許多年前,一位奇女子,走進這片風塵滾滾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從此,整整一代人都對撒哈拉產生了一種如鄉愁般莫名的思念。萬般感慨,只為圓青春記憶裡的一個夢!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
  • 摩洛哥,尋找三毛的撒哈拉
    前不久,和一批攝友去了想往很久的遙遠國度——摩洛哥。可以顛覆大多數人想像的是,摩洛哥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枯黃沙漠,那是一個有著豐富多彩的國家。「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這是三毛在撒哈拉寫下的名句,影響了許多人。
  • 撒哈拉沙漠:三毛的生活並不富有,卻讓我愛不釋手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世界上沒有第二個撒哈拉沙漠了,世界上也沒有第二個三毛,也沒有了那專屬於三毛的浪漫情懷。01撒哈拉沙漠並沒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詩情畫意,它擁有的只有一望無際的浩瀚、原始、貧困、落後,仿佛與世隔絕,白天熱,晚上冷。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完全脫離文明的地方。閱讀《撒哈拉的故事》之後,許多人被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所感動。
  • 三毛:行走在撒哈拉沙漠裡的深情
    僅僅是因為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感覺似乎自己曾經是屬於那片土地的,心中湧起一種淡淡的鄉愁。因為這個緣故,就義無反顧的勇敢的出發了。熱愛她的荷西為了追隨她,也就陪著她一起闖入了撒哈拉沙漠那個神秘的世界。撒哈拉沙漠,集結了三毛一生浪漫的情結。這個臺北女子,如同她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充滿了謎一樣的故事。
  • 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
    撒哈拉在阿拉伯語裡是空虛無物的意思,被稱為生命的墳墓。走進撒哈拉沙漠,仿佛不是去另一個地方,而是去另一段時空,以泛黃的標籤標註著方向。  四十年前,一位奇女子,走進這片風塵滾滾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從此,整整一代人都對撒哈拉產生了一種如鄉愁般莫名的思念。  萬般感慨,只為圓青春記憶裡的一個夢—  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
  • 西屬撒哈拉,三毛靈魂的歸屬地
    因為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旅行的地方又多了一個地方。在那之前,我一直認為撒哈拉上只有沙漠,人類是無法在那裡生存的。讀了三毛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沙漠裡也是有城市的。那麼真實的撒哈拉究竟是什麼樣的?現在撒哈拉範圍內大約有250萬人,主要以阿拉伯人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和綠洲。撒哈拉上有不少的國家,包括茅利塔尼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馬裡、尼日等。雖然這裡氣候嚴酷,但在遠古時期卻有著繁榮的文明,沙漠中許多的壁畫便是這些文明存在的證明。根據壁畫的內容,撒哈拉的離世可以分為史前時期、水牛時期、黃牛時期、馬時期、駱駝時期和帆船時期。
  • 在撒哈拉尋訪三毛故址
    當我也來到三毛隨丈夫荷西居住的西屬撒哈拉那座城市拉阿雍,我對四十年前三毛選擇在這裡生活有點肅然起敬。講三毛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之前,有必要先把很多人頭腦中關於撒哈拉的混亂概念先簡單清理一下。多數國人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於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寫作生活之地,沙漠裡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說,變相地以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可以生活的地方。
  • 見證上世紀的愛情苦旅——尋訪三毛與荷西在西撒哈拉的足跡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塊被三毛稱之為「夢裡的情人」的西撒哈拉如今是何種一副景象,那些被三毛同情過、無奈過、憐憫過而又關愛過的撒哈拉人現今又生活得如何。要了解這片土地,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當下的西撒哈拉,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問題的代名詞。而西撒哈拉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就有遊牧部落的活動。
  • 在撒哈拉尋訪三毛(組圖)
    當我也來到三毛隨丈夫荷西居住的西屬撒哈拉那座城市拉阿雍,我對四十年前三毛選擇在這裡生活有點肅然起敬。  講三毛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之前,有必要先把很多人頭腦中關於撒哈拉的混亂概念先簡單清理一下。多數國人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於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寫作生活之地,沙漠裡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說,變相地以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可以生活的地方。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告訴你生活可以詩與夢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才敢拿起《撒哈拉的故事》,才敢去神交三毛,因為拿起來卻放不下,因為放不下,所以有那麼多的牽掛,內心有許多言語想說,說與三毛聽:三毛,你將生活過成了夢。「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了一粒沙,然後就有了撒哈拉」——《撒哈拉的故事》因為一本《國家地理》,三毛被撒哈拉所吸引,就這樣她背起自己的行囊,告別西班牙,來到了撒哈拉,一個漫天黃沙,有一個文明極度不發達的地區。去過她的生活,去相會她的愛人荷西,也帶給了我們一本書。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我是從一本刊物上知道臺灣知名作家三毛的死訊的,而且同期一起刊發的是她給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信,而賈平凹也寫了《哭三毛》一類的文章,藉以祭奠三毛的不幸離世。我說三毛不幸離世,是基於這麼多年我看到的關於三毛死因的資料的總結,三毛行為不和眾人同,讓她的家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不理解,她一生都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惜,荷西也不幸離世,她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 探秘三毛的撒哈拉之城——阿尤恩(摩洛哥)
    AI Khallouqi(無具體位置,只有街道名稱)黃白牆體上依稀可見斑駁的白色字跡「44」,門右側的鐵皮被人刷過漆,上面只餘2171幾個數字,而鐵皮上的許多中文留言提醒著我這就是三毛曾經的居所。eko說他其實原來並不知道三毛,後來是因為遇到來阿尤恩的中國人才知曉了三毛的故事,之後還收集了許多與其相關的東西,甚至特地看完了西班牙語的《撒哈拉的故事》,難怪在給我介紹法院與郵局的故事時那麼了如指掌。
  •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
    手捧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心中如黃色的書封一樣, 有一種蒼茫與寧靜,那是大地的顏色,遼遠空闊,又沉穩深邃。說實話,在這之前,我從未對沙漠有過任何幻想。也從未想過,有那樣一個女子,在最美的年紀,遠行撒哈拉,說這兒是自己前世的夢幻、第二個家。
  • 西撒哈拉人4年洗一次澡,三毛為何對撒哈拉沙漠情有獨鍾
    每到夜裡,是三毛最難熬的時刻,大半時候是沒有電的,她看著流淌眼淚的白色蠟燭,聽著如泣如訴的窗外風聲,竟失去理性地掉下淚來。不過三毛沒有氣餒,在她看來,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事。非洲人要鬧獨立,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領導的武裝遊擊鬥爭持續高漲。鎮上的撒哈拉威人,一夜之間在全鎮的白牆上塗滿了「西班牙滾出去!遊擊隊萬歲!巴西亞萬歲!」的血紅大字。巴西亞是遊擊隊的領袖,溫和有禮,成熟脫俗。他的弟弟奧菲魯阿是一位年輕警察,受過高中教育,正派敦厚,和氣開朗。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我們理想中所追尋的自我
    三毛也從初到大漠時的不適應轉變為由衷的以心去適應、接納、關懷這份自然風景,並愛上了撒哈拉的別樣風情。書中的三毛與荷西生活的並不富裕,由於經濟條件有限,所以三毛和荷西不得不自己動手製作家具,就連婚禮看上去都格外的簡約隨性。而在這種艱苦惡劣的環境下,三毛和丈夫荷西卻依舊十分熱愛生活,從不自怨自艾,相反的是兩人均有發現美的眼睛,不斷地挖掘平淡生活中的美好與幸福。
  • 那個給我撒哈拉夢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從一本《撒哈拉的故事》的開始,便徹底地喜歡上了三毛的文字,她故事的豐富性,情感的滲透人心的文字,在每件作品上平凡而具有塵土氣息的人物在紙上出演。,無論那時候多少人喜歡三毛,現在依舊愛不變。
  • 三毛——「撒哈拉之夢」
    三毛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結婚,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擱筆十年後,以「三毛」筆名,以「流浪者」的身份,寫下散文佳作,造就了流浪文學的經典。三毛的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平生著作、譯作十分豐富,其中《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來》《哭泣的駱駝》《我的寶貝》《鬧學記》《滾滾紅塵》等散文、小說、劇本更是膾炙人口,在全球華人社會廣為流傳,在中國大陸風靡一時,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 《撒哈拉沙漠》:三毛用熱情點燃了沙漠的荒涼
    三毛不是《三毛流浪記》中的三毛。她是一個瘦弱的東方女子,曾經走遍了54個國家,西班牙、德國、 撒哈拉、南美、新疆……《撒哈拉沙漠》記錄了她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點滴。一片沙漠,白天似火烤,夜晚如冰凍。三毛卻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