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哈拉尋訪三毛(組圖)

2020-12-25 網易新聞

(原標題:在撒哈拉尋訪三毛(組圖))

  夢野(旅行家)

  每次與朋友說起非洲的

撒哈拉沙漠

,大家都會想起《撒哈拉的故事》,自然又都會講起書作者三毛。當我也來到三毛隨丈夫荷西居住的西屬撒哈拉那座城市拉阿雍,我對四十年前三毛選擇在這裡生活有點肅然起敬。

  講三毛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之前,有必要先把很多人頭腦中關於撒哈拉的混亂概念先簡單清理一下。多數國人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於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寫作生活之地,沙漠裡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說,變相地以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可以生活的地方。

  其實不然。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沙漠,位於非洲大陸的北部,從埃及、蘇丹、利比亞、查德、尼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馬裡、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西撒哈拉(摩洛哥控制),橫貫從東部紅海到西部大西洋整個東西走向的非洲大陸。三毛講述撒哈拉故事,是否就是在講這一片沙漠之中的故事呢?或者說她就是生活在那個撒哈拉大概念下廣袤無邊、一望無際的撒哈拉沙漠腹地?不是這樣。

  三毛生活的地方叫Laayoune,中文叫拉阿雍,是西屬撒哈拉地區的一座城市,這個地方歸於西屬撒哈拉,因為1975年摩洛哥接手這片土地之前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從非洲大陸的版圖上看,拉阿雍位於撒哈拉沙漠橫貫非洲大陸的西部邊緣地區,確切點說是撒哈拉沙漠的西部盡頭,是大西洋的海邊城市,而不是我也曾去過的撒哈拉沙漠中端的突尼西亞和利比亞那些茫茫無邊、風暴瀰漫的撒哈拉沙漠腹地。拉阿雍可說是撒哈拉沙漠範圍內一座沿海城市。東臨撒哈拉沙漠邊緣,西臨大西洋,真正意義上同時被沙漠和大海包圍。我在飛機上俯視拉阿雍城市的周邊環境,能確切感受到一半是大海,一半是沙漠的浪漫風情。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徵服了這片土地,統治了當地的撒哈拉威人,柏柏爾人,摩爾人等,1884年這片土地被西班牙佔領,成為西班牙殖民地,直到1975年西班牙撤離。拉阿雍是當時西屬撒哈拉的首府,也是當時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城市。三毛和荷西原本住在西班牙的馬德裡,荷西為了滿足三毛去撒哈拉沙漠的夙願,在西屬撒哈拉的拉阿雍一家磷礦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1973年2月荷西前往西撒哈拉的拉阿雍開始工作,4月份三毛來到了她夢寐以求的「夢裡的情人」撒哈拉,開始了一段真正艱苦的異鄉生活。

  1975年西班牙在當時政治和軍事的壓力下撤離西撒哈拉,所有當地的西班牙公司和西班牙人也都跟著撤離。這年10月荷西與三毛也隨之撤離拉阿雍,前往隔海相望的西班牙另一個殖民地加那利群島。1979年荷西因為潛水工作,在加那利群島不幸溺海過世……

  待我們了解了當時這個歷史大背景後,就能更加清晰地知道三毛在撒哈拉生活與經歷的來龍去脈。拉阿雍這座城市在三毛的生命中非常重要,她在這裡結婚,在這裡做中國菜,第一次用三毛筆名發表文章,用撒哈拉沙漠的背景寫出一篇篇充滿異國情調的樂觀有趣的故事。作為作家,三毛成名在這裡,《撒哈拉的故事》成名也在這裡,準確說,成名在西撒哈拉的拉阿雍。

  郵局、法院,

  與三毛有關的故址

  曾經閱讀過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這次來拉阿雍,又再一次仔細閱讀原著。本以為既然是文藝作品,書中若出現一些虛構的地方或人物也是合理的,但是身臨其境地對照,驚訝地發現,三毛寫的這本書中,無論是城市名稱,地理方位,還是書中出現的很多建築、大街都是與拉阿雍這座城市非常吻合的,就連沙漠天空的藍色,被風沙掩埋的公路,都像是書中場景的重現,的確是一部紀實性很強的文藝作品。Laayoune是法語,翻譯為拉阿雍,英語叫El Aaiun,翻譯為阿尤恩,但是當地人基本上都叫拉阿雍,三毛書中的城市名字阿雍,估計就是根據法語拉阿雍而來。

  我去過拉阿雍兩次,每次在大街上都會碰到聯合國維和人員中一些中國軍人。一名中國軍官聽到我們幾個人在大街上講普通話,就微笑地主動與我們打招呼,並問我們是否來此地參觀三毛的故居。他說每一個中國遊客來到遙遠的拉阿雍,都是來看三毛故居的。既然我已經來過一次,他就不陪伴我們去尋訪了。在他的印象中,尋訪三毛的故居和書中場景幾乎是所有中國遊客來拉阿雍的唯一目的。

  從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坐飛機一個多小時就到達了西屬撒哈拉的首府拉阿雍。我有幸在當地找到《撒哈拉的故事》書中重要人物姑卡純屬萬幸和偶然。

  但其實,按照書中的描述尋訪三毛的故居並不容易。書中的線索並不多,要不是藉助當地人的引路指點,很難找到三毛「中國飯店」的故址、賣魚的國家旅館、結婚的法院和寄發書稿的郵局。之前的名稱與現在都不一樣。但相對來說,法院和郵局比較好找,問當地老人四十年前的郵局在哪裡就可以。這些故址,除了法院和郵局已經變成危房廢樓等待拆遷外,四十多年後的三毛故居和國家旅館還是沒有變。國家旅館現在叫帕拉多酒店,還是每日照常營業。酒店內的環境基本上與三毛書中的描寫一致。

  三毛的故居44號已然有新房客入住。我找到故居的那一天,正好看到新房客在門口,問他有沒有經常看到其他中國遊客來這裡參觀拍照,他說他昨天與家人剛剛搬到這裡,不太清楚故居的舊有狀況。倒是隔壁40號房客、一位穿著伊斯蘭袍子的老人告訴我,他住在這裡有一陣子,經常看到中國遊客來此拍照。老人現在也已經知道,原來四十多年前這個44號曾經住著一位有名的中國作家。

  中國遊客有時候試圖進入三毛故居參觀。但老人告訴我,這裡的居民如果家裡有女人或者是因為隱私問題,輕易不會允許陌生人進屋參觀的,個別情況除外。老人向我發出邀請,去40號他家裡坐坐喝茶。他說他的居住環境比44號面積大,甚至打算邀請我上樓一敘。我覺得過分打擾別人的私密生活不太合適,與他喝茶聊天后便離開了金河大道的三毛故居。

  下轉34版

  上接33版

  意外找到「娃娃新娘」的線索

  當天晚上在拉阿雍與當地人一起喝茶聊天,我腦海裡老想到的是三毛書中的重要人物罕地。書中他是當地一位老警官,三毛經常在筆下提到他。

  偶然又偶然的事發生了,在我一直打聽這個老警官時,一名當地人告訴我的嚮導,他認識這個老警官罕地的家人,並且給了我們罕地家人的電話號碼。我趕緊催促嚮導電話約見他,電話一打完,他就表示馬上趕過來。

  那天晚上在路邊昏暗燈光下第一次碰面的情景我記得特別清楚:

  「你好,我叫夢野。」

  「你好,我叫拉比德。」

  「你認識罕地嗎?」

  「是的,他是我父親。」

  「你曾經聽你父親說起過一個中國女作家嗎?」

  「我知道,她叫ECHO,她身邊還有個大鬍子男人。」

  「天啊,你這個也知道!大鬍子是她老公吧?」

  「對,我見過,叫何塞。」

  「是的,是的……那麼我可以見見你的父親大人嗎?」

  「……對不起,我父親已經過世了。」

  「對不起,拉比德……」

  「記得你父親曾經是一名警官?」

  「是,父親後來成為軍隊的一名將軍。」

  拉比德說的大鬍子何塞是西班牙語JOSE的發音,中文翻譯叫荷西。我突然想起,書中還有一個章節叫《娃娃新娘》,主人公小姑娘叫姑卡。既然拉比德是罕地的兒子,他就一定知道姑卡。

  「我看過ECHO的書,書中講起過罕地的小女兒叫姑卡。」

  「是,她是我姐姐,我們現在還經常在一起。」

  「……不會吧?也在拉阿雍?我可以見到姑卡?」

  「是的,她在拉阿雍,我可以打電話給她問一問……」

  拉比德當場打了電話給姑卡,通話後對我說,他姐姐在家裡,他現在可以帶我去見姑卡。

  天啊,不會吧,就這麼簡單,找到了姑卡!找到了三毛書中的真實人物——娃娃新娘姑卡!!

  我當場拿出背包中三毛的中文書籍《撒哈拉的故事》,表示要送給姑卡。

  趁著夜色,拉比德開車帶我去姑卡家,我坐在後座看著駕駛座上談笑風生的拉比德,仿佛做夢一樣沒有回過神來,用一句「幸福來得太突然了」來形容我當時的心情一點也不為過。因為我實在沒有想到,書中人物會栩栩如生地生活在當下世界裡,更沒有想到,書出版四十年之後,我還能與書中人物有幸相逢!

  車子停在路邊一堵米黃色的牆根下,我守在那裡等著拉比德入巷去找他姐姐姑卡。拉比德告訴我,當地風俗如果丈夫不在家,女性是不可以引領其他陌生人進入家裡,所以這次我就在圍牆下與姑卡見面並拍照留念。她邀請我下次去她家裡做客,我也表示我會帶我的朋友們一起再來她家裡做客。

  在當年的「娃娃新娘」姑卡家做客

  趕在她家人都在的時候,我們又去了一次。姑卡的家位於拉阿雍的南面老城,雖然沒有她家的地址和電話,但是照著上次的行車路線我們還是順利到達。姑卡家很簡陋,卻整潔而溫暖。大家圍坐在寬敞的客廳裡,四周沿著牆角是一圈沙發,桌子上擺著一些喝茶用的餅乾,還有一些當地非常流行的用來泡茶的薄荷葉子。

  姑卡穿著一件寬鬆飄逸的撒哈拉威女性的大裙子,坐在地毯上為我們煮開水泡薄荷茶,大家都席地而坐。

  姑卡所穿的服飾與當地摩洛哥女性包裹嚴實的風格不同。拉阿雍的當地女性叫撒哈拉威人,撒哈拉威女性穿著打扮更像印度紗麗,在三毛書中也寫到過她們的服飾。雖然也是傳統服飾、頭巾披掛在身,但是她們所使用的面料並沒有被綁得很緊,這樣行走起來,反而有點鬆散和飄逸。

  我帶來的三毛書籍除了《撒哈拉的故事》外,還有一本有大量圖片匯集的書籍,書名叫《三毛》。姑卡的丈夫坐在姑卡身後的沙發上與我的嚮導聊天,我渴望與姑卡多聊天卻苦於不會說阿拉伯語,好在我會說一些簡單的西班牙語,而姑卡是生長在西班牙屬地,所以她會說西班牙語,我還能與她對上幾句。

本文來源:北京晚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在撒哈拉尋訪三毛故址
    當我也來到三毛隨丈夫荷西居住的西屬撒哈拉那座城市拉阿雍,我對四十年前三毛選擇在這裡生活有點肅然起敬。講三毛生活過的這座城市之前,有必要先把很多人頭腦中關於撒哈拉的混亂概念先簡單清理一下。多數國人對撒哈拉的了解,來自於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但一般都以為撒哈拉沙漠就是三毛寫作生活之地,沙漠裡有住房、有工作、有生活,或者說,變相地以為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可以生活的地方。
  • 見證上世紀的愛情苦旅——尋訪三毛與荷西在西撒哈拉的足跡
    圖文:作者-麻醉龍、編審-小阿、圖文編輯-斯凱勒封面圖&文中所有照片:麻醉龍* * *或許,大多數中國人知曉撒哈拉是源自於三毛的作品,我有幸曾尋訪了三毛與荷西在西撒哈拉的足跡。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塊被三毛稱之為「夢裡的情人」的西撒哈拉如今是何種一副景象,那些被三毛同情過、無奈過、憐憫過而又關愛過的撒哈拉人現今又生活得如何。要了解這片土地,首先要了解它的歷史。當下的西撒哈拉,更多的是一個政治問題的代名詞。而西撒哈拉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就有遊牧部落的活動。
  • 重走三毛的西撒哈拉之旅
    行走在三毛筆下的這座撒哈拉之城,在安託萬·德·聖埃克絮佩裡的紀念郵局裡,寄個郵件,就像三毛那時寄稿件一樣。 三毛筆下的「阿雍(阿尤恩)」,是非洲爭議地區西撒哈拉的首府,摩洛哥為了鞏固佔領,對基礎建設大力投入,讓阿雍比臨近的幾個摩洛哥城市都更繁榮。一點都不像一個沙漠中的孤城。
  • 三毛——「撒哈拉之夢」
    1973年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結婚。1981年回臺後,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而以寫作、演講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醫院去世,年僅四十八歲。三毛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踏上廣袤的撒哈拉,追尋前世的鄉愁,和荷西結婚,在三毛的內心深處,撒哈拉沙漠是夢中情人,是不能解釋的。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的故事
    撒哈拉的故事很有趣。三毛記下了在撒哈拉的歲月生活。租來一間沒有頂的屋子,周圍是很驕傲的沙哈拉威鄰居們,有一輛車子,身邊是丈夫荷西,生活得不算差。三毛應該是有醫生的天分,在這裡,大家不願看醫生,三毛似乎已經成為神醫,偶爾還能客串一下獸醫。小病小痛,三毛會給沙哈拉威人藥物,大病她也敢上手,幸好都醫治成功,否則可吃不了兜著走。
  •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
    我是從一本刊物上知道臺灣知名作家三毛的死訊的,而且同期一起刊發的是她給著名作家賈平凹的信,而賈平凹也寫了《哭三毛》一類的文章,藉以祭奠三毛的不幸離世。我說三毛不幸離世,是基於這麼多年我看到的關於三毛死因的資料的總結,三毛行為不和眾人同,讓她的家人不理解,她的朋友不理解,她一生都在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可惜,荷西也不幸離世,她在這個世界上就如同行屍走肉了。
  • 三毛:行走在撒哈拉沙漠裡的深情
    僅僅是因為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圖片,感覺似乎自己曾經是屬於那片土地的,心中湧起一種淡淡的鄉愁。因為這個緣故,就義無反顧的勇敢的出發了。熱愛她的荷西為了追隨她,也就陪著她一起闖入了撒哈拉沙漠那個神秘的世界。撒哈拉沙漠,集結了三毛一生浪漫的情結。這個臺北女子,如同她腳下走過的千山萬水,充滿了謎一樣的故事。
  • 可愛的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記錄了三毛與荷西在撒哈拉沙漠中美好的婚姻生活故事。同時也記錄了三毛在沙漠中與形形色色的撒哈拉威人相處的感人故事。三毛在沙漠中的生活雖然充滿了不盡人意的地方,但是在三毛的眼裡把這種殘缺的生活看成了一種完美。
  • 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
    四十年前,一位奇女子,走進這片風塵滾滾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從此,整整一代人都對撒哈拉產生了一種如鄉愁般莫名的思念。  萬般感慨,只為圓青春記憶裡的一個夢—  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  撒哈拉從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和埃及都可以進,但是埃及的線路相對而言比較商業化,相比從摩洛哥入撒哈拉更加適合。摩洛哥物價特別低,治安甚至比歐洲部分國家更好。
  • 那個給我撒哈拉夢的三毛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從一本《撒哈拉的故事》的開始,便徹底地喜歡上了三毛的文字,她故事的豐富性,情感的滲透人心的文字,在每件作品上平凡而具有塵土氣息的人物在紙上出演。,無論那時候多少人喜歡三毛,現在依舊愛不變。
  • 讀《撒哈拉的故事》有感:撒哈拉的故事,也是三毛的故事
    手捧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心中如黃色的書封一樣, 有一種蒼茫與寧靜,那是大地的顏色,遼遠空闊,又沉穩深邃。說實話,在這之前,我從未對沙漠有過任何幻想。也從未想過,有那樣一個女子,在最美的年紀,遠行撒哈拉,說這兒是自己前世的夢幻、第二個家。
  • 三毛與荷西:撒哈拉沙漠的悽美絕戀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更多故事等你來看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一段難忘回憶,裡面有她和丈夫之間的生活瑣事,有當地的民俗民風等等。
  • 三毛的最愛:撒哈拉沙漠
    特別是像撒哈拉這樣,名聲在外、風景迷人、人跡罕至的地方。 許多年前,一位奇女子,走進這片風塵滾滾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從此,整整一代人都對撒哈拉產生了一種如鄉愁般莫名的思念。萬般感慨,只為圓青春記憶裡的一個夢!因為三毛,去一次撒哈拉!,三毛曾說「我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我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 摩洛哥,尋找三毛的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這是三毛在撒哈拉寫下的名句,影響了許多人。我們有個情結,都很想去看看撒哈拉(Sahara Desert),也很想看看三毛筆下撒哈拉邊上的小城阿雍(Laayoune)。
  • 畢業季,撒哈拉,跟著三毛去流浪
    知道撒哈拉,是小時候從三毛的流浪小說裡開始的,直到老了才有機會去走一走撒哈拉,5年前去了撒哈拉東,現在去了撒哈拉西,估計駱駝才能去撒哈拉中。坐在高高的沙丘上,向前,向後,向四面八方望去,到處都是閃爍的星星,黑夜是一面魔鏡,將浩瀚的沙漠倒影到了夜空,點點星辰仿若鑽石沙粒,駝隊一定是穿越這銀河的沙漠之舟,我們來到這無邊的撒哈拉,就像是空夜划過的一顆流星。三毛說:「很多年以後,如果你偶爾想起了消失的我,我也偶然想起了你,我們去看星星。
  • 西屬撒哈拉,三毛靈魂的歸屬地
    因為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家旅行的地方又多了一個地方。在那之前,我一直認為撒哈拉上只有沙漠,人類是無法在那裡生存的。讀了三毛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沙漠裡也是有城市的。那麼真實的撒哈拉究竟是什麼樣的?「撒哈拉」這個詞來源於當地遊牧民族的語言,就是沙漠的意思。撒哈拉沙漠形成於250萬年以前,是世界上除了南極洲以外最大的荒漠,它幾乎佔滿了整個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分為西撒哈拉、中部高原山地、特內雷沙漠和利比亞沙漠。撒哈拉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這裡陽光最充足,但是自然條件也是最嚴酷的。因此這裡人口十分稀少,平均每平方公裡還不到一人。
  • 撒哈拉沙漠中的橄欖樹,三毛與抑鬱症
    三毛是知名女作家,我曾經讀過她很多作品,為她筆下所描寫的異國風光,跨國戀情,撒哈拉大沙漠而吸引。再後來,了解到她的童年,其實也是非常不幸和曲折的,三毛小時候比較偏文科,數學不好,經常考零分,後來她發現數學老師總喜歡考課後的習題,就背了習題,結果連考了幾個一百分。
  • 三毛:《撒哈拉沙漠》名言
    三毛曾說過:「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於是,她去了撒哈拉沙漠。三毛的作品很真實,沒有太多的修飾,展現的都是生活的原貌,是夫妻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
  • 跟隨三毛的步伐,邁過蘇伊士運河,走進她的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很小的時候橘子我就聽過這句話了,時至今日讀完她的文章《撒哈拉的故事》之後,我也真正地了解了這個大家所說的這位奇女子的奇特之處了。
  • 探秘三毛的撒哈拉之城——阿尤恩(摩洛哥)
    三毛的撒哈拉之城,摩洛哥南部最荒涼的地區這是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這本承載著三毛鄉愁的書中所描繪的地方亦成為了無數人追尋的遠方,我也踏尋著三毛的腳步,穿越萬裡千山來到了這座荒漠之中的小城——阿尤恩(Laayoune)。阿尤恩便是書中的阿雍,三毛與荷西在這結婚、生活,更是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撒哈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