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住農莊不走嗎?」「都住這兒。」「不嫌農村苦?農活累嗎?」「苦中有樂!」
當創業的方向沿著鄉情的方向行走,一路播撒的將是宜人的芬芳。
一年多以前,丁松還是某金融機構的工作人員。去年,他乘著徐州實施「三鄉工程」的東風,回到家鄉銅山區棠張鎮,投資休閒觀光農業。
在流轉近200畝土地後,丁松開始打造他的農業莊園——果果部落,很快帶動周邊100餘人進園務工。僅僅7個月,園區已建成溫室大棚3萬餘平方米,去年12月,上海蔬菜外延基地在園區掛牌。園區內,大棚裡的番茄、芹菜長勢旺盛,棚外農機聲聲鼎沸,正在進行油菜田的土壤翻新。為保證農產品質量,丁松專門從內蒙古購進了大批羊糞,用來改良土質有機化。在園區的制高點,成批的工人正進行觀景臺的打造。登上即將建成的觀景臺,丁松告訴記者,未來這裡將形成一片花海,既可賞花,同時也可將花製成花茶,銷住江浙滬等地區。走進倉庫,大片的皇菊花正在地上曬乾。
「剛開始覺得流轉的土地多了,現在越幹越覺得地少!」對於未來,丁松信心滿懷。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據徐州市委農辦政策和改革處處長梁虹介紹,徐州實施「三鄉工程」以來,截至11月24日,全市推動大專以上高學歷人才下鄉3000餘人,領辦項目63個,累計吸引2500餘名在外能人返鄉創業就業,帶動農民就業人數超過5.2萬人;推薦3000餘名優秀返鄉能人充實到村「兩委」班子。各地按照《徐州市支持返鄉人員創業實施辦法》,制定出臺了能人返鄉獎補激勵政策,對符合要求的返鄉創業人員實施購房、金融、財政等獎補激勵。市、縣相繼舉辦各類返鄉創業就業活動,通過聚焦鄉情主線、搭建科研平臺等,吸引更多人才、能人投入發展農業農村事業。
人才下鄉、能人返鄉給鄉村帶來了哪些變化?
在躍進村新技園蔬菜合作社,社長陳孝坤是遠近聞名的「番茄大王」,他培育的水果豹紋番茄是「網紅果」,大棚也實現了機器換人。他告訴記者,通過實施「三鄉工程」,鎮裡的休閒農業實現了聚合效應、鯨吸效應,能人越聚越多,園區越做越大,思路越來越新,這群歸雁將和這片熱土一起騰飛!
記者 思祥 通訊員 翠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