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的金門戰役,對於我軍來說,是一次慘痛的教訓。金門戰役結束之後,蔣介石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曾感嘆道:「臺灣安全了。」時至今日,金門仍然不在我們手裡,成為了臺灣的門戶和前哨。那麼,在金門戰役中,我軍的指揮官是誰?後來他的人生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在解放戰爭後期,華野10縱隊被改編為三野10兵團28軍,時任軍長是朱紹清、軍政委是陳美藻、蕭鋒擔任副軍長。當時,三野10兵團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放福建。然而,到了1949年9月的時候,第10兵團已經解放了福建的絕大部分地區,只剩下了幾個零星的小島,還被國民黨軍佔據著。
而在這其中,就包括與福建和廈門隔海相望的金門島。隨後,10兵團就將解放金門的任務,交給了戰鬥力不是很強的28軍去完成。當時,10兵團應該是考慮到解放軍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國民黨軍隊剩餘部隊沒有多少戰鬥力可言了。因此,就派28軍去攻打金門,當時認為應該是穩操勝券的。
當時,10兵團司令員葉飛,在把攻打金門的任務交給28軍之後,就專心致志地負責地方治理工作,也就沒有再過多的,去過問攻打金門的軍事事宜了。當時,28軍的軍長朱紹清因為身體原因,在福州養病,而政委陳美藻則被調往了福州,負責福州地方的治理任務。當金門戰役打響的時候,陳美藻也在福州,不在28軍,甚至連28軍的參謀長也被抽調到地方去了。
也就是說,當金門戰役打響時,28軍的軍長和軍政委都不在28軍,連參謀長也被調走了。當時,軍級幹部只有副軍長蕭鋒,和政治部主任李曼村在28軍。蕭鋒是政工幹部出身,在解放戰爭中轉為軍事幹部之後,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軍事指揮能力。而李曼村則長期是政工幹部,幾乎從來沒有過指揮部隊作戰的經驗。
金門戰役,實際上是蕭鋒主要負責指揮,李曼村協助指揮。除了兩位軍政主官不在工作崗位上,更為糟糕的是,一個軍三個師,第28軍另外兩個師都有自己的任務,也就是說,當時實際上,能夠參加金門戰役的就只有28軍第82師這一個師了。
在1949年10月24日,金門戰役正式打響。當戰役打響後,我軍一梯隊的244團、251團、253團,這三個團成功登島。但是,隨即就遭到了國軍的猛烈反擊,並且連國民黨的海軍和空軍也加入了戰局,導致戰況更加惡化。我軍的登島部隊,在國軍陸海空軍的強勢反擊下,損失慘重,傷亡殆盡,甚至連登陸船也被國民黨海軍和空軍悉數摧毀。
第一梯隊整個編隊沒有一條船返回對岸,因此導致運送第二梯隊登島的計劃也已經無法實行。在28軍指揮作戰的蕭鋒看到金門火光沖天後,知道戰況激烈,登島部隊急需支援。可是,卻沒有船隻無法派人支援。當時,蕭鋒焦急萬分,急火攻心,當場暈倒在地。最後,只能決定臨時派遣一個營前往支援,能救多少就救多少回來。
於是,28軍緊急四處找船,終於找到了幾條船,就急忙派246團團長率領一個營支援登島部隊。當246團這一個營的官兵登島後,也很快潰敗了。戰鬥持續到10月27日才基本結束。我軍登島部隊的三個團和一個營,共9000餘人,幾乎全軍覆沒。在金門戰役中,解放軍被俘總數為5175人,陣亡3873人,50多人失蹤。
關於金門戰役登島作戰失敗的原因,中央高層曾做過這樣的總結:三野葉飛佔領廈門後,不明上述情況,就以三個半兵團九千人進攻金門,島上之敵有三萬人,無援無糧,全軍覆沒。
所謂的不明上述情況,指的是戰前對敵情缺乏掌握,或者說被假象蒙蔽了。當然,過於樂觀也是一大問題,正所謂驕兵必敗。此外,缺乏統一有效的指揮,也是失敗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九千多人,幾乎等於一個師的兵力,可在戰場上,官職最高的指揮員才只是團長,而且還有四位之多。
尤其是在部隊登島被打散之後,每個團各自為政,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抵抗和反擊。後根據10兵團司令員葉飛回憶:攻金失利,全軍震動。第二天,第28軍副軍長和政治部主任來廈門見我,他們面色慘白,失聲痛哭。我說「哭什麼,哭解決不了問題。現在你們應該振作起來,準備再攻金門。這次失利,我作為兵團司令,由我負責,你們回去吧。」
事後,葉飛上報陳毅和中央,自請處分。但是,陳毅和中央都不同意。事實上,葉飛並沒有受到影響,28軍軍長朱紹清、政委陳美藻也沒有受到影響,軍政治部主任李曼村受到的影響不大,只有蕭鋒受到的影響最大,他先是調離了28軍,出任華東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
在1955年授銜時,葉飛是上將,朱紹清、陳美藻和李曼村是少將,蕭鋒僅被授予大校軍銜。在1957年時,蕭鋒改任北京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1961年,蕭鋒晉升為少將,此後就再也沒有升遷了,一直到1981年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