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理環境總會孕育出屬於當地的人文特質,在中國擁有著不少特色鮮明的地域特色。就比如東北地區,那股闖關東的不屈氣勢一代代傳承到了東北人身上,讓東北人在嚴寒的氣候中依舊能夠怡然自得。又比如閩南地區,那種人丁興旺卻受制於土地稀少,因而誕生出的「愛拼才會贏」,以特定文化傳承下來,出走全球各地的無奈,也是閩南人的一種特質。當然也並非就南北孕育出了獨特的文化,在中部的安徽同樣也有這樣的人文精神。
人們說到安徽,更喜歡說那個徽州文化,是古代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綜合,包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樸學,新安醫學和力學,新安畫派,徽州篆刻都是徽文化的內容,它是徽州各個學科,凡是涉及和推動徽州社會歷史發展的文化,都是徽文化的代表。這說起更是一個時間觀念,即1120 年到1911年的徽州社會發展的產物,那是屬於安徽的黃金時期,曾經和「敦煌學」,「藏學」被列為國學三大地方學科,可惜的是如今徽州文化也離當今有段時間,人們只能從一些特色景點回憶當時風採,就比如這個徽商的宗祠就能夠看出一二。
在安徽省歙縣的鄭村鎮的棠樾村中,有一個棠樾牌坊群就見證了一段徽商縱橫商界300多年的歷史。這個棠樾牌坊群其實是一個宗祠,徽商家族有不少,很多人記得住的只有胡雪巖一人,但其實胡雪巖也就巔峰過一代,但有個徽商家族興衰800多年,它就是棠樾村的「鮑氏家族」。
鮑氏家族是棠樾村的一位富商,如今棠樾村的鮑氏人都是他們的後代,傳承至今也到了30多代了。而鮑氏家族的始祖為鮑榮,是建炎年間徽州府文學官,發現這裡是一個風水寶地,也就在這裡建了一個宅院,不過要說鮑氏家族正式定居在棠樾村還是到了鮑居美這一代,所以他們全家人就從徽州府遷徙到了棠樾,並且在這裡繁衍生息,或許這裡的風水真的不錯,鮑氏家族開始發展成徽州有名的一個大家族,生意遍布中東部地區。
而鮑氏家族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呢?大概就是「一個家族三座祠堂七道牌坊」這樣的地步吧。或許有人並不了解,那個年代,如果家族要建設牌坊,是要經過皇帝的許可的,而這七道牌坊,明代的有三座,清代的有四座,歷經兩個朝代皇帝的同樣,就知道這個家族多有能量了,如今也成為了這裡的旅遊資源,受到遊客的追捧。
鮑燦孝行坊,鮑燦是鮑象賢的曾祖父,鮑象賢是死後追封的工部尚書,據《歙縣誌》記載:鮑燦讀書通達,不求仕進。其母兩腳病疽,延醫多年無效。鮑燦事母,持續吮吸老母雙腳血膿,終至痊癒。所以孝行感染了鄉裡,請旨為其建設牌坊。
樂善好施坊,鮑淑芳是大鹽商,嘉慶八年的時候,洪澤湖決堤,鮑淑芳公捐6萬石大米,捐麥4萬石,輸銀300多萬兩,辦義學,修橋鋪路,濟困扶貧,督撫深受感動,請旨建設樂善好施坊
鮑象賢尚書榜,鮑象賢是曾任兵部右侍郎,一身秉性亢直,也因而受到了很多奸臣的重傷,最終政治生涯跌跌宕宕,保持著「官不擇位」的思想,一如既往忠孝社稷,最終在死後被追封為工部尚書,也因而建設尚書坊,來紀念這位忠貞不移的老臣。
鮑氏家族歷代遵守著「忠義節孝」的四大家風,所以因而受盡了百姓的愛戴。要知道七座的牌坊內,僅有一座牌坊是徵求皇帝同意,鮑家人自己建的,其他六座都是皇帝敕封,國庫出資建設的,分量完全不一樣,甚至其中的慈孝裡坊,更是被幾朝皇帝加封,這在中國歷史中也並不多見。這七座牌坊集總了古徽州人倫理道德,宗法思想的表現,可以說是歷史的見證,也是徽文化的精華。
所以由此可見鮑氏家族的巔峰到底有多大能量,說是權傾朝野也不為過。而這裡也不僅僅如此,還有著敦本堂,清懿堂這兩個祠堂和鮑家花園這座堪比皇家園林的花園。所以鮑氏成為這裡一個名聲顯赫的名門貴族,就是如今發展也依舊輝煌。而這個故居也成為成為了一個旅遊景點,可以供給遊客鑑賞,除了門票貴了點,不然真有不錯的旅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