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進一步保護傳統村落 正在制定《江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

2020-12-15 中國文明網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這是陶淵明描寫的田園鄉村。然而,這種雞犬之聲相聞、炊煙嫋嫋的鄉村美景,也許將成為許多城市人走不進去的圖畫。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擴張,不少承載著鄉土文化和歷史記憶的傳統古村落面臨著被破壞甚至消亡的困境。近日,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擬立法進一步保護傳統村落。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文化和歷史如何守住 

    寧靜的村落,流瀉出古老深沉的韻味。

    來到餘江縣馬荃鎮湖山村,村民們會帶你去看村裡的一對石獅子,以前這裡還有一幢很宏偉的古老建築,不過現在已不見蹤影。村民告訴記者,該古民居以前發生過一場大火,被燒毀了。而村莊另一邊,殘缺不全的大屋如今已是木柱歪斜、瓦片殘缺。放著柴火堆的門廊是木質結構的,這些堆放在門廊兩側的稻草和木柴隨時有可能引發大火,吞噬周圍的建築物。穿行於村中,很多古民居已經空空蕩蕩,成為村民養雞關鴨以及存放雜物的所在。衛生環境髒亂差,能聞到一股濃濃的刺鼻味。

    在村裡採訪,村民都會要求保護這些古民居。這是村民的祖先們留下來的,是村莊的榮耀,村民們捨不得拆。但在現實中,怎麼去保護,卻讓人一籌莫展。這些古民居大多佔據著村裡最好的位置,子孫後代們要建新房,老屋去與留的矛盾便顯現出來。

    鎮政府工作人員無奈地感嘆:老屋大多經歷了上百年,破敗不堪,如果不加以修繕,倒塌是遲早的事情。但是修繕需要一大筆資金,鎮政府心有餘而力不足。

    古村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江西省住建廳廳長陳平表示,江西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共有傳統村落125個,數量居全國前列。還有一大批古村落雖未列入各級保護名錄,但基本形態未改,歷史風貌保護完好,這不僅是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遊資源。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傳統古村落,孕育了贛鄱文化的睿智,也深藏著江南魚米水鄉的秀美。為了守護這些代表著贛鄱傳統文化的古村落,江西省從2015年起,每年整合相關部門專項經費1億元用於保護,對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莊,中央財政還額外給予300萬元補助。

    但是,古村保護,非畢其功於一役不可。

    保護和開發怎樣兼得 

    村子外面的人希望進去開發,村子裡面的人想要「逃」出來,就像圍城一樣,傳統村落一直面臨著開發和保護如何兼得的難題。

    由於傳統村落大都散布在偏遠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功能缺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較差,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生產生活習慣,成為空殼村、空心村。同時,古村落在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又遭遇著種種矛盾與尷尬:村子交給開發公司,雖然大片明清古建築依然保持原貌,卻是關門閉戶,不聞雞犬之聲,公司來了,主人走了。

    「如果人不在裡面住,村莊是沒有生命的。」對此,省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王建農表示,對傳統村落最好的保護就是「活態」保護,在保護的同時繼續發揮村莊的原有功能,增強村落生機和活力。

    如果把傳統村落看成一個有機的生命體,那麼更新是其必然現象。有機更新,婺源篁嶺是生動案例:近年來,篁嶺古村通過社會資本介入,突破傳統,以一種婺源特有的古村產權收購、搬遷安置及古民居異地搬遷保護等方式,收集整理荒廢的特色民居院落,在保留和維護傳統空間肌理與建築風貌的前提下,對古村進行內涵挖掘、文化灌注,以高端度假業態導入,著力打造「曬秋」農俗景觀,實現了鄉村遺產空間的功能再造,盤活了鄉村的「不動產」,同時也賦予了傳統村落的精緻內涵,促進古村資源有效利用延續與傳承。

    「除了適合休閒娛樂,古村落還有著很多歷史,那是中國文化的根脈所在。」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魏小琴表示,古村落對於繼承和弘揚江西省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江西省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旅遊強省建設,以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制定一部符合江西省實際、切實有效保護傳統村落的地方性法規顯得尤為緊迫。

    令人欣慰的是,江西省正在制定的《江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將在立法層面更好地對古村落進行「活態」保護,明確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進一步改善傳統村落的基礎設施、人居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把村民留住;鼓勵傳統村落發展鄉村旅遊、民宿、傳統作坊等產業,促進居民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鼓勵傳統村落的居民以其所有的傳統建築、房屋、資金等入股參與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傳統建築所有人可以約定獲得合理的收益分成。

    傳統古村落是中華文化多樣性的記憶貯存器。省社科院研究員塗龍峰表示,村落保護當前首先要做的是厚植氛圍,喚起村民對家園的熱愛,對土地的熱愛,對文化的熱愛,讓大家對村落有一種深刻的情懷。(江西日報)

相關焦點

  • 保護傳統建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今年兩會期間,江西代表團和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盧天錫分別帶來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保護、進一步加強傳統建築保護的建議。盧天錫建議,從加大宣傳力度、出臺政策標準、壓實工作責任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傳統建築保護。江西代表團建議加大傳統村落保護力度,建立健全傳統村落保護相關法律體系,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協同推動相關工作。
  • 武鴻麟:統籌完善傳統村落綜合性保護體系
    編者按:全國政協12日下午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就「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保護」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資料圖)目前我國在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方面雖取得明顯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宣傳不得力,重自然遺產保護、輕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現象日益突出;規劃工作滯後,偏離本土文化,過度開發。二是法治缺失,缺乏有效的各部門協作機制;檢查監管無力,保護措施不到位。三是整合資金難,專項資金使用監督乏力;村落小區域產業發展落後,保護支撐動力不足。
  • 「高端論壇」古村落研究專家齊聚篁嶺,暢談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
    為探索新形勢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的新方法、新思路,促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推動民間文藝傳承發展,2020中國(江西上饒婺源)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論壇,在婺源篁嶺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中國文聯民間文藝藝術中心、中國民協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委員會、上饒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婺源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徽逸古典建築有限公司、婺源縣茶博府文化服務有限公司承辦,婺源縣文旅新廣局、婺源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婺源縣農業農村局、婺源縣文物局協辦,中國民協領導,特約專家、嘉賓,各地民協代表,婺源縣領導
  • 吉州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文明記憶
    中國吉安網訊(張建明、王桃蘭、肖文清)傳統村落,是人類歷史遺存中的瑰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活著的文化遺產。近年來,吉州區緊緊圍繞吉安市「三山一江一城」發展戰略,將傳統村落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都市田園觀光區建設、鄉村文化旅遊建設等工作融合,有效保護傳統村落自然、人文生態,留住文明記憶。
  • 加強對自然村落風貌及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
    然而在部分鄉村,這些美麗的自然風貌正在被破壞,正在消失,對此,市政協委員陽芬有話要說,「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除經濟建設外,加強自然村落及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急切需要提上日程。」  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堅定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近幾個月來,陽芬委員多次深入長沙部分鄉村開展調研。
  • 保護傳統村落要差異化
    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活」見證,是中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對個體而言,傳統村落蘊含著中國人歷久的「鄉愁」情節;於國家而言,傳統村落是中華五千年磅礴文化的「活載體」。當曾經熟悉的傳統村落在一個個消失,「鄉愁」無處安放,民族精神也逐漸失去賴以傳承的純真的「活載體」。
  • 婺源對傳統村落統一實施掛牌保護
    婺源訊 近日,婺源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為思口鎮延村、清華鎮洪村、大鄣山鄉黃村等該縣28個中國傳統村落統一授牌,實施掛牌保護。  近年來,婺源縣將傳統村落保護和全域旅遊發展緊密結合,建立健全保障工作機制,目前該縣已有12個中國傳統村落被開發成旅遊景區。
  • 惠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 探索村落旅遊發展
    從2012年起,惠城區就著手開展傳統村落調研和修繕工作。至今,橫瀝鎮墨園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蘆洲鎮嵐派村列入首批廣東省傳統村落名錄;三棟鎮鹿頸村也被列入市級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試點。根據《惠城區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作實施方案》,至2017年,惠城區將全面開展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工作,選擇符合條件的傳統村落申報國家級、省級歷史文化名村;並實現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全覆蓋,使傳統村落得到基本修復和保護。『水口下源村村民自掏腰包修古宅』☟
  • 「建築界」保護傳統村落有妙招,青海對123個傳統村落實施掛牌保護
    青海省123個傳統村落全部實施掛牌保護,不僅保護了村落傳統格局、傳統建築等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增強了村莊的發展動力,促進了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近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黑城村正式掛牌,標誌著青海省123個傳統村落全部實施掛牌保護,也標誌著青海省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向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 保護傳統村落助推鄉村振興
    據名單顯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共2666個,北京房山區佛子莊鄉黑龍關村、天津寶坻區八門城鎮陳塘莊村、山西省大同市雲岡區高山鎮高山村、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騰橋鎮石池村、永州市道縣梅花鎮修宜村等上榜。據悉,自2012年以來,住建部會同相關部門先後數次組織傳統村落調查,分4批將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涵蓋全國所有省272個地級市、43個民族。
  • 海南保護傳統古村落和傳統建築 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農村人口的外流導致鄉村村落出現「空心化」現象,村落是承載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如何保護傳統古村落也成為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課題。  海南獨特的海島地理環境,讓這座島嶼上保存有眾多傳統村落,這些傳統古村落千姿百態,各有鞦韆,古村落保留的傳統鄉風、精美建築、風水格局,既和中華傳統文明一脈相承,又凸顯出海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 傳統村落保護 助推鄉村風貌提升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延續,體現著村落傳統文化、建築藝術、空間格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2012年,國家啟動中國傳統村落申報,東白湖鎮斯宅村積極開展申報工作,成功躋身於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緊接著,璜山鎮溪北村、五洩鎮十四都村、次塢鎮次塢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村也著手開展一系列保護建設工作。
  • 123個傳統村落實施掛牌保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西寧市湟中區上新莊鎮黑城村舉行掛牌儀式,標誌著我省123個傳統村落全部實施掛牌保護,也標誌著我省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向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住房城鄉建設部 文化部 財政部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
    二、明確基本原則和任務  保護發展傳統村落要堅持規劃先行、統籌指導,整體保護、兼顧發展,活態傳承、合理利用,政府引導、村民參與的原則。  保護發展傳統村落的任務是:不斷完善傳統村落調查;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傳統村落名錄;建立保護發展管理制度和技術支撐體系;制定保護發展政策措施;培養保護發展人才隊伍;開展宣傳教育和培訓。
  • ...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
    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利用重要論述,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從做到「兩個維護」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與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為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經省政府同意,制定以下措施:  一、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
  • 大足:玉峰村保護傳統村落 留住鄉音鄉愁
    「自2016年起,我們投資500多萬元,對玉峰村按照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逐步開展傳統建築保護、環境衛生改造、街巷路面改造工程等。」玉龍鎮黨委書記賀平說,「完善了老街上居民的自來水、用電,以及商業、醫療、文化等服務設施,使傳統村落歷史格局風貌進一步得以保護,村落人居環境水平進一步得以提升。」
  • 錦屏縣人民檢察院「四舉措」深入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主要做法是:提高政治站位,強化組織領導一是經院黨組研究制定了《錦屏縣人民檢察院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專項行動實施方案》,成立了以檢察長任組長,班子成員任副組長,各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專項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專人負責,為專項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二是堅持按月調度,對工作開展情況進行分析研究
  •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保護村落文化,就是保護你我的鄉愁
    他是咱們黔東南的導演,更是致力於黔東南傳統村落傳播的年輕導演。12月15日,直播黔東南榮幸邀請到黔東南傳統村落紀錄片導演楊晟虔,來到直播間與大家分享傳統村落的重要性以及他為何痴迷於傳統村落的拍攝記錄。
  • 保護崔家壩鎮鴉鵲水村滾龍壩組傳統村落行政公益訴訟案
    該村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滾龍壩古建築群還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該傳統村落民居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古墓葬群被多次非法盜掘,養殖汙染破壞生態環境。
  • 福建出臺措施加強傳統村落和傳統建築保護利用
    據國家文物局官方消息,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九條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明確了九條措施。一是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