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保護村落文化,就是保護你我的鄉愁

2020-12-18 騰訊網

他是咱們黔東南的導演,更是致力於黔東南傳統村落傳播的年輕導演。12月15日,直播黔東南榮幸邀請到黔東南傳統村落紀錄片導演楊晟虔,來到直播間與大家分享傳統村落的重要性以及他為何痴迷於傳統村落的拍攝記錄。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文化、建築藝術和村鎮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

楊晟虔是地地道道的黔東南人,對黔東南有著深厚的感情,一直專心拍攝黔東南傳統村落文化也是想通過自己的方式記錄下黔東南人的鄉愁,傳播黔東南傳統村落文化,讓更多的人重視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直播評論區很多網友紛紛向楊導「表白」,他對家鄉的情懷,拍攝的技術等各方面,大家都非常認可和支持。

在直播中,楊導為我們分享了作為導演的他,通過自己的鏡頭及團隊的努力,在不斷的記錄黔東南傳統村落文化,用最自然的方式記錄最真實的村落文化、村民生活,每一次拍攝從未刻意擺拍。只有最真實的狀態才最打動人,每一次拍攝場地都是需要前期走訪和調查的。

而對於目前很多村落逐漸被商業化的現象,楊導表示:並不反對商業開發,因為村民需要生活,需要發展經濟,但是需要商業開發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協調,讓後者保存下來。在開發的同時,也要注意保護當地文化。

傳統村落這些珍貴的文化,是需要我們儘自己所能去保護它們。然而,在文化保護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的,不是一個人、一部電影、一個公司能做到的,它需要我們的社會去關注,每一個人去關注。在破壞之後,任何的重建或者修復都讓傳統村落失去了最初的味道,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就是保護我們的鄉愁,你的家鄉還保有鄉愁的味道嗎?

相關焦點

  • 江西進一步保護傳統村落 正在制定《江西省傳統村落保護條例》
    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市的擴張,不少承載著鄉土文化和歷史記憶的傳統古村落面臨著被破壞甚至消亡的困境。近日,江西省人大常委會擬立法進一步保護傳統村落。古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    古村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經典的民間文化生態「博物館」、鄉村歷史文化「活化石」。江西省住建廳廳長陳平表示,江西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共有傳統村落125個,數量居全國前列。
  • 保護傳統村落要差異化
    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活」見證,是中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對個體而言,傳統村落蘊含著中國人歷久的「鄉愁」情節;於國家而言,傳統村落是中華五千年磅礴文化的「活載體」。當曾經熟悉的傳統村落在一個個消失,「鄉愁」無處安放,民族精神也逐漸失去賴以傳承的純真的「活載體」。
  • 大足:玉峰村保護傳統村落 留住鄉音鄉愁
    「自2016年起,我們投資500多萬元,對玉峰村按照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逐步開展傳統建築保護、環境衛生改造、街巷路面改造工程等。」玉龍鎮黨委書記賀平說,「完善了老街上居民的自來水、用電,以及商業、醫療、文化等服務設施,使傳統村落歷史格局風貌進一步得以保護,村落人居環境水平進一步得以提升。」
  •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湘西州傳統村落保護紀實
    越來越多曾經凋敝破敗但有著厚重歷史的傳統村落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成為鄉愁的寄託地。苗寨先後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竹山村。而在鳳凰縣竹山村又是另一番風景,青瓦黃牆,雞鳴犬吠,綠樹成蔭,苗家阿婆正在織布、豆腐坊裡飄出香氣……在綿延的武陵山脈裡,這個純苗族聚居村自明代開始,便承載了人們濃濃的鄉愁。
  • 保護傳統村落留住最美鄉愁
    望亭鎮2個自然村落上榜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蘇報訊(駐相城區首席記者 袁雪 通訊員 顧婷)近日,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公布的第三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單公示,位於相城區望亭鎮迎湖村的南河港、仁巷2個自然村落上榜。
  • 打撈西部古村落的文化鄉愁
    無疑,《瀘州十個古村落的根脈》為我們推開的是一扇通往瀘州歷史深處和文化之根的窗。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的洞悉瀘州的地域性格和文化特色以及人文風貌和風土民情,了解歷史的瀘州從哪裡來,今天的瀘州立於哪方,未來的瀘州向哪裡去。 鄉愁是什麼?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不斷想念的這個地方。的確,鄉愁是一種家鄉味道、是一種故土情結、是一種精神依託。
  • 海峽兩岸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實踐與探索— —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觀察
    以「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於11月1日在貴陽召開,此次論壇既有兩岸文化遺產保護部門的交流,還有一部分來自高校和在地實踐的聲音。持續兩天的論壇發言,20餘位專家學者從不同視角分享了當下傳統村落保護實踐和對鄉村振興方面的探索。就在論壇召開前一天,國家文物局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在貴州肇興落幕。
  • 古村落保護活化的「佛山模式」:記住鄉愁 傳承文化
    其次,古村落保護活化升級工作有效保護與傳承了嶺南傳統文化。目前,佛山全市30個已活化古村落在整理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村史館全覆蓋,部分村還建設了名人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本土歷史文化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凝聚力進一步提升。
  • 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單公布 保護傳統村落助推鄉村振興
    據名單顯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共2666個,北京房山區佛子莊鄉黑龍關村、天津寶坻區八門城鎮陳塘莊村、山西省大同市雲岡區高山鎮高山村、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騰橋鎮石池村、永州市道縣梅花鎮修宜村等上榜。據悉,自2012年以來,住建部會同相關部門先後數次組織傳統村落調查,分4批將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涵蓋全國所有省272個地級市、43個民族。
  • 爆改傳統村落!別讓文化遺產變成文化遺憾
    項目名稱:流動屋面下的鄉村聚落——小伍份村禮堂 ©園·舍建築景觀設計事務所點擊文末「在看」「贊」,我們將第一時間出現在你面前近年來,國家越來越意識到保護傳統村落的重要性,並發布與實施了相關政策。在國內這樣的「旅遊提款機」還真不少,一個小鎮在沒開發之前往往是一個經濟落後、文化保護薄弱的傳統村落,從寧靜到喧囂,從小街市集到充滿商業氣息的步行街,各種商店、酒吧、客棧開始取代了民族特色的原始場所。「文化遺產」變「文化遺憾」不免讓人唏噓,但好在近些年也有不少優質的村落保護規劃項目出現,比如,大坊村文化改造。
  • 武鴻麟:統籌完善傳統村落綜合性保護體系
    編者按:全國政協12日下午在京召開雙周協商座談會,就「城鎮化進程中傳統村落保護」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資料圖)目前我國在傳統村落保護和利用方面雖取得明顯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宣傳不得力,重自然遺產保護、輕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現象日益突出;規劃工作滯後,偏離本土文化,過度開發。二是法治缺失,缺乏有效的各部門協作機制;檢查監管無力,保護措施不到位。三是整合資金難,專項資金使用監督乏力;村落小區域產業發展落後,保護支撐動力不足。
  • 傳統村落保護 助推鄉村風貌提升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延續,體現著村落傳統文化、建築藝術、空間格局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2012年,國家啟動中國傳統村落申報,東白湖鎮斯宅村積極開展申報工作,成功躋身於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緊接著,璜山鎮溪北村、五洩鎮十四都村、次塢鎮次塢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些村也著手開展一系列保護建設工作。
  • 文化遺產日:北京52個古村落納入保護
    6月14日是我國第九個文化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讓文化遺產活起來」。故宮等單位分別推出主題活動,讓市民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同時,本市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工程也正式開啟。
  • 馮驥才委員:應建立科學的古村落保護體系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委員告訴記者,去年,國務院撥款100億元,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和財政部聯合發起了中國傳統村落保護項目,開始對各省各民族地區古村落進行全面調查認定。目前,他們根據專家提出的一整套標準,認定了三批共2555個中國傳統村落。馮驥才的預期是將來要超過5000個。「凡是認定為農耕文明時期留下的重要歷史財富,都不許再動了,下一步就是為這些村落的保護制定規劃。」
  • 海南保護傳統古村落和傳統建築 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農村人口的外流導致鄉村村落出現「空心化」現象,村落是承載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如何保護傳統古村落也成為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課題。  海南獨特的海島地理環境,讓這座島嶼上保存有眾多傳統村落,這些傳統古村落千姿百態,各有鞦韆,古村落保留的傳統鄉風、精美建築、風水格局,既和中華傳統文明一脈相承,又凸顯出海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 石家莊:強力推進歷史文化村落保護
    強力推進歷史文化村落保護  全市已擁有53個「留得住鄉愁」的「中國傳統村落」  我市強力推進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在這個山水環繞的小村莊,美麗的山間景致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勾畫出一幅「留得住鄉愁」的畫卷。  「呂家村佔地8.6平方公裡,歷史悠久,保存有較為完整的古民居,是我市『中國傳統村落』之一。」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我市全力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發展工作。
  • 廖飛代表建議:建立和健全傳統村落保護的制度保障體系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記者胡星、李放)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東南州州長廖飛說,農村一些地方的傳統村落出現加速消亡趨勢,亟須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建立和健全傳統村落保護的制度保障體系。 那些承載著鄉愁、民族特色和歷史風貌的傳統村落現在還好嗎?廖飛對其現狀感到憂慮。他說,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天有1.8個傳統村落消失,「千村一面」現象日漸突出,留住傳統村落面臨很大的挑戰。黔東南州擁有276個「中國傳統村落」,佔全國的10.8%,為全國地、州、市首位。廖飛說,儘管保護傳統村落是黔東南州的重要工作之一,但和別的地區一樣,留住傳統村落也陷入了「兩難」局面。
  • 翁丁古寨火災與古村落保護問題
    (本段文章來源:朱林才)    2017年,我國首部關於傳統村落及其文化遺存和保護的藍皮書《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指出,傳統村落是承載了豐富歷史信息的文化載體,它的形成和出現是華夏先民由採集與漁獵時代進化到農耕文明的重要標誌。
  • 「代表最關注」宋水仙:檢察公益訴訟保護傳統村落
    近年來,貴州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以公益訴訟為主要手段,強化與有關部門的協作配合,在破解保護傳統村落工作難題上做了積極的探索,取得積極效果。黔東南州檢察機關將保護傳統村落納入了公益訴訟工作範疇,辦理全國首批保護傳統村落公益訴訟典型案例,成為貴州省以公益訴訟守護傳統村落的重要工作「樣板」。作為水族馬尾繡非遺傳承人,我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十分關注。
  • 保護崔家壩鎮鴉鵲水村滾龍壩組傳統村落行政公益訴訟案
    該村2007年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布為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入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滾龍壩古建築群還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該傳統村落民居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古墓葬群被多次非法盜掘,養殖汙染破壞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