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保護活化的「佛山模式」:記住鄉愁 傳承文化

2020-12-25 中國文明網

八大家民居群入口。 拍攝者:陳憧煒 譚安琪 

  佛山歷史悠久,擁有一大批具有嶺南特色、歷史文化厚重、民俗活動豐富的古村落。而佛山地區鄉村的振興,也離不開對於這些古村的活化升級。這些古村落傳承著古老的嶺南文化,更寄託著一代代佛山人的鄉愁。

  2014年11月,佛山市正式出臺了百村升級行動計劃建設方案,明確提出要在2015-2016兩年時間完成30個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級工作。作為佛山地區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村落的活化工作由佛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牽頭引導,並聯合市文廣新局、旅遊局等部門共同推進,並由各鎮街、村落加以執行。

  到2016年底,已有30個古村活化任務基本完成,全部達到初見成效,其中有13個達到成效顯著。兩年活化項目共523個,累計投資85765萬元(其中各級財政52377萬元,村集體投入23254萬元,引入社會資金10134萬元)。2017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擴大了古村落活化升級覆蓋面,實施古村落活化升級延伸計劃,計劃在2017—2019年新增20個古村落活化升級。

九江下東社區,村內環境優美。拍攝者:梁平

大旗頭古村秀色。 供圖:楊韻儀

  活化工作初見成效

  筆者了解到,伴隨著古村落保護活化升級工作的開展,當地居民生活品質也有了提高。佛山古村落活化升級堅持以人為本,通過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逐步實現「村落有人氣、村民得實惠、區域獲提升」。伴隨著村居環境提升,村居管理得到加強,村民開始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古村保護活化工作,例如,禪城區隆慶村召開村民大會,對活化升級工作進行表決,98%的村民贊成,沒有一張反對票;南海區仙崗村本計劃修繕活化4間古祠堂,由於村民踴躍捐款,再增加修繕4間古祠堂;有些村民更是主動拆除自建房配合古村活化,保護活化升級工作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其次,古村落保護活化升級工作有效保護與傳承了嶺南傳統文化。目前,佛山全市30個已活化古村落在整理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村史館全覆蓋,部分村還建設了名人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本土歷史文化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凝聚力進一步提升。通過舉辦各類傳統民俗活動,比如禪城區蓮塘村的龍獅、龍舟競演,南海區松塘村的翰林文化節、「出色」巡遊,高明區朗錦村的角仔節等,傳承傳播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歷史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

  此外,古村落保護活化升級工作有力促進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佛山市以古村落活化升級為契機,深入挖掘佛山旅遊資源,打造一批以特色古村落為載體的文化旅遊產業新增長點。比如,以「千年水鄉、古老橋梁、宗祠文化」為特色的順德區逢簡村,每年接待旅客累計超過150萬人次;「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南海區松塘村,每年迎接遊客累計超過80萬人次。

  最後,通過村落的保護活化升級促進當地的產業招商。產業是形成古村落自我造血、城鄉協同發展的出路,是長效保護的關鍵。曾經因開發成本高、難度大而沉寂多年的百年古村三水區大旗頭村,在本次活化升級工作中,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以「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為理念,打造廣府特色小鎮,打造古村落旅遊文化創意區。南海區平東村,走出了一條「文產融合、特色旅遊」的發展之路,正在致力打造成為華南特色珠寶產業集群及以玉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勝地。

  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得到國家部委領導和多家主流媒體的高度肯定。文化部雒樹剛部長在實地考察南海區松塘村時,讚嘆「記住了鄉村,傳承了文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趙暉總經濟師,在深入考察佛山古村落建築保護情況後表示,「一個地級市,同時推動30個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難能可貴」。南海區松塘村、煙橋村登上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向全球觀眾展示了佛山獨特文化魅力;高明區深水村、三水區長岐村等12個古村落入選住建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禪城區紫南村和順德區逢簡村入選住建部「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名單;順德區逢簡村、碧江村獲得2016年廣東省宜居環境範例獎及2017年亞洲都市景觀大獎。

百歲坊,於1752年初建,為了紀念古朗村的長壽老人。拍攝者:招海珊

張氏宗祠。拍攝者:招海珊

  差異化發展是關鍵

  在古村落活化升級的過程中,成功打造了「差異化、大格局、可持續發展」的古村活化「佛山模式」。首先是實施「一村一品」,推動古村落差異化活化升級。出臺《佛山市特色古村落一村一品活化升級策劃指引》,堅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通過挖掘文化內涵、提煉文化符號等,打造各村特色文化品牌,避免「千村一面」。如禪城區蓮塘村的龍獅文化、南海區松塘村的翰林文化、順德區碧江村的祠堂文化、高明區深水村的禮孝文化、三水區長岐村的長壽文化等,各村立足本土、特色鮮明,實現了差異化發展。

  其次是堅持以點帶面,構建古村落活化升級大格局。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工作改變了以往的單個古村落活化,轉變為連片古村落群整體統籌、整合資源活化,以點帶面實現由古村落「盆景」到古村落群「風景」的轉變。如南海區西樵鎮將崇尚翰林文化的松塘村、六祖禪修的百西村頭村,與5A級風景區西樵山有機串聯,建立「山水+國學+禪修」休閒聯盟;三水區蘆苞鎮將長壽之鄉長岐村、蘆苞祖廟與周邊的溫泉度假村資源整合,打造「文化養生+溫泉休閒+民俗民藝」的古村度假休閒之旅等。接下來,佛山市將與粵桂黔高鐵經濟帶沿線城市開展古村落結對,加強合作交流,在更大區域格局下共同推進古村落活化升級。

  最後是抓好機制建設,促進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增強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的系統性,佛山市編制《佛山市古村落保護與活化三年行動工作指引(2017-2019)》,從機構設置、保護體系、資金機制、執法監督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出臺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古村落長效保護和活化管理機制,促進古村落科學可持續發展。

  此外,在古村落的活化過程中,嚴格遵循「規劃先行、環境再造、文化引領」的發展路徑。在推動古村落活化升級過程中,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制定保護發展規劃,明確發展定位和方向。狠抓環境再造,重點抓好改善水質環境、完善交通網絡、建設垃圾收集站等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村容村貌等四個方面,切實提升古村落人居環境。注重文化引領,為古村落發展注入更多文化內涵,助推古村落文化升級和區域升值。

 丹灶鎮仙崗村村史館四合院內景。拍攝者:陳憧煒 譚安琪

村史文化館。拍攝者:招海珊

  將建立古村落保護活化名錄

  目前,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古村落保護活化任重道遠,保護活化工作永遠在路上。在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衝刺階段,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持續推進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工作。

  首先要鞏固已有的30個古村落活化成果,推進新增20個古村落保護活化工作。

  具體而言,首先要提升活化村落的「造血」能力。逐步鞏固擴大30個古村落的活化升級成果,探索建立示範制度,引導其「造血功能」。實施「引鳳」和「謀發展」行動,強化推入市場、優先招商等,鼓勵產業培育、聯動發展。以區為單位,集中力量,選擇條件相對成熟的古村落推動試點示範,為樹立活化升級成功典型奠定基礎。

  其次是擴大有效覆蓋,形成常態模式。

  2017—2019年,佛山全市新增20個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繼續遵循「築巢、引鳳、謀發展」的工作路徑,以點帶面打造一批融「宜居鄉村示範、公共服務完善、環境生態優美、嶺南文化傳承、鄉村休閒旅遊」五位一體、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立「全面保護、分期推進、分類引導、分級管理+市場運營」的佛山「4+1」模式,力爭形成古村自我造血、城鄉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再次是開展傳統村落摸底調查,建立古村落保護活化名錄。

  結合中央、廣東省住建部門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指導意見,2018-2020年開展佛山市傳統村落全面摸底調查工作。在已開展自然村落普查和古村落摸查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按「應保盡保」的原則開展針對性的重點摸查,包括文物、歷史建築、傳統建築、古樹、肌理、文化、風俗等歷史文化資源,摸清底數,進行甄別、分類、分級,建立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名錄。

  最後要實施分類分級保護,建立古村落可持續發展機制。

  根據整體空間形態、歷史環境要素和傳統文化內涵等,依據價值的不同維度,開展古村落分類保護、分層管理和多元利用工作,進一步完善協調推進機制,結合正在醞釀出臺的《廣東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辦法》,加強統籌指導,進一步明確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標準和要求,明確市、區、鎮、村各級扶持政策,並積極發動科研院校、文保組織等社會機構參與,建立古村落保護活化可持續機制,構建古村落可持續發展體系。(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佛山第四批次10個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級完成驗收
    佛山日報訊 記者宋世偉報導:記者昨日從市住建局獲悉,目前我市已完成第四批次10個特色古村落活化升級驗收工作。同時,我市於今年內啟動第五批共30個古村落活化任務,計劃2021年底前完成驗收。為更好地保護和發展這些古村落,傳承嶺南文化的底蘊與魅力,我市早在2014年底便出臺百村升級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明確提出30個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級工作任務。2017年~2020年,我市再次擴大古村落保護活化覆蓋面,新增20個古村落保護活化。截至目前,已分四批次完成或將完成50個古村落的活化升級工作任務,其中第四批次10個古村於2020年12月初進行驗收。
  • 中景恒基與金谿縣政府合力活化古村落 開啟鄉村振興新篇章
    據了解,中景恒基集團預計總投資15億元開發該項目,將聯合金谿縣政府依託合作範圍內7個古村落的優質自然生態環境,傳承悠久古村落歷史文化,以活化利用為原則,以科學、健康、自然、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以保護古建築、合理利用生態、升級生態為開發理念,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目的地,形成集度假旅遊、健康生活、康養康居、文化聚落、親子研學、名人大咖工作室等商務休閒度假一站式綜合體。
  • 佛山展村居歷史文化特色 以「繡花」功夫延續城市文脈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採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文化是城市的「根」與「魂」。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佛山城市發展已邁入以文化建設完善城市功能形態、豐富城市內涵、提升城市價值的關鍵階段。
  •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舉辦,專家認為——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光明日報記者 王國平 高建進  「當前,一些傳統村落面臨『輸血式』幫助,正在按照城市生活的樣態加以改造。這導致村子的名字雖然還在,但原有的歷史環境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很可能在盲目開發中被置換掉了,村子在文化上可能正在發生著『基因』突變。」4月初,在福建南平邵武舉行的中國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高峰論壇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祁嘉華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古村落保護須活態傳承
  • 打撈西部古村落的文化鄉愁
    無疑,《瀘州十個古村落的根脈》為我們推開的是一扇通往瀘州歷史深處和文化之根的窗。由此,我們可以清晰的洞悉瀘州的地域性格和文化特色以及人文風貌和風土民情,了解歷史的瀘州從哪裡來,今天的瀘州立於哪方,未來的瀘州向哪裡去。 鄉愁是什麼?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不斷想念的這個地方。的確,鄉愁是一種家鄉味道、是一種故土情結、是一種精神依託。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落實好保護管控措施,避免建設性破壞。創新活化模式,拓寬融資渠道。12月14日,由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委宣傳部、湄洲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第108期《新聞沙龍》舉行,聚焦「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主題,邀請相關人士座談、建言獻策。「城市建設領域有一句話,地方的才是世界的。
  • 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錄出爐!大瀝6條村入圍,有你村嗎?
    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錄出爐!大瀝6條村入圍,有你村嗎?《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錄》出爐!佛山共有142條村子入選其中大瀝有6條快來看看有沒有你的村子!2019年9月至12月,佛山市住建局在全市範圍內組織開展古村落古建歷史人文普查工作,從全市範圍內3366個自然村落中選取180個建村歷史達一百年以上,有一定古建規模和人文歷史的古村落進行普查。目前,佛山市古村落普查已完成。經過專家評選論證和公開徵求意見後,佛山市住建局建立起《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名錄》(以下簡稱名錄),現把名錄予以公布。
  • 「故事」福建省首個 「古村落·古厝文化生態司法保護示範點」設立...
    這篇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文章,生動闡述了保護好古建築、古文物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論斷,對於我們更好地傳承中華文明、增強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靈秀閩侯素有「八閩首邑」之美譽,其五千多年歷史的曇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搖籃和先秦閩族的發源地,承載著閩侯兒女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 山西晉中:古建專家齊聚後溝 論古村落活化路徑
    「中國傳統村落活化最佳案例」稱號。古村落是歷史文化的寶貴遺存,也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在9月23日舉辦的古村落復興論壇上,古村落復興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專家學者和「中國古村守護人」獲得者等8位嘉賓現身說法,分享經驗。
  • 萊蕪市加大古村落規劃調研 保護古村文化「留住鄉愁」
    萊蕪市加大古村落規劃調研 保護古村文化「留住鄉愁」 2014-10-13 08:40:00 導讀:今年以來,萊城規劃分局組織規劃專業隊伍,利用周末時間,在萊城區開展「留住鄉愁——走進古村落」系列規劃調研活動,截至目前,已先後在萊城區茶業口鎮逯家嶺村、臥鋪村、東圈村,苗山鎮南文字村等村莊展開調研。
  • 茶山鎮南社村被授予「中國傳統村落活化最佳案例」
    茶山鎮南社村由於近年來得到了較好保護和活化,實現了古村重生,在社會上起到引領和示範作用,南社村被授予「中國傳統村落活化最佳案例」榮譽。來自全國各地的古村落傳承與保護領域內的專家、學者、實踐者,圍繞古村落復興的理論與實踐,在晉中市榆次區後溝古村進行了專題研討。
  • 生態遊玩、新建公園...古村落活化升級,三水又美了!
    生態遊玩、新建公園...古村落活化升級,三水又美了!三水古村活化再升級!快來看看~近日,市住建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及相關專家對三水第四批古村落(西南街道黃竹坑村、大塘鎮梅花村)活化升級進行監督檢查,建議三水加強古村活化與鄉村振興的聯動性,進一步擦亮古村名片。
  • 保護傳統村落要差異化
    傳統村落是中國傳統文明的「活」見證,是中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對個體而言,傳統村落蘊含著中國人歷久的「鄉愁」情節;於國家而言,傳統村落是中華五千年磅礴文化的「活載體」。當曾經熟悉的傳統村落在一個個消失,「鄉愁」無處安放,民族精神也逐漸失去賴以傳承的純真的「活載體」。
  • 金溪:古鎮古村活化催熱文化旅遊
    我縣充分保護和活化利用豐富的古鎮古村資源,大力發展鄉村「古色」文化旅遊。國慶中秋期間,各古村景點遊客呈現出大規模的「井噴」現象。大坊荷蘭創意村是一個由縣政府、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和荷蘭文化遺產和市場研究院三方共同打造的項目。該項目藉助荷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經驗,以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活化利用為目的,引入荷蘭創意。
  • 佛山市南海區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研究
    全區現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1 處(西樵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 處(松塘村)、中國傳統村落 3 處、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 6 處、廣東省傳統村落 10 處、廣東省古村落 4 處。物質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現狀  (1) 古村落活化利用  傳承,是南海傳統文化發展的前提要求;而活化,則是傳承的上佳手段。南海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星羅棋布的古村落處處滲透著古樸悠久的文化氣息,因此古村活化顯得尤為重要。
  • 看得見山 望得見水 記得住鄉愁——湘西州傳統村落保護紀實
    保護傳統村落 讓鄉村留住鄉愁走進古丈縣龍鼻嘴村,青瓦木屋和古樸厚重的木製吊腳樓鱗次櫛比、層層疊疊、依山隨勢而築,青石板路隱沒其中,龍鼻河護村而過,這個傳統古村落還有個美麗的名字叫墨戎苗寨,在苗語中意為「有龍的地方」。地處吉首、保靖、古丈三縣(市)交界處,是一個典型的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村。
  • 市人大常委會調研我市古建築群保護和活化利用情況
    14、15兩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薛厚華帶隊,就我市古建築群保護和活化利用情況進行調研。我市文物資源豐富,古村鎮、古建築眾多,目前,全市共有古建築群落64處,分布於14個鄉鎮街道,51個村,其中35處保存基本完整,10處保存較為完整,19處損毀嚴重。經過多次申報和國家評選,共有8個村莊入選國家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 傳統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保護村落文化,就是保護你我的鄉愁
    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村落,都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 楊晟虔是地地道道的黔東南人,對黔東南有著深厚的感情,一直專心拍攝黔東南傳統村落文化也是想通過自己的方式記錄下黔東南人的鄉愁,傳播黔東南傳統村落文化,讓更多的人重視和傳承傳統村落文化。
  • 海南保護傳統古村落和傳統建築 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農村人口的外流導致鄉村村落出現「空心化」現象,村落是承載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如何保護傳統古村落也成為傳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課題。  海南獨特的海島地理環境,讓這座島嶼上保存有眾多傳統村落,這些傳統古村落千姿百態,各有鞦韆,古村落保留的傳統鄉風、精美建築、風水格局,既和中華傳統文明一脈相承,又凸顯出海南的地域文化特色。
  • 佛山古村文化厚重 精彩活動吸引眾多遊客前往
    圖片來源:佛山日報    腳踏青石板,穿行古巷道,在村落深處,或邂逅一口百年古井,或遇見一座座鑊耳古建築。國慶假期,不少珠三角城市遊客來到佛山尋覓古村落,在品味嶺南水鄉的同時也體驗著當地深厚的歷史文化。  近年來,佛山古村活化工作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古村活化經驗頻頻在央媒「露臉」。2014年,佛山提出要在兩年內完成30個特色古村的活動升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