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家民居群入口。 拍攝者:陳憧煒 譚安琪
佛山歷史悠久,擁有一大批具有嶺南特色、歷史文化厚重、民俗活動豐富的古村落。而佛山地區鄉村的振興,也離不開對於這些古村的活化升級。這些古村落傳承著古老的嶺南文化,更寄託著一代代佛山人的鄉愁。
2014年11月,佛山市正式出臺了百村升級行動計劃建設方案,明確提出要在2015-2016兩年時間完成30個特色古村落的活化升級工作。作為佛山地區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村落的活化工作由佛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局牽頭引導,並聯合市文廣新局、旅遊局等部門共同推進,並由各鎮街、村落加以執行。
到2016年底,已有30個古村活化任務基本完成,全部達到初見成效,其中有13個達到成效顯著。兩年活化項目共523個,累計投資85765萬元(其中各級財政52377萬元,村集體投入23254萬元,引入社會資金10134萬元)。2017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擴大了古村落活化升級覆蓋面,實施古村落活化升級延伸計劃,計劃在2017—2019年新增20個古村落活化升級。
九江下東社區,村內環境優美。拍攝者:梁平
大旗頭古村秀色。 供圖:楊韻儀
活化工作初見成效
筆者了解到,伴隨著古村落保護活化升級工作的開展,當地居民生活品質也有了提高。佛山古村落活化升級堅持以人為本,通過人居環境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逐步實現「村落有人氣、村民得實惠、區域獲提升」。伴隨著村居環境提升,村居管理得到加強,村民開始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古村保護活化工作,例如,禪城區隆慶村召開村民大會,對活化升級工作進行表決,98%的村民贊成,沒有一張反對票;南海區仙崗村本計劃修繕活化4間古祠堂,由於村民踴躍捐款,再增加修繕4間古祠堂;有些村民更是主動拆除自建房配合古村活化,保護活化升級工作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其次,古村落保護活化升級工作有效保護與傳承了嶺南傳統文化。目前,佛山全市30個已活化古村落在整理歷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實現村史館全覆蓋,部分村還建設了名人館等公共文化設施,本土歷史文化得到較好的保護和傳承,鄉土文化凝聚力進一步提升。通過舉辦各類傳統民俗活動,比如禪城區蓮塘村的龍獅、龍舟競演,南海區松塘村的翰林文化節、「出色」巡遊,高明區朗錦村的角仔節等,傳承傳播佛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古村落歷史文化內涵進一步豐富。
此外,古村落保護活化升級工作有力促進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佛山市以古村落活化升級為契機,深入挖掘佛山旅遊資源,打造一批以特色古村落為載體的文化旅遊產業新增長點。比如,以「千年水鄉、古老橋梁、宗祠文化」為特色的順德區逢簡村,每年接待旅客累計超過150萬人次;「廣東十大最美古村落」之一的南海區松塘村,每年迎接遊客累計超過80萬人次。
最後,通過村落的保護活化升級促進當地的產業招商。產業是形成古村落自我造血、城鄉協同發展的出路,是長效保護的關鍵。曾經因開發成本高、難度大而沉寂多年的百年古村三水區大旗頭村,在本次活化升級工作中,計劃總投資約20億元,以「產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為理念,打造廣府特色小鎮,打造古村落旅遊文化創意區。南海區平東村,走出了一條「文產融合、特色旅遊」的發展之路,正在致力打造成為華南特色珠寶產業集群及以玉文化為主題的旅遊勝地。
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得到國家部委領導和多家主流媒體的高度肯定。文化部雒樹剛部長在實地考察南海區松塘村時,讚嘆「記住了鄉村,傳承了文化」;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趙暉總經濟師,在深入考察佛山古村落建築保護情況後表示,「一個地級市,同時推動30個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難能可貴」。南海區松塘村、煙橋村登上央視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向全球觀眾展示了佛山獨特文化魅力;高明區深水村、三水區長岐村等12個古村落入選住建部「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禪城區紫南村和順德區逢簡村入選住建部「美麗宜居村莊示範」名單;順德區逢簡村、碧江村獲得2016年廣東省宜居環境範例獎及2017年亞洲都市景觀大獎。
百歲坊,於1752年初建,為了紀念古朗村的長壽老人。拍攝者:招海珊
張氏宗祠。拍攝者:招海珊
差異化發展是關鍵
在古村落活化升級的過程中,成功打造了「差異化、大格局、可持續發展」的古村活化「佛山模式」。首先是實施「一村一品」,推動古村落差異化活化升級。出臺《佛山市特色古村落一村一品活化升級策劃指引》,堅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通過挖掘文化內涵、提煉文化符號等,打造各村特色文化品牌,避免「千村一面」。如禪城區蓮塘村的龍獅文化、南海區松塘村的翰林文化、順德區碧江村的祠堂文化、高明區深水村的禮孝文化、三水區長岐村的長壽文化等,各村立足本土、特色鮮明,實現了差異化發展。
其次是堅持以點帶面,構建古村落活化升級大格局。佛山市古村落活化工作改變了以往的單個古村落活化,轉變為連片古村落群整體統籌、整合資源活化,以點帶面實現由古村落「盆景」到古村落群「風景」的轉變。如南海區西樵鎮將崇尚翰林文化的松塘村、六祖禪修的百西村頭村,與5A級風景區西樵山有機串聯,建立「山水+國學+禪修」休閒聯盟;三水區蘆苞鎮將長壽之鄉長岐村、蘆苞祖廟與周邊的溫泉度假村資源整合,打造「文化養生+溫泉休閒+民俗民藝」的古村度假休閒之旅等。接下來,佛山市將與粵桂黔高鐵經濟帶沿線城市開展古村落結對,加強合作交流,在更大區域格局下共同推進古村落活化升級。
最後是抓好機制建設,促進古村落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增強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的系統性,佛山市編制《佛山市古村落保護與活化三年行動工作指引(2017-2019)》,從機構設置、保護體系、資金機制、執法監督和社會參與等方面出臺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善古村落長效保護和活化管理機制,促進古村落科學可持續發展。
此外,在古村落的活化過程中,嚴格遵循「規劃先行、環境再造、文化引領」的發展路徑。在推動古村落活化升級過程中,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制定保護發展規劃,明確發展定位和方向。狠抓環境再造,重點抓好改善水質環境、完善交通網絡、建設垃圾收集站等市政基礎設施、提升村容村貌等四個方面,切實提升古村落人居環境。注重文化引領,為古村落發展注入更多文化內涵,助推古村落文化升級和區域升值。
丹灶鎮仙崗村村史館四合院內景。拍攝者:陳憧煒 譚安琪
村史文化館。拍攝者:招海珊
將建立古村落保護活化名錄
目前,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古村落保護活化任重道遠,保護活化工作永遠在路上。在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衝刺階段,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以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振興,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持續推進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工作。
首先要鞏固已有的30個古村落活化成果,推進新增20個古村落保護活化工作。
具體而言,首先要提升活化村落的「造血」能力。逐步鞏固擴大30個古村落的活化升級成果,探索建立示範制度,引導其「造血功能」。實施「引鳳」和「謀發展」行動,強化推入市場、優先招商等,鼓勵產業培育、聯動發展。以區為單位,集中力量,選擇條件相對成熟的古村落推動試點示範,為樹立活化升級成功典型奠定基礎。
其次是擴大有效覆蓋,形成常態模式。
2017—2019年,佛山全市新增20個古村落活化升級工作,繼續遵循「築巢、引鳳、謀發展」的工作路徑,以點帶面打造一批融「宜居鄉村示範、公共服務完善、環境生態優美、嶺南文化傳承、鄉村休閒旅遊」五位一體、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立「全面保護、分期推進、分類引導、分級管理+市場運營」的佛山「4+1」模式,力爭形成古村自我造血、城鄉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再次是開展傳統村落摸底調查,建立古村落保護活化名錄。
結合中央、廣東省住建部門對傳統村落保護工作指導意見,2018-2020年開展佛山市傳統村落全面摸底調查工作。在已開展自然村落普查和古村落摸查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按「應保盡保」的原則開展針對性的重點摸查,包括文物、歷史建築、傳統建築、古樹、肌理、文化、風俗等歷史文化資源,摸清底數,進行甄別、分類、分級,建立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名錄。
最後要實施分類分級保護,建立古村落可持續發展機制。
根據整體空間形態、歷史環境要素和傳統文化內涵等,依據價值的不同維度,開展古村落分類保護、分層管理和多元利用工作,進一步完善協調推進機制,結合正在醞釀出臺的《廣東省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辦法》,加強統籌指導,進一步明確佛山市古村落保護活化標準和要求,明確市、區、鎮、村各級扶持政策,並積極發動科研院校、文保組織等社會機構參與,建立古村落保護活化可持續機制,構建古村落可持續發展體系。(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