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往事:許地山、落花生及其他

2021-02-13 鷺客社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初夏之夜,有同行造訪,談起文化欄目的事,具體談到介紹地方文化人許地山先生的事。許地山的父親同我祖父有交誼,許地山曾在漳州丹霞書院教過書,我父親在這個學校讀過書,雖未親聆他的授課,但對他的和藹可親和樸素留下印象,還記得同學們給他起的「道學先生」的綽號,後來又同在文壇裡做事。於是放開談,有問就答。茶几上放著小小的錄音機。為了不影響錄音效果,還將客廳邊上魚缸的流水聲停了。

前輩的交往多是文學圈中的事。1941年「皖南事變」後父親從重慶到新加坡,途經香港,向在香港大學教書的許地山約稿。他談吐悠閒,時有笑容,給人的印象「第一是健康,第二是健康,第三還是健康」,但天有不測風雲,幾個月後,許地山先生突然去世。父親楊騷剛在新加坡創辦一份叫《民潮》的雜誌,以這家雜誌社的名義送了一副輓聯,「講學立言純是書生本色   纓冠攘臂活現豪傑心腸」,正是抗日戰爭時期,輓聯勾勒出許地山文人和戰士的兩重身份。

許地山以著名作家和學者行世,他的作品已有很多人研究,一直延續到今日。但是他為許多普通人所熟悉,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的名篇《落花生》。這篇散文曾經進入小學生的課本,我還記得當年按老師的要求將這篇課文背誦下來的情景,有多少人就是從這裡知道他的。背誦下來,印象就深。這是一篇淺顯易懂的文章。我說,在許地山眾多作品中,《落花生》屬通俗唱法。這個比喻不知得當不得當。相比而言,他的另一些作品和他與一些著名作家組織的「文學研究會」應屬美聲唱法了,文學研究會還在中國現代文學史裡留下重要的位置。許地山出生在臺灣,後落藉漳州。同行有心,以現在的閩臺文化交流,漳州人作這樣的文章,是可以出彩的。

同行離去後,我找出《許地山選集》,翻出《落花生》,重讀,想印證自己「通俗唱法」一說。這篇散文不足千字,平實道來,沒有任何花俏的東西。它如此結尾:「我們談到夜闌才散,所有花生的食品雖然沒有了,然而父親底話現在還印在我心版上。」父親說了什麼話呢?他說:「你們要象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  

夜裡睡不著,我想起了一件與花生有關的事。

        

是當知青的時候。北溪上遊的深山裡。生產隊將一片原先不知種什麼後來拋荒的山坡重新墾殖出來。一天,個頭矮矮的生產隊長帶著社員們(當時的稱呼)出發,說要在這片很陡的山坡上種上花生,他陰沉著臉說,大家互相看著點,不要一邊下種一邊動嘴巴。我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心裡疑惑著。扛鋤頭上山後,大家分開,先鬆土,然後到地頭的大布袋裡掏花生種子。這種子就是花生仁,裹著粉紅的皮,飽滿著臉,團在手中很可愛。一個知青說,這玩意兒很好吃哩。我回應,不是有個謎語嗎,上開花,下結籽,大人孩子饞到死。他狡黠地笑笑,一甩手,一顆花生種子到了他的嘴裡,然後津津有味地嚼起來。我驚訝地瞪大眼,這東西不是得炒嗎?得煮嗎?這樣子生吃,行嗎?他朝我抬一下手說,你呀,城裡的孩子,還沒有被貧下中農教育好。我向地裡瞄去,幹活的人們,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邊說笑一邊沒忘了向嘴巴裡扔花生。只是不見了生產隊長。可見生吃花生對許多人來說根本不是什麼新鮮的事,可能在山裡這是一種再普通不過的吃法,就像城裡人刷牙要擠牙膏一樣。果真就這麼有味道?我懷著嘗嘗的心態,也小心翼翼地嚼了一顆。仔細在牙齒間磨著,品著,真是的,清甜的嫩滑的漿汁香味布滿口腔,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怎麼以前在城裡沒見過這等吃法呢,長見識了。

儘管味道好,我還是不敢多吃,這畢竟是種子,是集體的種子,而且是生的,聽過生喝花生油的嗎?擔心吃多了會拉肚子。

後來這片花生長得也不怎麼樣,我就在種花生時上去過這陡峭的山上一回。收穫時節,隊裡有人上去看看,說恐怕收回來的花生不夠開工分,於是就放棄了。但是後來還是有老人上去刨挖。我曾幾次出工時朝那片高高的山坡望去,回味吃花生種子的滋味。

許地山在《落花生》裡寫道,花生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它的作用首先就是一種食材,而且好吃,以致那天晚上許地山他們將花生全吃光了,《落花生》裡這樣說。此外,還有其他的用處嗎?還有。

 

當代作家賈大山講過一個關於花生的故事。賈大山是河北正定縣人,正定不僅出作家,也孕育過當代政治人物,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大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的一篇短篇小說《取經》獲全國首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當代文壇有「各領風騷數十天」的說法,如此說來他領略的就遠不止數十天了。

賈大山的故事是這樣的。他當知青時,社員們也在播種時偷吃花生種子,那時花生油是罕見的東西,人們以這種方式來補充身體中油脂的極端不足。這不知是哪個生產隊,這個生產隊長恪守職責,在幹活時巡察於社員當中,意在阻止偷吃花生的行為。不幸的是,他發現自己8歲的女兒嘴巴也在蠕動,氣極敗壞,一巴掌扇過去,結果花生正好卡在女兒的氣管中,女兒被憋死了。這是一齣悲劇。當地有一個奇怪的風俗,女兒下葬時,臉被塗得炭黑,還被砍了一斧子,說是如此做後,下了陰間,小鬼會被嚇著,不敢來纏身。這齣悲劇添加了另一些分量。這個故事說者或許無意,聽者卻驚心動魄,難以平靜。賈大山後來寫了關於農村的《夢莊記事》等系列小說。這個女兒原版的故事有沒有就這樣結束?沒有。它蕩出的漣漪一圈又一圈。

賈大山1997年病逝,中國作協主席鐵凝不久前在一篇《天籟之聲,隱於大山》的紀念賈大山的文章中講到了這件事。她說聽了這個故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讀賈大山小說的時候,眼前總有一張被抹了黑又被砍了一斧子的女孩子的臉。」

此時,我想到了許地山的《落花生》。花生不僅是食材,它還可以包含多麼深刻豐富的社會內容。如果有誰再深入開掘偷吃花生被噎死的女孩的故事,從審美的層面上看,會不會也是一篇帶有最炫民族風元素的美聲唱法的傳世作品呢?

往期導讀:

楊騷與林語堂及其家人

尋找「U-2」飛行員李南屏的歸宿地

漳州文川裡古民居:「小姐樓」風光難再

作者簡介:楊西北,祖籍華安,1951年生於印尼雅加達,現漳州作協主席,閩南日報社副總編輯,民國著名詩人楊騷之子。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



相關焦點

  • 勞蛛綴網一百年:許地山的一家
    落花生的父親  位於港島半山腰上的香港大學仿佛一座迷宮,這裡有各個年代疊加起來的建築群,每一棟樓見證著不同的歷史。換一句話說,這就是命運。」 自信是有情人   許燕吉如今在各種表格上填籍貫的時候,寫的是臺灣臺南。改革開放前,她是不敢這樣填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填的是福建漳州。這樣填寫也有緣由,因為許南英離臺內渡後,曾經希望歸宗廣東揭陽,但由於隔代久遠,找不到當年的族譜,沒法歸宗。
  • 許地山的一家:個人史也是民族史記的一部分
    [摘要]本文敘述了許地山一家人一百間的往事,在時代的動亂中,家族的命運跟著動蕩。我們回顧歷史,個人就像大海裡的一滴水,這麼多一滴滴的水,才可以匯成大海,所以個人史也是民族史的一部分。車上一位香港大學的老師突然問我:「還記得小學課本裡的《落花生》嗎?」「許地山先生寫的。」我答道。這位老師指著車窗外的某個方向說,「許地山先生的墓就在那邊。」那個方向是薄扶林道上的基督教墳場。半年後,我在南京見到了許地山的女兒許燕吉。「我前些年去過香港給父親掃墓,那片墓地已經很大了,跨了道路兩邊。」許燕吉說,「香港大學跟以前也很不一樣了,當時只有那3棟紅樓。」
  • 許地山去世時第一個送來花圈的是宋慶齡
    1915年12月,許地山回國,住在漳州大岸頂(今蒼園街一帶),後在漳州華英中學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師,併兼任附小主事(校長)。 1917年暑假,許地山以優異成績考入燕京大學文學院,學會多種外文和方言。並經常和瞿秋白、鄭振鐸、耿濟之等人在一起談論時政,尋求真理,探索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道路。
  • 小學語文《落花生》教案
    《落花生》教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吩咐、茅亭、榨油、價錢、石榴、愛慕」等詞語。【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教學,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留著這個問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文中,走進許地山的童年時光。(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初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屏幕出示生字詞,指名學生讀)(提示學生標號段落)(一兩個即可)2.再讀課文,並概括課文圍繞花生講了幾件事情?分別是什麼?(板書: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3.再次追問,四件事情分配筆墨是同樣的麼?
  • 自然筆記|地裡的落花生
    中國現代作家許地山在散文《落花生》中讚美了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並借物喻人,寫道:「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自己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
  • 《落花生》:告訴我們,做人當如花生,雖不好看,但很有用
    許地山的散文集《落花生》,不知大家讀過沒有呢?我上小學時,學到此篇課文,立刻就被許地山筆下營造的清新氛圍所吸引。他的文字在我看來,充滿了智慧,讓人讀過以後久久不能忘懷。由於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對其中「落花生」產生了疑惑,問了老師,方知落花生就是花生的意思。課文中講到「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裡,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的道理讓人深深折服。
  • 18世紀的世界首富竟然是漳州人!漳州名人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多年前,許地山在漳州的故居被違規拆除,蕩然無存,令這位風格獨特的大作家更快地淡出了漳州人的視線。但其實,在漳州還能找到許多處許地山的痕跡。,當時的學校就是如今龍師附小的前身,省立第二師範學校,許地山擔任該校主理(即校長)。
  • 花生叫落花生,它的營養價值和養生功效
    每當念到「麻屋子」時,頑皮的孩子就高喊著「花生」又笑哈哈地跑遠了……上小學後,學習了現代作家許地山寫的《落花生》散文,講了作者和家人一起在屋後半畝隙地種花生,讚美花生藏而不露、默默無聞、不圖名利、不張揚而無私奉獻的美德,並把自己的筆名也叫落花生。明代詩人徐渭從小喜食花生,在《漁鼓詞》中寫道:「洞庭橘子鳧茨菱,茨菰香芋落花生。婁唐韭黃三白酒,此是老人骨董羹」。
  • 漳州:地標美食與文化符號融合 打造城市新IP
    閩南網7月20日訊(通訊員 薌城宣 閩南網記者 梁政 文/圖)得天獨厚的物候條件和文化積澱,讓漳州這座城市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美食地標資源。近年來,漳州市充分發揮地標帶動效應,形成「一縣一優質地標產業」的特色農業發展格局,構建以地標產品為支撐,從一產延伸到二產連結到三產的現代農業產業鏈,努力實現地標產業的全面發展。
  • 職評、賽教說課模板,以五年級《落花生》為例,幫你成為說課高手
    我今天上的是《落花生》的第二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教學設想、學法、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請問評委老師我可以開始了嗎?一、說教材《落花生》是部編教材語文五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的第二課,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一花一鳥總關情」。
  • 福建漳州為什麼這麼「土」?
    因此,飄洋過海的農作物往往沒在其他港口留下姓名,而在漳州生了根並傳播開來。清朝陳瓏寫過一首《菸草贊》:「傳自呂宋,移植漳泉」。明朝之前,中國人從沒聽說過菸草這種東西。直到呂宋時傳入漳州,在各地種植,最終傳遍全國各地。
  • 許地山的悼亡詩——《七寶池上底鄉思》
    今天要介紹的,則是民國學者許地山的悼亡詩——《七寶池上底鄉思》。許地山,也就是那個自號為「落華生」的那個人。他的《落華生》曾經被選入課本,從中不難看出其人之恬淡,其家之和諧。當年,許地山曾以書信的形式,與他的愛妻周俟松訂立「愛情公約」,一時間傳為佳話。
  • 這樣介紹漳州真的牛逼,絕對震撼~~這才是咱大漳州的資產家當
    許地山等許地山6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今雲霄縣西林村),轄懷恩、漳浦2縣,因州治傍漳江而名漳州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和潮州一小部分,設置了漳州716年(開元四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縣綏安鎮)。開元二十九年後,劃龍溪縣、龍巖縣來屬。786年(貞元二年)州治再徙龍溪縣桂林村(今漳州城區)。
  • 最不「閩南」的閩南,福建漳州為什麼這麼「土」?
    因此,飄洋過海的農作物往往沒在其他港口留下姓名,而在漳州生了根並傳播開來。 清朝陳瓏寫過一首《菸草贊》:「傳自呂宋,移植漳泉」。明朝之前,中國人從沒聽說過菸草這種東西。直到呂宋時傳入漳州,在各地種植,最終傳遍全國各地。
  •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
    漳州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人文鼎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漳州古城地處九龍江西溪北岸,位於漳州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自唐代以來即為州、郡、路、府之治所。現存老城區面積約0.86平方公裡,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唐宋以來「枕三臺、襟兩河」的自然風貌、「以河為城、以橋為門」的築城形制和「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
  • 【老漳州】老漳州人都不一定知道的27個真相!你知道幾個?
    「模範小中國」、「閩南俄羅斯」1918年起,陳炯明在漳州駐紮兩年,建立聞名的閩南護法區,為漳州現代史添上光輝的一頁。漳州的歷史跟武則天這位厲害的女皇帝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漳州就是她親手創建的。1932年,中國工農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後,毛澤東、林彪、羅榮恆、聶榮臻等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笫一方面軍(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克漳州,設東路軍司令部於百年老校漳州一中新華樓。
  • 兩百年前的「慈善基金會」,漳州古厝中隱藏著公益往事
    這座清朝嘉慶末年始建的兩進大厝,迄今已歷兩百多年風風雨雨,它曾是中國漳州地區著名的慈善機構——林氏義莊。義莊由漳州人林平侯籌資建造,乾隆年間,他追隨父親林應寅遠渡臺灣,靠著過人的商業頭腦,最終依靠經營米業而賺得第一桶金。
  • 漳州古城突出兩岸特色,正在規劃建設「臺灣特色一條街」
    漳州古城內,2萬餘盆各式花卉裝點「年味」。 龔雯 攝(新春走基層)福建漳州古城:一條老街,連接著兩岸中新網漳州2月20日電 (龔雯)「一條老街,連接著兩岸,也連接著歷史與未來。」對於福建省漳州古城,漳州市歷史街區管委會辦公室主任李海光如是詮釋。漳州是一座有1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閩南文化重要發祥地、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漳州與臺灣一衣帶水,有著共同的文化習俗與民間信仰,文化交流積澱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