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黃山風景區既科學保護了遺產資源,又提升了遊客滿意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對話會」為何會選擇在黃山舉辦?專家分析,一個重要因素是,黃山在遺產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鑑。
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名錄遺產的高品位、稀缺性和美譽度,遺產地無一例外地成了對外窗口和旅遊龍頭。利益驅動導致一些遺產地過度商業化,遺產的原真性、完整性,正面臨嚴重威脅。
名錄遺產是人類社會不可再生資源,從這個觀點出發,黃山始終堅持「保護第一」,積極探索「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一方面,景區林地納入管護範圍,全面封林,嚴禁採伐、狩獵,推行景點輪休、「山上遊、山下住」……旅遊活動的強度、規模和範圍,嚴格控制在景區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另一方面,景區推出世界遺產遊、地質科普遊、休閒觀光遊等多樣化旅遊產品,讓旅遊者感受世界遺產的多重魅力。比如,核心景區外,黃山建立了野生猴谷管理中心,與中外科學家合作,連續20年對黃山短尾猴開展種群研究,既讓我國特有珍稀動物繁衍生息,又吸引遊客紛至沓來。
據了解,黃山除各級政府下撥的專項保護資金外,每年門票收入的七成以上用於遺產資源保護。
旅遊休閒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遺產地面臨的最嚴峻考驗之一,是大眾旅遊帶來的遊客數量的巨大壓力。
黃山景區規劃面積160.6平方公裡,目前開發開放的遊覽區域僅一半左右。這種空間換時間,是調控環境承載力、保護遺產資源的重要舉措之一。去年9月,黃山率先核定景區日最大承載量為5萬人,並推出預測、預約、預警機制,從源頭上緩解景區「超載」和服務品質下滑。同時,大力推進「世界氣象公園」、國際登山節、國際攝影節等項目及節慶與體驗活動,其作用是,平衡了旅遊淡旺季,緩解了旺季環境承載壓力。
世界遺產地生態環境系統,包括自然資源,以及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當地居民生活。世界旅遊組織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主任保繼剛教授認為,包括遺產地在內的旅遊目的地可持續發展,其實就是兩個「S」的問題:可持續性(Sustainable)已形成共識,現在的關鍵,是在實踐層面如何看待利益相關者(Stakeholder)。
黃山風景區四周坐落有5個鄉鎮和1個國有林場。長期以來,景區帶動周邊鄉鎮發展鄉村旅遊及旅遊服務業,幫助當地群眾致富;與周圍農村貧困戶結對幫扶,每年安排資金支持周邊鄉鎮經濟社會發展,與周邊鄉鎮形成保護聯動、規劃對接、統籌管理、互惠共贏。據了解,黃山風景區連續34年沒有發生森林火災,並一直將松材線蟲病拒之山外;黃山區湯口鎮通過發展旅遊服務業,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鎮,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4萬元。
近年來,黃山風景區通過人才培養、項目援助、產業連結以及「旅遊吸引物權」等方式,支持黃山市中小企業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從大皖南視角考量可持續發展,強化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旅遊業與農業、工業、商業更好地融合,向文化、體育、科教、衛生保健等領域更快地「擴張」,將讓旅遊發展惠及更廣範圍、更多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