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周生 記者皮澤紅報導 11月27日,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華南理工大學社會科學處、《城市觀察》雜誌社、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創新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八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在華南理工大學27號樓一樓漢森報告廳舉行。本次研討會主題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共有來自省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專家學者、媒體等100餘人參加。
現場出席第八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的嘉賓
研討會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王世福教授與趙渺希教授主持,廣州市社科聯譚曉紅副主席,華南理工大學陶韶菁副書記代表主辦方致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金雲峰教授,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馬向明總工程師,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唐曦文常務副院長,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勁所長作了主題演講,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彭長歆教授、廣州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朱雪梅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馮江教授、劉暉副教授作為點評與討論嘉賓參與了本次研討。
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是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彰顯地方特色、延續歷史文脈、構建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2016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推進古驛道的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工作並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做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工作。經過五年的實踐,如何充分挖掘多元功能,推動活化利用,實現品質空間和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綜合提升,成為當前南粵古驛道建設和研究的重要議題。籍此契機,本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以「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為主題,回顧南粵古驛道規劃建設5周年的經驗成就,為保護利用線性歷史文化遺產,構建人文灣區提供學術理論及發展思路的助力。
金雲峰以視頻形式作了題為《歷史與現實:從綠道到古驛道——「運動式建設」與「常態化治理」的日常生活意義》的演講。他指出,南粵古驛道在當代保護利用與提升中需要挖掘、植入和融入現代社會需要的日常功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應規避運動式建設的短板,走向日常生活的常態化治理,從歷史保護、地方記憶、帶動發展、再利用四個維度,承載人民的日常生活,向上對接全民健康發展要求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向下對接居民日常生活和地方的脫貧扶貧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成為地區歷史記憶與現實生產生活需求的結合界面。
馬向明作了題為《從歷史基礎設施到活化利用》的演講。他認為,古驛道的活化利用不一定在古驛道本身,而應該更多地把南粵古驛道看作是歷史基礎設施。南粵古驛道的吸引點在於人文內涵,應有文化線路的涵義,活化利用應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他詳細介紹了連州古道、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建設保護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概念規劃三個古驛道活化利用的實踐。他強調,南粵古驛道宛如廣東的歷史基礎設施,其活化利用需要找出歷史遺產豐厚的點進行活化。
唐曦文在《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的主題演講中,共梳理出南粵古驛道六條主要文化線路。第一條是粵北秦漢古驛道文化線路,以西京古道為代表,是中原開拓南江的發展方向。第二條是北江到珠江河的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唐朝之後廣州北上歷朝歷代首都最重要的交通線路。第三條是東江-韓江古驛道文化線路,具有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海絲商貿文化。第四條即沿海以海防為主的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第五條是西江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廣府文化的發源之路。第六條是肇雷古驛道文化線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段落。
曹勁在《南粵古驛道5周年——積澱與升華》的主題演講中,分享了開展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5周年的工作歷程及認識體會。她指出,南粵古驛道的路網形成過程其實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南粵古驛道的歷史反映了嶺南獨特地域文化形成情況,以及嶺南地區地方知識上升到國家認同構建的演變歷程。廣東省啟動古驛道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在「三師」志願者先行引導下,使得項目最終成為政府倡導、專業志願者支撐、部門無私合作和資源共享、社會大眾參與的系統性、綜合性項目,圍繞著古驛道開展的各項活動對整個廣東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發揮了巨大作用。從工作的層面而言,經過五年實踐,古驛道衍生出很多品牌,包括定向大賽、文旅大賽、少兒繪畫大賽等,從工作機制的角度來說它也存在著逐步轉型的過程,工作責任主體也將逐步下沉到各縣市。她前瞻性地指出,未來需要對整個南粵古驛道保護和利用進行學術的提煉,包括歷史資源梳理、概念提煉、價值闡述等方面,甚至可通過完善研究推動其成為「古道學」這一專業學科。
王世福在《依託古驛道文化線路,構建世界級人文灣區》的主題演講中指出,南粵古驛道在廣東先行先試實踐了5年時間,需要歸納與思考其中產生的思想、主義與理論,古驛道文化線路和當前更加宏觀的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人文灣區之間的聯繫。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項重要的使命是建立文化認同,通過南粵古驛道的內涵重現和粵港澳跨地域的交流,文化生長就會加強;通過倡導古驛道建設,以文化興灣舉措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級人文灣區。他提出要通過路線設計、內涵和地方性方面的優化來不斷提升古驛道的品質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