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第八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

2020-12-12 中國發展網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周生 記者皮澤紅報導 11月27日,由廣州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華南理工大學社會科學處、《城市觀察》雜誌社、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創新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八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在華南理工大學27號樓一樓漢森報告廳舉行。本次研討會主題為「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共有來自省內外高校和研究機構、廣州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的專家學者、媒體等100餘人參加。

現場出席第八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的嘉賓

研討會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王世福教授與趙渺希教授主持,廣州市社科聯譚曉紅副主席,華南理工大學陶韶菁副書記代表主辦方致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金雲峰教授,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馬向明總工程師,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唐曦文常務副院長,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曹勁所長作了主題演講,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彭長歆教授、廣州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朱雪梅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馮江教授、劉暉副教授作為點評與討論嘉賓參與了本次研討。

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是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彰顯地方特色、延續歷史文脈、構建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2016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推進古驛道的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工作並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做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工作。經過五年的實踐,如何充分挖掘多元功能,推動活化利用,實現品質空間和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綜合提升,成為當前南粵古驛道建設和研究的重要議題。籍此契機,本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以「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為主題,回顧南粵古驛道規劃建設5周年的經驗成就,為保護利用線性歷史文化遺產,構建人文灣區提供學術理論及發展思路的助力。

金雲峰以視頻形式作了題為《歷史與現實:從綠道到古驛道——「運動式建設」與「常態化治理」的日常生活意義》的演講。他指出,南粵古驛道在當代保護利用與提升中需要挖掘、植入和融入現代社會需要的日常功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應規避運動式建設的短板,走向日常生活的常態化治理,從歷史保護、地方記憶、帶動發展、再利用四個維度,承載人民的日常生活,向上對接全民健康發展要求和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向下對接居民日常生活和地方的脫貧扶貧發展和鄉村振興工作,成為地區歷史記憶與現實生產生活需求的結合界面。

馬向明作了題為《從歷史基礎設施到活化利用》的演講。他認為,古驛道的活化利用不一定在古驛道本身,而應該更多地把南粵古驛道看作是歷史基礎設施。南粵古驛道的吸引點在於人文內涵,應有文化線路的涵義,活化利用應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他詳細介紹了連州古道、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廣東段)建設保護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海防遺址國家文化公園概念規劃三個古驛道活化利用的實踐。他強調,南粵古驛道宛如廣東的歷史基礎設施,其活化利用需要找出歷史遺產豐厚的點進行活化。

唐曦文在《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的主題演講中,共梳理出南粵古驛道六條主要文化線路。第一條是粵北秦漢古驛道文化線路,以西京古道為代表,是中原開拓南江的發展方向。第二條是北江到珠江河的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唐朝之後廣州北上歷朝歷代首都最重要的交通線路。第三條是東江-韓江古驛道文化線路,具有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海絲商貿文化。第四條即沿海以海防為主的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第五條是西江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廣府文化的發源之路。第六條是肇雷古驛道文化線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段落。

曹勁在《南粵古驛道5周年——積澱與升華》的主題演講中,分享了開展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5周年的工作歷程及認識體會。她指出,南粵古驛道的路網形成過程其實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國家統治的重要手段,南粵古驛道的歷史反映了嶺南獨特地域文化形成情況,以及嶺南地區地方知識上升到國家認同構建的演變歷程。廣東省啟動古驛道保護與活化利用工作,在「三師」志願者先行引導下,使得項目最終成為政府倡導、專業志願者支撐、部門無私合作和資源共享、社會大眾參與的系統性、綜合性項目,圍繞著古驛道開展的各項活動對整個廣東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發揮了巨大作用。從工作的層面而言,經過五年實踐,古驛道衍生出很多品牌,包括定向大賽、文旅大賽、少兒繪畫大賽等,從工作機制的角度來說它也存在著逐步轉型的過程,工作責任主體也將逐步下沉到各縣市。她前瞻性地指出,未來需要對整個南粵古驛道保護和利用進行學術的提煉,包括歷史資源梳理、概念提煉、價值闡述等方面,甚至可通過完善研究推動其成為「古道學」這一專業學科。

王世福在《依託古驛道文化線路,構建世界級人文灣區》的主題演講中指出,南粵古驛道在廣東先行先試實踐了5年時間,需要歸納與思考其中產生的思想、主義與理論,古驛道文化線路和當前更加宏觀的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人文灣區之間的聯繫。他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項重要的使命是建立文化認同,通過南粵古驛道的內涵重現和粵港澳跨地域的交流,文化生長就會加強;通過倡導古驛道建設,以文化興灣舉措來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走向世界級人文灣區。他提出要通過路線設計、內涵和地方性方面的優化來不斷提升古驛道的品質和內涵。

相關焦點

  • 南粵古驛道第二屆少兒繪畫大賽全省總決賽舉行
    2月23日至24日,「藝道遊學·中國南粵古驛道第二屆少兒繪畫大賽」全省總決賽在珠海市唐家灣鎮會同古村及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500多組選手及家庭走進百年古村落,向世界傳遞珠海的文化魅力。
  • 我市三處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入圍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近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廣東省古蹟保護協會與廣東省規劃師建築師工程師志願者協會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蹟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宣傳推介活動完成初評,由廣東省文物局、省古蹟保護協會和省三師志願者協會共同組織的專家對申報項目進行了審核,我市乳源西京古道活化利用項目,樂昌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項目,南雄聰輩村虎踞橋活化利用項目等3個項目成功入圍終選名單。
  • 「南粵古驛道+」的新創舉——2017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總決賽廣州收官
    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下,黃埔古港是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是南粵古驛道的水上驛道,「闊闊真公主號」讓千年的絲路精神在南粵古驛道活化行動中得到了延續。當天,中國南粵古驛道首屆文創大賽總決賽也在黃埔古港舉行,許瑞生副省長、黃寧生副省長等領導現場為優秀作品頒發獎項並展出大量作品。
  • 上百件古驛道文創產品亮相廣東旅博會,為南粵古驛道賦能
    第四屆南粵古驛道文化創意大賽,既有出自工美大師、手藝人的工藝美術品,也有高校學生創作、適應市場的文創產品,其中一部分是專為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設計的系列文創作品。在粵港澳大灣區工藝美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博覽會」),更多關於南粵古驛道的文創產品在這裡展示及銷售,讓觀眾通過古驛道文創產品,了解到古驛道不同站點、不同文化線路的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參加旅博會是將近幾年對南粵古驛道活化之後的成果進行集中展示。
  •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跑進梅州平遠 點亮希望的田野
    藉助定向大賽,八尺鎮將推動「三業一美」據悉,這是平遠首次舉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該縣高度重視。並以此次大賽為契機,以粵贛古驛道為紐帶,整合串聯沿線歷史文化資源,把此項體育賽事與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紅色文化、古村落和古驛道活化利用等結合起來,助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 觀點回顧|馬向明:從歷史基礎設施到活化利用
    從歷史基礎設施到活化利用馬向明(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總規劃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古驛道的活化利用不一定在古驛道本身,而應該更多把南粵古驛道看作是歷史基礎設施。
  • 2020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站)昨舉行
    為響應「一帶一路」與廣東創建「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舉措,由國家體育總局航空無線電模型運動管理中心、中國無線電和定向運動協會、廣東省體育局、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汕頭·南澳島站)21日在我市南澳縣深澳鎮舉行,吸引了各界的關注目光,為第三屆亞青會在汕頭舉辦助威造勢
  • 南粵古驛道大玩國潮新風尚,開啟「驛道文化」探索之旅
    主辦方表示,展覽旨在通過沉浸式互動體驗展覽,充分展現南粵古驛道上保護、活化、利用中的各項工作和成果;讓大眾走進南粵古驛道、認識南粵古驛道、了解南粵古驛道;讓遊客通過南粵古驛道認識廣東、了解廣東、愛上廣東。
  • 觀點回顧|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南粵古驛道成廣東鄉村振興新引擎
    當前,南粵古驛道已為春節經濟提供全新的打開方式。在珠三角城市,凡是打上古道標籤進行節假營銷的景區、酒店、民宿、農業公園和農產品,都有著非同一般的火爆人氣。以韶關市乳源瑤族自治縣大橋鎮為中心的西京古道,始建於東漢年間,曾屬嶺南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像這類有著幾百上千年歷史的古驛道,廣東已發現231條,串聯歷史遺存達906處。
  • 南粵古驛道·2018茂名電白生態徒步大會圓滿舉行
    由茂名市電白區人民政府主辦,茂名市電白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茂名市電白區旅遊局、茂名市電白區羅坑鎮人民政府承辦,以「一路好心品香觀海」為主題的南粵古驛道·2018茂名電白生態徒步大會在這裡盛大舉行,來自粵港澳及周邊地區近5000人參加活動,一路領略南粵古驛道魅力,感受電白青山秀水的生態風光。
  • 互動展帶你認識最「潮」南粵古驛道
    黃永光 攝於廣州大橋之上花城文藝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 黃岸) 昨日至11月15日,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文化和旅遊廳共同主辦的「南粵古驛道」——大型沉浸式互動展和「驛道潮粵」——南粵古驛道主題系列展覽在廣州CBD陸續登場。主辦方表示,展覽旨在通過沉浸式互動體驗展覽,讓大眾走進南粵古驛道、認識南粵古驛道,讓遊客通過南粵古驛道進一步認識廣東。
  • 「南粵古驛道」大型沉浸式體驗展亮相廣州北京路步行街
    當日,「南粵古驛道」大型沉浸式體驗展亮相廣州北京路步行街,該展覽旨在展現南粵古驛道保護、活化、利用工作和成果。2016年以來,廣東率先開展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工作,通過將散落在南粵大地的古驛道挖掘出來,系統整理具有廣東傳統文化內涵和地理風貌特徵的驛道文化。
  • 2020年南粵古驛道「Hello 5G杯」定向大賽總決賽昨在汕頭打響
    昨日,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再次走進汕頭,並於今日走進了被譽為「東方夏威夷」的——南澳島,為進一步宣傳汕頭、推廣汕頭提供了又一平臺,也為一年後舉行的第三屆亞青會造勢助威。為了讓參賽運動員更好地感受潮汕厚重的歷史文化,組委會還特意設計了一份城市定向地圖,把小公園周邊的美食點、休閒點以及僑批文化參觀點標識出來,為完賽歸來的運動員提供一份休閒放鬆的打卡指南。
  • 南粵古驛道五周年 汕頭小公園辦潮汕音樂文化展演
    南粵古驛道定向賽組委會供圖汕頭市潮樂傳承保護中心給大家帶來的《燈樓》是潮陽笛套音樂,它是潮州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潮陽民間藝術三瑰寶」之一。《燈樓》以音色悠揚的大笛為主奏樂器,配以潮州大鑼鼓,表現了歡樂祥和的氣氛,樂曲典雅而大氣。在南粵古驛道活化過程中促進了沿線眾多潮樂文化的傳承,特別是南粵古驛道音樂活化工作及古曲復活項目。
  • 十一黃金周假期 南粵古驛道多元化旅遊新模式走俏
    「三師」專業志願者委員會精心挑選了11款、共8000多件「南粵古驛道文化創意」優秀產品,在南粵古驛道精華段的遊客服務中心、博物館、展覽館等近60個售賣點進行寄售義賣,也引起了遊客的廣泛關注和喜愛,僅和平縣就銷售了文創產品250多件。南粵古驛道鑰匙扣、隨身鏡、環保袋等3款文創產品,更是成為熱門中的熱門。
  • 【南粵古驛道】潮梅穿越紅色徒步活動舉行
    來自全國各地3000多名戶外運動愛好者參與了本次徒步活動,身體力行用腳步丈量和感受茂芝會議的歷史和南粵古驛道的文化韻味。活動旨在挖掘南粵古驛道紅色文化,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通過活動帶動當地全域體育旅遊發展和農特產的發展,宣傳推廣發掘紅色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弘揚宣傳紅軍時代精神與革命傳統。
  • 品牌化與普及化雙豐收,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五周年顯崢嶸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是廣東省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著力打造的品牌賽事,充分利用廣東古驛道、古港、古村落及嶺南特色文化等優勢,將「全民健身」與「鄉村振興」「生態保護」「紅色文化」充分融合。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通過5年的努力,極大提升了定向運動的普及化,定向運動已成為全民群眾性體育運動,對於全民健身意義非凡。
  • 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梅州大埔站起跑
    10月29日,2017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暨中國南粵古驛道文化之旅(梅州大埔站)在梅州百侯鎮侯南村舉行。包括奧運冠軍羅玉通等5位著名運動員出席開幕式並組隊體驗定向越野賽事,成賽事最大亮點。當天參加古驛道賽事活動的運動員、體驗者、村民逾萬人。
  • 南粵古驛道定向賽平遠啟動 粵贛聯手重走紅色路線
    「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賽首站啟動 主辦方供圖    中新網梅州4月21日電 (記者 唐貴江)2019年4月20至21日,2019南粵古驛道「天翼4K高清杯」定向大賽首站——梅州平遠站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