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回顧|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2020-12-13 廣州日報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

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

「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南粵古驛道這一概念於2016年提出,於2017年正式納入全省工作並相應編制了南粵古驛道總體規劃。

南粵古驛道從秦漢至明清發展而來,發展脈絡與特定時期的經濟、軍事發展戰略與國家統一的舉措休戚相關。古驛道不僅反映了嶺南歷史變遷和文脈延續,也是廣東歷史的縮影。

南粵古驛道水陸相接、陸、江、海聯運的特色地理特徵、溝通南北、串聯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特徵、薈萃軍事、民系、海絲、宗教、宦遊等多樣文化景觀的文化特徵是其區別於茶馬古道、絲綢之路、大運河等眾多中國古代商貿路徑的重要原因。

為充分挖掘古驛道文化內涵,展示南粵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應該規劃從理論到實踐,構建了完整的南粵古驛道規劃體系。

比如,在路徑載體方面,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如今不單單是古道石板路本體,還有綠道、步道、風景道及水道等多種呈現方式,線路總長約6900公裡,具體包括陸路古驛道、保護修復的古驛道、依託現有公路改造古驛道、依託森林步道新建古驛道和水路古驛道等。

線網布局規劃方面,在空間結構上共梳理出六條主要文化線路。第一條是粵北秦漢古驛道文化線路,以西京古道為代表,是中原開拓南江的發展方向。第二條是北江到珠江河的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唐朝之後廣州北上歷朝歷代首都最重要的交通線路。第三條是東江-韓江古驛道文化線路,具有獨特的宗教文化和海絲商貿文化。第四條即沿海以海防為主的潮惠古驛道文化線路。第五條是西江古驛道文化線路,是廣府文化的發源之路。第六條是肇雷古驛道文化線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段落。

除此之外,規劃建設完整的古驛道標識系統,在空間布局上實現人們從城市到古驛道、村鎮的連接,在空間使用上引導人們採用徒步、自行車、機動車,從城市到古驛道、歷史遺蹟、古村鎮的行進路線清晰化和秩序化的信息設計。

最後,要形成動態、系統的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綜合規劃成果體系。從總體規劃,到相關的配套政策,再到各個縣域層面、市域層面,最後再到每一示範區段的規劃,由淺至深,構建出「總體規劃+政策指引+實施規劃」規劃體系。同時,依託部門協同,政策疊加,構建出粵東西北城鄉互動、實現精準扶貧的經濟之路。

在古驛道保護活化工作中,由於大灣區整體開發程度高,古驛道遺存較弱,因此灣區相較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規劃更為薄弱。而實際上,由於高密度的人口、快節奏的生活,灣區對休閒活動、歷史文化的需求程度也是最高的,因此如何將南粵古驛道資源與灣區生活緊密結合將是今後規劃的重點。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

相關焦點

  • 南粵古驛道活化利用與品質提升——第八屆「設計城市」圓桌研討會...
    南粵古驛道保護利用是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傳承傳統優秀文化、彰顯地方特色、延續歷史文脈、構建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一項重要工作部署。2016年以來,廣東省大力推進古驛道的保護修復和活化利用工作並取得了突出的成效,2020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進一步做好南粵古驛道的活化利用工作。
  • 荷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注重「活化利用」
    原標題:荷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注重「活化利用」  原標題:注重「活化利用」的荷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荷蘭是「地理小國」,南北距離300公裡,東西跨度不過200公裡,相當於兩個半北京;荷蘭又是一個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印記的「文化大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並探索形成了一個注重「活化利用」的管理理念和保護體系。
  • 佛山市南海區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研究
    本研究將南海文化遺產的保護放在重中之重,通過對南海區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基於文化遺產保護和遺產歷史文化內涵挖掘開發相結合的指導思想,重新審視南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現狀, 對南海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理、歸類和評價,結合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存在問題剖析,探尋南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可行之路,助推南海地方文脈的挖掘和保護, 為今後南海文化遺產資源的旅遊開發、規劃導則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 西方鐵路遺產活化利用
    摘要:鐵路遺產是一種複合型的工業遺產,它不僅包括了鐵路自身建設、運營的若干元素(如路軌、機車、鐵路廠房、涵洞、橋梁、站房等),還包括鐵路附屬建築物和工業設施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周邊環境。鐵路遺產的閒置或拆除是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活化利用則可以激發其潛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經過多年的積累,西方發達國家對鐵路遺產保護和利用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理論,很多成功的經驗對於我們今天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觀點回顧|馬向明:從歷史基礎設施到活化利用
    從歷史基礎設施到活化利用馬向明(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總規劃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古驛道的活化利用不一定在古驛道本身同年,許瑞生副省長提出廣東是移民社會,省域綠道要與廣東移民的歷史遷移線路結合,是最早提出古驛道活化利用的背景。古驛道一系列的活化利用是與愛國主義結合起來的。與美國不同,美國大尺度的綠道是為了吸引人來活動,而對於珠三角外圍地區的綠道來說,稀缺的不是綠化內涵而是人文內涵,因此人文內涵是古驛道的吸引點。
  • 渭南師範學院調研堯頭窯非遺保護利用及文化遺址數字活化利用工作
    原標題:渭南師範學院調研堯頭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及文化遺址數字活化利用工作陝西網(通訊員 楊斌莉 杜思昕)近日,渭南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卓宇一行對澄城縣堯頭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及文化遺址數字活化利用工作進行調研。
  • 光明日報刊文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動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光明日報刊文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動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當高高的煙囪不再冒煙,老舊的機器結了一層鏽斑,曾經輝煌的工業遺產應何去何從、如何安放,成為一道待解命題。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二、深入一線發掘,提供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生動樣本  紀錄片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的關於保護好古建築、保存城市文脈的前瞻性理念,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開展的一系列保護古厝的開創性實踐:在古厝召開現場辦公會議,當場解決名人故居的保護問題;雷厲風行遷走開元寺內的現代工廠,讓大鐵佛擁有安靜獨立的古剎空間;投入資金搶救即將在開發商手中消失的林則徐出生地,讓林則徐的足跡在家鄉變得完整
  • 【快報】2017年內地、香港和澳門文化遺產活化再利用研討會內容分享(二)
    其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指出:現在,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都廣泛地參與並討論歷史建築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文物局圍繞「讓文物活起來」這個主題,從如何為行業做好助推、搭好平臺、牽好紅線出發,出臺了若干導則、規範等指導性文件,為活化提供條件。更多城市和地方也應根據自身特色,出臺示範意義的標準,作為補充。
  • 是鐵路也是風景:線性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相對於其他文化遺產形態,線性文化遺產具有經歷空域廣泛、綿長,無法在點狀或塊狀空間條件下予以保護和利用等的特殊之處。但線性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串並能力,能夠把保存在不同場域的各種文化遺產資源組織起來,進行綜合保護和開發,提高整體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效能。
  • 福建省出臺9條措施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出臺9條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市、縣(區)人民政府在實施舊城更新改造、組織項目建設和開展徵地拆遷前,要組織對改造或建設區域內50年以上的建築進行普查甄別和認定公布,開展文化資源評估論證,提出文化遺產和風貌保護措施。未開展普查等工作的,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建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控機制。
  • 西城探索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推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中新網北京新聞12月6日電 (杜燕 劉辰)北京市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文物項目。
  • 回顧| 夏鑄九 :關於老城保護與活化的提綱
    即,建築物很重要,人也很重要,保護古城不能把人搬出去,人和老建築要整合在一起保護,這在彼時西方的保護觀念是一個創新。 1970年代後,整合性保護的觀點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受,成為專業界的共識。古城作為遺產點,不可把人搬出去,若是違反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以黃牌警告,再不改變,就被除名。這種整合性保護,日本譯為活化保護、活態保護。
  • 專家:保護文物是利用的前提 利用是保護的途徑
    但長期以來,對於如何善待文物,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對待文物只能保護,不能開發利用,一旦開發利用便會導致破壞;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文物只有通過開發利用,才能得到更好保護。文物工作實踐中也存在兩種不良現象:一種是保護不力,一些古建築、古遺址等殘破不堪、無人問津;另一種是利用過度,大拆大建,搞過度商業開發,一些文物傷痕累累甚至灰飛煙滅。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各縣區(管委會)要把已有的、普查發現的文化遺產特別豐富、古建築集中成片分布的重點區域,積極組織申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具體哪些該保護、哪些該利用、哪些該拆除,要充分尊重專家群眾意見,要規範科學,嚴格按照有關程序開展普查、甄別、評估、公示、公布、掛牌保護、活化利用等工作。
  • 紹興城市:不用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市「活化」、傳承、創新、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讓人們生活健康美好
    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是歷史賦予紹興的責任,是紹興城市發展內在需求。長期以來,紹興以文化為魂,為城市發展賦能。最典型的就是對古城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紹興以古城「活著」的方式,保護著2500餘年的歷史名城,讓生活在古老街區的人們享受到了歷史和文化遺產帶來的喜悅和幸福生活。
  • 推進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 廈門成為福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廈門市近日獲批被列為福建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廈門坐落在東南沿海,有著「海上花園」的美譽。閩南文化、華僑文化、西方文化、臺海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形成了廈門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特色。  廈門市資源規劃局局長柯玉宗表示,在申報歷史文化名城過程中,廈門在不斷推進、完善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相關工作。
  • 實行名錄保護 活化項目利用 福州非遺保護規定獲表決通過
    福州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27日下午表決通過《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該法規將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後頒布施行。法規明確,我市實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制度,並就非遺項目活化利用、搶救保護、培養傳承人等作出規定。
  • 江蘇省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現場推進會在常州召開 常州就工業遺產保護...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工業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高位推動,保護利用工業遺產與城市更新和創意經濟融合,形成了常州工業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常州經驗」。  一是深度挖掘與深加工。對全市具有代表性的18個工業遺產項目和工業博物館進行深加工,分別與工業、文化、旅遊、檔案、文物保護深度融合發展,使工業遺產「活」起來,讓人們在新舊傳承和時光轉換中回望歷史、憧憬未來。
  • 上海政協調研報告|歷史風貌保護要強化整體保護和活化利用
    課題組成員深入上海市中心城區的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郊區的部分歷史文化風貌區,梳理歷史風貌保護的基本情況及突出問題,圍繞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歷史風貌保護和活化利用,提出對策與建議。「保護歷史風貌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