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注重「活化利用」

2020-12-12 人民網

原標題:荷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注重「活化利用」

  原標題:注重「活化利用」的荷蘭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荷蘭是「地理小國」,南北距離300公裡,東西跨度不過200公裡,相當於兩個半北京;荷蘭又是一個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印記的「文化大國」,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並探索形成了一個注重「活化利用」的管理理念和保護體系。荷蘭遺產大致分為兩類,可移動遺產和不可移動遺產,不可移動遺產主要包括歷史遺蹟和文化景觀。針對可移動遺產,荷蘭建立了「荷蘭收藏」制度;不可移動遺產,荷蘭則有完善的登記制度。與此同時,荷蘭還非常注重考古調查和文化景觀的保護。

  收藏制度

  「荷蘭收藏」包括荷蘭所有對公眾開放的可移動遺產。這些藏品的大多數由博物館收藏,部分由教堂、大學(學術類遺產)、地方當局和公司(歷史形成的公司藏品)收藏。其中的「荷蘭藝術收藏」主要由國有博物館、政府部委和文化遺產局管理。這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收藏,大致可以分為美術和應用藝術。美術藏品包括古代和現代畫、紙上作品(素描和圖形藝術)、雕塑、攝影、視頻、裝置和表演等;應用藝術藏品包括陶瓷、家具、紡織品、玻璃、珠寶、設計圖紙和海報等。此外,荷蘭藝術收藏還包括建築碎片和考古對象。荷蘭文化遺產局負責管理非永久借出給博物館的大約10萬件荷蘭藝術收藏,其中,大多數收藏租借到博物館、公共建築和荷蘭駐外使館,其餘部分存放在海牙附近的藝術收藏庫。目前,荷蘭文化遺產局正在壓縮藏品規模以創建一個更為精細的高品質藝術集合,多餘藝術作品優先通過再安置資料庫轉由相關博物館承接,也可以通過拍賣甚至eBay轉給私人。

  遺產登記制度

  據統計,荷蘭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遺產6萬項。其中受到國家保護的文化遺址1500項。另外,荷蘭還有440個城鄉保護區。為保護歷史遺蹟,荷蘭建立了省、市不同級別的認定體系。任何建築或遺蹟被認定後,有專項資金用於維護它們,其修復、拆除等活動都需要相關部門許可。

  荷蘭政府撥款資助列入國家名錄的古蹟保護和恢復,主要的資助方式有:預防性和常規定期維護。寺廟、城堡、風車和燈塔的所有者可以獲得國家資助,住宅的業主有資格申請國家貸款;資助重建計劃的可行性研究方案,幫助業主探索重建的可能選項;「風水不透計劃」為大型廢置不用的歷史建築的保護及再開發提供全面財政保障。

  考古調查

  荷蘭考古遺蹟主要包括巨石室墓、住宅丘、沉船和古墓等。荷蘭政府非常重視地下歷史保護,並認為最好的保護就是保持其原始埋藏狀態,任何的土地開挖都必須意識到考古遺蹟的存在可能,在制定區域規劃以及頒布建築、拆除許可時,必須考慮到可能埋藏的考古對象。在一些區域,建築行為必須在完成考古預調查之後才能進行。地方當局制定的區域規劃明確要求,考古預調查必須在建築項目施工前進行。

  過去,荷蘭大多數的考古調查由大學、地方當局和文化遺產機構進行。近來,由於土地建設項目的增多,考古遺址變得愈加重要和迫切,荷蘭政府向私人公司開放了初步考古調查市場。為了保證考古調查質量,荷蘭制定了考古質量標準,並據標準分別制定了地面、水下考古工作手冊。

  考古研究的成本,一般來說,由影響土地方比如建築項目委託方負責考古研究的成本。但是,在土地影響方承擔的考古調查成本過高時,地方當局可以視情提供資助;若地方當局承擔過大時,教文科部也會酌情提供資金支持。

  荷蘭省級政府主管部門通過劃定「考古警戒區」,要求該區範圍的地方當局,必須在設定期限內完成一個兼顧實際和潛在考古關切的區域規劃。荷蘭各省建有考古發現資源庫,用以保存考古發現(信息)並用於研究。省級機關也可以授權地方政府建立自己的考古發現資源庫。

  中央層面建有海上考古發現資源庫。在荷蘭,任何人發現考古對象或特徵都有義務向有關當局匯報。登記信息主要包括:該發現點的位置和性質;發現對象及周圍土壤特點;日期;發現點的法定保護狀態;已經調查的考古學家的部分。為此,荷蘭政府建有覆蓋全國的Archis考古信息系統。Archis系統由國家文化遺產局管理,包含各7.5萬個考古發現點和1.3萬個從史前到現代的歷史遺蹟。

  文化景觀

  荷蘭認為文化景觀是荷蘭的完整部分,由人的思想、行為定義和塑造。荷蘭的文化景觀保護目標是讓歷史的不同階段的景觀保持可見。荷蘭1988年的《古蹟及歷史建築法案》把「保護區」定義為「一組不可移動的對象,因其空間和結構的一致性以及文化、美學、歷史價值而攸關公眾利益,必須包括至少一處有紀念意義的古蹟」。

  目前,在荷蘭有大約440個城市和鄉村保護區。這些保護區有的是長期歷史形成的重要區域,比如萊頓和斯內克城;也有的是通過命名讓其具有歷史的重要性,比如南林堡的礦區村莊、霍伊地區的宏偉居民區;還有一些工業園區如皇家威廉敏娜港口碼頭因其重要性也受到保護。

  荷蘭教文科學部、基礎設施和環境部負責命名國家城鎮保護區,以保護其過去和將來的歷史特色。一旦劃定保護區,當地政府就要通過區域規劃來保障其保護。保護區設定保護時期,比如,目前,荷蘭政府正在進行1850年至1940年間的保護區設定。保護區的保護與歷史結構相關,但是可以有新的建築,只要其新用途與該地區的傳統特色保持一致,舊建築也可以改變用途。保護區的保護和保護對象的保護可以是互補的,但不能偏頗,更不能用一種保護代替另一種保護。城鎮保護區主要是保護區域的特徵結構,其目的是為了確保它能夠繼續在未來以同樣的方式發生作用;而保護對象的保護則是要確保建築外觀和材料的真實性。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觀點回顧|唐曦文: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線型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南粵古驛道文化線路總體規劃簡介唐曦文(城市空間規劃建築設計有限公司,常務副院長)>「活化」與「文化自信」這兩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的關鍵詞,剛好跟古驛道的保護與挖掘活化利用相契合。
  • 佛山市南海區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研究
    本研究將南海文化遺產的保護放在重中之重,通過對南海區文化遺產進行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基於文化遺產保護和遺產歷史文化內涵挖掘開發相結合的指導思想,重新審視南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現狀, 對南海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整理、歸類和評價,結合文化遺產活化利用存在問題剖析,探尋南海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可行之路,助推南海地方文脈的挖掘和保護, 為今後南海文化遺產資源的旅遊開發、規劃導則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
  • 西方鐵路遺產活化利用
    鐵路遺產活化的複雜性超出了一般的遺產,不僅是鐵路文化和歷史的延續,也關係到棕地治理和環境改善,對建築之外大量的設施、構築物、場地、土地等資源,需要有系統科學的評價、規劃、設計程序和規範。  鐵路遺產的活化利用,既應該有整體性原則,也要對不同層次的遺產要素給予專門的關注。
  • 渭南師範學院調研堯頭窯非遺保護利用及文化遺址數字活化利用工作
    原標題:渭南師範學院調研堯頭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及文化遺址數字活化利用工作陝西網(通訊員 楊斌莉 杜思昕)近日,渭南師範學院黨委書記卓宇一行對澄城縣堯頭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及文化遺址數字活化利用工作進行調研。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在活化利用方面,要選擇好業態,注重可持續。「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有關部門間密切協作。」新聞沙龍上,市文旅局四級調研員蔡明賢說,我市正全力推進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要努力挖掘、宣傳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做好各類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營造人人參與、全社會重視和支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濃厚氛圍。
  • 紹興城市:不用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我市「活化」、傳承、創新、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讓人們生活健康美好
    保護、傳承、「活化」、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是歷史賦予紹興的責任,是紹興城市發展內在需求。長期以來,紹興以文化為魂,為城市發展賦能。最典型的就是對古城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紹興以古城「活著」的方式,保護著2500餘年的歷史名城,讓生活在古老街區的人們享受到了歷史和文化遺產帶來的喜悅和幸福生活。
  • 具有特色的保護體系 寧波文化名城保護今年這麼做
    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延續城鄉歷史文脈對這座城市來說,尤為重要。近年來,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上,寧波已形成了獨具自我特色的保護體系。2019年,又會有哪些區域將被重點規劃保護與活化利用?保護的同時更需要注重可持續發展的融合。以甬江科創大走廊建設為例,藉此發展契機可推動甬江北岸等工業遺產地塊實現功能和面貌的轉型。
  • 光明日報刊文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動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光明日報刊文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動態傳承是最好的保護 當高高的煙囪不再冒煙,老舊的機器結了一層鏽斑,曾經輝煌的工業遺產應何去何從、如何安放,成為一道待解命題。
  • 《福州古厝》展現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福州範本
    二、深入一線發掘,提供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生動樣本  紀錄片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提出的關於保護好古建築、保存城市文脈的前瞻性理念,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開展的一系列保護古厝的開創性實踐:在古厝召開現場辦公會議,當場解決名人故居的保護問題;雷厲風行遷走開元寺內的現代工廠,讓大鐵佛擁有安靜獨立的古剎空間;投入資金搶救即將在開發商手中消失的林則徐出生地,讓林則徐的足跡在家鄉變得完整
  • 西城探索創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推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
    中新網北京新聞12月6日電 (杜燕 劉辰)北京市西城區面向公眾發布了第一批文物建築活化利用計劃,推出7處文物活化利用項目,通過市場化的運作更好地利用和保護文物項目。
  • 陝西成立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陝西黃河流域文化...
    央廣網西安8月21日消息(記者雷愷)陝西省黃河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今天(21日)在陝西西安成立,標誌著陝西黃河流域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管理、展示進入一個新階段,將為加強陝西省黃河流域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起到積極推動作用,為陝西省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決策發揮參謀智庫作用。
  • 金溪:古鎮古村活化催熱文化旅遊
    我縣充分保護和活化利用豐富的古鎮古村資源,大力發展鄉村「古色」文化旅遊。國慶中秋期間,各古村景點遊客呈現出大規模的「井噴」現象。大坊荷蘭創意村是一個由縣政府、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和荷蘭文化遺產和市場研究院三方共同打造的項目。該項目藉助荷蘭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經驗,以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活化利用為目的,引入荷蘭創意。
  • 遺產保護類 | 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總體城市設計
    ● 項目地點:浙江省紹興市● 項目規模:8.83平方公裡● 完成時間:2019年1月紹興古城保護利用總體城市設計,是清華同衡遺產中心在對紹興歷史城區進行深入現狀研究和價值評估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全盤梳理古城保護體系後,運用多種技術手段、以價值利用為主線,兼具統籌性與可操作性而開展的總體城市設計項目
  • 上海政協調研報告|歷史風貌保護要強化整體保護和活化利用
    課題組成員深入上海市中心城區的12片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郊區的部分歷史文化風貌區,梳理歷史風貌保護的基本情況及突出問題,圍繞在更高層次上推進歷史風貌保護和活化利用,提出對策與建議。「保護歷史風貌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
  • 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智慧
    一是遺產工作制度化。建立健全遺產保護發展的政策規劃與法制保障體系,是促進遺產最大範圍、最大程度和最高效率得到保護發展的重要方式。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兩部文化遺產基本法,到有關遺產保護利用創新的一系列特定領域的專項發展條例、指導意見、管理辦法,我國形成了各種專項政策和法律法規互補兼容、相互推進的制度化網絡,構建了文物保護利用、非遺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創新三條主線的保障體系,為高效率、高質量的遺產保護發展事業提供了制度支撐。 二是「大遺產」理念創新。
  • 【快報】2017年內地、香港和澳門文化遺產活化再利用研討會內容分享(二)
    其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指出:現在,專家學者和社會公眾都廣泛地參與並討論歷史建築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文物局圍繞「讓文物活起來」這個主題,從如何為行業做好助推、搭好平臺、牽好紅線出發,出臺了若干導則、規範等指導性文件,為活化提供條件。更多城市和地方也應根據自身特色,出臺示範意義的標準,作為補充。
  • 是鐵路也是風景:線性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
    相對於其他文化遺產形態,線性文化遺產具有經歷空域廣泛、綿長,無法在點狀或塊狀空間條件下予以保護和利用等的特殊之處。但線性文化遺產具有極強的串並能力,能夠把保存在不同場域的各種文化遺產資源組織起來,進行綜合保護和開發,提高整體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效能。
  • 上下杭古厝:既注重保護修繕,又探索活化利用
    福州歷史文化保護工作,已步入快車道。近年來,福州市在保護修繕古厝的同時,全方位探索古厝的活化利用,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帶來更多的獲得感,上下杭的發展便是鮮活的例子。葉誠 攝歷史文化街區成為市民打卡地昨日,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可以看到,下杭路不少修復的古厝已經入駐了商家,歷史建築與現代商業逐漸融合。遊客漫步在古樸街道上,時而拍照留念,時而了解老建築的人文歷史。
  •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福州路徑」
    市委、市政府帶領各級各部門和全市人民,牢記囑託,帶著特殊感情、特殊責任深入學習領會貫徹《〈福州古厝〉序》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把文物保護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創新工作策略,構建歷史文化名城治理體系,全力推進各級各類文物保護修復,做好新時代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讓八閩首府、有福之州綻放光彩。
  • 福建省出臺9條措施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出臺9條措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建築歷史建築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利用。建立文化遺產普查認定公布責任機制。市、縣(區)人民政府在實施舊城更新改造、組織項目建設和開展徵地拆遷前,要組織對改造或建設區域內50年以上的建築進行普查甄別和認定公布,開展文化資源評估論證,提出文化遺產和風貌保護措施。未開展普查等工作的,不得作出房屋徵收決定。建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管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