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前,共和國開國將軍、新疆軍區原後勤部部長甘祖昌主動請辭解甲歸田,返回家鄉萍鄉市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做起了農民,帶領鄉親修水庫、建電站、興農業,造福十裡八鄉。如今,新疆軍區保障部官兵再次來到將軍故裡,探索開創紅色培訓模式,幫扶羅霄山片區群眾脫貧致富。
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將軍故裡煥新顏
——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見聞
■解放軍報記者 李蕾 通訊員 程志強 王傑
新疆烏魯木齊到江西萍鄉,路程3600多公裡,距離很遠。但對於新疆軍區保障部官兵來說,這個距離很近。
60多年前,共和國開國將軍、新疆軍區原後勤部部長甘祖昌主動請辭解甲歸田,返回家鄉萍鄉市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做起了農民,帶領鄉親修水庫、建電站、興農業,造福十裡八鄉。如今,新疆軍區保障部官兵再次來到將軍故裡,探索開創紅色培訓模式,幫扶羅霄山片區群眾脫貧致富。
春節臨近,走進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只見小橋流水恬靜悠然,農家小院炊煙嫋嫋。「每次來都能看到新變化!」該部參謀趙永峰是幫扶工作聯絡人,這是他第3次來到沿背村。「2016年10月,萍鄉市聯合新疆軍區保障部,利用沿背村豐富的紅色資源,探索紅色培訓模式,開拓脫貧新路。」趙永峰說。
據介紹,他們在沿背村創辦了甘祖昌幹部學院,構建「課堂在田野、吃住在農家、人人當教員」教學模式,通過讓參觀見學的學員住進村民家中,開展「沉浸式」教學,並以學院建設為牽引,幫助沿背村摘掉「窮帽子」。
為講好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老阿姨的故事,新疆軍區保障部先後派駐代表9批33人次,參與學院共建和教學工作。新疆軍區政治部原副主任任祖林,35天吃住在沿背村,歷經30多次修改,推出了《初心永駐,信念永恆——追尋甘祖昌的印跡》訪談式黨課;新疆軍區保障部幹部張紅英、韓素婷等,作為黨課訪談嘉賓為學員授課近60場。
截至目前,學院已製作完成《薪火相傳·信念永恆——沿背紅色印記》《甘祖昌將軍的家風》等訪談式互動課程,《並蒂蓮花》《三女跳崖》等情景教學課,《一座橋變十二座橋》《伍婆婆送三子參軍》等33堂現場微黨課,以及《這樣一位將軍》《老阿姨》等音像教學課。
在情景教學課《並蒂蓮花》演出現場,記者看到,舞臺上的演員表演質樸感人,觀眾席裡黨員們看得聚精會神,不時報以熱烈掌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節目已演出428場,有時一天要演出多場。「舞臺雖然簡陋,演出卻很精彩。別看演員都是村民,一招一式卻很認真,一個個感人的小故事,教育我們講黨性、守規矩。這是一堂生動的黨課,更是一面鏡子……」一位學員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樣的感受。
學員們在參觀見學中洗滌心靈、收穫感悟,沿背村村民則通過協助辦學走上致富路。開展紅色培訓,農家民居就是學員宿舍,安排學員與村民同吃同住,既解決了學員的食宿,也助力村民增收;參加演出、情景課教學的村民能獲得勞務報酬;對沒有條件開辦民宿、參加演出的貧困戶,學院指導村「兩委」與紅沿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公司,優先收購他們的農產品進行展示銷售。
紅色培訓模式悄然改變著沿背村,不僅讓村容村貌大為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脫貧典型更是層出不窮。短短3年時間,沿背村就摘掉了貧困村、經濟空殼村和軟弱渙散村「三頂帽子」,成為江西省頗有名氣的明星村。
新疆軍區保障部領導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要與萍鄉市深化互學共建機制,把甘祖昌精神發揚光大,融入部隊日常生活、戰備訓練,大力推動保障部隊轉型建設。
(解放軍報江西萍鄉1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