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這樣一位被街坊暱稱為「阿大」的老人吳根存,三十多年來堅持純手工製作蔥油餅,其餅香從上海飄入全國,乃至海外——上過日本雜誌,也被納入英國BBC紀錄片中。
去年9月,老人的蔥油餅店因無證經營被舉報而關門,這樣一件在常人眼中或許天天發生的小事竟牽動了無數食客們的心,甚至受到了李克強總理的關注。「監管也不一定是冷漠的,要多帶一點對老百姓的感情。」總理當時說。
一個月後,在各方的支持下,「阿大蔥油餅」店再度營業。阿大究竟是誰,他揉捏出的蔥油餅又散發著何種人生滋味?在過年前,廣州日報記者找到了這名被網友稱為「創業網紅」的上海蔥油餅大爺。
文、圖 /廣州日報駐上海記者李曉璐
春節前夕,在上海「阿大蔥油餅」店的新地址,就是一長排的隊伍。走到店門口才被告知,當天能領取的號碼都已領完——中午11時,阿大會發放20個號碼,每個號碼限購5個蔥油餅。
邊角料也被食客買去
餘下未曾領到號碼的人,只能碰碰運氣,看是否有多餘的餅可購。
食客們一邊排著隊,一邊相互閒聊。有人感慨自己來了三次都未能買到一個餅,有人強調自己上午10時多就來取號排隊,直到下午1時多還未能吃上一口熱餅。
在一間不足十平方米的小房間裡,60歲的駝背阿大正熟練地製作著蔥油餅。只見他將麵團揉成長條,然後揪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小劑子,再用力將麵團壓扁抹上一層油酥,撒上一大把香蔥,再加上一塊豬油,餡料算是完成。然後,將裹著餡料的蔥油餅放在煎鍋上,用鐵盤按壓,蔥油餅瞬間迸發出吱吱聲響,夾雜著蔥花和豬油的香味撲鼻而來。
大約18分鐘後,煎得兩面焦黃的蔥油餅被放在烤爐裡,靜候2分鐘。這道烘烤工序是阿大的秘訣,他說:「我的蔥油餅外脆裡嫩,不太油膩,因為蔥油餅是先煎後烤,用明火去浮油。」
阿大說,每天只做300個蔥油餅,賣完即止。傍晚時分,食客依然絡繹不絕,隊伍越排越長。
5時30分,阿大終於將最後一個蔥油餅交到食客的手上。阿大在窗戶口喊著:「不要排了,餅賣完了。」食客們卻不願離去,守在窗戶口問著:「沒了?真的沒了?那些邊角料賣不賣?」阿大想了想,將一些邊角料分發給食客們。
正在做蔥油餅的駝背阿大。
「有溫度」監管小店重開張
一天的營業時間終於結束了,阿大找了個椅子坐了下來。
從凌晨3時開始做準備工作,阿大需要一直彎著腰站著——站著揉面、站著切蔥、站著做餅。長期的站立讓他的雙腿靜脈曲張,每日一碗中藥成了習慣。無法坐著,也沒有時間吃飯。
阿大說:「年輕時做蔥油餅是為了養家餬口,現在做蔥油餅是為了那些喜愛自己做的蔥油餅的客人們。只賣300個餅是因為我確實年紀大,做不動了。」說話間,阿大不停捏著兩隻酸脹的胳膊,「如果身體可行,我想我會一直做下去,給客人們帶去老上海的味道,也算我回饋他們的一點心意。」
阿大太知道這些食客們對自己的支持有多重要。去年7月,如往常一樣開著店、賣著餅的阿大突然收到通知,他被告知因自己無證經營所以必須停業。一時間,網上有關「阿大蔥油餅」店關門的消息引發熱議。
其後,當地有關部門、相關企業為阿大尋找到了新店面,並解決其證照問題。去年10月,「阿大蔥油餅」店重新開張了。
重開業那天免費派餅
開張第一天,聞訊而來的食客們排著數十米的長隊為阿大捧場,為了向這些食客們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那天的蔥油餅只送不賣,每人可領取兩個餅。阿大在門口的布告欄上這樣寫道:「阿大將更加用心做餅,守護美食傳統,回饋大家的關心和幫助。」
只有一件事讓阿大依然牽掛心頭——自己年歲漸長,如何找到接班人,是他心裡的一塊石頭。「做蔥油餅不難,但辛苦,純手工製作勞心勞力,又耗時間。可是簡化了流程,又怕失去了食物的傳統美味。」阿大敲打著胳膊說,「我收徒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吃苦。」
每周三休息日,阿大會抽空去南匯監獄教犯人們做餅,教他們出獄後自力更生的本事。但阿大說:「只是幫助,不算收徒,畢竟『阿大蔥油餅』也算是一塊牌子。」
從1982年賣蔥油餅起,一晃已三十五年。阿大隻做一種餅,賣一種味道,竟做成了上海的美食招牌,上過日本美食雜誌,還被英國美食家、BBC主持人贊道:「這讓我仿佛回到了兒時。」小小蔥油餅店,因此成了熱門網紅店。
蔥油餅大爺吳根存和他被食客熱捧的蔥油餅店。
阿大其人
兒子為他自豪
阿大本名吳根存,1957年生於上海,因在家中排行老大而被稱為「阿大」——上海話裡「阿大」就是老大的意思。阿大還有一個兒子,從事廣告設計工作。用阿大的話說:「家中沒有一人是做這行的。」
提及兒子,阿大的話稍稍多了起來,他說:「兒子26歲了,過去一直不太想與蔥油餅這件事有太多關聯,現在卻也會在周末幫我打打下手。」阿大笑著,眉眼間是抑制不住的欣慰。
兒子念小學時,他每天的早飯就是阿大親手製作的蔥油餅,周圍好多同學也知道有一家藏在老房子裡的店賣的蔥油餅特別美味,可是兒子不願意讓同學們知道這是他父親做的蔥油餅。他回憶說:「小時候不懂事,總覺得有個做蔥油餅的父親是一種負擔,不敢和同學們說,在家中與父親的交流也很少,只管畫畫,做自己的事情。現在長大了,懂得了父親的艱辛,才覺得有這樣一位父親特別自豪。」
2012年,學畫畫的兒子拿起畫板,用鉛筆第一次畫下了自己腦海中父親做蔥油餅時的模樣——一個彎腰駝背的男人,繫著圍兜、卷著袖口,站在爐子前,聚精會神地盯著眼前的蔥油餅。兒子筆下畫的是阿大的容貌,又何嘗不是阿大半輩子的人生。所謂匠人匠心的精神大約於此,用堅持刻下烙印,用烙印譜寫人生。
對話
有企業找他合夥沒答應
廣州日報:怎麼會想到賣蔥油餅?
阿大:1982年我下崗了,當時家裡上有老下有小,我得想辦法養活他們。我看到外面賣蔥油餅的生意很好,就想自己做點小生意。
當時恰逢我朋友的父親是在工廠裡做點心師傅,所以我就向他請教如何做餅。大約學了幾個月後,我就自己出來做生意了。不過我改良了一下師傅的配方,用油和面,做出來的蔥油餅更蓬鬆。
廣州日報:被告知停業到重新開業,心路歷程如何?
阿大:一開始知道我要停業真的特別胸悶、忐忑,我是殘疾人,安分守己、自食其力,只想給大家帶來美味。但我無證也確實是事實,是歷史遺留問題。後來我就詢問相關人員要怎麼辦,他們說會幫助我解決問題的。這一個月裡,其實有很多企業找我合夥,但是我相信政府,所以一直耐心等政府幫我安排。後來,相關部門和有關企業幫我解決了我的難題後,我真的特別激動,所以開業那天我就想送蔥油餅給客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