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風味小吃以其獨特的風味、傳統的製作工藝,近年來在福建省乃至全國餐飲業聲譽鵲起。不久前,由福建省烹飪協會首次組織的"福建名小吃"認定會上,漳州市選送評定的風味小吃53個品種有48個被認定為"福建名小吃",入圍率高達90.5%。一時成了烹飪界注目的焦點。小吃業成為漳州人的又一金招牌,也成了漳州人的熱門話題。
南勝鹹水鴨
南勝鹹水鴨有數百年的製作歷史,因產地在南勝鎮而得名,是平和縣著名的土特產。南勝鹹水鴨有一套獨特精細的加工工藝,採用本地產名鴨,經放血去毛,開膛除髒,通風瀝水,抹鹽堆醃,撐鴨造型,曬後吊晾等數道工序,環環相扣,數日即可製成。鹹水鴨吃法簡便,吃時洗淨,清水蒸之即可,若再乘熱灑些紅酒,則清香撲鼻,風味更美。其風味有別於他處,熱銷於鄰近各縣。隨著南勝鹹水鴨市場的熱銷,傳統的南勝鹹水鴨加工業發展很快,僅南勝鎮、小溪鎮就有十數家,成為一個新興的食品行業。
綠豆粉粿
是雲霄的傳統名風味小吃。其質地晶瑩晚剔透,柔韌而富有彈性;其口感冰涼滑嫩,爽口而味道鮮美;其功用清熱解毒,消暑而潤肺潤喉。是夏天食用之佳品。故在廈、漳、泉等閩南一帶聞名遐邇,久負盛譽。
漳州滷麵
漳州滷麵,久負盛名。採用肉絲、筍絲、蛋絲、香菇、魷魚、蝦幹、黃花菜等配料在熱鍋裡炒熟後,加上豬骨湯煮開,然後放入適量的味精、白糖、精鹽和番薯粉等,調成滷料。進餐時,在麵條上放些韭菜、豆芽、澆上滷料,再配上胡椒粉、油炸蒜丁、油炸扁魚絲、香菜等佐料。其特點:色澤鮮豔、質嫩爽滑、暈潤香醇、甘美可口。
豆花
冰清玉潔的豆花下還有著一段動人的故事,漢朝時淮南王劉安將母親最愛的黃豆磨成漿,待冷卻凝固成軟凍塊狀之後獻給臥病在床的母親食用,後更加上醫生開立藥方中的石膏,才成為今天的豆花。時至今日,
豆花中放入已在骨頭湯裡煮熟晾涼的粉絲,再配上大腸、筍乾等各種佐料,鹹辣清香,爽華利口,單是豆花白玉的光澤和粉絲的透亮,就讓你垂涎三尺卻又不忍下口。
此外還有另一種吃法:豆花中加入冰糖水,成為甜豆花,加以冰鎮,絲絲順滑,口口冰霜,滋養心田,實屬夏日避暑之珍品。
蘆溪鹹菜
平和有吃蕃薯配鹹菜的習俗。如今雖然蕃薯少了,白米多了,但蘆溪鹹菜依然是人們津津有味的配飯佳品。蘆溪鹹菜的原料是芥菜。蘆溪鎮地勢高坦,土質松厚,種植的芥菜尤為鮮潤。每年鮮芥菜收成後,當地農民經過挑選洗淨,伴鹽搓揉均勻,放入醃桶漚醃,最後放進陶罐密封醃貯3、4個月即成,到翌年的春夏之交,揭開罐蓋,即刻香噴滿屋。香味濃鬱,既可清蒸、幹炒,亦可泡湯,味道鮮爽可口,有增食慾、助消化、減肥胖之功效。
風腸
風腸:別處都叫「臘腸」,為什麼漳州卻叫「風腸」呢?原來漳州風腸要靠日曬和風來風乾。這說起風腸啊,大夥可能直流口水,特別是土豬肉做的風腸,肉香夾著米酒香,那實在是讓人嘴饞……
手抓面
手抓面」又名「豆乾面份」,是閩南漳州一帶特有的民間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故而得名,這有點像新疆的手抓飯。它雖然很少在正式的宴席上出現,但由於口味獨特、方便隨意,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閩南風味的冷盤。名氣很響,在城鄉頗為風行!
「 手抓面」是將黃油麵條(加了大樹鹼的麵條)煮熟後攤成巴掌大的圓形裝盤,澆上甜麵醬、蒜茸醬、雜醋醬(用生薑、蔥頭剁碎加醋和番茄醬調拌而成)、花生醬、沙茶醬、辣椒醬、芥末醬(這些醬料可根據個人愛好選調),最後再加上油炸豆腐乾絲,捲起來用手抓著吃。香、甜、酸、辣,冰涼、滑潤,令人脾胃大開!從吃法到口味都很有風味。
吃「手抓面」最地道的吃法是用麵餅包住五香,再蘸甜辣醬;或是一手抓面,一手拿五香,蘸上醬,左一口、右一口……別有一番風味。不過現在人們普遍都不太好意思用手抓著吃東西了,覺得不雅觀也不衛生,那就用筷子當手吧,只是不夠"地方風味"罷了。將五香卷在麵餅裡,蘸上醬,大口咬下去,香,真是香!五香的味道夾在面香裡,酸中帶點甜又帶點鹹,真是好吃極了,有空你也一定要嘗嘗。
貓仔粥
是閩南一帶獨具特色的小吃,冬夜裡,許多人喜歡到街上的小吃攤,點上一碗貓仔粥。攤主一邊熱情的打著招呼,一邊雙手快速、有條不紊地往豬骨湯或魚湯中加入七八成熟的米飯、豬肝、瘦肉、蝦仁、香菇、蔥等各種配料,一大碗熱氣騰騰,味道清鮮爽口。
貓仔粥講究的是材料新鮮和現做現吃,所以味道鮮美口感極好;它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漳州土樓一樣,是永遠蟄居在漳州人心中的一種文化和非文化遺產。
蠔煎
在閩南漳浦霞美「海蠣之鄉」, 每家每戶的漁民都會制一種地方小吃「蠔煎」。「蠔煎」是家家宴席待客之 佳餚。
霞美鄉地處外海灣,有淡水溪流入活灘涂,那裡生產的海蠣體大、肉白味鮮,用這種海蠣(海蠣簡稱「蠔」)做原料製作的食品,風味獨特。霞美「蠔煎」製作考究,新鮮蠔洗淨後,加上鮮鴨蛋及適量的大蒜、芹菜,拌上地瓜粉,摻入少量的魚露、鹽、味精等配料,經攪拌調勻,放入平底鍋裡,用豬油加熱煎,鏟成圓餅形狀,待底層油滑皮酥,再翻過來煎至同樣程度,將「蠔煎」上盤食用。吃「蠔煎」時,可以把「蠔煎」沾上適量的辣醬、蒜蓉,醋、蘿蔔片等佐料,食之酥脆清香,入口蠔汁鮮甜,回味無窮。霞美「蠔煎」還有壯陽、固澀、止痰等藥效。
魚丸
魚丸是東山縣的傳統風味小吃,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東山魚丸質量好,雪白晶亮,又脆又香,味道鮮美。
東山魚丸是以新鮮馬鮫魚、鰻魚、鯊魚等上等經濟魚類做為主料,優質的番薯粉作為輔料。製作 時,先把魚洗刷乾淨,放平,用橫刀刮肉,把魚肉精取細刮後,把研細的粉料放進去,和硼砂主輔料配搭得當後,要攪拌均勻,使胚料稀稠適度,下熱鍋,熟後撈上晾乾。吃時重放入開水中煮沸,佐以芹菜末、味精、蔥珠油。香甜可口,別有一番風味,深受海內外客人的歡迎。現除了飯店、小吃攤經營外,還有專賣冷卻的熟魚丸,供帶回煮食。
南勝麻棗
原產於南勝鎮,已有700多年的製作歷史。南勝麻棗選用上等糯米、角棕芋、白麻、白糖、飴糖、花生油等原料,分三道工序精製,先將糯米和角棕芋加工成麻棗胚(即麻棗心),然後用花生油炸漲,再配料混拌白麻作為棗糕。特點是皮酥而脆、片嫩而甜,富有韌性,有獨特的風味。每年新春佳節,平和縣城到處可見一盒盒、一袋袋,包裝精美、風味獨特的南勝麻棗,人們總愛購上幾袋饋贈異地他鄉的親人,讓遠方的遊客也能品嘗到風味獨特的麻棗。
石碼五香
將半肥半瘦豬肉條、蔥頭碎、荸薺碎、蝦皮等原料,調配五香粉、白糖、蝦油適量,加上番薯粉和水攪拌均勻成漿糊狀,再用豆腐皮包捲成長四寸、直徑一寸左右的圓條狀,放熱油鍋裡炸熟。趁熱食用,外酥內潤,香味濃鬱,鮮美可口。
潤餅
潤餅主要原料有春筍絲、胡蘿蔔絲、高麗菜絲、韭黃、綠豆芽、香菇、酥海苔、豬肉腿、蝦仁、蛋皮絲等,食用時,用薄如蟬翼的熟麵皮把各種菜餚製成的陷料包捲成枕頭狀,然後根據個人嗜好蘸各種醬料。其特點:嫩脆甜潤,醇香多味。亦可將包好的潤餅經油炸酥,俗稱"春餅",別有一番風味。
漳州人有吃潤餅的習慣,尤其清明前後,更為普遍。一直很喜歡吃,尤其喜歡那種親自動手把餅包起來的感覺,用一張薄薄地餅把還熱騰騰的菜包起來,然後順手就吃,潤餅拿在手裡,手心是熱的,吃在嘴裡,香噴噴的,當然還得小心,以防菜汁滴到衣服上哦。
肉粽
米炒得香香的,包上各種同樣香噴噴的餡。比較老式的餡是用蔥加蝦皮炒肉,加上香菇,再加上一個鵪鶉蛋或四分之一個滷鴨蛋。現在的餡花樣可就多了,可以包滷肉,鹹蛋黃,板慄等……反正絕對不會讓你找不到餡的。
三角餅
想起那三角餅啊,應該算是兒時常吃的美味,因為它的經濟實惠,當小學生時的我自己就買得起。記得小時候在回家路上,途經民主路中段時,常會見著一個賣三角餅的路邊攤,每每那時,我總會和身邊的小夥伴湊近那飄散在空氣中的淡淡香味,叫上兩個,塑膠袋裹上,一人一個,然後是爭著從褲袋裡掏錢準備付帳,因為這廉價的美味我們誰都請得起。
枕頭餅
枕頭餅是福建漳州平和縣南勝著名茶料甜點,長條狀外形,長約一寸八分,大小與小指頭相近,形似枕頭,故而得名,它新穎別致,小巧芳香,常被用來做贈品。據《漳州府志》載,明萬曆年間曾被列為貢品。直到乾隆年間才傳入民間,逐漸成為大眾化食品。
仙草俗稱「田草」
仙草又稱涼粉草、仙人草、仙人凍、薪草,又稱為田草(在閩南、臺灣的俗稱)、洗草、仙草凍、系唇形科仙草屬的一年生植物,是一種重要的藥食兩用的東方植物資源。仙人草全草幹樣含有約70%的碳水化合物,少量蛋白質、脂肪、色素等,還含有較多的礦物元素。「仙草」之名稱首見於現代《中國藥植圖鑑》,在「職方典」中稱之為「仙人草」。
仙草除食用外,在各種本草中亦有保健功效,清趙其光撰《本草求原》說它可以「清暑熱,解臟腑結熱毒。治酒風」。據現代《中國藥植圖鑑》稱它:「為清涼解渴除暑劑,全草煎服治糖尿病。」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藥大辭典》說:「仙草具有清熱、解暑、除熱毒之功,治中暑、消渴、高血壓、肌肉及關節疼痛。」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藥用植物學》說:「仙人凍,一名涼粉草,全草治花柳入骨。」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福建藥用志》載: 「仙草及敗醬草各30公克,水煎服,治痢疾」。
早在明清時期,勞作在閩臺等地農村鄉間的民眾就利用仙草莖加水熬煮,加米湯製成仙草(閩臺民間俗稱田草)或用莖葉熬成仙草茶,作為盛夏解暑的清涼飲料。
農曆入伏吃「田草」 (仙人凍)是漳州與臺灣閩南人的習俗,據說這天吃了「田草」,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田草」有降溫解暑之功,且無受冷患寒之弊,在「田草」中調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田草」是仙人草熬成的。《中國醫學大詞典》記載:仙人草「莖葉秀麗,香猶藿檀,夏日取汁,凝堅成冰」,有「澤顏、療飢」之功效。清光緒《漳州府志·草之屬》記載了仙草的功用。
石花
「石花」一名的來歷,在我故鄉閩南沿海有一段感人肺腑的傳說:從前,東南沿海的某漁村,有一對恩愛夫妻,妻子名叫石花,賢惠聰穎。每每丈夫捕魚晚歸,石花總要來到港灣的海礁高處,踮著腳等盼。有一天,海上起風,烏雲如墨,石花又來到老地方「望夫石」上翹盼歸帆,但等了大半天仍不見夫君的帆影。色女微信nverguo69寂寞夜晚你需要她石花心情萬分焦急,忽然,一個急浪闢面打來,她看到兀立的礁下,有個因海難落水的漁民在邊揮手邊呼救。在這生死關頭,石花衝破世俗桎梏,咬緊牙關,使勁把這個奄奄一息的男漁民拉了上來,自己卻因礁石滑溜失足跌落波濤洶湧的大海,再也沒上來。遲到的石花丈夫回到家後聞此噩耗,趕到石花常站立的礁石上慟哭一場。說也怪,天晴浪靜後,石上竟長出一種素雅可愛的不知名小花。鄉親們為悼念這位見義勇為的漁家女,就將這種奇異的海生物取名為「石花」。
石花性味甘、鹹、寒,具有潤肺化痰、清熱軟堅之功能。明代「藥聖」李時珍在他撰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石花菜)功用清熱潤肺,化疾軟堅,用於肺熱疾稠、腸炎、痢疾。」祖國藥典記載:石花全藻皆可藥用,能治痰結、癭瘤、腸炎、痔瘡、支氣管炎等症,值得一提的是石花膏是夏季解暑、降火之妙品。
漳州小吃「雞仔胎」
「雞仔胎」是閩南語的一種叫法。是經過孵化,但又未能孵出小雞的雞蛋。雞蛋內的胚胎已經發育,剝開蛋殼,能看出小雞的雛形,細軟的絨毛,甚至還可以看到雞骨頭呢。要選用自然孵化的活雞仔胎。閩南一帶,每年秋涼以後,多有食用雞仔胎,滋補身體的習慣。
乾拌麵
相傳很早以前有個熟食擔販,經營扁食和湯麵。有一年夏天,他辛勞叫賣一天,到晚上回家還剩下一些麵條沒有賣完,他怕麵條發餿變質,就把剩下的麵條,放入沸水鍋裡燙一下,撈出來涼在案板上,哪知不小心,碰翻了擱在案板上的油缸,缸裡的香油全潑在麵條上,他就索性將麵條和香油拌合均勻。第二天一早,他又挑擔外出叫賣,他把頭天晚上晾乾的麵條放進沸水鍋燙熱後撈出,拌以醋,花生醬等好幾種調味品,顧客吃得津津有味,問他這是什麼面,他脫口說:「這叫乾拌麵」。如今的乾拌麵是用勁道的樹鹼面下鍋燙過之後,加上新鮮的滷豬蹄,你也可以自由選擇各種配料,比如:豬蹄包、酸筍、板慄、滷大腸、香腸……再加上店家秘制的醬料:花生醬、沙茶醬、蒜蓉醬等,拿上筷子一拌,醇香中帶點微辣,豬蹄入口軟爛,油而不膩,肉香四溢!
鹽雞
相傳,很早以前漳州沿海某鹽場,有個鹽工,饑寒交迫,無奈中偷了一隻雞,煮熟剛要吃時,鹽場主回來,鹽工趕快將熟雞埋在鹽堆裡.過後將雞取出一吃,雞肉鹹香,別饒風味。到清代沿海的鹽業發展,內地大批客商湧到沿海販鹽經商,鹽場主為了勾結官府招來客商.經常創出別饒風味、用整雞置在高溫熱鹽中焗熟,這就是後來演變為鹽焗雞。
豆花粉絲
滑嫩的豆花(就是北方人所說的豆腐腦)配上粗粗的粉絲,外加碎蘿蔔乾,蝦皮還有醬油等各種佐料,有的還加上香菜,最後再配上滷肥腸等一些滷料,美味啊。扁食扁食是什麼東西?就是餛飩唄。漳州中山公園附近的那家老字號做的扁食。那才真叫皮薄餡多啊。那個皮煮好後看著是透明的,餡也好香好香,不知道放了什麼佐料,湯料簡單,也清淡,卻不失一股誘人的香氣。扁食買回家去煮,細心的老闆會送一小包的蔥油加上一點香菜,回家後,把水燒開,放入扁食,加上這一小包調料,再加點鹽和味精就好了,簡單,卻一樣的好吃。
海澄雙糕潤
海澄雙糕潤是傳統的名牌糕點之一,已有170多年的歷史。相傳海澄有一個叫白祥的老人,住在石牌坊旁,他所做的雙糕潤特別可口,女兒長得更是美麗動人。每次她在賣雙糕潤的時候,方圓百裡的人們紛紛來買。有個財主,每天都去買,買了之後邊走邊吃,邊吃邊看著老人的女兒,走著走著頭撞在石牌坊上了。海澄的雙糕潤好吃,石牌坊邊上那個漂亮的賣糕女也正吸引人,海澄便有了句俗語:「眼睛盯著雙糕潤,頭殼撞上了石牌坊」。 -
雙糕潤吃起來是冷喉的(冷喉是判斷雙糕潤真偽的關鍵),糕如樹膠,氣味芳香,甘甜適口,質純不粘。白糖、糯米粉、豬油加冬瓜、慄子肉、油蔥精製成回味無窮的口感。 -
雙糕潤馳名海內外百餘年,許多僑胞每次回鄉,總忘不了品嘗海澄雙糕潤,並帶回去與親友共享。06年,85歲的臺灣詞壇泰鬥莊奴先生在品嘗海澄雙糕潤之後,連聲讚嘆:「QQ好呷真正港!」(閩南釐語,指雙糕潤很韌,很好吃,是真材實料)並欣然答應無償代言「海澄雙糕潤」。品嘗海澄雙糕潤,也正是在品嘗著百年老字號的文化內涵。
白水貢糖
貢糖,顧名思義是先民敬奉朝聖的精品。「白水貢糖」年代久遠,聞名遐邇,以其傳統製作手藝和上乘質量,相沿流長。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時,白水貢糖已作為一種珍貴的貢品進貢朝廷,讓皇帝品嘗。據傳當年乾隆皇帝喜好遊山玩水,一日喬裝打扮來到白水鎮玳瑁山金仙巖小憩,寺僧端出本山採制的烏龍茶和當地名點「白水貢糖」款待,乾隆大悅,賜名為「佛手茶「,並欽點「白水貢糖」為貢品,從此,「白水貢糖」聲名大振。 -
白水貢糖是由花生仁、麥芽糖、上等白糖混合捶鍊而成。製作時,原料都要精選,份量須準確,技術上更要精細。香、酥、醇、美,入口自化,不留渣屑,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其製作工藝講究「二準三快」———炒花生時要掂準火候;熟花生脫膜後和麥芽糖、白糖攪煮時要把準火候;糖離鼎後搗勻要快;包料要快;斬切要快。 -
白水貢糖多以大紅紙包裝,吉祥喜慶。海外僑胞,對白水貢糖特別喜歡,他們常常用家鄉生產的「玳瑁」茶,配白水貢糖,以此招待貴賓。信手拈來一塊,鄉土情懷,便在口中咀嚼回味。 -
麻餈
是以糯米蒸熟後精煉為軟韌適宜的麻餈(即麻餈坯),然後捻成一個個小麻餈,拌以麻(炒熟後碾碎)、糖、花生末等配料,以筷子或鐵叉夾著食用。 也有的是以麻餈做成圓坯子,再劈開添加炸香(用薄麵條炸油而成)、麻糖等為餡,最後封口擰成芒果狀,可以逐個進食。它具有軟、韌、甜、香的口味,飲茶時配食麻餈,給人以悠閒飄逸的享受。
豆包仔粿
逢年過節,漳州人多數不蒸年糕的。豆包仔粿,算是一種特殊的年糕吧。豆包仔粿是用糯米、綠豆、花生、芝麻及砂糖等做成的甜食。製作時,先將糯米浸泡、磨漿,再壓幹成米粹,經過反覆揉搓後,掰成小塊;接著做餡,綠豆煮熟研細加白糖成豆泥,花生仁、芝麻分別炒酥研末,與豆泥、白糖拌勻成豆餡。包成豆包仔粿後,底部墊青棕葉或蕉葉,旺火上蒸10分鐘即可食用。另一種製法是包鹹餡,用豬油、蔥頭等。
和合包
「和合包」系傳統名點,採用精面發酵製成皮,配以豬肥膘肉丁、糖、冬瓜丁、淨麻仁、山桔餅末烹製成餡。每隻皮製成後形似荷葉,食時自己裝餡,多少隨意,油而不膩,麻香桔甘、瓜甜糖少,確是另一番食趣,相傳於今,是喜慶宴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面煎粿
面煎果有甜、鹹兩種。甜的桂花香氣誘人,果皮酥香,面糕甜而細軟;鹹「面煎粿」用麵粉糊摻適量的味精與鹽水,配料用蝦米、胡椒粉、油蔥等,吃時可蘸芥辣、辣椒醬,與甜的相比另有一種風味。
四果湯
如今的四果湯早已不止四果了,有的十幾果都有了,綠豆,紅豆,蓮子,白木耳,各種水果,如菠蘿,西瓜等,有的還有蜜餞,仙草,還有一種好像是用地瓜粉做的吧,透明的正方體,放在嘴裡特別有嚼勁。把這些好東西放在一起,加上糖水和刨冰,在夏天吃上這麼一碗四果湯,真是太美了。而且四果湯很便宜哦,這麼好的東西,一碗才三塊錢而已。
杜潯酥糖
品茶閒話,自然少不了佐伴佳茗之物,杜潯「協香」酥糖為其中之一,誕生於二十世紀初,是閩南地區名優傳統特產。1901年,漳浦杜潯「協香糕餅糖果店」的俞景松師傅憑著多年經驗精工製作了這一絕美的口感,從此造就105年為人所津津樂道和讚不絕口的傳奇「老字號」品牌。「協香食品」是擁有百年歷史的漳州傳統食品,「協香」老字號,凝聚著幾代人創業的艱辛。
百年工藝造就杜潯「協香」酥糖,它精選上等杜潯本地優質花生及蔗糖、飴糖、食用香油作原料,在傳統工藝基礎上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製作而成,傳統酥糖的代表杜潯「協香」酥糖,在保持傳統風味的基礎上取得了新的成就。杜潯「協香」酥糖被加工成精美的包裝,方便攜帶,常被回鄉探親的海內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視為珍品。人們逢年過年、休閒品茶、饋贈親友、新婚喜慶,總喜歡以協香酥糖作為饋贈禮物、上等茶料,稱為新婚喜慶之佳品。
品啜佳茗時,來一小盤杜潯「協香」酥糖。青花盤中,金黃酥糖中雪白的花生仁隱現其中,香甜酥脆,口不留渣。甘甜之中略帶幾絲鹹味,顆粒完整的花生入口卻能脆軟適中。而少許適量的豬油摻如其中,更使其味道香濃肥而不膩,酥糖香味與茶的清香在品嘗中相得益彰,讓人回味無窮。
未完待續..期待您的補充!
特別推薦(僅供參考)
漳州小吃大盤點:肉圓扁食、舊鎮肉粽、沙茶麵、滷麵、油粿、豬肝面線、芋頭包、石榴填鴨、海蠣煎、佛潭豆仁餅、舊鎮綠豆糕、杜潯酥糖、官潯貢糖、香多多麵包的沙拉包、四果湯、炒粿條、冰凍炸芋頭、綠豆糯米餈、潤餅、土筍凍、麵粉粿.... 還有哪些是你沒吃過的?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和小夥伴們一起來圍觀吧!每天為您帶來最新鮮最正能量最好玩的閩南文化。**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