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館藏新石器時代至元代的玉器!不可多得!

2020-12-25 大咖la暢遊博物館

龍紋玉鮮卑頭,南北朝。上海博物館藏。長9.5釐米、寬6.5釐米。此器為皇帝袞服上的腰帶扣,鮮卑頭是胡語帶扣的音譯。龍體上有若干小孔,原應鑲有寶石。背面銘文記述了製造時間、製造機構、器物名稱、製造工時、建造官名等。

神面紋玉琮,新石器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高39.3釐米、上寬8.1釐米、下寬7.1釐米、口徑5釐米。神面紋玉琮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共分15 節,在國內外同類型玉琮中屬於比較高大的一種,每一節的四面均飾對稱簡化的神面紋,比較罕見的是在其上端射口部位有一個展翅的鳥紋。

烏龜吐雲瑪瑙帶飾,元代。上海博物館藏。長4.8釐米、寬3.4釐米。

鷹攫人首玉佩,新石器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高10.2釐米、寬4.9釐米。此佩由大小兩鷹組成,大鷹足爪攫一人首,反映了原始氏族戰爭中以敵方之首級祭祀己方圖騰神,即「殺祭」的風俗。

勾連雲紋韘,西漢。上海博物館藏。長5.6釐米、寬4.6釐米、高1.2釐米。鞢又稱扳指。原為古人拉弓時戴拇指上用來扣弦的實用物,後來逐漸演化為裝飾品。始見於商代,清代十分流行。

勾連雲紋韘(不同角度),西漢。長5.6釐米、寬4.6釐米、高1.2釐米。(圖片版權均屬上海博物館所有)

相關焦點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陶瓷、玉器
    中國古代陶瓷館位於上海博物館的二樓,中國古代玉器館位於上海博物館的四樓。中國古代陶瓷館展廳面積1300平方米,共陳列了展品500餘件。其中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和灰陶、商周及春秋戰國時代的原始青瓷、東漢時代的的青瓷,還有唐朝的唐三彩。宋、金、遼時代,各地窯場林立。元、明、清三代,景德鎮成為中國瓷業的中心,所燒制的釉下彩、釉上彩和顏色釉瓷器皆有展出。中國素有「玉石之國」的美譽,製作玉器已有七千多年的歷史。古代社會,玉不僅被用於裝飾,而且是財富、權力的標誌,又是統治者祭天祀地、溝通神靈的法物。
  • 「津門網」國內各大博物館的館藏玉器欣賞
    「玉不琢,不成器」,中國人對於玉器的雕琢和利用,也相當熟練。中國各大博物館館藏的玉器品種齊全,工藝精湛,全面地反映了中國玉器的製造、使用和文化內涵。如果沒看過就太可惜了。▲清中期 碧玉鏤雕花卉荷包形香囊【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收藏古代玉石器約三萬件,按時代可劃分為元代以前古玉、明代玉器、清代玉器三部分,其中清宮遺存佔大部分。
  • 古玉界:南京博物館館藏玉器在線品鑑!
    即使沒有時間去南京博物館走走,那麼多看南京博物館的館藏圖片所蘊藏的「神韻」也是大有益處的,它能大大提高你的審美眼光和鑑賞水準。
  • 新石器時代-代表性文化玉器
    新石器時代玉器文化是我國史前玉器文化的一個縮影。此時不僅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為人們所熟知,如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出土的玉器也尤為精美,非常具有代表性。這些多姿多彩的史前玉器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深厚的玉器文化底蘊。
  • 走進汝瓷博物館
    館藏文物介紹 汝瓷博物館位於汝州學宮內,始建於1984年1月,經臨汝縣人民政府批准,在汝州文廟舊址成立,負責全縣文物普查、保護、發掘、收藏和陳列工作,並負責汝州文廟的日常管理和保護修繕工作。1988年8月,臨汝縣撤縣建市,臨汝縣博物館更名為汝州市汝瓷博物館。 汝瓷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佔地面積約20873平方米。
  • 東京國立博物館裡的中國玉器
    與世界其他大型博物館一樣,中國玉器在東京國立博物館佔據了一席之地。 展示中國文物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 中國玉器主要展示在該館的東洋館裡,以漢代以前的高古玉器為主,兼具宋元明清玉器和一些珠飾品。
  • 「丹宸永固·玉見至美」故宮600周年啦,這些美玉藏品,你見過嗎?
    600年的風雲變幻,這座古老而又宏偉的皇家建築見證了時代的更替和歷史的變遷。作為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幾乎涵蓋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2020年9月10日,「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在故宮博物院午門正式開幕,引發了大家去故宮看展的熱潮。
  • 遊震旦博物館,看5000多年前的珍寶玉器!對華夏先民,肅然起敬!
    玉神人獸像,新石器時代 紅山文化(距今約5000至6000年前)。上海震旦博物館藏。紅山文化有著濃重的宗教色彩,這件圓雕神人獸像色澤青黃,質地溫潤。整體造型詭秘奇特,宛若沉思之狀,可能是紅山文化所信奉的一種神明。神人首像,新石器時代 石家河文化。上海震旦博物館藏。
  • 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③: 4000多年前的獨山玉,竟用來...
    南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故事③: 4000多年前的獨山玉,竟用來......以敲擊玉器發出的樂音反映廉直美德正因為此自古以來玉器得到人們由衷的喜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玉文化這件刀形端部有刃的器物是一件夏代的牙璋由南陽獨山玉磨製而成1972年出土於南陽市宛城區溧河鄉望城崗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玉器
    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有2.3萬件中國文物棲身於大英博物館中,包括玉器、青銅器、書畫、瓷器、造像、漆器、金銀器等。然而,由於展示空間有限,大部分中國文物都被精心保管在現代化庫房裡,拿出來展示的只佔總數的1/10,分布在中國廳、中國玉器廳和珀西沃·戴維爵士藏品廳(中國瓷器廳)。
  • 清華藏珍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精選
    館藏的刺繡主要附麗於清代的服裝、配飾和日用品,針法含鎖繡、打子繡、戧針繡、戳紗等。家具類藏品主要以凳椅類、桌案類和櫃架類為主,尚有少量櫥櫃類家具,時代自明至近現代。其中尤富盛名的是五十多件以黃花梨、紫檀等材質為主的明式家具,有七件收錄於王世襄先生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陶瓷類藏品的時代,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其中以明清時期的藏品居多。
  • 清華藏珍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館藏精選
    館藏的刺繡主要附麗於清代的服裝、配飾和日用品,針法含鎖繡、打子繡、戧針繡、戳紗等。家具類藏品主要以凳椅類、桌案類和櫃架類為主,尚有少量櫥櫃類家具,時代自明至近現代。其中尤富盛名的是五十多件以黃花梨、紫檀等材質為主的明式家具,有七件收錄於王世襄先生編著的《明式家具珍賞》。陶瓷類藏品的時代,自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其中以明清時期的藏品居多。
  • 上海震旦博物館,館藏古代玉器一覽!件件精美,不可多得!
    上海震旦博物館藏。 韘初時為置於拇指的鉤弦之具,通常以骨、角及玉等製作,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韘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戰國以後,部分玉韘逐漸喪失使用功能,其造型亦隨之不斷發生改變,演化為僅用於裝飾的佩飾器,稱為韘形佩,又名「雞心佩」。益壽璧,漢代。長18.7cm。上海震旦博物館藏。
  • 南平市博物館,珍藏的元代至明代瓷器!件件珍貴,不可多得!
    龍泉青瓷褐彩雙耳環瓶,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高26.5釐米、腹徑14.9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8.8釐米。青釉瓷器飾以褐色斑彩,是一種釉下裝飾,最早出現於西晉後期越窯,東晉盛行,元代龍泉窯亦很普遍。此瓶造型仿青銅器,是龍泉窯的典型器。
  • 震旦博物館
    震旦博物館由國際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以玻璃帷幕建構出極簡而明晰的幾何形體,在夜間以一個深邃、沉靜、內斂的藍色珠寶盒形貌,躋身於璀璨的上海黃浦江夜景之中。震旦博物館 入口雕塑震旦博物館各樓層展廳的館藏精品與研究品,從二樓至六樓每一層展廳以不同主題,呈現不同的視覺風格與空間氛圍。在獨到的分區展陳規劃中,中華文化的瑰寶重器得以還原時代精神與歷史輝煌。
  •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館藏古代中國玉器(上) -《世界博覽》
    舉世聞名的玉器收藏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和擴建,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目前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藏品超過600萬件,門類包羅萬象,堪稱北美地區乃至全球最知名博物館之一。僅玉器這一門類的藏品就多達近1400件,涵蓋中華大陸各個文化時期和不同用途的玉器,甚至將其視為中華玉文化發展史的縮影亦不為過。
  • 上海師範大學博物館新館已正式開放!海量珍貴藏品等你觀看
    上世紀50年代,在原歷史系主任程應鏐先生的努力下,經由沈從文先生幫助,上海師範大學博物館獲藏一批陶瓷、書畫、青銅器、碑帖、玉器等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器型規整、打磨光潔的新石器時代玉璧;毛公鼎、散氏盤拓片等最初的精拓品;敦煌遺書、平安寫經等珍貴宗教文物;羊腦紙金汁書藏文無量壽佛經、藏佛姆幻化網續密經等稀世之寶;頗具民族特色的清代唐卡;王原祁、吳歷等名家山水畫佳作等。
  • 史前文化玉器大排查,確定東北地區史前玉器產地,及岫玉開發歷史
    玉璧 新石器時代在東北地區先後考察過的文物單位有岫巖縣博物館、大連旅順博物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博物館、敖漢旗博物館、巴林右旗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博物館以及興隆窪十二節玉琮 新石器時代考察的史前玉器包括了興隆窪文化、查海文化、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新樂文化、小珠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及伊蘭倭肯哈達、饒河小南山、尚志縣亞布力、依安縣烏裕爾河大橋
  • 古玉也有龍抬頭——二月二賞館藏戰漢古玉龍抬頭
    龍的形象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戰漢時期龍形玉器更是數量眾多、形態各異、生動精美。在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節日來臨之際,本文分享一組比較特別的館藏戰漢古玉,祝願龍的傳人在新的起點上抬頭奮進、續寫輝煌。國內博物館中,上海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戰國絞絲紋玉龍,玉質精純、雕工精緻,十分漂亮。
  • 甘肅旅行必去臨夏州博物館,見證57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彩陶珍品
    ,那麼到了甘肅旅行,臨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館就是了解甘肅必打卡的一個地方。臨夏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居住,全州境內有文物遺址548處,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素有中國「彩陶之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