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紋玉鮮卑頭,南北朝。上海博物館藏。長9.5釐米、寬6.5釐米。此器為皇帝袞服上的腰帶扣,鮮卑頭是胡語帶扣的音譯。龍體上有若干小孔,原應鑲有寶石。背面銘文記述了製造時間、製造機構、器物名稱、製造工時、建造官名等。
神面紋玉琮,新石器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高39.3釐米、上寬8.1釐米、下寬7.1釐米、口徑5釐米。神面紋玉琮是良渚文化晚期的典型器物,共分15 節,在國內外同類型玉琮中屬於比較高大的一種,每一節的四面均飾對稱簡化的神面紋,比較罕見的是在其上端射口部位有一個展翅的鳥紋。
烏龜吐雲瑪瑙帶飾,元代。上海博物館藏。長4.8釐米、寬3.4釐米。
鷹攫人首玉佩,新石器晚期。上海博物館藏。高10.2釐米、寬4.9釐米。此佩由大小兩鷹組成,大鷹足爪攫一人首,反映了原始氏族戰爭中以敵方之首級祭祀己方圖騰神,即「殺祭」的風俗。
勾連雲紋韘,西漢。上海博物館藏。長5.6釐米、寬4.6釐米、高1.2釐米。鞢又稱扳指。原為古人拉弓時戴拇指上用來扣弦的實用物,後來逐漸演化為裝飾品。始見於商代,清代十分流行。
勾連雲紋韘(不同角度),西漢。長5.6釐米、寬4.6釐米、高1.2釐米。(圖片版權均屬上海博物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