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褐彩雙耳環瓶,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高26.5釐米、腹徑14.9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8.8釐米。
青釉瓷器飾以褐色斑彩,是一種釉下裝飾,最早出現於西晉後期越窯,東晉盛行,元代龍泉窯亦很普遍。此瓶造型仿青銅器,是龍泉窯的典型器。
龍泉青瓷褐彩雙耳環瓶(不同角度),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高26.5釐米、腹徑14.9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8.8釐米。
長頸、橢圓形腹,頸部堆貼一對獸犬面形長方耳,掛不遊圓環。施青釉,釉層厚潤,釉色青灰中泛綠,釉面有冰裂紋,青釉下飾褐色斑彩。
龍泉窯青釉荷葉蓋罐,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此器造型古樸別致,裝飾清新獨特,工藝製作精巧,醒目而微閃青白色的豎條紋,間之以青綠如湖水般的釉汁效果,給人一種樸實無華而美妙無比的藝術美感,具有較高的文物科研價值。
裁剪
龍泉窯青釉荷葉蓋罐(不同角度),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荷葉式蓋,全器滿刻豎條紋,條紋中間胖,兩頭瘦。施青綠釉,釉質明潤,胎骨堅厚。
景德鎮青花臥足碗,明萬曆。南平市博物館藏。
明代萬曆(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年號)朝共48年,是明代歷時最長的朝代,這一時期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社會經濟有所發展,由於宮廷和上層社會對於細瓷的追求和廢除禁海,致使瓷器產量劇增,青花瓷品種繁多,數量巨大,還出現了專供對外貿易的外銷瓷。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器物造型也開始轉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此風格一直影響了明末乃至清初青花瓷器的面貌。
青釉瓷穀倉,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
青釉瓷穀倉(不同角度),元代。南平市博物館藏。
青釉瓷穀倉(不同角度),元代。(圖片版權均屬南平市博物館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