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在這個特殊的時節,江蘇各地都有哪些好吃、好玩的?這就來看看吧!
南京·流徽榭
立冬這一天,南京有一個地方,值得來小憩一下——流徽榭。流徽榭,位於南京玄武區紫金山鐘山風景名勝區內,在中山陵至靈谷寺公路的南邊。
這是一個很適合發呆的好地方,水鳥展翅拍打水面,留下一片漣漪,藍天、水榭、樹木都倒映其中,和湖中的睡蓮渾然天成,勾勒出一幅天堂般的畫面……
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
隨著來自北方寒流的強勢推進,當我們已經開始添衣禦寒時……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迎來了遠道而來的客人。大雁直擊長空、天鵝翩躚起舞、鷺鳥歡騰戲水、白鶴婉轉低啼……
一場熱鬧的候鳥戲湖、百鳥鬥豔景觀,正在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的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上演!
揚州·瘦西湖風景區
你以為,揚州瘦西湖的美只存在於煙花三月?那就錯啦!隨著天氣轉涼,立冬的到來,揚州瘦西湖已經披上了五彩斑斕的華裝,不是春光,卻勝似春光。楓葉漸染,烏桕斑斕,放眼望去,這美麗的光景不亞於煙花三月的如夢如幻。
漫步湖畔,每一個角度,都有別樣的風景。
那立冬吃什麼?除了美景,在立冬,時節轉折之際,也要獻上一份江蘇美食小貼士。
立冬進補,來盤餃子:「立冬補冬,補嘴空」,立冬吃餃子,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寓意家人團聚和圓滿。
傳說冬季吃餃子習俗始於張仲景。張仲景生活在農耕文化的中心區域。冬天來了,當地百姓很多人耳朵被凍壞,這讓張仲景很是擔憂。
於是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的藥物放在一起煮熟,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後送給被凍傷的百姓食用。
這既是一種食物,也是一種防凍傷的藥物,張仲景叫它「祛寒嬌耳湯」,百姓吃了以後,血脈通暢,兩耳變暖,凍傷也就好了。
吃碗鹹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鹹肉菜飯,是蘇南人的特定習俗。霜打過的矮腳青、肥瘦兼有的鹹肉丁,配上糯滑香甜的新米,半個小時的功夫,灶臺上就飄出了誘人的香氣。
來一碗羊肉抵嚴寒:江蘇人堅信,羊肉帶來的溫暖,足以抵擋一冬的嚴寒。
白湯羊肉、黃燜羊肉、紅燒羊排、羊肉火鍋……每一樣都特別美味。且羊肉的鮮美在每一道菜品裡都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小碟冰涼的藏書羊糕、一大碗滾燙的濃白羊湯,一冷一熱的交替,就讓品嘗美食的過程變得有趣。
南京立冬吃生蔥:南京有句諺語,「一日半根蔥,入冬腿帶風」。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別注意吃生蔥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溼寒,減少疾病的發生。
按老人的講法,蔥性溫味辛,能發散讓人出汗,使體內鬱滯不通的陽氣隨著汗液排出,陽氣運行便通暢了,病邪也就隨汗被驅除了。南京人還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盤,大蔥再辣嘴中盤」這句老話掛在嘴邊,為了入冬後的健康,南京人此時也學著北方人吃起了生蔥。
不過南京人畢竟是南方人,吃起生蔥遠沒有北方人那樣豪爽瀟灑,但也不失勇敢和睿智。
只要一到立冬時節,家裡的餐桌上就多了個小碟子,平時裡面只留有香醋什麼的,可一到開餐前主婦們就會添上綠白相間的剁碎的蔥末子,再滴上幾滴誘人的香油,分明是給這盤大蔥做了個誘人的「廣告」了。
再有燒肉、燒魚裝盤後不忘特意撒滿一層南京特有的香蔥,你要想吃魚或肉那鮮蔥花就一併下肚子了,既吃了美食,那青白玉般的蔥兒又帶來冬季裡的健康。
江蘇立冬吃膏滋、糰子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就會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的功效。
而以前無錫過立冬,一大習俗就是「吃糰子」。這時因為立冬時節恰逢秋糧上市,用新糧食做成的糰子特別好吃。據老專家介紹,鄉下以自己做糰子為主,而城市則以買現成的為主。糰子的餡有豆沙的、蘿蔔的、豬油的,尤其是用醬油做成的餡味道特別好。
暖身,蘿蔔老鴨湯
俗話說蘿蔔賽人參,老鴨和蘿蔔的搭配,就能將二者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蘿蔔老鴨湯味道醇厚香濃,適合一家人食用。
再有「冬吃蘿蔔夏吃薑」的說法, 愛香濃的,可多放些鴨肉,愛清淡的,可多放些蔬菜。暖暖地喝上一口湯,美美地吃上一口肉,再夾上一筷子爽滑的酸蘿蔔,配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大米飯,真是美滋滋。
補氣,熱氣騰騰烤慄子
冬季是補氣的好季節,香甜味美的慄子不但是上佳美食,還富含柔軟的膳食纖維。冬天的糖炒慄子店,門口總是排著好長的隊。糖炒慄子滿是慄子香,吃起來口感超級香糯。
黑乎乎的砂礫,成就了慄子的香甜,買上一包熱熱的慄子,邊剝邊吃 ,瑟瑟涼意仿佛都隨著綿軟香甜的熱慄子消散。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