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草橋鎮:小漁村特種養殖走向小康之路

2020-12-25 消費日報網

消費日報網訊 駱馬湖畔,水清岸綠,柳暗花明,鄉情悠悠,風景如畫,往來行人,無不點讚。寬敞的水系環繞,豐富肥美的河鮮,這裡是江蘇省新沂市草橋鎮特殊的「村落」——昌順特種水產公司。

「我們這以前可沒有這麼好的景象。」祖輩生活在這裡的老黨員滿昌華老人告訴我們,小漁村以前是一窮二白,村民以養魚捕魚為生,傳統養殖方式單一,投入高,風險大,收益卻不高,因為道路沒有硬化,一到下雨天泥濘不堪,基礎設施落後,養殖的魚根本銷售不出去,貧困村民特別多。

水產公司負責人孫威說:「剛接手漁村的時候,天天睡不著覺,我就一直琢磨該如何搭上鄉村振興快車,提高漁民的生活水平。」經過不斷學習研究,水產公司確定了發展特種養殖的道路。他們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做強品牌,以提質增效、生態優先、富裕漁民為目標,建立漁業新體系,引導漁民優化產業結構,為漁村村民提供魚類新品種、新技術和養魚所需的生產資料,組織開展魚飼養技術培訓與技術交流,為漁民提供魚類飼養諮詢服務。

魚塘塘主梁恩寧說:「以前普水養殖,畝效益能達到一千塊錢左右就是很不錯了,虧損是常有的事情,2017年的時候我承包的魚塘因為效益不好,賠了20多萬,幾乎撐不下去,但是目前這個特種養殖,特別是去年的黃顙,一畝地就達到八千左右的畝收益,不僅以前賠的成本都收回來了,我還淨賺了不少。我以後就跟著水產公司發展特種養殖了。」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水產公司積極搭建水產養殖學習平臺,通過實用的技術指導,貼心的信息服務,進一步增強了漁村水產養殖人員的專業素養,有效提高了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漁民增收致富步伐。

園區成立了水產品快速檢測信息平臺,安裝新沂水產品追溯項目追溯系統,實施水產品產前產後的監管有可追溯性,消除水產品安全隱患,建成水質在線檢測系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機制基本建立。泥鰍、河蟹等水產品都通過生態無公害水產品認定,園區水產品良好品質,塑造了健康綠色品牌,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產品暢銷江、浙、滬等大中城市。

經過不斷努力,小漁村現在是省級現代漁業園區,總面積約1.2萬畝,其中養殖水面8000畝,林地、溼地4000畝,擁有水泵、投料機、增氧機等2086臺套漁業機械,水產養殖機械使用覆蓋率達到100%,漁民人均收入達到18000元。

目前,為推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進一步提升漁村人居環境,草橋鎮將漁村作為一個特色景區進行規劃設計,對漁民民宅修整,對老舊池塘標準化改造,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民風淳樸,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致力於增強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切實提升漁村村民人居環境,造福村民。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力度,堅持走規模化、產業化、生態環境、品牌化發展道路,大力拓展水產特種養殖領域,轉變漁業養殖生產和經營思路,發展休閒垂釣,帶動旅遊觀光、餐飲住宿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漁民脫貧致富,將小漁村打造成極具田園風格,旅遊休閒聚會的好地方,帶領全體漁民奔小康!」草橋鎮黨委書記吳興表示。

相關焦點

  • 新沂市草橋鎮聚力「三鄉工程」 打造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近年來,草橋鎮各級人大代表堅定政治站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積極參與到「三鄉工程」建設活動中來,當好活動中的「宣傳員、督導員、服務員、戰鬥員」,堅持以運行機制創新,打通城鄉流通渠道,激活發展動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技術和資金等關鍵發展要素「倒流」鄉村,走出一條能人帶動、城鄉互動、資本興鄉、產業富民的鄉村振興之路
  • 駱馬湖畔草橋鎮 鄉村振興「花」樣多多
    走進江蘇省新沂市草橋鎮沂岸花卉、巾幗花卉、盧圩花卉等鮮切花產業基地,讓人耳目一新,花農們穿梭在五顏六色的花海之中勞作,場景美不勝收。在沂岸花卉種植戶胡晴的鮮切花種植基地,一株株菊花被定位在一個個方格子裡,一壟一壟,整整齊齊。公司負責人胡晴說「我們通過推行打頂除叉、光控、溫控等技術,保證菊花在國慶中秋上市賣個好價錢。」
  • 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
    草橋鎮位於新沂市西部,因漢劉秀走南陽路經此地時令兵勇割草填河作橋而得名。阿湖村黑埠村蘆湖村條河村中溝村黃柏村練馬村墩新村上旺村夏湖村嶺東村林頭村雙池村鳴九村古村村桃嶺村三裡村雙塘鎮320381116  新沂市雙塘鎮位於江蘇省新沂市東郊
  • 養蝦有「稻」扶貧有方看新沂市草橋鎮盧圩村「花式」逆襲美麗鄉村
    消費日報網訊 (周小偉) 眼下,正是小龍蝦捕撈的黃金季節,在新沂市草橋鎮盧圩村的稻蝦生態種養基地,小龍蝦喜獲豐收,搶「鮮」上市。一筐筐活蹦亂跳的小龍蝦從水草肥美的農田裡打撈上來,個個背殼紅亮、肚白飽滿,稍一觸碰,活力十足。
  • 江蘇省縣級市,新沂市
    新沂,簡稱「新」,古稱鍾吾,地處華北平原南端,江蘇省北部,蘇、魯兩省交界處,徐州市下轄。北接山東郯城,南隔沂河、駱馬湖與宿遷市相望,西和邳州市相鄰,東與東海、沭陽毗連,是江蘇的正「北大門」,1952年以境內新開闢的新沂河得名,1990年2月撤縣建市。
  • 拼搏小康路丨特種養殖的轉型——棄了豚鼠 來了豬兔
    不等不靠去努力,一起拼搏小康路!因為疫情,今年特種養殖業受到了大衝擊,對於從事該行業的養殖戶來說,棄產、轉型將成為下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新田縣門樓下瑤族鄉從事特種養殖業的合作社,主動適應新變化,在轉型養殖過程中,積極探索新路徑,謀求新發展。
  • 江蘇省新沂市創新發展雙擁工作紀實
    江蘇省新沂市創新發展雙擁工作紀實來源:中國國防報作者:懷前進 陳利 黃建東責任編輯:張曦晛2015-08-10 15:49
  • 《新沂市鎮村布局規劃(2019 版)》規劃草案公...
    根據省委省政府關於鎮村布局規劃工作的總體部署,新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開展了《新沂市鎮村布局規劃(2019版)》修編工作,並於6月底通過專家論證,現已形成方案成果。規劃範圍新安街道、北溝街道、墨河街道、唐店街道4個街道及合溝鎮、瓦窯鎮、港頭鎮、草橋鎮、窯灣鎮、棋盤鎮、新店鎮、邵店鎮、馬陵山鎮、時集鎮、高流鎮、阿湖鎮、雙塘鎮13個鎮和馬陵山風景區,總面積約1593平方公裡。發展目標遵循城鎮化發展規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 江蘇淮安「紅色村鎮」的小康之路:八仙過海,各顯成效
    短短十年時間,從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全村負債7.8萬元的經濟薄弱村,到村集體年收入過百萬、村民們都搬進了漂亮的現代化小區,江蘇淮安的「紅色村莊」——劉老莊村的蝶變之路,正是我國不少地方脫貧攻堅、決勝小康的生動縮影。7月30日上午,由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淮安市委網信辦主辦的「紅色村鎮 小康之路」融媒體新聞行動啟動儀式在淮安市生態文旅區舉行。
  • 江蘇省縣級市——新沂市未來發展看法,未來可期
    新沂市,由江蘇省徐州市代管縣級市之一,新沂市位置處於山東和江蘇交界處,可以說是江蘇省的「北大門」,新沂是徐州代管的重要新興工業和商貿旅遊型城市。2019年新沂市完成經濟總量約686億元,常住人口約112萬人。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臺:特色養殖成為農民增收新亮點
    >> 縣區 >> 高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六十六)古浪縣十八裡堡鄉:牛羊養殖謀致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六十六)古浪縣十八裡堡鄉:牛羊養殖謀致富 牛勁十足奔小康 2020-09-04 19: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阿勒泰市傳統畜牧養殖...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阿勒泰市傳統畜牧養殖華麗變身促增收 2020-10-30 19:2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江蘇省第八屆全民健身運動會閉幕,徐州新沂市獲得多項獎項
    12月5日下午,「江蘇省全民健身運動會(線上、線下)閉幕式暨全省最美跑步線路、最美鄉村健身公園頒獎儀式」在南京紫金大戲院舉行,徐州新沂市城市水環健身步道、新沂市棋盤鎮迎賓公園入選,並獲得2020全省最美跑步線路、最美鄉村健身公園等多項獎項。
  • 特種養殖產業路在何方?
    近日,記者走訪本地多家養殖戶,發現他們普遍支持禁食野生動物的決定,但也有自己的心願:自己養殖的黑斑蛙、竹鼠、孔雀和蛇等動物,已經有很長的人工繁育和食用歷史,是否可以納入「白名單」?而資金鍊斷裂、存欄損耗、無力償還貸款等,又是特種養殖戶目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部分野生動物是否有進入「白名單」的可能?存欄如何處理補償?特種養殖戶怎麼轉型?特種養殖產業,未來路在何方?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生態隔離」好屏障 「官田黑豬」鋪富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生態隔離」好屏障 「官田黑豬」鋪富路 2020-09-16 12:1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十字路口的食用特種養殖
    作者|王 煜   一場新冠疫情,讓食用特種養殖行業面臨「生死考驗」。   多種文獻定義:「特種養殖」是指已經馴化或半馴化狀態的、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的養殖。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臺縣羅城鎮:搭上「脫貧快車」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臺縣羅城鎮:搭上「脫貧快車」奔小康 2020-07-24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鄉村史記丨連雲港海頭鎮小口村: 乘風破浪二百載 「海中淘金」助小康
    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海頭鎮的小口村東臨黃海,緊靠海州灣。因為深入海邊,像是在陸地與海洋之間撕開一個口子,所以取名小口村。這個建村只有200餘年的「小漁村」,依靠海洋資源,重點發展海洋捕撈、海水養殖、海洋旅遊三大支柱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 走向小康的篳路藍縷之路
    脫貧攻堅背景下,70後退伍軍人返鄉擔任村支部書記帶領鄉親脫貧奔小康;大學生下了鄉成了村裡的第一書記;國土局的幫扶人員常帶上糧油衣服和現金來探望村裡的「結對親戚」;毛坯路變成了水泥路還形成了村內微循環,自來水通到了家家戶戶;曾好吃懶做的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創業的小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