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誕生起就貼著網紅標籤的集漁,不論是店內大大小小的綠植,鍍金色的桌椅邊線,抑或是充滿造型感的燈飾和鏡子,都能看出對當下「ins風」的貼合。
隨著健康飲食逐漸流行,一些主打健康均衡的異國餐館也逐漸成為年輕消費者的新寵,其中泰國菜、越南菜等極具特點的東南亞菜越來越受關注。
美團發布的《數讀亞洲美食》顯示,從北京、廣州、杭州、成都4大熱門城市的亞洲美食門店增長態勢來看,越南餐、馬來西亞餐、新加坡餐等風味餐廳名列前茅。
口碑餓了麼發布的城市餐飲趨勢報告同樣顯示,在2019年第一季度,成都東南亞菜同比增長251%,增速甚至高於北上廣深;在杭州,東南亞菜同樣是增長最快的菜系,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421%。
打開細分品類風口
打開火鍋細分品類市場新風口,集漁泰式海鮮火鍋在國內從零到第一,迅速在上海、廣州、杭州、無錫、重慶、西安等地開設門店。據了解,目前集漁泰式海鮮火鍋在國內的門店數量有50多家。
創立於1998年的集漁泰式海鮮火鍋,2015年進入中國市場,落地成都。集漁泰式海鮮火鍋就是作為海鮮類食材細分火鍋品類的代表,排隊時長平均在3小時以上,已經成為成都火鍋市場熱度第一的品牌。
「成都排隊王」、「百億流量傳播」、「成都餐飲界單日排隊記錄創造者」成為集漁紅遍全國的標語。
以品類、口味俘獲市場
成都作為火鍋之鄉,有著廣泛的受眾基礎,集漁從一開始就抓住了這個機會。在董事長陳偉看來,集漁成功的原因不外乎「找準品類」和「順勢而為」。
泰式火鍋的酸辣口味與川式火鍋的麻辣一樣,能夠刺激消費者的味覺。且相對於傳統川味火鍋的重油重辣,泰式火鍋又相對健康,不那麼油膩,這樣的特點在當下很容易俘獲人心,曾經熱愛川式火鍋的群體迅速轉向,泰式火鍋天然坐擁了海量的消費群體。
所以在口味與食材的加持下,泰式火鍋在成都也能立足一片天地。同時,泰式火鍋招牌鮮料冬陰功鍋也刷新了消費者對火鍋的認識。
據了解,集漁有三種鍋底,最推薦的是招牌鮮料冬陰功鍋。
在泰國,「冬陰」意思酸辣,「功」是蝦,冬陰功湯就是酸辣口味的鮮美海鮮湯。
有些人會覺得辛辣帶酸的湯做火鍋鍋底很奇怪,但喝過集漁泰式火鍋冬陰功湯之後,就仿佛打開了新世界大門一般。
這款鍋底是熬製數小時的野生鯽魚湯,湯色濃白,輕輕攪動,可見嫩豆腐和魚肉。
現場製作鍋底時,加入廚師現點現配秘制的鮮料包兩個,一包是泰國紅辣椒,一包是香茅、青檸、南姜等精選數十種進口產品的新鮮香料,並非傳統乾料可比。
待鍋稍沸騰,服務員現開一大隻椰子,椰汁澆入鍋內,為鍋底提鮮,與香料包一起味道越熬越濃。
待涮煮過鮮蝦和鮑魚後,服務員還會將湯盛出,讓大家品嘗。
進行全方位品牌營銷
如何建立品牌認知、如何讓別人知道你、如何做好服務體驗等,都是營銷的重要部分。
在過去,成都的海鮮市場,人均低於300元的餐廳屈指可數。但泰式海鮮火鍋的人均只有120-150元,極大地降低了市場對海鮮的消費預期。
集漁主打固定的套餐供應模式,不僅能有效減少食材損耗,而且能控制菜品的毛利率。表現在消費端,則不僅幫助消費者提前做好了搭配選擇,還進一步降低了消費客單。
將優質的食材用更加親民的價格去呈現,自然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與此同時,泰式火鍋對海鮮要求很高,但品牌需要做一些比較具體的動作,讓用戶感知到這一點。
比如,集漁要求蝦蟹貝鮑魚必須都是活的,而不止是鮮的,螃蟹在桌面上是可以展示的,一直保持「生動的狀態」。
定位年輕女性消費群體
火鍋不僅以美食而存在,更具有明顯的社交屬性,能夠促進人們之間的感情。火鍋的包容性極強,火鍋氛圍容易讓人放下戒備,回歸本真,因此選擇火鍋主要因為聚餐/聚會的目的,餐飲社交成為一種必備社交,且多以2人及以上人數為主。
集漁則在這方面做足了功夫,他們抓住了新型消費中佔主導地位的女性消費者,從她們的需求出發,將集漁打造成了高度契合社交消費場景的火鍋品牌。
陳偉告訴我們,來集漁消費的70%是女性,只有30%是男性,而男性中有近80%是陪同自己的女性同伴前來。
不論是浪漫曖昧的燈光,還是玻璃窗外的花卉,或者是刺激消費者拍照打卡的泡泡泳池,都無時無刻不在迎合這種新型消費的潮流。
未來 比消費者快半步
對於「網紅店」這個說法,集漁的創始人陳偉認為「網紅店」只是一個代名詞,它代表著高顏值、高人氣。對於一個品牌來說,這個名字只是一個外部給予的標籤,擁有識別性與引流效果,因此並不排斥「網紅店」這個說法。
然而,光有名字,沒有內容一切都是白搭。因此,陳偉表示,他們對外是「網紅」,對內把運營當成一件很紮實的事情去做,「相當於我通過一個外部的符號把用戶引進來,但其實他們的感受體驗是遠超於『網紅』概念的,並不是一個『空瓤子』。」這樣做,引來的客流能真正被留住。
在陳偉看來,泰式火鍋的品類市看似成熟,但在整個餐飲市場的佔比依舊很小,與其他同品類品牌看似是競對,實際上更像是戰友。
而且每個品類都需要不斷地有新內容湧現,陳偉認為要做到與別人不一樣,就要讓消費者對自己始終保持新鮮感,要比消費者快半步。
(記者 彭宗璐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