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客機的悲劇與沉沒成本(上)|經濟心理學(第7期)

2021-02-15 大道有李

這是我開闢的一個全新的系列——《經濟心理學》。

我將不定期地為大家帶來一些案例,看看那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背後都有著怎樣的經濟學和心理學邏輯。希望我的講解,可以幫你做出更理性的決策。

今天,我們來看一段民航史上的傳奇,協和客機的故事。這個故事比較長,所以我會用兩期的篇幅為大家慢慢道來。

在漢語中,「協和」這兩個字的語義是非常美好的。協,有協商、協調、協作的意思;和,有和平、和美、和睦的意思。北京有家著名的醫院就叫做「北京協和醫院」,那是中國醫療水平最頂級的醫院之一。

「協和」這兩個字,還是一種飛機的名字。一般來說,當我們提到某一種飛機的時候,習慣上都是稱呼它的型號。比如,空客A320、波音747、F22等等。

但是提起協和客機,我們叫的其實是飛機的名字,而不是型號。能享受這種特殊待遇,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協和客機在人類航空史上的特殊地位。

現在,我們說起協和客機,可能很多年輕的朋友,特別是00後的朋友都不知道了。而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協和客機的大名在全世界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西方媒體曾經這樣評價,麥可·傑克遜、《星球大戰》電影和協和客機是最能代表八十年代西方流行文化的三個符號。

協和客機為什麼這麼出名呢?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協和客機的速度。作為一款民用客機,協和的巡航速度可以達到2.02馬赫。馬赫,是一個計量單位。1馬赫就是1倍音速。

我們把馬赫換算成時速,大家就好理解了。聲音傳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1倍音速也就是1馬赫,約合每小時1,224公裡。換算下來,協和客機的飛行時速接近每小時2,500公裡。

為了讓大家看出協和客機的性能,我們再做一個對比。咱們國家空軍的主力戰鬥機之一,殲11B的最大飛行時速範圍在2,300到2,500公裡每小時。

作為一款客機,協和客機的速度不僅能與戰鬥機不相上下。而且,協和客機是在五十年前就研製出來了。

在當時,協和客機快到什麼程度呢?

1974年6月,協和客機做過一次飛行演示。一架法航協和客機從美國波士頓起飛,飛往法國巴黎。同時,法航另一架波音747客機從巴黎飛往波士頓。兩架飛機同時起飛,相向飛行。

從美國波士頓起飛的協和客機在抵達巴黎之後,在機場停留了68分鐘,然後再次起飛返回波士頓。結果,協和客機不僅提前降落到波士頓機場,而且又過了11分鐘,從法國出發的那架747客機才姍姍趕到。協和客機的速度就是這麼快。

協和客機出名的第二個原因,是它的造型非常別致。它跟我們常見的客機都不一樣。

首先,協和客機沒有尾翼。常見的客機中間有一對翅膀,尾部還有一對尾翼。但是,協和客機沒有。它只有一對翅膀,而且非常大,專業術語叫做「尖拱形三角翼」。

這對尖拱形三角翼拼接起來,乍一看像是三角形。其實,機翼兩條三角腰線的前部邊緣不是直線,而是S形的曲線。之所以採用這種形狀,是因為設計人員受到英法兩國中世紀建築中蔥形拱門的啟發。

其次,協和客機的鼻子非常特別。它不僅比普通飛機的鼻子更細長,而且還可以調整角度。

因為協和客機起飛和降落的時候,需要保持一定的仰角。如果按照常規方法來設計機頭,飛機的鼻子就會妨礙飛行員觀察地面跑道。跑道對不準,那是要出大事故的。

所以,協和客機的鼻子可以下調5到12度。絕大多數飛機的鼻子都是直的,協和客機的鼻子是下垂的,看上去特別科幻。

第三個出名的原因,是協和客機不是某個國家單獨研製的成果,而是由英國和法國合作研發的。

像飛機這種核心大工業產品,為什麼不自己關起門來搞研究,非要跟其他國家共享研究成果呢?主要是因為錢。

二戰結束以後,西方大國對軍事科技的研究並沒有放鬆。各國相繼研發出了超音速戰鬥機,並且量產列裝部隊。但是畢竟不打仗了,軍火市場的增長速度自然就放慢了。

各大飛機製造公司就開始思考,能不能把超音速技術應用到民用航空領域呢?這個市場顯然更大,更有潛力。所以,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家都投入了大量資源用於研製超音速商業客機。

英國在這方面的動作非常快。1956年,英國政府就成立了超音速運輸飛機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聯合了皇家飛機研究院和布里斯托飛機公司共同開展研究。

1959年,委員會得出了初步結論,認為超音速客機在技術上是具備可行性的。

之後,經過幾年的研發,布里斯托飛機公司推出了代號為「布里斯托223」的設計方案。這是一種採用三角翼、裝備4臺發動機、巡航速度為2馬赫、可搭載100名乘客,並且能夠跨大西洋飛行的超音速客機。

與此同時,法國的超音速客機研究計劃也在推進,而且進度與英國差不多。法國的南方飛機公司和達索公司聯手開發,提出了代號為「超級卡拉維爾」的設計方案。

這也是一種採用三角翼的超音速飛機。它的巡航速度設定為2.2馬赫,可搭載70名乘客。法國方案的乘客數量雖然比英國方案少一些,但是飛行速度更快。

一開始,兩個團隊就這麼相安無事地各幹各的。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大家都發現超音速客機這件事就是個大坑。它太燒錢了。

眼瞅著預算馬上要hold不住了,就有人提了個方案,英法兩國能不能聯合起來,共同開發?跨過公司與公司聯合的階段,直接開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合作吧。

這個方案是比較切合實際的。英法兩國的設計方案不僅很相近,而且研發這件事又這麼花錢,不知道什麼時候是個頭。在這樣的背景下,英法兩國政府一商量,一拍即合。

於是在1962年11月,英法兩國籤署了一份共同研製超音速客機的合作協議,巨額的研製費用由英法兩國政府平攤。1963年1月,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親自將研製計劃命名為「協和」。協和客機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像飛機這種大工業產品的研發肯定不會一帆風順的。協和客機如果想突破音速飛行,至少要克服三重困難。第一重困難,是要找到製造飛機的材料。

我的本科母校,是北京科技大學,前身是鋼鐵學院。我記得我上大二的時候,選過一門冶金系的選修課。冶金系和材料系是我們學校的主力院系。那門課講的什麼內容我早忘了,但是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他說,我們國家為什麼不造航母呢?不是我們沒錢養,也不是我們的製造技術不行,而是我們的鐵礦石不行。鐵礦石中鐵含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鋼材的質量,而建造航母需要高質量的鋼板。像飛機、軍艦、坦克,這種大工業產品對材料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協和客機因為飛行速度快,所以跟空氣的摩擦力就大,機身表面的溫度就高。如果材料達不到要求,就只能反向限制飛機的飛行速度。

生產協和客機的主要材料是特殊鋁合金,這種材料能夠承受的最大飛行速度是2.2馬赫。這就是為什麼法國超音速飛機的飛行速度上限就設定在2.2馬赫的原因。如果再想提高速度,那就只能在材料方面尋求突破了。

第二項需要克服的因素是要在空氣動力學效率和推進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簡單地說,當飛機的飛行速度超過0.8馬赫的時候,氣動效率就會發生變化,會跟發動機的推進效率產生一種博弈關係。科研人員就是要在這兩種力量之間尋找一種最佳平衡。

第三項困難因素是飛機的翅膀到底做多大。如果做大了,那會增加阻力,限制速度;如果做小了,空氣阻力雖然小了,但是會喪失操作性能。

像這些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技術難題,還有很多。最終,經過漫長而艱苦的研究,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

一轉眼,時間來到了1969年的3月,協和客機的樣機要試飛了。這距離英法兩國籤署聯合研發協議已經過去六年半的時間了。在這幾年時間裡,英法兩國各造了一架原型機。法國的原型機編號是001號,英國的是002號。

1969年3月2日,法國建造的001號協和原型機在土魯斯首飛;1969年4月9日,英國建造的002號原型機在菲爾頓首飛。兩架飛機的首飛都很成功。之後,經過數十次飛行訓練,兩架飛機都順利突破了音速,飛出了2馬赫的速度。

好了,研製成功了,可以出去露露臉了。於是,協和客機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巡迴展示。

1971年9月4日,001號飛機飛往南美洲開始巡迴展示。這是協和客機首次跨越大西洋飛行。1972年6月2日,002號飛機也開始了巡迴展示。它選擇的路線是中東、遠東地區和澳大利亞。協和客機每到一地,都能引起當地的轟動和媒體的追蹤報導。

1973年9月,協和客機首次飛往美國。美國之行的第一站被安排在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這次試飛也拉開了這座新機場正式投入運營的序幕。一架民航客機能被安排參與新機場的剪彩,真是要多風光有多風光。

又過了半年多,協和客機又露了一回臉,就是開始提到的跟波音747飛機對飛的那次。在當時,倫敦和紐約之間的時差是四個小時,而乘坐協和客機只需要三個半小時就飛到了。這就會造成一種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比如說,你是下午四點從倫敦起飛的。等到了美國,按照時差你得把表往回調四個小時,但飛行用了三個半小時,所以,你是下午三點半到達的美國。就因為這事,當時搭乘協和號的旅客都特別喜歡說一句話:「我還沒出發就已經到了」。

如果你是在太陽落山以後從倫敦或者巴黎乘坐協和客機飛往美國,因為協和客機的速度超過了地球晨昏線的移動速度,所以中途你還能追上太陽。

出發的時候天已經黑了,等下了飛機,天又亮了,感覺像是時光倒流了。英航和法航乾脆就把這事當成噱頭,宣傳口號叫做「出發前就到達(Arrive before you leave)」。

協和客機的試飛和商業化運營之前的準備工作看上去好像挺順利的。其實,這裡面還有一段插曲。協和客機在研製過程中雖然受到高度關注,但它並不是人類第一架超音速客機。

就在協和號試飛之前兩個多月,由蘇聯研製的圖-144超音速飛機於1968年12月31日成功完成了首飛,成為人類航空史上第一架超音速客機。

原來,自從協和客機項目上馬以後,蘇聯和英法兩國就在超音速客機領域展開了明爭暗鬥。為此,雙方還動用了大量間諜。蘇聯這邊派出情報人員刺探工業情報,英法兩國則組織反偵察。根據冷戰結束後披露的資料顯示,蘇聯的間諜活動,從1963年就開始了。

當時,這些工業間諜活動由克格勃的科技情報局統一指揮。科技情報局,簡稱T局,專門搜集西方的戰略、軍事和工業技術情報,在冷戰中赫赫有名。

T局組織的工業間諜活動一共分三類。

第一類,是由東德的情報機構史塔西協助完成的,這算是外援;第二類,是蘇聯間諜自己幹的,這是嫡系;第三類,是策反的英法科研人員幹的,這屬於內應。這些工業間諜總共竊取了數萬份關於協和客機的情報。

從外觀上看,蘇聯人造的圖-144飛機除了機頭部分多了一對小翅膀以外,其他部分跟協和客機都特別像,也是三角翼設計,也採用了四臺發動機。這就很容易讓人認為蘇聯人獲得了協和客機的絕密情報。

另一邊,英法特工也在積極地開展反間諜活動。雙方的間諜與反間諜活動在1971年達到了高潮。當年9月,英國政府相繼驅逐了100多名蘇聯人,就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工業機密。

一款民用客機,為什麼這麼受重視呢?這背後的原因既有基於商業市場的考慮,也有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

在商業市場上,超音速客機的想像空間是非常大的。在國家安全領域,協和客機應用的許多技術都與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相通。英國空軍就曾設想過「協和版轟炸機」。所以,在冷戰時代英法兩國這麼緊張也就不難理解了。

別看蘇聯的圖-144客機搶到了超音速飛機首飛的榮譽,但是這款飛機的命運既短暫,又坎坷。

在1973年6月的巴黎航空展上,圖-144發生了空難,造成14人遇難。五年之後,圖-144又發生了一起空難。從此之後,蘇聯人就把這款超音速飛機改成貨運機了。

關於圖-144飛機1973年的那次空難,有人認為幕後的黑手就是英法情報部門。根據解密材料顯示,英法情報機構曾經對蘇聯開展過「欺騙活動」。

比如,英國飛機製造商BAC和法國南方飛機製造公司(Sud Aviation)曾經故意散發關於協和客機的虛假文件,目的就是要誤導蘇聯的科研人員。

再比如,在克格勃獲取的一份輪胎配方文件中,橡膠配比只能達到泡泡糖的稠度。所以,有很多人認為巴黎航展上發生的墜機事故正是因為英法散布的虛假信息誤導了蘇聯設計人員,導致機身強度不足,並最終引發了空難。

蘇聯人的超音速客機折戟沉沙了,那協和客機的商業化道路又走得怎麼樣呢?總結起來,也是一言難盡。

英法兩國為了研製協和客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時間。即便是政府主導,政府出錢,那也是要講效益、講回報的,不可能當成公益事業做。

1969年,協和客機剛剛完成首次試飛,英法兩國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做全球推廣了。兩架協和原型機在1971年到1972年開展全球巡迴展示飛行,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廣告。

在1970年的大阪世博會上,英法兩國聯合發布了一段協和客機宣傳片,以「超音速」為市場噱頭,向全世界展示這種全新的機型。這在當時的民航界,引起不小的轟動。

在協和客機研製和推廣期間,陸陸續續有十八個世界各地的航空公司總共訂購了七十多架協和客機。這些航空公司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比利時、澳大利亞、黎巴嫩、印度、日本、伊朗,還有咱們中國。

當然,還包括英法兩國的航空公司,畢竟自己是發起方。但是,好景不長。之前訂購飛機的航空公司又都反悔了,開始集中撤單。

撤單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是成本問題。協和客機剛開始研究的時候,製造商估計每架飛機的售價大概在2,000萬美元。到了1972年,飛機的售價就飆升到了4,600萬美元。

這時候,距離協和客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還有四年的時間。航空業人士估計,等到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的時候,每架飛機可能要賣到6,000萬美元。

而同時期的波音747飛機,只要2,500萬美元一架。相比之下,協和客機太貴了。就算飛行速度比波音飛機快一倍,但是價格貴了1.4倍,也很難讓人接受。

而且,航空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售賣機票。協和客機的運載能力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乘客人數只能設定在100人上下。速度雖然快了,但是營收能力沒有明顯的提升。

那麼,提高票價改善營收行不行?行,航空公司就是這麼幹的。當時,一張從倫敦到紐約的往返票,大概賣9000千美元。別說四十多年前,就是放在今天,也不便宜。

曲高自然和寡,普通人是坐不起協和客機的。能夠坐得起的人基本都是政界、工商界和金融界的高級人士。

撤單的第二個原因是協和客機自身的缺陷。協和客機有四臺發動機,工作起來噪音特別大。根據測試,它起飛時的噪音達到了119.5分貝,而降落時的噪音達到116.7分貝。

這是什麼概念呢?在正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相互交談的聲壓級是40-60分貝。如果噪音達到90-100分貝,我們會覺得很吵鬧,聽力也會受損。

協和客機的噪音已經非常接近三級噪音的上限了。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神經系統會受損,而且聽覺器官也會出現不可逆的損傷。

當時,在有協和客機起降的機場,機場內的人員能夠明顯感受到這種巨大的噪音,有些機場的玻璃窗也無法承受聲波造成的震動。出於經營方面的考慮,大部分機場都禁止協和客機降落。

美國人就不怎麼歡迎協和客機。1975年12月,美國眾議院甚至投票禁止協和在六個月內降落到美國。1976年2月,英航和法航獲得批准,可以試運行有限數量的飛往紐約和華盛頓的協和航班,限期16個月。

但當年三月,紐約港務局禁止協和降落在紐約機場。所以英航法航的首批協和定期跨大西洋航班就只能飛往華盛頓這一個城市了。因為噪音引發的抗議,飛往紐約的協和航班直到1977年11月才正式啟動。

各大航空公司撤單的第三個原因,是兩起意外事件。一件事,是我們前面說過的蘇聯圖-144超音速客機意外墜毀。另一件事,是爆發了石油危機。好巧不巧地,這兩件事都發生在1973年。

特別是石油危機的爆發,直接威脅到了航空業的運行和發展。油價飛漲,直接抬升了各大航空公司的運營成本。

經過一番折騰,最後只剩下四個國家還保留著協和客機的訂單。一個是中國,一個是伊朗,剩下兩個國家就是英國和法國自己了。

咱們中國國航曾經還考慮過拿協和客機做專機的事,但是後來一算帳,實在用不起,就不得不取消了訂單。

伊朗就更悲催了。當時為伊朗製造的協和客機已經在生產線上就位了。但是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政府都更迭了,合同還怎麼執行。最後,這批飛機只能由英國航空公司接手了。

英法兩國繞了一大圈,成了自己演戲自己看。那麼,英國和法國的航空公司正式運營協和客機以後,又發生了什麼故事呢?協和客機的故事,在商業史上又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警示呢?這就是咱們下期要講的內容了。

有▲標誌的圖片或視頻為作者實地拍攝或重新整理,其餘素材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協和謬誤:越陷越深,危險的陷阱往往由自己設計
    協和謬誤給人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但並非必可避免,實際上,避免這種心理只需增強對於沉沒成本的認識。在任何時候,要不要對某個項目繼續投入,都應該取決於其發展前景,而不是已經投入進去的成本。
  • 協和客機:因華而不實而被淘汰的超音速商業飛行
    其2.02馬赫的巡航飛行速度,也是普通亞音速客機速度的兩倍。更妙的是,由於普通客機幾乎不在17000米高度上做巡航飛行,協和客機便可以獨享18000米以上的飛行空間 ,為規劃航線提供了不少便利。總而言之,能在20世紀70年代就製造出這樣的商用飛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都是種偉大的飛機。
  • 巴黎機場上空吐著「火舌」的協和客機 導致113人法國航空4590號航班
    在法航4590號航班事故前,協和式客機一直保持「最安全飛機」頭銜。在尚未發生事故前,任何客機從「事故率」上講都是最安全的。 遺憾的是協和客機完美運營記錄在2000年7月25日戛然而止,這也導致協和客機成為史上「最危險」的客機,每100萬人次航班中死亡旅客人數12.5人。這亦是2003年協和客機退出歷史舞臺的最主要原因。
  • 淚奔,協和客機最後一次從紐約甘迺迪機場起飛盤旋良久不願離去
    飛機能夠在15000米的高空以2.02倍音速巡航,從巴黎飛到紐約只需約3小時20分鐘,比普通民航客機節省超過一半時間,所以雖然票價昂貴但仍然深受商務旅客的歡迎。1996年2月7日,協和式飛機從倫敦飛抵紐約僅耗時2小時52分鐘59秒,創下了航班飛行的最快紀錄。作為世界上第一種商用超音速客機,協和式飛機開創了商業運輸的新天地。
  • 超音速客機的王者之爭:「協和」號VS圖-144,狹路相逢,結局卻讓人始料未及
    超音速意味著更省時高效,為什麼不把超音速用在商用客機上呢? 在這個美好願景的支配下,各國政府紛紛開始了超音速客機的研發。 圖-144的草草收場讓人唏噓不已的同時,也讓人聯想到它的老對手——「協和」號。 在另一種社會制度下,「協和」號過的好嗎? 6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在超音速客機的商業運營上,好像出生英法的先天優勢讓「協和」號如魚得水。
  • 倫敦到紐約有多遠,客機三個小時抵達可能嗎?「協和」了解一下
    在民航領域有兩種該類型飛機,一種是英國和法國合力研發製造的協和飛機,另一種則是蘇聯所製造的圖-144。兩款飛機幾乎都同時出現在上個世紀60年代,而這兩款飛機當中要屬協和飛機商業模式發展順暢。
  • 真正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我們可以用一個經濟學詞彙來解釋——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那些發生在過去,我們無法去收回或改變的付出。這些付出,包括且不限於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聽起來好像沒感覺?騙子們先利用人們不勞而獲的心理,許諾大家未來能拿到大錢,讓大家交個一百兩百的小錢;然後利用這部分沉沒成本,一點一點收線,哄騙對方交更多的錢,達成詐騙的目的。如果人們一開始,意識到不對就抽身退出,而不是盯著已經打了水漂的錢,就不會有後面更大的悲劇了。
  • 法航4590號空難15周年祭——協和悲歌
    1996年2月7日,協和飛機從倫敦飛抵紐約僅耗時2小時52分鐘59秒,創下了航班飛行的最快紀錄。下午4點45分,協和客機的左翼正在解體,而且機體向左傾斜嚴重,馬提機長極力操控飛機,但於事無補,最終飛機失速撞向地面。空管員拉吉林看到這一幕,馬上通過無線電聯繫法航4590號航班,他沒有得到任何回應。這架滿載乘客和燃料的超音速飛機撞到哥內斯鎮旁邊的一棟旅館上。墜機後不到8分鐘,便有數十輛消防車和救護車趕到現場,這場悲劇的空難背後不僅僅是機上的乘客,還包括旅館裡的客人。
  • 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投資中的沉沒成本如何挽救
    這指的是人們付出的沉沒成本無法回收,但更多人卻固執於沉沒成本而一錯再錯。那麼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我們投資中的沉沒成本如何挽救?沉沒成本是什麼意思什麼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 網易航空特稿——"協和":天鵝之死
    「協和」技術上成功但經濟運營差反差巨大 「協和」首飛後的一段時間內,確實贏得了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的青睞,世界範圍內,包括泛美航空公司、伊朗航空公司,甚至中國民航在內的16家大型航空公司都曾顯示出明確的購買意向。
  • 中國民航曾下訂單 為何協和飛機最後只有英法運營?
    出片 | 網易航空前段時間在面對中國媒體採訪時,空客CEO傅裡明確表示不看好現階段發展超音速客機,因為環保及運營成本會限制這類飛機的發展。從這一點看,以協和為代表的超音速客機時代仍難以在近期回歸。歷史上,協和客機共製造了20架,其中法航和英航各運營7架,剩下6架則是原型機和樣機。但是最早的協和並不是只針對法英兩國,在1962年協和項目籤署協議啟動時,其面對的客戶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協和的啟動用戶為英國海外航空(英航前身之一)、法國航空和泛美航空三大巨頭。
  • 737 Max不會成為下一個協和 波音也不會是另一個麥道
    兩日累跌11.15%,創下2009年7月以來的最大兩日跌幅。埃航事故所用飛機為波音737系列最近交付使用客機。737為波音史上最暢銷機型,創下多項民用飛機的紀錄,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2018年第10000架737客機下線,這個紀錄足以令空客羨慕不已。而737 MAX系列則為737歷史上銷售最快的機型,迄今已有100家客戶4700架的承諾訂單。
  • 放下:砍掉沉沒成本,及時止損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也會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毫無價值,不會影響當前的行為或未來的決策。
  • 沉沒成本的陷阱:為了降低3333元的機票成本,我再多花了2W
    深航「深情飛」支持的航線總共有55條,也就是我可以飛55個城市,假設我每條航線都打卡的話,除去套票3333的成本,我至少還要再掏350*55=19250,也就是兩萬塊了」當時從南京回來的飛機上,我確實在想這事,既然用了套票,肯定是想去的地方越多就越划算嘛。這樣3333的套票成本確實被分攤地基本消失不見了,但隨之增加的就是旅遊成本了,350還只是一個最低消費,前幾天去成都就花了一千。
  • 沉沒成本是成本嗎?知道了對你有什麼好處?
    今天繼續看《薛兆豐經濟學講義》沉沒成本這個概念,我們都知道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我們去看電影,看了15分鐘,片子好不好看,已經知道的差不多,電影票錢已經退不了,是個爛片子,你會立馬退場嗎?
  • 生活中越來越突出的覆水難收——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那些已經消耗掉且無法挽回的資源。是影響當前決策狀態的一個因素。生活中,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 北京日報:超音速客機捲土重來?
    美國坐不住了,甘迺迪總統在1963年公布了國家超音速運輸計劃,支持美國企業開發同類產品,直接向圖-144和「協和」叫板。該項目的鼎盛時期,曾資助了波音2707超音速客機75%的研製費用。美國的胃口更大,決意把載客量提升1倍,達到250人,飛行速度提高到2.7馬赫,而且具備洲際航程。
  • 網易航空特稿——超越協和 波音的3馬赫碎夢
    要求美國政府支持研製速聲速客機的呼聲很高 上世紀50年代,當第一代噴氣式客機還處在研製階段時,美國一些有實力的航空製造企業,如波音、道格拉斯、洛克希德及北美等就已經看到了超聲速客運的潛力。1960年6月30日,美國科學和航空航天委員會要求國會支持研製超聲速客機,這個委員會同時還建議終止3倍聲速的XB-70戰略轟炸機項目,並將XB-70已經取得的技術成果運用到超聲速客機上。 更早之前,NASA也曾於1958年對超聲速客機的技術理論展開預研,當時NASA比較傾向於變後掠翼布局,其結論是這種飛機從技術上講是完全可行的。
  • 國外推出新型超音速客機,可乘坐75人,比協和號更快成本更低
    要說曾投入商業使用的超音速客機,協和的名號震耳欲聾,但由於成本等原因它最後不得不宣告退役。
  • 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到底哪個更重要?
    這就涉及到我今天要跟大家重點說的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問題,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你在股市投資中的煩惱會少很多,收益也會有突飛猛進的增長,你的投資水平會有質的飛躍。這就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指已經發生的成本,也可以稱歷史成本。在投資的過程當中,如果你一直被沉沒成本所羈絆,不僅會給你帶來很多煩惱,還會干擾你做投資決策,讓你錯失很多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