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砍掉沉沒成本,及時止損
覺者看世界(恒生資管集團 副總裁 何伏)
人們面對收益和損失時,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我們天生就對「損失」更加敏感,為了避免損失或找回損失,我們會變得冒險。
人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會念念不忘先前的投入,擔心新的決定而讓以前的投入付諸東流,於是不願改變現狀,白白丟掉了很多機會。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也會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稱為「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已發生,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毫無價值,不會影響當前的行為或未來的決策。
「沉沒成本」可能是那些難以割捨的東西,就像有的人家裡堆積著大量用不著的物品捨不得扔,卻想著「萬一哪天用得上呢?」。
結果家裡的空間越塞越滿,找工具收拾房間花費的時間成本越來越高,生活也變得越來越沉重。
「沉沒成本」本該是我們努力排除的幹擾,可很多時候,我們卻因為不自覺地過於重視它而不斷投入新的成本。
「沉沒成本」也可能是市場的錯誤投資,從一開始衝動買進,到後面陰跌不止,可你卻並沒有就此止損,反而是投入更多資金期待反彈。
「沉沒成本」也可能是你與他人的一段感情,雖然衝突不斷,矛盾重重,看對方越來越不順眼,可卻因為你們已經交往了好多年,不甘心就此結束。
結果是彼此將就著生活,相對無言的時間越來越多,而每一次的忍讓都是內心的一次煎熬。
「沉沒成本」就是那種已經損失的成本,如果不懂得及時止損,甚至為了這個損失而追加成本,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我們人生的困境大多源自與此。
而害怕損失的人,卻往往損失最大。
那如何打破「沉沒成本效應」困境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止損。
所謂及時止損,就是我們在做決策時,不要糾結於已經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而應依據當下的利益和未來的收益做出最佳選擇。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懂及時止損的人卻很少。
所謂的運氣好,只不過就是懂得及時止損。
及時止損是智慧,也是與自己和解,和這個世界和解的方法。
從小到大,我們都在被灌輸「堅持」,但極少有人教育我們「要學會止損,懂得放棄」。
一個人在低谷的時候,都知道如何進取,但是卻不明白在不合時宜的高峰或者險處,如何及時止損。
如果一件錯誤的事情不知道如何停止,就會讓錯誤一再的惡化,最終的結局,也將給自己的人生帶來更多的禍患和危險。
一個人在人生中哪些行為是適合的,哪些行為是需要立即停止的,這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以便於達到盡善盡美。
只有懂得及時止損,學會及時止損,才是面對人生難題時最明智的做法和最佳選擇。
《大學》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經》之中說:綿綿蠻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的一角。孔子就說:「就居住的地方來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休息在什麼地方,怎麼人還不如鳥呢?」
鳥兒可以自由的飛翔,棲息可以選擇自己想要停留的樹枝和飛向的方向,但是人作為萬物之長,卻不知道自己該在什麼地方停止。
《狼圖騰》裡寫道:
當地人會在草地上設置一種強有力的捕獸夾子,能牢牢地夾住野獸的腿,但他們極少捕到狼。
因為狼在夾住後,會第一時間咬斷自己的腿;
別的野獸卻是不斷嚎叫,淪為獵物。
狼亦如此,人何以堪。
我們更該明白:「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就如同欲望,人類之所以有欲望,是因為有智慧,本來可以讓欲望有一個適度,讓欲望成為自己人生的動力,一切往更美好的方向去發展,但是很多人卻不懂得其實遏制自己的欲望,讓欲望不斷膨脹。
最後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甚至背離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線,都是讓一個人走向深淵的糟糕局面,而根源就是不懂得及時止損。
如果你不懂止損,你沒有這份狠勁,你就會丟失自己以及人生的快樂。
就很多選擇而言,我支持伊壁鳩魯學說的享樂主義。
這裡的享樂主義不是字面理解的「享樂」,而是「快樂是生活的目的,是天生的最高的善」。
勇於斷舍離,是一種大魄力,亦是一種人生大智慧。
亞科斯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中90%的不幸,都是因為不甘心,這是很多人不懂得及時止損的原因。
我們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看待這個問題時,就會發現一個道理:不是所有的堅持都值得肯定,很多時候,比堅持更重要的是放棄,是懂得及時止損。
做一件事,你感到很吃力,堅持了很久總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麼你可以選擇放棄,別再堅持。
很多時候,堅持過頭了,就不值得尊重了,就成了偏執、頑固。
當你發現目前這家公司的發展沒有任何潛力可言,那麼你應該選擇的是及時退出,換一個環境,而不是傻傻地堅持。
不要去想自己已經在這裡付出了幾年的光陰,不要想著在這裡已經混到了經理的級別,這樣放棄是不是可惜。
如果你不放棄,就沒有機會去遇到更好的環境,更適合你的機會,不懂得及時止損的人,結果通常會發生更為糟糕的事,引發一系列的蝴蝶效應。
過去的就過去了,不要為已經打翻的牛奶哭泣,這已經是無法挽回的了,你要做的就是走好接下來的路。
宋代的理學家程頤說:「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
對於天下來說,萬事萬物都能各安其所,這才有一種合理和適度。
比如人稱陶朱公的範蠡,陶朱公與勾踐運籌謀劃了20多年,最終滅掉了吳國,範蠡做了上將軍,非常受尊敬。
但是他明白「絞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也知道勾踐的為人,能夠共患難,但是難於共安樂,後來依然拋棄了到手的榮華。
陶朱公之所以步步為營,每一次都能夠穩妥的全身而退,正是因為他無論在什麼樣的狀態,都能夠及時止步。
在清朝時期,曾國藩也是這樣的智慧之人,擁有幾十萬的將軍,最終在最輝煌的時候,主動自削兵權,反而能夠保全自身。
一個人懂得怎麼前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懂得怎麼止步和及時止損。
魯迅先生曾說過,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
及時止損其實就是敢於面對已經發生的錯誤,這就需要調整好心態。
沒有誰是不會犯錯的,沒有任何一件事永遠都是對的,遇到的人肯定有好有壞,做的事肯定有對有錯,做生意肯定是有輸有贏。
那些無可挽回的人和事,就應該轉身離開,勇敢地走出這一段糟糕的局面。
世界那麼大,人生那麼長,誰都難免會走錯幾步。
錯了就是錯了,承認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明知錯誤,卻不懂得終止錯誤的行為,然後在無法彌補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在這個世界上,你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如果得到了不想要的東西,就要及時丟棄,否則就會越錯越厲害。
懂得及時止損的人生,才會更高級。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鱷魚法則。
一隻鱷魚咬住了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將腳從鱷魚的嘴裡拉出來,結果出現的情況很可能是,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手和腳,你越是掙扎,被咬住得就越多。
所以,萬一你被鱷魚咬住了腳,最好的選擇,也是唯一的機會,就是犧牲一隻腳。
這種將損失最小化,就叫做「止損」。
兩個人發生爭吵,最終越吵越厲害,大打出手,甚至出了人命。如果其中有一個人知道及時打住,冷靜冷靜,可能就不會讓事態發展到更嚴重的地步。
投資了一個項目,一直處於虧損的狀態,如果知道當斷則斷,及時從中抽身出來,就不會損失更多。
有人被騙了30萬,想不開就去跳樓,如果知道及時止損的話,損失的也就是金錢,不至於把命給搭進去。
有很多的悲劇,其實都是不知道及時止損造成的,不管是感情還是生活上,再或者人生,都是如此。
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懂及時止損的人卻很少。
因為害怕受到損害,所以更容易固執的抓住一點點」希望「和」可能「不放手。
不甘心自己曾經的努力白白浪費,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有人孤擲一注,滿盤皆輸;有人及時抽身,重獲新生。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趨利避害,這也是及時止損的本質。
心態調整是重要的一步,我們還要設立一個臨界點,左邊是所能接受的損失位置,右邊是你絕對不能去觸碰的。
你去打牌,多少錢範圍內是你所能承受的,輸到了多少錢,就趕緊不要再玩下去了,這個點要心裡有數。
投資一個項目,燒多少錢之後就不能再堅持做下去了,這個指標就是一個止損點。
設立止損點,可能會讓你錯失翻盤的機會,但這種概率比較小,大概率上更可能讓你不至於陷入無法挽回的地步。
很多時候,你感到正在做的事不行,那就換一個思路,只要你的初心不變就可以。
很多人就這樣一拖再拖,直到把自己的人生徹底拖入絕望中。
其實大部分不敢離開的原因,除了糾結於已經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也是害怕未來的不確定性。
對於企業來說,經濟效益是企業發展的動力,那麼止損則顯得尤為重要。
事實上,每次交易時我們都無法確定結果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即便盈利了,我們也難以決定是立即出場還是持有觀望,更何況是處於被套狀態下。
人性追求貪婪的本能會使人不願意少贏幾個點,更不願意多虧幾個點。
企業背負了社會及員工的夢想與希望,因而它所選擇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因此,企業應為了提高核心競爭能力,在必要的時候選擇減法,這樣新的加法才能順利地生長出來。
人生最悲哀的,莫過於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錯誤的事情。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人生走錯了方向,那請停下來,直面錯誤,及時止損,因為停下來就是進步。
相比於慣性般地堅持,選擇放棄,往往是一件更有難度的事情,但與其盲目地堅持,不如及時止損,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放棄過去錯誤的付出和努力,及時止損,並不是對自己的全盤否認,而是對如今更智慧的自己的一種反向確認。
過去的事情無法改變,失去的東西要不回來,執著於「過去」和「失去」,除了自我折磨、損失新的機會以外,並沒有其他卵用。
「人這輩子除了生死,沒有大事。」這句話,充滿了人生智慧。也就是說,我們要學會原諒自己。
原諒自己曾經走錯了路,原諒自己曾經愛錯了人,原諒自己曾經選錯了方向,但只要壯士斷腕,立馬「及時止損」,世界就會向你敞開一道寬闊的大門。
其實,人生就如股·市,在生命的長河中,也應該學會止損。
我們的一生就像是一趟火車長途,在這漫長的旅途中,有美麗的山河,有和煦的陽光,也有風雨的泥濘。
但是如果發現終點不是你的目的地,那麼便要及時的下車,懸崖勒馬。
因為終點若不對,那麼再執著也是到不了你想要的地方。
與其強求去做去完成當初的夙願,不如放下執念,放開執著,各自成全。
及時止損,趁一切還來得及,趁自己還經得起,趁還沒有千瘡百孔。
不是所有的堅持都有意義,放棄和改變也是一種智慧。
人生路漫漫,願你拿得起放得下,懂得及時止損。
只有有勇氣離開,才有涅槃重生的希望。
懂得放下,既是止損,也是另一個高效的開始。
止損是一种放棄和終結,儘管不完美,但它同時是另一種人生的開始。
止損有點冷酷無情,但它避免了不必要的犧牲,贏得了長遠和全局。
沒有這樣那樣的止損,又怎會享受生命的多姿多彩呢?
敢於止損的人是有魄力和膽識的,他們能審時度勢,當機立斷。
2020年7月18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