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 ▲ 關注「DrG科學育兒」每周隨機送福利
導讀
今天集中給大家做一期 :荔枝病!都是來自你們的問題匯總哦!
全是乾貨,建議先分享,後細讀~家族群也可以走一波~
只有願意學習的家長,才能把對寶寶的愛變成實際行動的愛!
什麼是「荔枝病」?
荔枝病的主要表現為:空腹進食大量荔枝後,引發低血糖反應,輕者疲倦乏力、頭暈、噁心、面色蒼白、大量出汗、皮膚溼冷等不適,有些還可出現口渴和飢餓感,或發生腹痛、腹瀉症狀;嚴重者甚至嗜睡昏迷、抽搐、四肢癱瘓、血壓下降、心律不齊、心率快、心音低鈍、面色青灰、呼吸不規則,甚至出現腦水腫、酸中毒、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荔枝病與吃荔枝有關,但不是所有吃荔枝的人都發病。連續幾天或一次大量吃荔枝後容易發病,特別是兒童!!!
荔枝病主要表現為空腹進食大量荔枝後引發低血糖反應,主要是當空腹的時候,身體本來處於血糖偏低的狀態,而短時間內攝取的大量糖分會刺激胰島素迅速分泌。大量胰島素所產生的降糖作用,對空腹的低血糖狀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另外荔枝裡含有次甘氨酸A和亞甲基環丙基甘氨酸,在未成熟荔枝中的含量更是成熟荔枝的2~4倍,這兩種物質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可能引發嚴重而持續的低血糖狀態,甚至導致低血糖腦病。荔枝病的發病以兒童更為多見,是由於年齡越小,糖異生及脂肪β氧化的代償能力越差,越容易受到荔枝中低血糖症誘發因子的影響。當自己坐在那裡享受甘甜清冽的冰鎮荔枝時,坐在一旁的寶寶期待的小眼神也是寶爸寶媽無法抗拒的。那麼,當面對嬌豔欲滴的荔枝,兒童可以吃嗎?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吃,但是要注意吃荔枝的正確姿勢。限制荔枝的食用量或在進食後再食用荔枝可以預防或減少「荔枝病」的發生。對於正常兒童來說,吃飯後食用少量荔枝是安全的。所以,想要享受美味的荔枝,要記得兩點,一是不要空腹吃,最好是在飯後半小時再食用,二是要適當控制吃荔枝的量,千萬別真的去實踐「日啖荔枝三百顆」。在嶺南地區,民間一直有「一顆荔枝三把火」之說,吃太多會「上火」。傳統醫學認為,荔枝性溫,陰虛火旺者慎服。而其實,荔枝成熟期恰逢夏季,是一些酷暑疾病的高發期,加之荔枝的含糖量在水果類裡屬於比較高的,而大量食用含糖量高的水果會影響身體代謝,如果身體免疫力較差就更容易滋生炎症。比如吃完荔枝沒漱口,口腔內的糖分很多,容易滋生細菌,所以比較容易發生口角炎、喉嚨痛等。所以,有扁桃體炎、咽喉炎、牙齦腫痛、潰瘍性結腸炎、便秘、糖尿病的病人最好少吃或不吃荔枝。孩子們吃了荔枝後,家長要提醒孩子及時漱口,要多喝水。低血糖是荔枝病早期的主要病理生理改變,對整個疾病過程起重要影響,未及時糾正的嚴重的低血糖,可繼發引起物質代謝紊亂和身體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礙,隨後出現酸中毒、腦水腫、呼吸衰竭等表現,未及時救治可能導致死亡。因進食荔枝而引起頭暈、乏力、出虛汗等低血糖表現者,可立即喝些白糖水或含糖食物糾正低血糖,症狀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醫生會針對病情迅速補充葡萄糖糾正低血糖和對症處理,大多病例均能在短時間內甦醒。若延誤治療,低血糖昏迷時間超過 5小時以上,就可繼發地引起全身性器官功能障礙和物質代謝紊亂,出現腦水腫、缺氧、昏迷、頻繁抽搐、休克、酸中毒、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此時單純補充葡萄糖已達不到治療的效果,必須採取綜合治療措施,如用脫水劑治療腦水腫、地塞米松或甲潑尼龍等激素靜滴、鎮靜抗驚、糾正酸中毒和心律失常、維持正常血壓、防治多臟器功能衰竭、呼吸支持治療等。新鮮荔枝應該色澤鮮豔,個頭勻稱,皮薄肉厚,質嫩多汁,味甜,富有香氣。挑選荔枝需要我們用看、捏、聞、嘗來鑑定要買的是不是新鮮的荔枝。中國家長從孩子出生起,就需要學習大量知識,才能避免彎路,少遇坑,叨叨願與家長一道守護寶寶健康成長!
如果閱讀量好,說明大家喜歡這類內容,以後就會多出現。叨叨會努力給大家奉獻專業嚴謹有用的知識,你的分享就是對叨叨最大的愛!
「DrG科學育兒」特約醫學作者: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兒科主治醫師 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