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2020-12-23 歷史sir123

年輕的時候喜歡華麗的詞藻,隨著年紀的越來越大,慢慢的就會很喜歡詩詞。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

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詞不僅體現了蘇軾樂觀豁達的精神,同時還表現出了內心掙扎的過程,正是因為有痛苦有掙扎,才使得蘇軾體現出了豁達精神更加的難得可貴。

在這首《定風波》中蘇軾一共四次掙扎與選擇。

掙扎一

驟雨來臨怎麼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寫的是對於遭遇疾風驟雨,是不用在乎的,可以鎮定地邊走邊吟詠長嘯。

「穿林打葉聲」既說明了雨點之大、雨速之急,也暗指蘇軾仕途的挫折如暴雨般襲來。「吟嘯」字面意思就是吟詠長嘯。

從全句來看,「莫聽」是詞人對風雨的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已然是經歷過內心的掙扎了。面對驟雨,該怎麼辦呢?

蘇軾不僅做出了理性的選擇,還給出了操作的方法———「吟嘯且徐行」,吟嘯顯示了氣度,但「徐行」才是對「莫聽」的回應,要繼續向前走,不停留

在掙扎之後給出的選擇和建議,蘇軾面對風雨的態度才顯得更加可貴。

掙扎二

未來要過哪種生活?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江湖生活比廟堂生活來的輕鬆自在,江湖的瀟灑自由也是令人嚮往的。

「竹杖芒鞋」是勞作者的穿戴,暗指江湖生活;「馬」是鐘鳴鼎食之家的坐騎,「走馬上任」一詞也可說明「馬」暗指了仕宦生活。

在雨中,道路泥濘,竹杖芒鞋的穿戴是不會比騎馬來得輕快的,但是這樣的生活會帶來輕鬆的心情。「誰怕?」這個反問句是詞人內心掙扎的集中體現,若轉為陳述句則是「不怕」。可若是對自己內心的提問呢?

對於這個選擇,內心其實是有一點點怕的,但是現實與理智告訴蘇軾,不要怕也不能怕。蘇軾通過反問進行了多方面的考量和最後的掙扎,選擇了江湖生活

對於接受「學而優則仕」教育的文人來說,江湖生活雖然瀟灑自由令人嚮往,但心中多少還是有些無奈與遺憾。

掙扎三

心中悽苦如何平復?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寫的是寒風讓人清醒,身心俱冷的人在夕陽中得到些許安慰。

「料峭春風」是寒冷的,讓人身冷;而無情的現實同樣寒冷,讓人心冷。「斜照」指的是夕陽,感覺到冷的人沒有去加衣,而是向太陽尋找溫暖,可見心冷大於身冷。

夕陽散發的熱量雖遠遠不能徹底溫暖一個人的,但總歸是一點點的暖意。

掙扎選擇四

持有什麼樣的心態?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寫的是回想起來,雨天與晴天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蕭瑟處」指的是風吹雨落處,也暗指詞人經歷的官場風雲;「歸去」既指回到住處,也指歸隱江湖;「風雨」「晴」既指天氣,也指挫折與順利。

這句話表面是寫詞人回到住處後回想經歷的風雨,覺著晴雨都是一樣的;

實際上是寫詞人經過對自己仕途的總結思考,選擇歸隱,選擇內心安定,選擇終極平靜。

在這4次掙扎和選擇的過程中,蘇軾的內心漸漸平復,他的豁達心境才因此顯現出來。

學習蘇軾的豁達心境精神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都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心灰意冷之時內心的掙扎與掙扎之後的選擇,才是我們更應該體會感悟的。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可以讓我了解他的一生,從他的筆下看到了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前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傳奇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書才79,平均每本不到7元,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真的是個不錯的機會!

進入到主頁面,在我的櫥窗裡就可以購買了

相關焦點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中國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數不勝數,而蘇軾在我的心中卻是各獨特的存在,通過其詩詞作品結識他,品析其詩詞作品而仰慕他,感悟其文風內涵而被其超脫蕩然的處世態度所深深吸引。二、透過《定風波》看蘇軾的詞風和人格《定風波》這首詞本事蘇軾第一件小事的感概之作,但從詞中內涵和縱觀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顯然這首詞並非蘇軾單純的對一事件的感慨興起之作,其中所蘊含的是蘇軾對其自身前半生所經受的風波曲折的自我反省,更是其通過自然所獲得的大徹大悟。
  •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一次比一次遠,一次比一次艱苦,但是遙遠的地方沒有讓他喪失信心和理智,路途越遠,他的人生境界越高。人生的失意打不倒他,周遭的壓力也壓不倒他,他總是能從痛苦的時光中,挖掘出最激勵人心的精神。黃州是蘇軾的第一個流放地,也是他的樂觀人生的轉折點。
  • 十句蘇軾詩詞:句句經典,寫盡人生百態
    蘇軾是一位詩人,一位文學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許多詩句,包含著人生的哲理,讀來,讓人撫掌嘆息,回味不絕。這十句蘇軾經典詩詞。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蘇軾《定風波》蘇軾這一生,充滿了坎坷,可坎坷過後,依然是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風雨來了,我竹杖芒鞋,輕便勝過馬匹,有什麼可怕的呢?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過平生。淡看風雨,笑迎坎坷,是蘇軾留給我們最重要的財富。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 蘇軾《定風波》賞析:瞭然人生的況味
    瞭然人生的況味:讀蘇軾《定風波》作者 葉嘉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蘇軾於「烏臺詩案」倖免於難後被貶黃州時所作。詞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裡所云「沙湖」在黃州東南30裡。
  • 一曲《定風波》讓譚詠麟成為了蘇軾的人間知己
    詞中的語言運用非常平和,一點也沒有被貶謫的失落和沮喪,反到是寫出了「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所以這首詞也被稱為是「最達觀」的一首詞。《定風波》前面還有一段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意思就是:外出遊玩突然遇到下雨,沒有雨具,大家都很狼狽,我才不管,淋雨就淋雨唄,沒過一會就雨停了。
  • 詩詞中的九大人生哲理,讀一遍,思索一遍,體悟大有不同
    為什麼要讀點詩詞?簡單來說,詩詞中有唯美的意境,還有豐厚的人生哲理。古人常用詩詞來寄寓理想,表達哲理。許多哲理詩詞,別開生面,既充滿哲理,又飽含趣味。特別是後二句,在表達哲理的同時,還蘊含了積極的探索精神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02登飛來峰(宋)王安石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 蘇軾境界最高的一首詞,其中7字蘊含無限哲理,讀懂則越活越從容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讀者面前。讀罷全詞,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那句大徹大悟的宋詞,就是上片當中的最後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一生最智慧的5首詩詞,不讀不足以談人生,精闢(建議收藏)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人生總會有風雨,蘇軾卻不以為然。他說:我有草鞋輕勝馬,我有蓑衣穿雨行,風雨自來,我自從容。這樣的灑脫樂觀的生活態度,教人怎會不愛蘇東坡?正所謂:並沒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淡的生活。人生的風雨和大自然的風雨並沒有不同,都是一陣子晴天一陣子雨天,習慣就好,看淡就好。
  • 蘇軾即興雨中寫下短短4句詞,道盡人生無常,還被選入中學課本
    也是因為一場雨,蘇軾即興寫下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豪放大氣,讀之使人耳目一新,詩中還道盡了人生無常。如果有種人生鉛華洗盡,返璞歸真,歷盡世間的奢華百態仍清澈如水,有人說是李叔同,我卻想到蘇東坡。
  • 沒帶傘淋了一場雨,蘇軾從中悟出一個道理,確定了人生的道路
    詩詞大家蘇軾,向來為人們喜愛,他的詩詞,總是那樣豪情萬丈,也總是那樣充滿了哲理。今天想與詩友們分享的,正是這樣一首,而且是蘇軾在淋了一場雨之後的感悟,從那以後,他還確定了自己人生的道路。這首詞,正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詩,小時候看不懂,長大後覺得醍醐灌頂!
    我們說唐詩崇尚激情,宋詩推崇理趣,這點在哲理詩上便可以證實。而宋代哲理詩的流行,很大一部分原因,則是因為宋代理學的發展,在那個理學大師輩出的年代,詩歌也得以把詩情和詩人思想的光芒相結合,逐漸走向哲理化。而在哲理詩中佔主要地位的詩人,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
  • 蘇軾很接地氣的一首詩,蘊含著高級的人生哲學,溫暖後世很久!
    蘇軾樂觀的精神不僅藏在他的辭賦中,更藏在蘇軾的詩中。在蘇軾寫的2700多首詩中,最能體現蘇軾豁達氣質的,並不是"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也不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更不是"莫嫌犖确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 侍女一句話:吾心安處,便是故鄉,成蘇軾詩中流傳千古的佳句
    蘇軾,中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說起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跌宕起伏。但在他的眾多詩作中,我們確能感受到他無論順境與逆境卻始終能保持一顆初心,任風雨飄搖,我字巋然不動的氣概。但是呢,有一次,蘇東坡先生卻被好友的一名侍女給上了一課,因此,蘇軾便做了一首詩送給這位侍女,還把侍女的這句話寫在了詩裡。喜歡唐詩的朋友們,想必已經知道小編說的這首詩是什麼了。這首詩的名字叫做,《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女寓娘》,從詩的名字中就能看出蘇軾寫的這首詩的對象了。
  • 蘇軾「接地氣」的一首詞,或許藏著高級的人生哲學,人間有味是清歡
    說起蘇軾,你們或許會想起他《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的"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又或許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等等一些列的豪放派的代表作。
  •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的詩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
    相信看完下面要說的蘇軾的這些哲理詩,一定也能夠讓你在人生的困頓和沉浮之中豁然開朗。東坡居士的哲理詩,主要是圍繞著人生問題展開,抒寫多舛人生的偶然性、有限性、缺憾性、悲劇性;而不同於其他詩人的,是他在塗抹蒼涼底色、流露感傷意識的同時,提供了心靈解脫、形神超越、清曠閒適、自在悠然的獨特體驗。
  • 三首詩帶你走進蘇軾的一生,讀懂一首詩,也就明白了人生
    蘇軾一生漂泊,卻永遠樂觀豁達。看破人生路,萬事轉頭空直面人生風雨,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賞評:這首詞也帶有典型的蘇軾風格。此詩看似是在寫生活中的出遊瑣事,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蓑煙雨任平生」也表達了他現在雖然身無長物但仍然有對自己理想的渴望。
  • 古詩詞賞析 定風波 蘇軾
    這首詞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蘇東坡的一首《定風波》。【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 ,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 十首詩詞,見證蘇軾的真性情
    在詩詞世界裡,蘇軾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從詩詞中看蘇軾,他絕對是一位性情中人,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詩詞中,在詩詞的世界裡,永遠有一位鮮活可愛的東坡居士。
  • 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千古宋詞,雖然僅7個字,卻富有哲理
    總而言之,蘇軾的才華已經遠遠吃好過了朝野中的各種大臣,甚至就連後來的宋仁宗都成了他的忠實讀者。蘇軾仕途按照常理來說,在這種情況下的蘇軾,不管是官運還是財運,都能做到巔峰。蘇軾大徹大悟後,留下7字詩詞,富有哲理在外漂泊後深感生活不易的叔叔回到了黃州,他的忠心雖然不在讓皇上看見,但是同樣也沒有自暴自棄,在他的苦心鑽研之下他終於參透的自己的內心世界。隨後,就有了下面這句流傳千古的宋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蘇軾的一生,經歷過多次大起大落,在人生的變幻難測之中,他也獲得了對人生更深的體悟,因此,在他的詩詞中,有著對人生深刻的洞見。蘇軾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還常常蘊含哲理,具有宋詩的典型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而我們更熟悉的蘇詞,則開拓了豪放氣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