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喜歡華麗的詞藻,隨著年紀的越來越大,慢慢的就會很喜歡詩詞。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
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詞不僅體現了蘇軾樂觀豁達的精神,同時還表現出了內心掙扎的過程,正是因為有痛苦有掙扎,才使得蘇軾體現出了豁達精神更加的難得可貴。
在這首《定風波》中蘇軾一共四次掙扎與選擇。
掙扎一
驟雨來臨怎麼辦?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寫的是對於遭遇疾風驟雨,是不用在乎的,可以鎮定地邊走邊吟詠長嘯。
「穿林打葉聲」既說明了雨點之大、雨速之急,也暗指蘇軾仕途的挫折如暴雨般襲來。「吟嘯」字面意思就是吟詠長嘯。
從全句來看,「莫聽」是詞人對風雨的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已然是經歷過內心的掙扎了。面對驟雨,該怎麼辦呢?
蘇軾不僅做出了理性的選擇,還給出了操作的方法———「吟嘯且徐行」,吟嘯顯示了氣度,但「徐行」才是對「莫聽」的回應,要繼續向前走,不停留。
在掙扎之後給出的選擇和建議,蘇軾面對風雨的態度才顯得更加可貴。
掙扎二
未來要過哪種生活?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的是江湖生活比廟堂生活來的輕鬆自在,江湖的瀟灑自由也是令人嚮往的。
「竹杖芒鞋」是勞作者的穿戴,暗指江湖生活;「馬」是鐘鳴鼎食之家的坐騎,「走馬上任」一詞也可說明「馬」暗指了仕宦生活。
在雨中,道路泥濘,竹杖芒鞋的穿戴是不會比騎馬來得輕快的,但是這樣的生活會帶來輕鬆的心情。「誰怕?」這個反問句是詞人內心掙扎的集中體現,若轉為陳述句則是「不怕」。可若是對自己內心的提問呢?
對於這個選擇,內心其實是有一點點怕的,但是現實與理智告訴蘇軾,不要怕也不能怕。蘇軾通過反問進行了多方面的考量和最後的掙扎,選擇了江湖生活。
對於接受「學而優則仕」教育的文人來說,江湖生活雖然瀟灑自由令人嚮往,但心中多少還是有些無奈與遺憾。
掙扎三
心中悽苦如何平復?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寫的是寒風讓人清醒,身心俱冷的人在夕陽中得到些許安慰。
「料峭春風」是寒冷的,讓人身冷;而無情的現實同樣寒冷,讓人心冷。「斜照」指的是夕陽,感覺到冷的人沒有去加衣,而是向太陽尋找溫暖,可見心冷大於身冷。
夕陽散發的熱量雖遠遠不能徹底溫暖一個人的,但總歸是一點點的暖意。
掙扎選擇四
持有什麼樣的心態?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寫的是回想起來,雨天與晴天是一樣的,沒有差別。
「蕭瑟處」指的是風吹雨落處,也暗指詞人經歷的官場風雲;「歸去」既指回到住處,也指歸隱江湖;「風雨」「晴」既指天氣,也指挫折與順利。
這句話表面是寫詞人回到住處後回想經歷的風雨,覺著晴雨都是一樣的;
實際上是寫詞人經過對自己仕途的總結思考,選擇歸隱,選擇內心安定,選擇終極平靜。
在這4次掙扎和選擇的過程中,蘇軾的內心漸漸平復,他的豁達心境才因此顯現出來。
學習蘇軾的豁達心境精神固然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都會有遇到挫折的時候,心灰意冷之時內心的掙扎與掙扎之後的選擇,才是我們更應該體會感悟的。
讀蘇軾的詞,可以醫心;品蘇軾的人生,讓人奮發。
這本《蘇軾詞傳》中不但收集了蘇軾的詩,還可以讓我了解他的一生,從他的筆下看到了豁達。
當我走近這位「性情中人」,再讀「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樣的詩句,便有了一種「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感懷、豁然與洞明。
難得的是,這本書還以蘇軾的詞為主題,從當時的社會觀念與時代背景出發,對蘇軾的生平際遇、詩詞藝術、社會活動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現了蘇軾以文傳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這一套書中還有一本《辛棄疾詞傳》。
東坡仙才,史無前例;稼軒雄才,如鯨吞海。
辛棄疾是亂世中的抗金英雄,他以武起身,卻終成文業,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正所謂「劍有殺氣,詞有柔情」。
這本書也以同樣的手筆,在參考大量史料的基礎上,再現了辛棄疾「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傳奇一生。
除此之外,還有《李清照詞傳》《李煜詞傳》《納蘭容若詞傳》《倉央嘉措詩傳》。
六本書才79元,平均每本不到7元,就能讀懂6位詩人的名作,並能從中感悟到大家風範的人生哲理,真的是個不錯的機會!
進入到主頁面,在我的櫥窗裡就可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