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這位千古才子,豪放詞人,美食達人,書畫名家,寵兒狂魔,宦海羈客,他一生跌宕起伏,襟懷曠達,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是後代文人心中的榜樣。
在詩詞世界裡,蘇軾留下了很多名篇佳作,他的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從詩詞中看蘇軾,他絕對是一位性情中人,他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詩詞中,在詩詞的世界裡,永遠有一位鮮活可愛的東坡居士。
江神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蘇軾想亡妻,毫不掩飾,盡情流淚,可謂是情真亦情深。
洗兒戲作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題目雖是戲作,但卻寄託了無限厚愛,父子情深,世皆如此,而能以詩語而出,東坡才也。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從四川家鄉到京城汴梁參加科舉考試,兄弟二人手足情深,二人唱和的詩也很多,這首《水調歌頭》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中秋佳節懷念弟弟蘇轍,作者醉後抒情而作。
八聲甘州 寄參廖子
有情風、萬裡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
參廖子是位僧人,是蘇軾平生交誼甚深的一位方外友人。蘇軾由杭州太守被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時,離杭時寫給參寥的。詞中表現了二人深厚的友情,也表現了作者的襟懷與豪氣。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是蘇軾遊廬山時所寫,不但把遊山所看到的景致呈現給讀者,還把自己從中感悟到的哲理一併呈現給讀者。從中我們不禁感嘆,蘇軾的觀察細於常人,思考也深於常人,文字表達也高於常人。
蝶戀花 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首詞表達的是傷春思鄉之情,寫得婉約輕盈,讓人們看到了豪放的蘇軾也有溫婉柔軟的一面。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瀟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通過描寫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小事,表現出蘇軾曠達超脫的胸襟,詞中也蘊含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讀罷全詞,讓我們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有一番全新的體悟。
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簡約凝練,空靈飛動,含蓄蘊藉,生動傳神,借月夜孤鴻的縹緲孤影,寫蘇軾自己的孤獨寂寞,潔身自好,蔑視俗流,不願隨波的清高。
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髣髴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表現出蘇軾曠達不羈的性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屢遭謫貶,自然會心有不滿世俗,嚮往自由生活的想法,但最終還是留在宦海繼續浮沉逐波。
滿庭芳 蝸角虛名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乾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閒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裡,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
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又何須,抵死說短論長。幸對清風皓月,苔茵展、雲幕高張。江南好,千鍾美酒,一曲滿庭芳。
這首詞表現了蘇軾在遭受謫貶、經歷打擊之後,看淡名利,忘卻寵辱,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嚮往精神的解脫,追求聖潔的理想,大有洞悉人生這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