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定風波》賞析:瞭然人生的況味

2021-02-19 雲上悅讀

瞭然人生的況味:讀蘇軾《定風波》

作者 葉嘉瑩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為蘇軾於「烏臺詩案」倖免於難後被貶黃州時所作。詞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裡所云「沙湖」在黃州東南30裡。那一天蘇軾在去沙湖路上遇雨,本來是帶著雨具的,但途中以為不需要就讓人帶走了。不料後來竟下起雨來,同行的人一下子就被雨給打亂了:我的衣服要溼了,我的鞋子要髒了!心裡先緊張起來。但蘇軾覺得,不管緊張還是不緊張,雨始終都要打到身上來,又何必為這件事情而狼狽呢?所以他說:「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這就是蘇東坡之所以為蘇東坡了——他有一種達觀的、超然的思想:狂風驟雨不會久長,緊張和狼狽也於事無補。「已而遂晴」,果然沒多久,就雨過天晴了。蘇軾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寫得非常瀟灑。「穿」和「打」都是力量很強烈的字眼,雨點兒穿過樹林、打在樹葉上,使得我們以為它馬上就要打到身上來了。可是蘇東坡說不要理會它,這體現了一個詞人的哲思。在這第一句裡,「穿」和「打」兩個字把打擊的力量寫得那麼強,但是「莫聽」兩個字把它們全都否定了。陶淵明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是儒家最起碼的修養。當然,陶淵明所說的「而無車馬喧」還只是喧譁的聲音。而蘇東坡所說的則是馬上就要加到你身上來的強烈打擊。這裡面有象徵含義,象徵他一生經過的那麼多的迫害。但你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打擊,但是麻木遲鈍地站在那裡挨打就不對了。所以蘇東坡接著就說「何妨吟嘯且徐行」。「何妨」寫得多麼瀟灑!我選擇的路我仍然要走下去,而且我過去怎麼走現在還怎麼走。所以,這兩句表面上寫的是途中遇雨,實際上是寫蘇東坡面對人生打擊與摧傷時所表現出的一種境界。蘇軾晚年被貶到海南,還寫出了「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這樣的句子。所謂「吟嘯」就是吟詩唱歌。那代表了一種賞玩的心情。一個人,要訓練自己在心情上留有一個空閒的餘裕。我們不但不被外界的環境打倒,而且還能夠觀察、能夠欣賞、能夠體會。人,不只是在順利的環境之中才能完成自己;在困難的環境之中,也一樣能夠完成自己。這裡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一種賞玩的餘裕。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詞中的「我」雖然沒有馬,但是有竹杖,還有芒鞋。他覺得它們很輕快,比騎著馬還舒適。很多人對物質的欲望像一個無底洞,即所謂「慾壑難填」。如果一個人永遠處在物慾的籠罩之下,永遠被欲望所控制,那麼他就永遠不會有任何了悟。辛棄疾有兩句詞說:「莫避春陰上馬遲,春來未有不陰時。」意思是我們不要逃避春天的陰雨而不肯出門,否則,整個春天經常都是陰雨天氣,難道我們就把整個的春天都放過去嗎?有的人老抱怨我沒有馬騎,所以不肯出門。那如果你永遠沒有馬,難道就永遠不出門了?蘇東坡現在沒有馬,也沒有雨具,但是他在風吹雨打之中依然吟嘯徐行,走自己的路。他說,我就要像那漁夫一樣,在風吹雨打之中也要出去,任憑我的一生遇到多少風吹雨打,我都不怕。這是多麼強有力的自持、自立和自信!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春天那種乍暖還寒的寒冷就是「料峭」,但它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微冷」,說得很好,人在醒覺之後,會有一點兒冷的感覺。但後面的「山頭斜照卻相迎」,一下子將寒冷全驅散了。「相迎」二字很妙,當你剛剛從風雨寒冷中經過,忽然一抬頭,看到了山頭西斜的太陽,心中馬上升起一種親切、溫暖的感覺。在這個時候,你就知道下雨之後終究會晴,就會對宇宙之間的循環有了一種了悟,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向來」,就是我們過去所來的地方。蘇東坡說,我回頭看一看我過去所來的地方,穿林打葉,雨打風吹,那不是很悽涼嗎?這實際上是指他平生所經受的那些打擊和苦難。他說,我現在悠然自在地走我自己的路,走向我自己所追求的那個目的地,在我的心中,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也就是說,他現在已超脫於風雨陰晴之上了。「風雨」和「晴」指的是什麼?「風雨」是打擊,是一種不幸;「晴」是一種溫暖,是幸。「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意思是,無論是打擊和不幸也好,無論是溫暖和幸福也好,對我的心都沒有幹擾,都不能轉移和改變我。風雨是外來的,我還是我;晴朗也是外來的,我也還是我。現在,他已經不只是達觀,而且有了一種超然的曠觀。

《定風波》雖是一首小詞,卻寫出了作者豐富的人生體會。

相關焦點

  • 古詩詞賞析 定風波 蘇軾
    這首詞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蘇東坡的一首《定風波》。【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宋] 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 」,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 也無風雨也無晴——從《定風波》聊聊蘇軾對待挫折的人生態度
    那麼接下來,我將圍繞我最喜歡的蘇軾所作之詞——《定風波》,走進蘇軾的世界,解讀蘇軾的故事,感悟其曠達豪放的精神,品味其人生信一、蘇軾的曠達從何體現?眾所周知,蘇軾這一生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二、透過《定風波》看蘇軾的詞風和人格《定風波》這首詞本事蘇軾第一件小事的感概之作,但從詞中內涵和縱觀蘇軾的人生經歷來看。顯然這首詞並非蘇軾單純的對一事件的感慨興起之作,其中所蘊含的是蘇軾對其自身前半生所經受的風波曲折的自我反省,更是其通過自然所獲得的大徹大悟。
  • 《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賞析    前四句一氣貫串,自由舒捲,超逸絕倫,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聯兩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一開始就發出感喟,有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並挑起下聯的議論。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當飛鴻遠去之後,除了在雪泥上偶然留下幾處爪痕之外,又有誰會管它是要向東還是往西呢。作者結合生活中的情景發出對人生的見解。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
    剛才我們提到的這位文人,他就是堪稱北宋第一才子的蘇軾「蘇東坡」,而他關于晴雨的獨到見解,正是出自他最知名的詞作之一《定風波》。一、詞境賞析詞是詩歌的一種,萌發於南朝,興起於隋唐,在宋代達到全盛。那我們就來欣賞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吧!《定風波》,就是一個詞牌名。在詞作之前還有一段小序作為背景介紹:「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意思是說,某年黃曆的三月初七,詞人和幾個朋友在沙湖趕路,拿著雨具的僕人先離開了,結果他們在路上意外遇到風雨。同行的人都感到很狼狽,只有詞人不覺得。
  • 蘇軾《定風波》:詩詞中的四次掙扎與選擇,卻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尤其是特別喜歡蘇軾,在蘇軾的詩詞中,讀懂了人生,讀懂了情懷,也讀懂了在困難面前豁達樂觀的處事態度,我想這就是詩詞的力量,蘇軾的魅力!有一次,蘇軾和朋友外出,忽然下起了暴雨,兩人被淋得甚是狼狽,朋友一肚子的怨氣,而蘇軾卻非常的樂觀,看著這大雨,突然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定風波》,這首《定風波》也一直被人所熟知,這首詩詞體現的曠達精神一直為人所稱道。
  • 禪意的陣雨——蘇軾《定風波》
    禪意的陣雨——蘇軾《定風波》蘇軾《定風波》詞意圖
  • 一曲《定風波》讓譚詠麟成為了蘇軾的人間知己
    2021年1月,譚詠麟站在《經典詠流傳》——致敬英雄的舞臺上,放聲高歌一曲《定風波》,你無法從他身上找到任何跟70歲有關的詞彙。相反,我們聽見他內心強大的少年心,瀟灑從容,「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正如他本人所說,「我是永遠的25歲。」蘇東坡這首《定風波》,是快五十歲的時候寫的,那時候他已經經歷過許多大起大落,風雨變遷。
  • 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在黃州遇雨,寫下《定風波》,這樣面對人生
    蘇軾寫過一首《定風波》的詞,「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軾《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寫盡了人生命運沉浮
    元豐五年三月七日,蘇軾在黃州沙湖道遇上大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已經先行離開。同行的人倍感狼狽,蘇軾卻不這麼認為。過了一會兒天氣放晴,他一揮而就,寫下一首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 蘇軾淋雨後豁然開朗,寫下這首《定風波》,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
    一次比一次遠,一次比一次艱苦,但是遙遠的地方沒有讓他喪失信心和理智,路途越遠,他的人生境界越高。人生的失意打不倒他,周遭的壓力也壓不倒他,他總是能從痛苦的時光中,挖掘出最激勵人心的精神。黃州是蘇軾的第一個流放地,也是他的樂觀人生的轉折點。
  • 黃綺珊定風波評價怎麼樣 黃綺珊定風波歌詞完整版介紹
    黃綺珊定風波評價怎麼樣?經典詠流傳黃綺珊定風波是哪一期?經典詠流傳第2期黃綺珊定風波評價超高,下面帶來黃綺珊定風波歌詞完整版介紹。  經典詠流傳黃綺珊定風波是哪一期  經典詠流傳第2期黃綺珊定風波唱盡蘇軾的前半生,這首改編自蘇軾同名詞牌的歌曲《定風波》,不僅對蘇軾面對困境做出了詮釋,也是對中華經典文化的傳承。
  • 蘇軾詩詞名句賞析,一起走近宋代最偉大的文學家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宋代最偉大的文學家。其詩詞風格以灑脫、豪邁為主,讀來酣暢淋漓,但也有一部分婉約風格的作品,哀而不傷。蘇軾的詩、詞、文成就都很高,因此留下了很多經典名句,到今天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賞析一下蘇軾詩詞中的部分句子。
  • 蘇軾《定風波》
    《念奴嬌》、《江城子》、《卜算子》、《臨江仙》等幾首都是他在黃州時所作,東坡之名也由此而得,今天聊聊這一首《定風波》。       蘇東坡的一生宦海浮沉,命運跌宕起伏。《定風波》是他下放到黃州的第三年春天所作。
  • 古詩詞英譯|蘇軾《定風波》
    在2021年第1期節目中,「永遠25歲」的譚詠麟譚校長第一次用廣東話和普通話演唱了蘇軾的經典詞作《定風波》,他的瀟灑演繹令人耳目一新。今天,小編選取了幾位名家的英譯版與大家一同欣賞,看看不同的語言是否同樣能夠傳遞出原詞的曠達灑脫。定風波〔宋〕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定風波 · 蘇軾
    注 釋定風波: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又名定風流、定風波令、卷春空、醉瓊枝。雙調。此詞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韻二仄韻,後段六句二平韻四仄韻。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沙湖:地名,在黃州城東南三十裡,又稱螺師店。吟嘯:吟詩長嘯。芒鞋:草鞋。料峭春風:帶著寒意的春風。
  • 蘇軾這首《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給無數北奔們帶來慰藉
    蘇軾,豁達有大智慧者,他的思想深受儒、釋、道三家的影響,故,在遭遇變故的時候,往往可以很快讓自己從壞情緒中擺脫出來。元豐二年,蘇軾身陷「烏臺詩案」,被貶海南,而他的好友王定國因為受到牽連也被貶到了嶺南。
  • 定風波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蘇軾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蘇軾的這首詞,讓你看淡人生的風風雨雨
    在古代的中國,凡是正直的知識分子一般都有一段坎坷的人生經歷,在仕途上都是舉步維艱。才華橫溢、秉性剛直的蘇軾也沒能逃出歷史的這一怪圈,一入官場不久就遭貶謫。但蘇軾並沒有像其他謫宦一般苦吟自己的失意人生,而是以一種曠達超脫的胸襟直面人生。
  • 7月22日,和開封市金明中小學殷晴樂一起打卡蘇軾《定風波》
    本次活動特邀開封市金明中小學副校長殷晴樂作為經典領讀人,朗誦蘇軾的《定風波》。在生活當中,當我們遇到不順利的事,遇到困難的時候,常常喜歡用一首詞來寬慰自己。它就是蘇軾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也就是公元1082年的《定風波》。這一年,蘇軾46歲,擔任黃州團練副使。這一時期呀,他在黃州已經被流放貶謫了將近五年的時間。
  • 品讀《定風波》,柳永的細膩溫潤和蘇軾的豪情奔放你更喜歡哪個?
    品讀《定風波》,柳永的細膩溫潤和蘇軾的豪情奔放你更喜歡哪個?「自春來,慘綠愁紅,芳心是事可可」。柳永的詞如小溪細膩溫潤,在他纖纖筆觸中,那位沉浸在相思中的女子滿懷幽怨,絮絮叨叨的訴說著她的痴情與孤獨。在他那裡詞是活潑可愛的,是嫵媚動人的,是直入人心的。他沒有揮毫潑墨描繪宏偉藍圖,只是娓娓道來一個小女子的內心獨白。然而這個在百姓的市井田園備受追捧的詞人,卻無法登上「陽春白雪」的高雅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