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七對黃金搭檔:齊桓公和管仲絕配,孫臏和田忌珠聯璧合

2020-12-19 流雲天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東周和春秋時期,前40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的開始(戰國的開始年限一直有爭議,此處採用《資治通鑑》的說法),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其實是一部諸侯爭霸的歷史,比如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推動歷史發展的名將名臣和雄主,今天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對黃金搭檔,領略一下這些英雄人物的風採。

齊桓公和管仲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也是春秋強國齊國的第十五任國君,他之所以能成就霸業和國相管仲是分不開的,兩人配合默契堪稱絕配,對內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終於使得齊國一騎絕塵成為當之無愧的春秋第一霸主。

闔閭和孫武、伍子胥

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除了齊桓公和晉文公眾望所歸之外,其餘三人名單並不固定,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各有支持者,比如《白虎通-號篇》認為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荀子-王霸》則把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列為五霸。

闔閭之所以成為霸主之一,孫武和伍子胥兩人功不可沒,吳國在他們手上連敗強大的楚國並攻入郢都,創造了春秋時期攻佔大國都城的先例,可以說闔閭、孫武和伍子胥三人堪稱黃金搭檔。

魏文侯和吳起

三家分晉後,魏國之所以能稱霸一時,成為戰國初期絕對的霸主,和魏文侯禮賢下士重用李悝、翟璜、西門豹、吳起、樂羊等人有莫大關係,特別是吳起不僅一手訓練出了縱橫列國數十年的魏武卒,還從秦國手中奪得河西之地並設立西河郡,魏文侯和吳起也算得上是黃金搭檔,可惜魏武侯卻不能做到魏文侯那樣對吳起有足夠的信任白白放走了吳起。

秦孝公和商鞅

這是歷史上很有名的一對黃金搭檔,進入戰國後的秦國早已不復春秋時的霸氣,國內為了爭位動亂不已,國外又面臨魏國的壓力,秦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魏國壓迫得透不過氣來,不僅丟了河西之地還一度被吳起攻入腹地,直到秦獻公上位後局勢才稍稍有所好轉,但仍遠不是魏國對手。

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根本,但是如果沒有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商鞅變法要麼夭折要麼無法進行得如此徹底,秦國想要稱雄列國要困難得多。

孫臏和田忌

魏國霸業衰退的直接原因就是連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敗於齊國之手,而這兩場大戰的指揮者是齊軍主將田忌和軍師孫臏,孫臏負責出謀劃策、田忌負責執行,兩人珠聯璧合,圍魏救趙堪稱戰爭史上的典範。

白起和魏冉

白起的戰無不勝離不開四任秦相的魏冉的支持,魏冉是白起的伯樂,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的伊闕之戰中魏冉以白起為主將,此戰白起斬殺韓魏聯軍24萬一戰成名,自此魏冉主內給了白起足夠的支持、白起主外橫掃六國,兩人配合默契堪稱最佳組合。

燕昭王和樂毅

燕昭王高築黃金臺招賢納士,引來了名將樂毅為其效力,公元前284年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只留下莒和即墨圍而不攻,齊國為此以離間計試圖離間燕昭王和樂毅,以達到換帥的目的,燕昭王用人不疑對樂毅保持了足夠的信任,可惜燕昭王撐不到樂毅徹底收服齊國的那一天,其子燕惠王繼位後中計換下了樂毅,使得樂毅伐齊最終功敗垂成。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七對黃金搭檔齊桓公和管仲絕配,孫臏和田忌珠聯璧合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歷史進入東周和春秋時期,前403年三家分晉標誌著戰國時期的開始(戰國的開始年限一直有爭議,此處採用《資治通鑑》的說法),幾百年的春秋戰國其實是一部諸侯爭霸的歷史,比如春秋有春秋五霸、戰國有戰國七雄,這一時期湧現了不少推動歷史發展的名將名臣和雄主,今天就來說一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七對黃金搭檔,領略一下這些英雄人物的風採
  • 山西高考作文,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的歷史故事
    今年山西(全國1卷)的高考作文是:閱讀「齊桓公和管仲」的歷史故事,結合個人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老貓今天帶大家回顧一下歷史上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是什麼「神仙組合」?
    在春秋時代,有一個荒淫的國君——齊襄公。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齊襄公的兄弟糾和小白,避難別國。不出所料,齊襄公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而「弒君者」也沒蹦噠太久,就被殺了。齊淪為無主之國。國不可一日無君,糾和小白這對昔日兄弟,如今成了競爭對手。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 春秋初期的形勢與齊桓公稱霸的條件
    歷史學家一般將春秋時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平王東遷到齊桓公即位前一年,這是王霸政治形成以前的時期。第二階段,從齊桓公元年到「彌兵」大會前一年,是霸主迭興的時期。
  • 齊桓公為何選擇重用管仲?要知道管仲曾經傷害過齊桓公
    也不枉費他萬人之上的地位和尊嚴。可他卻沒有這麼做,他選擇了放下內心的憤恨去與那人好好的相處,甚至重用了他。這位內心開明的君主就是齊桓公,而這個曾經傷害過齊桓公的人就是管仲。大家一定很好奇吧!管仲不是齊桓公很重用的臣子甚至還擔任著齊國的宰相,應該很受齊桓公的賞識吧?這兩個人之間怎麼可能會有過節?一個君主怎麼可能重用一個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我只能說這就是齊桓公的智慧所在了,他可以放下當年的一箭之仇這證明了他這個人很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寬容大度。這件事還要從齊桓公沒登上皇位說起了。
  • 高考作文裡齊桓公與管仲真的是千古君臣佳話嗎?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這三人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這三個人都是春秋時期的著名人物,其中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而管仲和鮑叔牙則是輔佐他的兩位重要人物。在這裡需要先說一下故事背景,在春秋時期,周朝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從前,由於周朝的分封制,導致各諸侯國勢力漸起,各方諸侯都有了一爭天下,自立為王的打算,於是紛紛吞併小國,以壯大自己。
  • 管仲、鮑叔牙和齊桓公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很難詮釋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的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錯綜複雜、風譎雲詭、盤根錯節、峰迴路轉等所有大家能想到的描述複雜關係的詞語,都無法完整準確地描述三人之間的關係。作為管仲多年的好友,即使管仲貪佔了叔牙好多錢,即使管仲打仗時當了逃兵,即使管仲每次給叔牙的建議都是餿主意,叔牙仍然默默支持著管仲,不停地在別人面前掩飾管仲的種種過失。背後沒有斷袖之情,沒有難言之隱,有的只是叔牙博大的胸懷和識人的眼光,因為叔牙深深地堅信:管仲的舞臺不在這裡,管仲的機遇必將到來。
  • 齊國有兩位「齊桓公」:第一個婦孺皆知,第二個卻鮮為人知!
    齊國(前1044年—前221年),周代諸侯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期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氏齊國和田氏齊國兩個時代。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疆域位於今天山東省大部。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姜子牙)。
  • 霸主春秋之齊桓公與管仲那點不得不說的故事
    齊桓公與管仲有什麼不得不說的故事,當然是怎樣君臣相得,成就霸業的故事了,這篇文章有點長,總計一萬七千餘字,全面的講述了齊桓公繼位後四十餘年的故事。請各位備好板凳瓜子,故事這就開始了。因為聽話而成為春秋首霸,又因為不聽話身死國亂,並親手葬送了自己創建的大好格局,導致齊國再次衰弱。 而有關他的經歷,還必須得從不聽話談起了。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小白順利繼位,光榮的成為齊國第十五任君主。
  • 洞察細節謀出身:齊桓公與管仲謀攻衛、莒,卻被姬妾與泥瓦匠看穿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謀臣,兩人的結合開創了春秋時期齊國的繁榮局面和諸侯爭霸的先河。但就是這兩人的謀劃卻被一位不起眼的妃子以及在修築城牆的泥瓦匠先後識破了。得虧兩人不是敵對諸侯國的勢力,否則將會引起毀滅性的損失。它們的這種洞察先機為提升自己的地位創造了條件。
  • 管仲、鮑叔牙、齊桓公三人是什麼關係?為何會成為高考作文?
    對於歷史愛好者來說,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廣東地區的高考作文題目,如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
  • 齊桓公為報管仲射箭之仇,親自發動戰爭,卻成為史書經典
    ——《左傳》公元前770年,隨著周平王東遷洛邑而周王室的勢力也在漫長歲月的衝刷下逐漸衰落,中國歷史便正式進入到了諸侯爭霸、彼此攻伐的春秋戰國時期。在春秋時期,齊、魯兩國的恩怨情仇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西周初年,周公輔佐天子周成王東徵消滅掉了夥同武庚叛亂的奄國,受封於奄國故土。
  • 齊桓公伐楚,楚使稱齊楚兩國風馬牛不相及,管仲以尊王攘夷答覆
    春秋時代前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政下開創了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中首先成為霸主的諸侯。經過數次諸侯會盟,即便是老對手魯國都已經承認了齊桓公作為諸侯之長的地位,為了加強盟好,一些諸侯通過聯姻的方式維繫同齊國的關係。地理位置相對偏向南方的蔡國就是將蔡姬嫁到了齊國,成為齊桓公的妃子。
  • 管仲臨終時告誡齊桓公:不徇私情,何以忠君?易牙之輩不可重用
    管仲就認為,不徇私情,何以忠君?管仲是春秋時齊國重要的謀臣,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病重之時,齊桓公前往看望。眼看管仲將不久於人世,齊桓公希望能夠從他那裡得到一些指點。齊桓公道:「仲父何以教寡人?」管仲答道:「希望大王能夠遠離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這些都是齊桓公身邊的親信佞臣。管仲認為如果繼續任用他們只會葬送了齊國。
  • 初中歷史教案:《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為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歷史上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為了成為霸主,你會如何做呢?
  • 王侯將相篇(一):春秋霸業的齊桓、管仲
    齊桓公派兵擊退魯國軍隊後,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以隆重禮節迎接管仲,在澈談王霸之術後,言語投機,因而拜管仲為相,尊稱仲父。亂世之期,一才難求,齊桓公既得鮑叔牙等人才,又能以德報怨招收管仲於麾下,足見其魄力,而鮑叔牙能「捨棄」放在眼前的相位,而舉薦真正的人才,實為齊桓公之大幸——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 為什麼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
    為什麼齊國自齊桓公之後就一蹶不振了呢?齊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大國,自太公呂望被封在齊國到一躍成為其春秋時期的霸主國家,先後國君兢兢業業,後來齊桓公又任管仲為相推行軍事化改革,把政府部門和軍隊部門合成一個部門,老百姓邊又是農民又是軍人戰時打仗閒時耕種,成為了春秋的第一代霸主,但是其後齊國的霸業卻一蹶不振,令人匪夷所思。
  • 管仲早已辨出易牙等佞臣,為何只讓齊桓公驅逐,而不徹底除掉?
    春秋時期,齊桓公是五霸之一,擁有一時的輝煌,這與管仲的輔佐密不可分。但是,這樣一位英雄人物,竟然是被佞臣餓死的,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管仲臨終前就曾經提醒要求齊桓公將朝廷中的三個奸佞小人驅逐出去,齊桓公也照辦了,可後來又召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