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三一堂蒿志強牧師分享:基督徒的全人團契生活

2020-12-15 基督教資訊門戶網站

基督徒的生活是從內心發出的對上帝的回應,是永不停息的敬拜生活。信徒不僅應有每日靈修,還應參加教會主日崇拜、小組聚會及聖餐禮拜。

「若在基督裡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以弗所書2:1-2)保羅對以弗所教友們的勸勉,展現了基督徒的生活畫面:敬拜、團契、分享。

近日,廈門市基督教三一堂會蒿志強牧師以此為主要內容,從衡量標準和如何建立兩個方面,分享了基督徒的全人團契生活。

如何衡量基督徒的團契生活呢?蒿牧師認為,團契生活至少應有四種外在表現,即:勸勉、愛心裡的安慰、聖靈的交通、慈悲憐憫。

1,勸勉。即引導、教導、幫助。你是否曾有感動想要對同在基督裡的肢體說什麼話,蒿牧師認為這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人團契生活的指標。

2,愛心的安慰。看到對方身處艱難而想要鼓勵,或者是因為愛莫能助而只能去禱告,蒿牧師覺得「不一定有大的行動,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是對別人莫大的鼓勵。」他認為這是團契生活的另一個體現。

3,靈裡的交通。蒿牧師很多時候會有感動想到某個人,就想立即聯繫到這個人,「打電話或者發簡訊,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感動都化為行動。」他勸眾人有什麼感動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行動。無論如何,靈裡的交通是團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外在表現。

4,心中的慈悲憐憫。一個人若敏感於他人的需要,僅一次問安也會使對方感到很大的幫助。但是如何能夠敏感於他人的需要呢?蒿牧師認為要「增加禱告的載重量」。他舉例說,保羅為自己的骨肉同胞禱告,摩西為自己百姓禱告,「摩西禱告的載重量至少有60萬男丁,加上婦女兒童。」你的心裡有多少,可以看出你禱告的載重量有多少。

團契是教會特有的詞,是基督徒生命中特有的生活狀態。應當如何建立全人團契呢?

首先,建立「我與上帝」之間的團契關係,這種團契關係貫徹基督徒一生。如何建立呢?蒿牧師認為,在「我與上帝」的團契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真實。至少有6個方面表明人的真實:敞開自己、直面上帝、徹底向上帝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不明白而尋求的質疑、認罪、親近神。

其次,建立與自己的團契關係,簡單來說就是接納自己。但是人常面臨接納自己的三大障礙,即驕傲、自卑和安於現狀。如何克服這三大障礙呢?蒿牧師從信仰角度給予答案:首先,要深信自己是神所揀選;其次,接納自己的身份,確信這一生是領受恩典的過程;第三,屬靈生涯中時刻與聖靈連結,了解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並為之努力。

第三是與他人的團契關係,蒿牧師用「互愛」來解釋這種關係。他還說到,understand(理解)很好得解釋了人與人的關係的維繫,理解是尊重的前提,stand under,站下來思考,就會理解了。

最後,在「我與教會」的團契生活建立上,蒿牧師分享了歸屬和分享2個方面,他引用北美一位牧師的話說:教會建立起團契生活,每個信徒的生活就會有三個C:celebration(集體敬拜)、congregation(團契)、cell(細胞小組),如此,信徒在教會中的團契生活才能穩固。

國外一些教會很注重建立信徒在教會中的歸屬感,如為信徒製作會籍等。蒿牧師指出,國內教會沒有這種做法,導致有很多游離的信徒。他建議這些「游離」信徒儘快固定教會,加入某個團契或小組,因為「在整個教會層面我們的需要可能不會很快得到關懷和幫助,但在小組分享中可以彼此代禱、關懷、探訪、支持」。

基督徒的生活是從內心發出的對上帝的回應,是永不停息的敬拜生活。信徒不僅應有每日靈修,還應參加教會主日崇拜、小組聚會及聖餐禮拜。

「若在基督裡有什麼勸勉,愛心有什麼安慰,聖靈有什麼交通,心中有什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以弗所書2:1-2)保羅對以弗所教友們的勸勉,展現了基督徒的生活畫面:敬拜、團契、分享。

近日,廈門市基督教三一堂會蒿志強牧師以此為主要內容,從衡量標準和如何建立兩個方面,分享了基督徒的全人團契生活。

如何衡量基督徒的團契生活呢?蒿牧師認為,團契生活至少應有四種外在表現,即:勸勉、愛心裡的安慰、聖靈的交通、慈悲憐憫。

1,勸勉。即引導、教導、幫助。你是否曾有感動想要對同在基督裡的肢體說什麼話,蒿牧師認為這可以作為衡量一個人團契生活的指標。

2,愛心的安慰。看到對方身處艱難而想要鼓勵,或者是因為愛莫能助而只能去禱告,蒿牧師覺得「不一定有大的行動,一句話、一個動作就是對別人莫大的鼓勵。」他認為這是團契生活的另一個體現。

3,靈裡的交通。蒿牧師很多時候會有感動想到某個人,就想立即聯繫到這個人,「打電話或者發簡訊,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感動都化為行動。」他勸眾人有什麼感動的時候一定要馬上行動。無論如何,靈裡的交通是團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外在表現。

4,心中的慈悲憐憫。一個人若敏感於他人的需要,僅一次問安也會使對方感到很大的幫助。但是如何能夠敏感於他人的需要呢?蒿牧師認為要「增加禱告的載重量」。他舉例說,保羅為自己的骨肉同胞禱告,摩西為自己百姓禱告,「摩西禱告的載重量至少有60萬男丁,加上婦女兒童。」你的心裡有多少,可以看出你禱告的載重量有多少。

團契是教會特有的詞,是基督徒生命中特有的生活狀態。應當如何建立全人團契呢?

首先,建立「我與上帝」之間的團契關係,這種團契關係貫徹基督徒一生。如何建立呢?蒿牧師認為,在「我與上帝」的團契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真實。至少有6個方面表明人的真實:敞開自己、直面上帝、徹底向上帝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不明白而尋求的質疑、認罪、親近神。

其次,建立與自己的團契關係,簡單來說就是接納自己。但是人常面臨接納自己的三大障礙,即驕傲、自卑和安於現狀。如何克服這三大障礙呢?蒿牧師從信仰角度給予答案:首先,要深信自己是神所揀選;其次,接納自己的身份,確信這一生是領受恩典的過程;第三,屬靈生涯中時刻與聖靈連結,了解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並為之努力。

第三是與他人的團契關係,蒿牧師用「互愛」來解釋這種關係。他還說到,understand(理解)很好得解釋了人與人的關係的維繫,理解是尊重的前提,stand under,站下來思考,就會理解了。

最後,在「我與教會」的團契生活建立上,蒿牧師分享了歸屬和分享2個方面,他引用北美一位牧師的話說:教會建立起團契生活,每個信徒的生活就會有三個C:celebration(集體敬拜)、congregation(團契)、cell(細胞小組),如此,信徒在教會中的團契生活才能穩固。

國外一些教會很注重建立信徒在教會中的歸屬感,如為信徒製作會籍等。蒿牧師指出,國內教會沒有這種做法,導致有很多游離的信徒。他建議這些「游離」信徒儘快固定教會,加入某個團契或小組,因為「在整個教會層面我們的需要可能不會很快得到關懷和幫助,但在小組分享中可以彼此代禱、關懷、探訪、支持」。

相關焦點

  • 昆明三一堂靖玖瑋牧師訪談:讓教會成為城市的燈塔
    三一堂也不斷呼籲弟兄姊妹不要單做禮拜天的基督徒,除禮拜天外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參與到教會的團契生活中來,參與到教會的服事中來。希望教會內的弟兄姊妹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工作;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休息;三分之一的時間拿出來奉獻給上帝。這個呼籲,得到了教會內一些弟兄姊妹們的響應。靖牧師說,只有這樣,基督徒的生命才會成長,才會豐盛。
  • 鼓浪嶼申遺成功特輯:訪鼓浪嶼教會文化傳承者蒿志強牧師
    1990年9月,祖籍河南生長於內蒙古的蒿志強入讀位於南京的金陵協和神學院。1993年暑熱的七八月,時年24歲的他,頭一次踏上這座對他來說充滿著陌生氣息的南方沿海島嶼。那年,他作為金陵協和神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與同窗戀人陳妙真相伴,應廈門教會的邀請來鼓浪嶼三一堂實習。而廈門集美出生的陳妙真,一直是鼓浪嶼三一堂的會友。這不是巧合,蒿牧師說:「千裡姻緣是我來到鼓浪嶼的契機之一」。
  • 【專訪】河南基督徒企業家團契朱青春牧師:企業家需要實際的牧養...
    (圖:朱青春牧師提供) 河南基督徒企業家團契成員合影。
  • 基督徒寫作團契2011年分享會成都舉行 盼透過文字影響生命
    據來自以諾閱讀的消息,春節後的第一天,十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基督徒寫作者齊聚位於蓉城成都的三一書店,進行了2011分享會,盼望透過這樣的分享和交流來建立寫作者的生命連接、彼此建造。 當天到場的寫作者包括來自成都秋雨之福的長老王怡、北京的蘇小和弟兄、以及李廣平、昝愛宗、吳迦勒、鄧琳等。
  • 成為生命的贏家——廣東協和神學院協和堂基督徒工商團契聚會
    隨後,工商團契的弟兄姐妹也進行了小組分享,以聖靈所結的9種果子來命名,目前共有15個組。 福音時報同工與黃牧師交流中得知,廣東協和神學院協和堂基督徒工商團契於2007年11月成立。看到經商的弟兄姐妹靈性上的需要,他們忙於做生意,有時甚至難以參加禮拜。同時,因著神給的異象--培養工商界基督徒領袖,當領袖的屬靈生命改變時,將會影響團隊和更多的人,這個團契孕育而生。
  • 李水蓮於慈谿應莫陳堂分享「歌星變牧師」感恩之路
    最後呼召時,有一百多人走向講臺,跟隨著應莫陳堂的張祥新牧師做了決志禱告,願意接受耶穌基督成為自己生命的救主,並開始新的生活。 李牧師唱著《愛的真諦》走出場,贏得弟兄姐妹的熱烈掌聲,接著李牧師背誦著經文跟大家分享神的話語,並用自己的經歷見證主的愛,用自己的歌聲傳遞主的恩典,期間不時穿插著音頻視頻,帶領弟兄姐妹進入主愛的溫暖和喜樂中。
  • 餘姚市基督教舉辦第六屆「以勒團契」聚會
    聚會開始時,他回顧了以勒團契近幾年的工作,在全體基督徒企業家的愛心支持下和兩會負責同工的關懷下,以勒團契走過了漫長而又敬虔的道路,勇於擔當,用於奉獻,為教會,為社會作出了非凡的貢獻,彰顯了基督徒企業家的信仰持守和品格,榮耀了上帝。之後,錢天民長老邀請擔任以勒團契財務一職的姊妹向會眾匯報了以勒團契財務收支情況。
  • 基督徒在團契中一同經歷生命
    生命必須互相分享。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一同經歷生命。聖經把這種經驗分享成為」團契」。然而時至今日,這詞彙的聖經含義已漸次失去。「團契」往往是指日常的交談,社交聯誼,吃喝喝玩樂。「你在哪兒團契」其實是指「你上哪個教會」,」請留步參與團契」通常是指」留下來享用茶點」。
  • 教會領袖需要建立牧者團契嗎?
    曾有美國牧者整理了9類最讓教會領袖們掙扎的事情,除了依靠神的話語解決外,領袖們是否需要建立牧者團契呢?對於一個普通的基督徒來說,依靠《聖經》話語,得勝罪的試探和誘惑過聖潔生活,已經是很大的挑戰,甚至有的基督徒受不了與罪的爭戰,寧願放棄信仰。那對於教會領袖,要求是更高的,壓力也是更大的,他們需要有強大的屬靈能力,才能幫助信徒生命成長,帶領教會不斷發展。
  • 昆明市基督教世紀城教會舉辦夫妻團契四周年活動
    2019年3月31日,世紀城教會夫妻團契迎來了成立四周年的日子,在四年裡,夫妻團契堅持每月最後一個禮拜日晚上舉行活動,造就了諸多弟兄姊妹,使大家懂得如何有效地經營婚姻,使即將分裂的家庭重歸於好。至今,約有一百個家庭受益,實在感恩。嶽早盈傳道夫婦在弟兄姐妹的幫助下,為大家預備了非常舒適溫馨的會場,張毅夫婦帶領敬拜。
  • 心連心團契牧者分享:基督徒如何學會滿足
    12月8日,在杭州心連心團契分享會上,斯牧師以「學會滿足」為主題來進行分享交流。使徒保羅說:「我的神必照他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4:19)」。神供給人的需求從哪幾個方面體現?
  • 重慶聖愛堂青年團契舉行九月主題分享
    筆者微信聯繫到聖愛堂周劍傳道,他說,「我是以希伯來書的12章1-2節經文,以『同奔天路』為主題,從四個方面分享作為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來奔跑這條生命的道路:放下我們身上的重擔;脫去我們身上的罪惡;心存忍耐;時刻仰望耶穌。」他是第一次帶領聖愛堂青年團契,以輕鬆活潑的方式拉近與弟兄姐妹的距離,「我還穿插了詼諧幽默的故事,使弟兄姊妹不會感覺到刻板,老套。
  • 時大鯤弟兄在商人團契聚會上分享基督徒的工作觀
    近日,時大鯤弟兄在一商人團契聚會上與眾分享基督徒的工作觀,其中講到工作的意義時,他如是說。 工作是上帝的本性 時弟兄首先提到,亞當夏娃墮落之後,上帝說「你當汗流滿面才得餬口」(參創3:19),再加上在工作中的壓力,所以有人認為工作是一件可憐而又無奈的事。
  • 【話題】教會如何幫助和關懷單身基督徒?單身基督徒的婚姻是靠自己...
    因此李姊妹建議,除去教會的幫助與關懷外,單身的基督徒們自己也需要多多學習,也可以自發地組織一些有益的團契活動。例如姐妹們喜歡手工,可以開個手工課程;喜歡化妝,就一起做化妝方面的交流會;將神的話語加進去,姐妹們一起分享交流在婚姻方面的預備和盼望,彼此給與建議和鼓勵,同時年輕人多餘的時間也可以藉此打發,而不是終日思索婚姻,整個人都陷在裡面,變得焦慮。
  • 韓國牧者訪杭州心連心團契分享教會四個必要因素
    2011年10月26日,杭州心連心團契迎來了一批韓國的弟兄姊妹,當天晚上舉辦了一次臨時聚會,有40多個弟兄姊妹參加,韓國的弟兄姊妹帶給大家很多精彩的分享,其中韓國牧師主要分享了教會裡必要的四個因素。
  • 位於福建廈門的三一堂,旅遊景點遊記,你來過嗎
    三一堂是由信徒援助的,大約在1934年完成,1945年年底完成後,中間的建設已經有十年多了,這是粉色磚頭的房間,地下室裡有石頭,建築面積856平方米,兩側有山牆,小山頂中央的牆壁和三角形形成對稱,屋頂由網狀鋼筋構成,覆蓋了周圍的牆壁,由鐘樓的重量支撐,屋頂的重心完全是屋頂,大廳又寬敞又明亮
  • 巴西牧師與基督徒致電伊朗總統 請求釋放尤素福牧師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Rio+20)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期間,巴西牧師西拉(Silas Malafaia)組織巴西的基督徒致電伊朗總統釋放基督教牧師尤素福·納達克哈尼(Youcef Nadarkhani
  • 教會出勤率下降導致一些牧師消沉,全球團契聯盟就此奮力反擊
    因此我們當務之急是要必須照顧好我們教會領袖的情緒,許多牧師因人數急劇減少而變得非常沮喪。」全球團契聯盟總部位於巴哈馬。作為塔泊山浸信會聯會(Mount Tabor Union Baptist Church)的創始人和領袖的埃利斯說:「當我們談論一個健康的教會時,不只是注重其規模大小,因為更大的東西也許不易成熟,生長得快的東西也許沒能充分發育。
  • 中國企業家的宗教信仰觀察 老闆基督徒崛起
    陳村富這麼定義這個群體:他是教徒,但他們的職業,他們的經濟,他的生活方式,都是現代經濟的產物,跟現代經濟緊密相關。這些老闆基督徒類似於14至15世紀歐洲新興城市形成時的市民,所以也可稱之為「市民身份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