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必須互相分享。
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一同經歷生命。聖經把這種經驗分享成為」團契」。然而時至今日,這詞彙的聖經含義已漸次失去。「團契」往往是指日常的交談,社交聯誼,吃喝喝玩樂。「你在哪兒團契」其實是指「你上哪個教會」,」請留步參與團契」通常是指」留下來享用茶點」。
真正的團契絕對不只是出席聚會,而是一同經歷生命。這是指無私的愛,坦誠的分享,切實的服侍,犧牲的奉獻,憐憫和安慰以及新約聖經一切關乎」彼此」的命令。
團契人數的多寡是一個問題:人數較少會更好。你可以與多人一同敬拜,卻不能獨自一人團契。然而每當小組人數超過10人,通常最安靜的那個人便會開始不參與,而小組議會被幾個人所壟斷。
耶穌的職分以門徒訓練小組的形式來進行。他遠可以揀選更多門徒,但他知道,若想每位小組成員都參與,12個人大概是極限了。
基督的身體就如你的身體一樣,有許多細小的細胞所組成;生命包含在細胞之中。因此每個基督徒都必須參與教會的小組,不管是家庭團契小組,主日學還是查經小組。在小組裡面才有實踐的香蕉,那是在一大群人的團契聚會裡所得不到的。倘若你把你的教誨想像為大船,那麼各小組就是附屬的救生艇。
上帝給信徒小組賜下寶貴的應許:「因為無論在何處,有兩三個信徒奉我的名聚集,我就在他們中間。」但令人遺憾的是,即使參與小組,也不能保證你一定有真正的相交。許多主力學和小組只停留於表面的相交,卻不知道怎樣才能體驗到真正的團契相交。真正的和虛假的團契究竟有什麼分別呢?
信徒在真正的團契中經驗到真誠
真誠的團契相交不會停留於表面和膚淺的閒談,而是坦誠真心有時甚至有發自內心深處的分享。人要坦誠面對自己和生活中的際遇,才能與人真誠相交。他們願意讓別人分擔自己的傷痛,拋白自己的感受,承認自己的失敗,疑惑,恐懼和軟弱,並尋求別人的幫助和代禱。
然而,你在某些教會遇到的情況卻剛好相反。信徒之間不但沒有坦誠與謙卑,反而充滿虛假,偽裝,而虞我詐,只有表面的客套和膚淺的交談。人們都戴上面具,對別人存有戒心,只報喜而不報憂。這些態度便窒息了真正的團契相交。
唯有當我們願意剖白去自己,才能有真正的團契相交。聖經說:「我們若活在光明中,如同神在光明中,我們就能彼此團契相交……我們若說自己無罪就是志氣。」世人以為只有在黑暗裡才能找著親密的關係;但上帝卻說,在光明中有親密的相交。我們在黑暗中隱藏自己的傷痛措施,恐懼失敗和瑕疵,卻在光明中顯露這一點,並承認自己的本性。只有坦誠相交,我們的靈魂才能成長,情緒才有健康。聖經說:「你們應當經常彼此認罪,互相代求,這樣你們便能完好和健康的共處。」我們必須冒險,才能成長;而最大的冒險,就是坦誠的面對自己和他人。
信徒在真正的團契中彼此相依
彼此相依是一種施與受的藝術,是互相依賴的關係。聖經說:「上帝設計我們的身體,是要作為一個典範,讓我們明白作為一間教會該如何共處:每個肢體都依賴其他字體。」彼此相依是團契相交的核心:建立互惠的關係,共同承擔責任,互相幫助。保羅說:「但願我們能因著彼此的信息而得到幫助。你的信心能夠幫助我,我的信心能夠幫助你。」
有人同情和鼓勵,我們就會在信仰上的道路上走的更堅定。聖經吩咐我們要彼此承擔,互相勸勉,互相服侍,互相推讓。這類」彼此」和」互相」的教導,在新約聖經出現50次。聖經說:「要盡力去做那些帶來和睦和彼此造就的事。」
你無需為每位的肢體負責,卻有責任關心他們,上帝希望你竭盡所能幫助他們。
信徒在真正的團契中經驗到憐恤
憐恤不是提供意見不是方便,是給予的表面幫助;憐恤表示:「我明白你的處境,你的感受一點兒也不奇怪,也絕非不正常。」今天有人會稱它為」感同身受」。但聖經的用語是」憐恤「」。聖經說:「作為聖潔的人,你們要憐恤、恩賜、謙卑、溫柔和忍耐。」
憐恤能夠滿足人性的兩項基本需求:被理解,以及有人認同自己的感受。每次你理解並肯定他人的感受,你就是在建立團契相交的關係。問題是我們經常忙東忙西,根本沒有時間憐恤別人。我們常常只看到自己的傷痛,自然會使我們失去憐恤的心。
信徒在真正的團契中經驗到憐憫
團契是恩典之地;大家不隱藏過錯,只會抹掉彼此的過失。當憐憫超越公義,信徒就有真正的團契。
我們個人都需要別人的憐憫,因為我們會絆跌扑倒,需要人扶持我們歸正。我們要懂得憐憫,人也要願意接受別人的憐憫。上帝說:「當有人犯罪,你們應當寬恕和安慰他們,以免他們在絕望中放棄。」
沒有寬恕,就沒有團契。上帝勸戒我們:「永不對人懷怨。」因為惱怒和積怨常常破壞團契。我們都是不完美和有罪的人,相處久了,總免不了有彼此傷害。我們有時故意傷害你,有時卻是無心之過;但無論如何,我們實在需要極多的憐憫和恩典。
真正的小組相交的生活,能帶給你很多其他好處。這是不可或缺的基督徒生活,你絕對不能忽視。在過去2000多年來,基督徒經常以小組形式團契。倘若你從來沒有參加這類小組,你實在不知道自己有多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