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平臺在3月11日發布了一篇文章《這個時代不缺乏用嘴傳道的基督徒,卻缺乏有生命的基督徒》,文章梗概就不多囉嗦了,題目即是。
文章下方有個讀者提問:「什麼叫有生命的基督徒呢?」,這讓我思索良久。
有生命,是基督徒圈子裡很常見的說法,它大概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帶著屬天的品質,能讓人感受到一種與芸芸眾生不一樣的東西,他人不自覺地被吸引被影響。
往大的說,它可以是力挽狂瀾、揮斥方遒。往小的說,它可以是拾遺不昧、愛護花草。
受洗初期,常聽到很多勵志故事,比如某位傳道人一次布道,就吸引幾百人現場歸主。某位商人,關閉了自己多年經營的企業,做起全職傳道人,使得整個城市的教會復興。遠志明、唐崇榮、寇紹恩等牧師的各種充滿神大能的榮耀事跡。
每每聽到這種故事,就心生羨慕,好希望自己也可以被神重用。還記得那時,我在大學上班,與教授和學生們打交道,我常禱告神為自己開啟在職場傳福音的大門,讓我可以站在禮堂的講臺上,對著教授和學生們傳道。
當時,我所在的教會有青年團契,一幫年輕人在一起高唱《差遣我》或者《中國早晨五點半》,不管是:「差遣我,差遣我,我願去」,還是「為中國祝福」,都會使大家血液沸騰、意氣風發,就覺得自己將是神的精兵,將有所作為。
以前,總以為這樣的自己才是虔誠的,是震撼的,是鼓舞人心的。然而,隨著閱歷增長,現在覺得,這看起來的虔誠只不過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的「自我實現需要」,在實現溫飽、經濟獨立之後,人都會轉求實現抱負、理想,希望自己被尊重、被高度認可,希望自己有一定影響力,甚至可以一呼百應。所以,這種虔誠只是為了成就個人的功利意識。
事實上,很多教會也不乏這種現象,一些牧者以及教會管理者們常視這個世道為末世、亂世,對之發出譴責,並希望神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成為像某某名牧一樣有影響力的牧師,領眾生歸主,希望自己所在的教會,成為當地的金燈臺,警醒世人。
還記得幾年前在某市聽道,一位預備傳道人說:「弟兄姐妹們,我工作很累,可我還是不停地穿梭在教會,是因為我希望自己能在神的國建功立業。」
其實,生而為人,這些想法都很正常,它就是人性的一部分。只是,我們需要省察,到底是為著真理的緣故還是為了成就個人的功利意識。只是,我們需要明白,基督徒的自我實現與非基督徒的並無二致,背後的邏輯都相同,因此,不用覺得自己的需求披上耶穌的外衣,就是神聖的,就不自覺地鄙視非基督徒太過世俗。
如果稱上述的「胸懷天下」為「拯救世界」,現在的我更喜歡做「野地裡的百合花」,不再嚮往轟轟烈烈的舞臺,似乎眼光越來越小,只關注自己的世界,操持家務、孝敬父母、養育孩子、工作賺錢,在自己這一畝三分地之外,能想到幾個人是幾個人,能幫幾個人是幾個人,而且這些關心和幫助都是平凡細小的,比如:回趟老家給鄰居們帶點特產,拍拍買家秀支持朋友的良心生意,經常在傍晚帶一群孩子在小區想法瘋玩,幫撿紙箱子的老人們積攢紙箱子,鼓勵工作上的用戶直到他們心生自信,給流浪漢買食物等等等等。
這些事情,不牽扯讀經禱告,表面看上去與神的國無關、與虔誠無關,但正是這些個平凡細小,讓我覺得自己接地氣兒、有溫度、沒戾氣,也讓我常常想起耶穌的話:「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在耶穌眼裡,平凡的百合花比榮耀的所羅門還要美。
古今中外的基督徒裡,不乏有人可以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可以在時代舞臺上一呼百應,這是生命。
在淡泊中堅持,在名利場外甘於寂寞,與時代潮流保持一定距離,不看重事功,始終不渝思考人類精神生活的基本問題、基本走向,這是生命。
在自家一畝三分地裡勤懇耕耘,關注個人成長,以餘力助鄰,這也是生命。
只是不要把自己想出人頭地、想被尊重被高度認可、想做思想領袖和精神導師的功利意識誤以為是虔誠跟主。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