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申遺成功特輯:訪鼓浪嶼教會文化傳承者蒿志強牧師

2021-02-16 墨教Mohism

鼓浪嶼宗教文化的朝聖者與傳承者——記蒿志強牧師

說閩南語,吃閩南菜,沏功夫茶,聊鼓浪嶼掌故,剛過不惑之年的蒿志強牧師,從衣食住行到工作履歷,儼然是個地道不過的鼓浪嶼人。

此刻,距離如今「頭髮已花白」的蒿牧師與這座海上小島的初次相遇,已有20餘年的光景。

1990年9月,祖籍河南生長於內蒙古的蒿志強入讀位於南京的金陵協和神學院。1993年暑熱的七八月,時年24歲的他,頭一次踏上這座對他來說充滿著陌生氣息的南方沿海島嶼。那年,他作為金陵協和神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與同窗戀人陳妙真相伴,應廈門教會的邀請來鼓浪嶼三一堂實習。而廈門集美出生的陳妙真,一直是鼓浪嶼三一堂的會友。這不是巧合,蒿牧師說:「千裡姻緣是我來到鼓浪嶼的契機之一」。臨近畢業時,站在決定工作去留的十字路口上,他選擇了在廈門落腳,續寫尚未完全展開的人生篇章。

1994年7月初從金陵協和神學院畢業後,蒿志強和陳妙真回內蒙古老家舉行婚禮,隨後相繼進入鼓浪嶼侍奉於基督教三一堂,這一停留,他就與鼓浪嶼結緣20年之久。

(一)新鼓浪嶼人

「鼓浪嶼是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地方,而我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介草民。」蒿牧師說,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小島像一位從容好客的主人,打開封閉的鐵門,推倒圍牆,接納了漂洋過海的傳教士,白手起家的華僑,勤勞發奮的外地人,迎來了百花齊放兼容並蓄的繁茂春天,造就了一個從荒蕪到興盛,從蠻荒到文明的奇蹟。後來蜚聲海外的島內名人,若追溯下去,也不乏來此淘金的外來移民的子孫後代。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期間風雲變幻,但沒有阻斷小島一貫的開放和包容態度。蒿牧師說,「我和鼓浪嶼結緣也得益於畢業時鼓浪嶼教會對外來人員的接納」。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的戶籍制度還沒有完全放開,但「特殊人才引進」的緣由給予了蒿志強在島上落戶安居樂業的機遇,為他打開了一扇觀察鼓浪嶼的窗戶。

20世紀90年代初的鼓浪嶼,遠沒有今日的熙熙攘攘、人潮擁擠;尋常巷陌間,收藏著昔日榮光,不事張揚。「咖啡館不見於大街小巷,年長的信徒家庭卻還保留著世紀初的生活習慣,如切片麵包配果醬,自煮咖啡等。」回首昨日,蒿牧師談笑間淡定從容,但箇中滋味並不是隻言片語就可道盡。南下的北方漢子初來乍到,最大的攔路虎就是語言關。對北方人來說,模仿幾句「愛拼才會贏」也許稀鬆平常,可是要學會閩南語就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了。尤其對於教會的傳道人,他的職責與使命,決定了不能閉門造車,而是要入鄉隨俗,融入其中,以本地人的語言和習慣與島民交流。一如19世紀漂洋過海來華的歐美傳教士,在摸索中學會漢語與方言,才能在陌生的東方開始布道。

蒿牧師說,「剛來的時候,因為不懂當地語言,好像置身外國一樣,很是苦惱。」為了破解這個難題,蒿志強拿出了中學時學英語的熱情,以學習的態度,一切從頭開始。

有一份早期傳教士在鼓浪嶼創設並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教會羅馬白話字,有著100多年的歷史,用23個拉丁字母解決了方言不能用漢字書寫的問題,併集結出版了一系列的閩南語羅馬拼音字典、教材和聖詩。如著名的《閩南聖詩》就是他的閩南語入門書籍。這對初學閩南語的他來說如獲至寶。但光有教材還不夠,太太陳妙真一方面在生活中照顧丈夫的北方麵食習慣,常常學做北方菜,另一方面,也順理成章地當起了他的閩南語言與文化的啟蒙老師。此外,這還不夠,教會內部的前輩也是蒿志強學習閩南語的「活教材」;比如初來島上的每周二下午,他會去閩南著名牧師吳炳耀先生的女兒吳瑞雪女士家中,吳女士先為他講解閩南語羅馬白話字,再一起去信徒家探訪。在與信徒接觸中,蒿志強用心傾聽他們的閩南語對話,先有語言語音的輸入,再進行語言語音的輸出。這一經歷為蒿志強先生的閩南語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有志者,事竟成。蒿志強的閩南語成績單是:半年聽懂,一年會說。他說,簡而言之,學閩南語的訣竅即:「膽要大,敢說;心要細,不能亂說,不然會鬧笑話,甚至引起誤解;臉皮厚,多練習。」此外,他還送給誠心學習語言的人一句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語言是文化的基石,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過了閩南語的考驗,蒿志強牧師開始深入鼓浪嶼的尋常巷陌,感知小島的文化脈搏。

(二)正宗的鼓浪嶼「野導」 

光陰的車輪軋過大地,島上的陌生人不知不覺已熟稔每塊磚頭背後的歷史,個體的故事慢慢與海浪的節拍產生共鳴,融為一體。作為一個新鼓浪嶼人,蒿牧師在生活中觀察,觸摸,感知鼓浪嶼的情懷和素養,並從幕後走向臺前。

談話中,蒿牧師偶爾會自詡為鼓浪嶼正宗的「野導」。「野導」即無牌無證的野導遊。出於工作交流和生活來往的需要,蒿志強常會為教界(境內外教會團隊與個人)、學界(海內外高校與研究機構師生)、政界(黨政部門主管宗教事務官員)人士做義務導覽。1993年暑假,他在鼓浪嶼參與了接待美國歸正宗教會訪問團與中國基督教兩會工作人員參訪團,從此每年都會接待不少團組和個人。

蒿牧師戲稱,「我是正宗的、名副其實的鼓浪嶼野導。」作為不掛胸牌不收費用的導遊,他會為來訪的人規劃路線,並將遊覽和信仰有機地結合起來,講解每個景點背後的歷史和故事。與冒牌「野導」最大的不同的是,他不需與遊客討價還價,因為是免費的,也不會胡編亂造典故,因為他要傳輸的是鼓浪嶼的歷史。

長居於此,必會耳濡目染。再加上多年的工作和信仰,他已然與鼓浪嶼的故事牢牢地連接在一起。談起鼓浪嶼歷史上的繁華和興盛,多年致力於發掘史料工作的蒿牧師不由得滔滔不絕,心有戚戚焉。

一位在五緣灣居住的楊姓女信徒,也曾來鼓浪嶼遊玩多次。今年年後恰逢蒿牧師親臨導覽而隨行重遊鼓浪嶼,她笑著對筆者道,「以前每年必來鼓浪嶼遊覽。去的次數雖多,收穫卻幾乎沒有。上次蒿牧師組織我們上島,把鼓浪嶼每座建築的前世今生像抖包袱一樣,一一道來。去了那麼多趟,只有這一次是滿載而歸的,是真正解開了鼓浪嶼的面紗。」

但是,多年的經歷讓蒿牧師深感一般導遊對鼓浪嶼的基督教文化底蘊相當陌生或止於淺顯的了解,遂根據多年收藏的史料與研究的成果進行策劃,與廈門榮耀科藝公司合作於2012年出版發行《鼓浪嶼百年歷史穿越之旅》導覽圖,還應邀為廈門市導遊培訓中心就此專題授課。打開這本基督教文史導覽圖和旅遊指南,封面寫著「前塵往事已如雲煙,商鋪市井裡我卻懷念曾鮮活在舊時光裡的鼓浪嶼;人影憧憧紛至沓來,人潮洶湧中我更追尋那二百年間因愛而來的腳蹤」。在「愛的尋蹤」的標題下,這份旅遊冊子規劃了四條自助導覽線路,分別是教堂尋蹤之旅,音樂之路,尋跡鬱約翰,教育尋源。

蒿牧師解釋說,作為基督新教在福建省的起始地,鼓浪嶼的文明離不開宗教因素,但傳教士的足跡並不局限於傳教布道。1842年2月24日,傳教士雅裨理抵達鼓浪嶼,在島上今中華路一帶租民房建立布道所,成為最早進入廈門的新教宣教士。當時,南京條約尚未籤訂。傳教士帶著西方文化的文明成果東來,像播種者和照料者,讓種子深深植根於鼓浪嶼以後的人事變遷中。「蜚聲海外的鼓浪嶼文明離不開幾代傳教士們的耕耘和付出。甚至可以說,沒有基督教,就沒有後來中西文化交融的鼓浪嶼。」信仰帶給社會的,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麼狹窄,而是會延伸到文化、教育、醫療、建築等諸多領域。數代傳教士們,給小島帶來了來自西洋的鋼琴、小提琴等,為老百姓開辦診所和醫院,還興辦教育,為目不識丁的普通人掃盲。

此外,作為一個中西文化交融、多元文化共生的島嶼,鼓浪嶼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界精英。鼓浪嶼的名人世家,多保留著基督教的信仰。基督教會確實培養出大量人才,大文學家林語堂即出身於牧師家庭,音樂界名人如殷承宗、許斐平,醫學界如林巧稚大夫都是基督徒。據不完全統計,島內基督徒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

棲居於鼓浪嶼的近20年裡,蒿牧師結識了無數良朋益友,諸如本土音樂家殷承典、鼓浪語社群群主陳勇鵬先生、民間收藏家張曉良先生、地方文史作家詹朝霞女士、兒童文學作 家李秋沅女士等,還有因工作而結識的無數鼓浪嶼人。他說,無論是與他們一次茶敘神聊或秉燭夜談或微言飛信或街巷照面,都是無價的精神財富。

(三)鼓浪嶼歷史文化的挖掘和傳承者

「今天是昨天的延續,明天是今天的發展。」對於歷史,蒿志強如是說。

多年來,他儘自己的職責挖掘,保護,傳承,更新,升華鼓浪嶼的文化和歷史遺產,尤其是自2008年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程序啟動後,他的身影遍布在鼓浪嶼每一個重要的見證歷史瞬間的現場。在蒿牧師看來,「申遺」的過程,不僅是宣傳和推介鼓浪嶼的過程,也是進一步挖掘鼓浪嶼人文歷史的過程。

2010年是鼓浪嶼救世醫院創辦人、一生榮神益人的基督徒鬱約翰逝世100周年。時任廈門市基督教協會總幹事的蒿志強牧師與「鼓浪語」社群的很多成員既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工作上的夥伴。在「鼓浪語」社群發起的「鬱約翰逝世百年紀念」活動中,作為教會代表,他參與了紀念活動的地點勘察,資源整合,關係協調,沙龍討論,無償提供外文史料,貢獻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2010年4月10日,鬱約翰的追思會在他生前創辦的「救世醫院」原址小廣場上舉行。當天,人們或手捧花束,或胸別白菊,為鬱約翰雕像揭幕,向鬱約翰紀念碑敬獻花籃。蒿志強牧師也在其中,像普通人一樣,追悼這位一生救死扶傷、死後安息於鼓浪嶼的宣教士。

2012年5月份開始,由鼓浪嶼管委會牽頭,業主廈門市基督教兩會開始對華人基督徒公墓園區及周邊地區將修繕整理和史料的考證梳理。華人基督徒公墓,位於雞山路與內厝澳路交界處,鼓浪嶼申遺的53個核心要素之一。19世紀下半葉到新中國成立前後,許多有基督教信仰的社會名流沉睡於此,其中包括「現代漢語拼音文字之父」盧戇章、曾經的同安啟悟學校校長麥邦鎮、鼓浪嶼英華中學校長沈省愚,還有林語堂的嶽父廖悅發、鍾南山的外公廖超熙等。蒿志強說,「整個墓園由三塊構成,總共有500多處墓葬,由於墓園偏居一隅,多年來,這些名人墓,幾乎無人問津。因此,我們希望通過這次整理,將其中的深厚人文底蘊予以激活。」

此外在發掘過程中,英國倫敦公會傳教士山雅各之子的墓葬得以重見天日,從而證實了傳教士公墓和華人基督徒公墓連成一片,並澄清了此前的誤解,即認為鬱約翰、山雅各等知名傳教士埋葬於鼓浪嶼上的番仔墓。

2011年6月11日,在鼓浪嶼協和禮拜堂舉行的「申遺」文物史料捐贈活動中,為助陣鼓浪嶼「申遺」進程,蒿志強向鼓浪嶼管委會捐贈了自己收藏的6件基督教會文史資料;其中包括1905年基督教三公會委託廈門倍文齋活字印書館印製的《養心神詩續本》(100首)、1933年閩南大會編印由閩南聖教書局發行的《養心神詩琴譜》(151首),兩者的價值在於都被譯成了閩南語羅馬拼音。此外,還有失而復得的美籍義大利人安東尼·路易·斯卡默林的清唱劇《睚魯的女兒》DVD、一套四冊的《中華基督教會閩南大議會年錄》以及《閩南聖詩》(500首)。

蒿志強牧師參加協和禮拜堂落成典禮

最令蒿志強牧師感到欣喜的事是見證和參與了協和禮拜堂的修復工作。協和禮拜堂始建於1863年,是英美傳教士在此建造的島上現存最早的禮拜堂。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後的特殊時期,協和堂由廈門第二醫院使用。

在協和堂的翻修過程中,蒿志強牧師一直與無償奉獻修繕者以及「鼓浪語」社群的成員保持聯繫與合作,積極地提供文獻資料、聯絡協調關係、貢獻思路想法、統合相關資源、傳遞共同遠象等。

經歷了兩年的時間,2011年7月30日修復後的協和禮拜堂正式對外開放,現已成為一個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平臺。蒿牧師說,「協和禮拜堂建築的四根柱子代表著它擔負的四重工作:基督教文化展覽;聖樂教育演出;婚禮婚姻服務和社會關愛工作」。每項工作,都凝結著無數身懷大愛人士的心血。

比如協和堂每年暑假都組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舉行夏令營。追溯歷史,鼓浪嶼的多元來源於移民。鼓浪嶼的街道名稱即是反映。如何讓外地人融入是今天要面對的一個課題和挑戰。安排義工教孩子們學說閩南語,開設免費繪畫,烹飪,手工等課程,寓教於樂。讓年青一代儘快融入本地文化中。

(四)婚姻家庭諮詢師

如今的協和禮拜堂不僅成為向人們展示鼓浪嶼基督教歷史、文化與聖樂藝術的重要場所,還是為新人舉辦基督教婚禮儀式的殿堂。

鑑於當前中國人越來越多對西式婚禮的熱衷,蒿志強格外強調,牧師不是司儀。司儀只需現場主持婚禮即可。但牧師要對新人負責,認真對待每一對新人,提前了解新人的情況,彼此做好溝通工作。若決定在協和禮拜堂舉辦婚禮,必須接受婚前輔導。蒿牧師說:「婚禮是一天的事情,而婚姻是一輩子的事情。」婚姻價值觀影響一個人終身的婚姻家庭質量。鑑於常年在日常工作中無償輔導過無數對婚戀人士個案的蒿牧師,深覺當今社會的大量需要,他自費去修讀考取了國家二級婚姻家庭諮詢師資格證。這為協和堂的婚姻家庭系列工作提供了專業保障。

協和堂的婚姻輔導手冊的內容包括四大部分:婚姻的意義——關於「丈夫和妻子」、婚姻誓約、衝突的化解和共同價值;手冊既會引用聖經的經典論述,也會用通俗的語言啟迪新人,讓他們思考和討論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婚禮後協和堂還對他們進行隨訪,也策劃提供美滿婚姻、親子教育講座等後續服務。「涉及人類終身大事的婚姻,我們沒有參加任何培訓就上崗,難怪一樁一樁地出故障,而我們基督教會有責任幫人們找回這些婚姻家庭的安身立命之本,懂得張弛有度。」蒿志強風趣地說道。

通常新人需要通過協和堂婚禮服務團隊預約證婚牧師。不過也有意想不到的情況,比如2013年11月初臺灣宇宙光愛心合唱團訪問協和堂時,有一對外地來廈旅行結婚的新人聽了聖詩以後十分感動,臨時要求為他們祝福,這是蒿志強第一次遇到沒有預約的婚姻祝福。

(五)二師生涯:牧師與教師

2013年1月,在福州召開的福建省基督教第九次代表會議上,蒿志強牧師當選為福建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秘書長。同年10月,他又被選舉為位於福州的福建神學院副院長。

如今,因為工作的緣故,蒿牧師常常奔波於廈門和福州兩地之間。神學院的行政教學工作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到了周末才能回廈門。身為福建神學院的老師,有鑑於基督教歷史的傳承,他與同事們開設了「福建省基督教會史」課程。借著神學院的六尺講壇,他寄望有更多的學生能知悉這一條起源於鼓浪嶼的福建基督教的河流。對於課程,他規劃著能讓有志於此的學子用雙腳丈量歷史,在歷史的發生地做田野調查,親自收集資料和檔案,完成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蒿牧師說,「至今我的戶口依然在鼓浪嶼,也依舊不減對鼓浪嶼的情愫。」20年來,如同來自自然界的四月的和煦的陽光穿過落地窗或冬天的溼潤氣流包裹海邊的屋舍,島上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在不知不覺間悄然滲透於身體與感覺的每個細節中。伴隨著潮漲潮落,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向來到這座美麗島嶼的人們解說著基督信仰留在島上的腳印,分享著愛的真諦。(作者系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原載於2015年《福建宗教》第五期

相關焦點

  • 鼓浪嶼申遺成功!歷時九年,我們終於做到了!
    在鼓浪嶼島上一座不起眼的百年祠堂——「黃氏小宗」前,鼓浪嶼申遺辦吳永奇告訴記者——吳永奇:「鴉片戰爭以後,英國在鼓浪嶼島上有駐軍,美國牧師雅裨理來這,美國文化登陸中國的第一點就在這個地方。廈門市先後出臺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保護條例》、《廈門市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管理辦法》;鼓浪嶼申遺辦還牽頭制定了《鼓浪嶼文化遺產地保護管理規劃》等,進一步修改完善文本。
  • 鼓浪嶼申遺成功了!
    福建日報微信7月8日快訊 (記者 李珂)    當地時間2017年7月8日,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雅採克·普爾赫拉先生(Mr. Jacek Purchla)敲下小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以符合世界遺產第2條和第4條標準,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鼓浪嶼申遺成功啦…他的美終於徵服了全世界!
    歷史9年鼓浪嶼終於申遺成功啦至此,中國已擁有 52 項世界遺產世遺總數登頂世界第一為我們的祖國母親喝彩更為鼓浪嶼驕傲歡呼起來,小夥伴們2008年,鼓浪嶼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09年,省委八屆六次全委會將鼓浪嶼申遺工作寫入《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的實施意見》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 申遺成功三周年 鼓浪嶼不負「詩與遠方」
    三年來,廈門全市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的殷切囑託,守護申遺初心,借鑑國際理念,健全長效機制,不斷提升文化遺產保護水平。「鼓浪嶼是歷史國際社區,也是當下真實的居住社區,還是文化旅遊核心區。」
  • 申遺成功的鼓浪嶼,原來有這麼多新開放的老建築博物館
    7月8日,鼓浪嶼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自那之後圍繞它的爭議便沒有停止。每天數萬人蜂擁上島所導致的不可避免的商業化、以「張三瘋」為代表的一眾被許多人追捧也被許多人詬病的「文藝」小店,以及被迫搬走的原住民,都處在漩渦中心。不過你知道麼,鼓浪嶼上的老建築正在逐一被改造為博物館,而它們,才是鼓浪嶼此次申遺成功的靈魂所在。
  • 鼓浪嶼申遺成功了,可門票漲價嗎?
    2017年7月,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廈門鼓浪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全球第一。今天,小旅兔帶大家看看鼓浪嶼。鼓浪嶼,位於福建省廈門半島西南隅,隔500米寬的鷺江與廈門島相望,形狀不規則,面積1.87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1.6萬人。宋時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島西南有一海蝕巖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自明朝雅化為今名。鼓浪嶼為國家5A 級旅遊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第一名。
  • 鼓浪嶼申遺成功!是時候控制遊客數量了
    Jacek Purchla)敲下小錘,中國又一申遺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正式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一。
  • 申遺成功後的鼓浪嶼有何不同:少了文藝粉飾,多了文化交流
    我相信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後,這座美麗的花園一定吸引了更多遊客前往。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鼓浪嶼的風情似乎變得更飽滿,從小清新的自然景觀到文藝氣息的古老建築,再至各種文化藝術博物館的建設與開放,如今的鼓浪嶼在申遺成功後,仿佛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改變和轉向。
  • 鼓浪嶼申遺成功!這個小島你了解多少?
    九年申遺路,只為守住那一方文化淨土  記者首先來到位於鹿瞧路16號的「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  1953.9平方米的陳列館裡,600多張珍貴歷史圖片、近百餘件實物清晰而生動地展現了鼓浪嶼的百年歷史文化脈絡和細節。  鼓浪嶼,到底有多獨特?
  • 歷經9年鼓浪嶼申遺成功 保護工作:將合理控制登島遊客數量
    正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又傳喜訊——北京時間7月8日,中國福建省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前一天,中國青海省可可西裡已獲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今年是中國成功申遺30周年。30年來,中國世界遺產事業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名副其實的「世遺」大國。鼓浪嶼2008年啟動申遺工作。
  • 袖珍小島的世界氣質:鼓浪嶼為什麼能申遺成功?
    1842年2月,美國歸正教會的傳教士雅裨理,第一個登陸鼓浪嶼。為了打開局面,雅裨理邀請友人甘明醫生在鼓浪嶼開辦診所,這是西方現代醫療進入廈門之始。島上出現真正現代意義上的醫院,是1897年由傳教士鬱約翰創辦的鼓浪嶼救世醫院。
  • 鼓浪嶼申遺成功!中國52個世遺項目世界第一(附完整名錄)
    鼓浪嶼申遺成功,促就中國世遺總數第一繼昨天可可西裡申遺成功,8日晚最新消息,鼓浪嶼也成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鼓浪嶼申遺成功!8個景點一天看盡這座世遺小島!
    鼓浪嶼,因其有海蝕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而得名。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築物在此地被完好地匯集、保留,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城市歷史景觀,有「海上花園」和「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稱。2017年7月8日,在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青島老城申遺對標鼓浪嶼 島城召開申報世遺研討會
    華僑大學教授王唯山、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孫燕、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講師徐桐,分別分享了各自所主持或參與的廈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和日本歷史城市保護等申遺項目保護管理的具體案例。相關新聞:鼓浪嶼申遺歷時9年在諸多國內外文化遺產地的經驗中,廈門鼓浪嶼成為專家口中出現頻次最多的地名。從2008年啟動申遺工作到2017年申遺成功,鼓浪嶼跑了一場歷時9年的「超級馬拉松」。
  • 讓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傳下去」
    來源:法制日報7月8日是鼓浪嶼申遺成功兩周年,這一天,《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施行。《條例》規定,每年的7月8日為「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日」。2017年7月8日,「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
    2017年7月8日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緊跟在美國歸正教會後面,倫敦差會於1844年在鼓浪嶼成立教會,大英長老會也於1850年在鼓浪嶼扎住腳跟。1848年,美國歸正教會的「中華第一聖堂」建造在廈門新街仔。15年後,英 國教會也在鼓浪嶼建造了專供外國人祈禱的「協和禮拜堂」(在今第一醫院內)。一批培養中國牧師、傳道士的「聖道學教」,宣傳宗教的教會學校在廈門,特別是在鼓浪嶼,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
  • 鼓浪嶼申遺成功 80秒帶你看這裡有多美
    2條和第4條標準,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鼓浪嶼位於福建九龍江入海口,與廈門島隔著鷺江海峽相望。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地範圍包括鼓浪嶼全島及其近岸水域,總面積316.2公頃;鼓浪嶼緩衝區涵蓋鄰近的大嶼和猴嶼兩座島,並一直延伸到廈門島海岸線,總面積886公頃。1903年,鼓浪嶼在傳統聚居地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發展的歷史國際社區。
  • 守護好鼓浪嶼文化之「魂」
    為了保留這份東西方交融的多元文化,促進歷史文脈傳承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廈門市政府頒布實施了《廈門經濟特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修編了《鼓浪嶼文化遺產地保護管理規劃》《鼓浪嶼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導則》等文件,讓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形成精細體系;建立了以高校、專業機構專家為主的專家庫,加強培養系統內專業人才,全面提升保護修繕、活化利用、價值研究、文化展示等保護管理水平
  • 鼓浪嶼申遺標識發布 日光巖與八卦樓為元素構成
    晨報訊(記者 龔冉)鼓浪嶼於日前成功躋身「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昨日,鼓浪嶼管委會發布了鼓浪嶼文化遺產形象標識。  作品的設計者蔡勇堅,畢業於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院,此後留在廈門從事設計工作。據他介紹,他設計標識作品以鼓浪嶼的標誌景觀日光巖與八卦樓為元素構成,鮮明的鼓浪嶼特色躍然而出。精緻的剪影,躍動的線條融入海天一色的背景畫面,將鼓浪嶼清新宜人的自然風光與厚重的人文歷史濃縮於一方畫面之中,「人們可以通過它,感受鼓浪嶼自然而凝重的氣息。」  「畫面中,日光巖優雅的線條勾勒出心的形狀。心,也是心靈,代表了人的精神世界與情感表達。
  • 鼓浪嶼申遺列入預備名單 將啟動原領事館保護利用
    鼓浪嶼申遺已列入國家預備名單,有望於2016年之前經由國家推薦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屆時,鼓浪嶼將以「共享文化遺產」為主題進行申報,其中如何對鼓浪嶼原領事館進行保護利用成為了申遺工作的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