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申遺成功!是時候控制遊客數量了

2021-02-26 澎湃新聞

本文約5900字,閱讀需10分鐘


澎湃新聞記者 朱潔樹 綜合報導

鼓浪嶼鳥瞰


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目前正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在當地時間7月8日下午17點多(北京時間23點多),經過審議與發言,大會主席雅採克·普爾赫拉先生(Mr. Jacek Purchla)敲下小錘,中國又一申遺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正式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一。


本屆世界遺產大會共審議兩個中國項目——福建鼓浪嶼和青海可可西裡,分別對應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青海可可西裡于波蘭當地時間7月7日獲得通過。

7月8日,鼓浪嶼申遺項目在世界大會審議現場

在世遺大會審議的文件顯示:「鼓浪嶼見證了清王朝晚期的中國在全球化早期浪潮衝擊下步入近代化的曲折歷程,是全球化早期階段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與互鑑的典範,是閩南本土居民、外來多國僑民和華僑群體共同營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近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


在鼓浪嶼正式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決議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代表中國政府表示,相對於中國眾多的古建築和考古遺址,鼓浪嶼是一個年輕而獨特的珍貴遺產,「它見證了中國在全球化發展早期階段實現現代化和中外多元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歷程,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深厚而堅韌的文化根基和對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包容、吸納與共同發展。鼓浪嶼的魅力還在於它體現的這種包容、共享和積極共進的價值觀與文化品格,今天還依然生機勃勃。」

鼓浪嶼管委會副主任梁怡新此前表示,經過八年多「申遺」、四年多系統整治,鼓浪嶼目前已明晰了「文化景區+文化社區」的發展定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以下簡稱「ICOMOS」)專家於去年10月到鼓浪嶼現場考察評估,高度讚揚了鼓浪嶼對申遺所做的準備和提供的服務,也高度評價了鼓浪嶼居民的「愛島之情」。

據「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了解,在大會展開之前,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已將鼓浪嶼與同類型的文化遺產進行了橫向比較,參照對象包括拉丁美洲的世界遺產——智利的瓦爾帕萊索海港歷史城區、古巴的西恩富戈斯歷史城區;亞太地區馬來西亞的馬六甲和喬治城、中國的澳門歷史中心,以及上海的外灘,還有廣州和煙臺的歷史城區。


「在所有具有代表性的城區中,鼓浪嶼是獨特的,其有機的結構見證了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影響的歷史,並緩慢地完成了自我的轉變。」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做出如是總結。

鼓浪嶼東南部鳥瞰


「廈門裝飾風格」受到認可


鼓浪嶼是廈門最大的衛星島之一,清代乾隆《鷺江志》中記載:「鼓浪嶼,在海中,長裡許,上有小山,田園、村舍,無所不備……左有劍石、印石,在海面。又有鹿耳礁、燕尾礁。」

19世紀的鼓浪嶼


據悉,申報世界遺產首先需要符合世界遺產10條標準中的1條或者若干條。根據《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第77段,世界遺產標準分為10條,其中6條為文化遺產的標準: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繫(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在針對文化遺產的6條標準中,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認為「鼓浪嶼」符合其中的第2、第4條標準。


針對第2條標準,鼓浪嶼展示出中國傳統文化、地方文化與外來文化,在社會生活、建築園林設計及建造、藝術風格、現代技術方面廣泛而深入的交流。鼓浪嶼在一個狹小但相對獨立、完整的島嶼中保存下來的,與周邊區域截然不同的整體空間結構、環境特徵、風格多樣的歷史建築和宅園設計以及從中反映出的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展示了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一百多年間,以閩南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與外來多元文化,在文化、建築、技術、園林景觀方面廣泛而深入地交流和融合。

基督教教徒墓園,鼓浪嶼

番婆樓庭院裡中式和巴洛克式結合的假山,鼓浪嶼


針對第4條標準,鼓浪嶼是近代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具有高品質和早期現代性特徵國際社區的獨特範例。鼓浪嶼完整且保存特別完好的城市歷史景觀在整體空間結構和環境、建築類型、建築風格形態、裝飾特徵方面,使其成為亞太地區甚至世界範圍內,在多元文化共同影響下發展、完善的近代居住型社區的獨特實例。  


尤其針對第4條標準,國際古蹟遺蹟理事會特別提到了鼓浪嶼建築是「廈門裝飾風格」(Amoy Deco Style)的絕佳代表。「廈門裝飾風格」是現代主義建築潮流、福建南部移民文化、當地建築傳統的融合產生的建築類型,展現了傳統建築類型向新形式的轉變,這種類型後來廣泛散布於東南亞地區。

福州路30號被視為「廈門裝飾風格」的典型案例,鼓浪嶼


颱風防禦和遊客控制是關鍵


儘管「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但大會也提出了一些未來需要關注的問題。


據悉,鼓浪嶼的人口從2000年的1.96萬人下降到2012年的1.33萬人,人口數量流失導致空置建築缺乏維護。目前,政府已經主動承擔起空置建築的維護工作,並且通過各種方式對之加以利用。除了消防、垃圾回收和醫療援助車輛,機動車輛在鼓浪嶼是禁止通行的。此外,工業也已經從島上遷離。然而,鼓浪嶼的周邊海域依然受到汙染影響,儘管這種影響暫時還沒有對鼓浪嶼建築本身產生直接危害。


對於鼓浪嶼的歷史建築來說,最直接的威脅是颱風、火災和植物病蟲害。過去50年,廈門和鼓浪嶼遭受了180多次颱風襲擊。2016年9月的颱風「莫蘭蒂」給鼓浪嶼造成了重創,3000棵樹被吹倒,42座歷史建築遭到破壞。有鑑於此,大會認為,充分的風險準備和應對措施至關重要。


遊客壓力是鼓浪嶼面對的另一個問題。近年來,鼓浪嶼遊客數量急劇攀升。

2009年的遊客數量為575萬人次,2014年,已達到1246萬人次。遊客數量對於歷史建築尚未產生負面影響,但對於環境水平造成了負面影響。國際古蹟理事會認為,遊客數量對於島上有形資產和環境是重大威脅,特別是在假期和旺季。而在獲得世界文化遺產稱號之後,鼓浪嶼對於遊客的吸引力必將增大,因此,相關政府必須採取有效措施控制遊客數量。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鼓浪嶼每日容納人數最多達到5萬人,其中包括1.5萬居民和通勤者,因此,每日可接納遊客數量實際為3.5萬人。遊客和通勤者最為合宜的數量是2.5萬人。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將針對這一數字,採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認為,有效的旅遊管理是保持文化遺產完整性的關鍵因素。

菽莊花園的「藏海」和「補山」,鼓浪嶼

菽莊花園的四十四橋,鼓浪嶼


據悉,鼓浪嶼是在2008年啟動申遺工作的。2012年,鼓浪嶼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國預備名單。2015年,國家文物局發出函告,原則同意推薦「鼓浪嶼」作為我國2017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2016年1月29日經國務院通過,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函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項目。

【相關連結】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範圍有兩部分,一是遺產區,二是緩衝區。遺產區是鼓浪嶼全島陸地範圍及島嶼周邊礁石所界定的海域範圍,面積為316.2公頃。緩衝區是對遺產區產生直接影響的周邊區域,面積為886公頃。


鼓浪嶼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20組共30座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另已認定歷史風貌建築共391棟,其中重點保護風貌建築共117棟,一般保護風貌建築共274棟。


鼓浪嶼有51組代表性歷史建築,包括:工部局遺址、會審公堂舊址等公共管理機構;日本領事館舊址、日本警察署及宿舍舊址、美國領事館舊址、和記洋行倉庫遺址、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中南銀行舊址等領事外交及商貿金融駐島機構;日光巖寺、種德宮、黃氏小宗、協和禮拜堂、三一堂、天主堂等宗教祭祀設施;蒙學堂舊址(吳添丁閣)、毓德女學校舊址、安獻樓、閩南聖教書局舊址等文教設施;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博愛醫院舊址、私立鼓浪嶼醫院舊址(宏寧醫院舊址)等醫療設施;萬國俱樂部舊址、延平戲院舊址、洋人球埔舊址等文化娛樂設施;三丘田碼頭遺址、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廈門海關通訊塔舊址、燕尾山午炮臺遺址、基督教徒墓園等社區基礎及服務設施;四落大厝、大夫第、英國倫敦差會女傳教士宅、英國領事公館舊址、滙豐銀行公館、廈門海關理船廳公所舊址、廈門海關副稅務師公館舊址、廖家別墅(林語堂舊居)、西林·瞰青別墅、番婆樓、黃賜敏別墅、春草堂、黃榮遠堂、海天堂構、黃家花園、楊家園、八卦樓、菽莊花園、廈門海關驗稅員公寓舊址、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等各類住宅建築。


鼓浪嶼的主要的歷史道路有四條,分別為:日光巖、巖仔腳環線道路;筆架山環線道路;鹿耳礁環線道路;至東南海濱放射道路。鼓浪嶼的自然景觀包括升旗山、日光巖、雞母山、浪蕩山、英雄山、筆架山、燕尾山。鼓浪嶼的文化遺址包括日光巖與延平文化遺址(國姓井,龍頭山寨遺蹟等)、重興鼓浪嶼三和宮摩崖題記。

黃家花園,鼓浪嶼

安獻樓(雞山路18號),鼓浪嶼

英商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鼓浪嶼

滙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鼓新路59號),鼓浪嶼

海天堂構,鼓浪嶼

日光巖寺日出,鼓浪嶼

鼓浪嶼「重興三和宮記」石刻

【相關連結】鼓浪嶼小史


鼓浪嶼隸屬廈門市,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39平方公裡的小島,與廈門島隔著寬500米左右的鷺江海峽。


廈門地處九龍江出海口,依託自古對外貿易和人口遷徙都很活躍的閩南地區。廈門港出現之前,元末、明初,位於九龍江內河的月港,就曾持續了百年的繁榮,到17世紀,廈門港開始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1840年鴉片戰爭後,廈門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正式開放,在當時曾是貿易量僅次於廣州的中國第二大港,是中國茶葉、陶瓷對外出口的最重要港口。


鼓浪嶼自宋代開始有人定居,明代民族英雄鄭成功1646年開始屯兵鼓浪嶼訓練水師,1661年以此為基地出兵,次年收復被荷蘭殖民者佔領38年之久的臺灣島。此後到廈門開埠,鼓浪嶼還只是一座有幾個傳統聚落的小島,傳統文化在這裡積澱。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西方人開始佔據鼓浪嶼作為居留地,西方文化開始在這裡傳播。西方人在鼓浪嶼建造西方樣式或殖民地樣式的建築,以鼓浪嶼為基地,開展傳教、人口販賣、教育、醫療等活動,先後有十幾個國家在鼓浪嶼設立了領事館或領事機構。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後,一批臺灣的名門望族避居鼓浪嶼。


1903年鼓浪嶼正式成為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管理行政事務。國際化的社會環境、政治環境與獨特的空間環境,使鼓浪嶼成為20世紀初閩南地區較少受動蕩時局影響的安全島,因此,此時的鼓浪嶼不僅是西方人的居留地,而且這裡吸引了大批閩臺富商、華僑及文化精英群體,形成了國際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區。自工部局成立伊始,華人就參與到其管理層,形成了獨特的近代化管理體制。

在中、外各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鼓浪嶼逐漸建立了近代全閩南地區最好的教育、醫療機構,建設了一批近代化學校、醫院、通訊設施、銀行、郵局、休閒娛樂設施;華人也在大量住宅及公共建築的建設過程中,創造出吸納了外來及本土不同文化元素、建築技術及工藝的獨特的近代建築風格。這個時期的鼓浪嶼不僅作為閩南地區中西方商人、傳教士及華人文化精英的棲身地,閩南地區中西方人口交流、信息傳遞的中轉站,而且閩南白話字(是一種以拉丁字母書寫的閩南話拼寫法)和早期的漢語拼音在鼓浪嶼得以率先發展和推廣,閩南白話字書刊從鼓浪嶼出版和銷售,以至發行到臺灣和東南亞各國,近代教育特別是女子學校得以在鼓浪嶼得到普及,這一切使鼓浪嶼成為近代文化在中國本土傳播的紐帶和橋梁。


這個時期的鼓浪嶼,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時期。多國共管的公共租界產生外來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的匯聚,在這個國際化的居住型公共社區內,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外交人員、商人等帶來了西方文化,而使這個社區發展壯大的是來自閩、臺的富紳、文化精英、匠人及閩籍華僑,他們跨越了傳統意義上政治、文化、經濟、地理向度民族與國家的界限,促進來自不同地區的外來文化在鼓浪嶼乃至閩南地區尋求立足和發展,又幫助本土傳統文化在初期全球化(西化)的大潮中尋求進步和新生。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鼓浪嶼進入了日本佔領時期,多元文化的傳播、交流與融合就此中斷。


1945年,日本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政府收回鼓浪嶼,鼓浪嶼進入多元文化的復甦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島上的自然和人工建成環境得到了較好的保護。


時至今日,鼓浪嶼的歷史與自然環境,特別是工部局時期的國際化公共社區整體空間結構和環境要素以及歷史建築都被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包括當年幾乎覆蓋全島的道路網絡和市政設施,近2000座歷史建築,60餘處在當時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技術乃至意識形態各個層面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築和設施遺存。


這些豐富且真實的文化遺存,為回顧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中期這一百年間,全球化的初期階段,由於西方國家殖民擴張以及中國南方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給東亞、東南亞地區帶來的滄桑巨變,體會其中多種文化在此展現出的頑強生命力,品味不同文化碰撞、交叉與融合激發出的創造性與活力,提供了獨特的素材和例證。


鼓浪嶼,作為19世紀至20世紀中葉,容納各國、各地文化最密集的地理單元,以其獨特的國際化居住型社區形態和建成環境,突出反應了以閩南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初期全球化進程後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乃至意識形態等多種向度上複雜且急劇的變化,展示出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是全球化發展初期社會變革的傑出範例。


(本文圖片來自世界遺產委員會官方網站。本文文字參考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報告及鼓浪嶼申遺網。)

本期編輯 彭煒軒

推薦閱讀

長徵五號遙二火箭飛行出現異常,發射任務失利

茅臺學院畢業能直接進茅臺集團嗎?

相關焦點

  • 歷經9年鼓浪嶼申遺成功 保護工作:將合理控制登島遊客數量
    大會審議階段,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代表中國政府在發言中表示,中國政府將嚴格遵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規定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決議要求,做好鼓浪嶼後續保護管理及展示利用工作,合理控制登島遊客數量、改善遺產本體保護狀況、提升監測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將更加美好的鼓浪嶼展現給公眾。
  • 鼓浪嶼、可可西裡申遺成功:中國世遺數量排名第一
    7月8日,中國福建鼓浪嶼獲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數量位列世界第一。  可可西裡與鼓浪嶼,一個被譽為青藏高原「青色的山梁」,一個是中國東南部的「海上明珠」,它們的自然魅力與文化價值在申遺中大放光彩。可可西裡雪山冰川林立,沼澤湖泊縱橫,成群的藏羚羊、藏野驢、野犛牛在悠閒地吃草。
  • 國內思想周報丨劉仲敬被控抄襲;鼓浪嶼申遺成功
    國內思想周報丨劉仲敬被控抄襲;鼓浪嶼申遺成功 盧南峰 2017-07-10 09:45 來源:澎湃新聞
  • 鼓浪嶼申遺成功了!
    Jacek Purchla)敲下小錘,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以符合世界遺產第2條和第4條標準,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2處(其中我省4處)。 由省政府黨組成員楊賢金率領的省政府代表團出席了會議,見證了鼓浪嶼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一歷史性時刻。
  • 鼓浪嶼申遺成功 把握文化遺產保護新起點
    (來自新華社)  -1-  申遺成功緣何意義重大  鼓浪嶼是中西方之間文明碰撞的產物,對鼓浪嶼的傳承,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我國對於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態度,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  可可西裡是環境脆弱的無人區,中國政府推薦可可西裡申遺並成功,是對國際社會作出的一個承諾,其價值觀上的意義更為突出。
  • 青島老城申遺對標鼓浪嶼
    山東省文物局原副局長由少平、北京清源視野文化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魏青則分別從申遺中的風險評估和城市遺產的認定與保護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申遺過程中需要防控的風險和所要遵循的原則。華僑大學教授王唯山、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高級工程師孫燕、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講師徐桐,分別分享了各自所主持或參與的廈門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北京中軸線和日本歷史城市保護等申遺項目保護管理的具體案例。
  • 鼓浪詩語抒發喜悅與豪情 慶祝鼓浪嶼申遺成功文藝匯演昨舉行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本版文/本報記者 林路然 王玉婷 見習記者 陳毓璇 通訊員 楊坤傑 林逸輝 本版圖/本報記者林銘鴻)鼓浪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消息一出,島上一片歡騰。昨日下午,「慶祝鼓浪嶼申遺成功——鼓浪詩語」文藝匯演在鋼琴碼頭開演,熱愛鼓浪嶼的人們歡聚一堂,歡慶盛事。同時,趣味十足的配套活動也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參與。
  • 鼓浪嶼申遺成功了,可門票漲價嗎?
    2017年7月,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廈門鼓浪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全球第一。今天,小旅兔帶大家看看鼓浪嶼。鼓浪嶼,位於福建省廈門半島西南隅,隔500米寬的鷺江與廈門島相望,形狀不規則,面積1.87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1.6萬人。宋時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島西南有一海蝕巖洞受浪潮衝擊,聲如擂鼓,自明朝雅化為今名。鼓浪嶼為國家5A 級旅遊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35個王牌景點之一、福建「十佳」風景區之首,曾被評為「中國最美的城區」第一名。
  • 申遺成功後的鼓浪嶼有何不同:少了文藝粉飾,多了文化交流
    我相信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後,這座美麗的花園一定吸引了更多遊客前往。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鼓浪嶼的風情似乎變得更飽滿,從小清新的自然景觀到文藝氣息的古老建築,再至各種文化藝術博物館的建設與開放,如今的鼓浪嶼在申遺成功後,仿佛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改變和轉向。
  • 鼓浪嶼申遺成功兩周年 2019鼓浪嶼音樂節圓滿舉行
    鼓浪嶼申遺成功兩周年,2019鼓浪嶼音樂節圓滿舉行  邂逅7天不重樣的音樂鼓浪嶼
  • 申遺成功三周年 鼓浪嶼不負「詩與遠方」
    申遺成功後,小島加大整治力度並主動限客,不斷完善綠化、道路等基礎設施,極大提升了居住和遊覽的舒適度。「少了遊客的喧譁聲跟燒烤攤的油煙味,我家的窗戶現在天天都開著!」龍頭路的老居民陳老伯感受頗深。不僅環境回歸淨與靜,慢慢回歸的還有和睦相親的民風與文明包容的人文精神。
  • 鼓浪嶼申遺成功!歷時九年,我們終於做到了!
    而在由丹麥大北電報局舊址改建的人類共享遺產展覽館裡,第一次來鼓浪嶼旅遊的河南大學生遊客小尚說——小尚:「以前我對鼓浪嶼的認知更多地停留在這邊的風光建築上,參觀了這個之後我才知道原來鼓浪嶼背後也有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融合,對我來說蠻震驚的。」
  • 鼓浪嶼申遺成功!這個小島你了解多少?
    九年申遺路,只為守住那一方文化淨土  記者首先來到位於鹿瞧路16號的「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  1953.9平方米的陳列館裡,600多張珍貴歷史圖片、近百餘件實物清晰而生動地展現了鼓浪嶼的百年歷史文化脈絡和細節。  鼓浪嶼,到底有多獨特?  據史料記載,1843年,廈門開放為通商口岸。
  • 「徵服」世界的鼓浪嶼,有多努力?申遺成功只是開始,更重要的是……
    如今,遊客點讚,他們看到鼓浪嶼美麗容顏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本地居民欣喜,島上環境面貌不斷改善,記憶中的琴島正在回歸。申遺路上,哪些人為保護這座「海上花園」付出過努力?申遺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申遺成功後,又將給這座小島帶來些什麼?鼓浪嶼中華路21號,一幢3層的小洋樓格外引人注目。清水紅磚牆、哥德式尖券拱窗外加窗洞上一雙雙圓圓的 「眼睛」,就像一隻只圓睜雙眼的貓頭鷹。
  • 申遺成功後的鼓浪嶼有何不同:少了文藝粉飾,多了文化交流
    我相信在鼓浪嶼申遺成功後,這座美麗的花園一定吸引了更多遊客前往。因為身份地位的改變,鼓浪嶼的風情似乎變得更飽滿,從小清新的自然景觀到文藝氣息的古老建築,再至各種文化藝術博物館的建設與開放,如今的鼓浪嶼在申遺成功後,仿佛沒有什麼大的變化,實際上是一個大的改變和轉向。
  • 祝賀鼓浪嶼申遺成功——尋找鼓浪嶼教堂
    就在昨天,得知鼓浪嶼繼可可西裡之後申遺成功的消息,祝賀申遺成功!祝賀中國成為世界遺產第一大國。
  • 守護好鼓浪嶼文化之「魂」
    下圖 遊客在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內參觀。 (資料圖片)福建廈門鼓浪嶼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館」「音樂之島」「鋼琴之島」,見證了近代以來東西方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島上優美的環境、濃厚的文化氛圍、各種風格的建築吸引著眾多遊客登島遊覽。但遊客的蜂擁而至,一度讓鼓浪嶼因過度商業化、基礎設施缺失、環境質量下降等原因而飽受爭議。
  • 島怕出名,人怕撞 | 鼓浪嶼申遺成功
    鼓浪嶼申遺成功 1.98億年前,當鼓浪嶼還是一片燕山晚期形成的中粒花崗巖時,它絕對想不到日後的盛名帶來的幸福與煩惱。7月8日, 「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正式通過了世界遺產大會的終審,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一。和所有的寒門逆襲一樣,鼓浪嶼如今名滿天下,人山人海,不知是否更懷念自己曾經作為一個「圓洲仔」的小確幸時光。所有的熱鬧都是從一片寂寥開始的。
  • 青島老城申遺對標鼓浪嶼 島城召開申報世遺研討會
    相關新聞:鼓浪嶼申遺歷時9年在諸多國內外文化遺產地的經驗中,廈門鼓浪嶼成為專家口中出現頻次最多的地名。從2008年啟動申遺工作到2017年申遺成功,鼓浪嶼跑了一場歷時9年的「超級馬拉松」。而作為申遺的前期準備工作,早在2000年起,廈門就著手先後制定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對鼓浪嶼進行整體規劃和科學保護,申遺過程中,全面進行整治提升,核心要素全部完成整治修繕,修復了約100棟閩南風格的建築。在研討會的專家中,多位曾參與過鼓浪嶼遺產地的價值挖掘和認定,並參與其申遺的全過程。
  • 鼓浪嶼申遺成功!這個小島你了解多少?
    九年申遺路,只為守住那一方文化淨土  記者首先來到位於鹿瞧路16號的「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  1953.9平方米的陳列館裡,600多張珍貴歷史圖片、近百餘件實物清晰而生動地展現了鼓浪嶼的百年歷史文化脈絡和細節。  鼓浪嶼,到底有多獨特?